我们还需要在思想上超越它_消费观念论文

我们还需要在思想上超越它_消费观念论文

我们思想上仍需要超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最重要的意义和贡献,不仅在于它为我们所提供的那些理论和观点,还在于它所昭示、所开拓的思想解放的前景和任务。十五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和新观念,我们只有转换思维框架,才能充分理解这些理论和观念;旧的思维框架好比是一副墨镜,用它看事物,事物再有变化,它还是这个格调;用它去理解十五大,就不可能把它吃深吃透,甚至有可能曲解。这两个考虑,使本人感到,超越某些思想观点,就成了我们学习和贯彻十五大精神的重要前提。于是,本人将历年思考和研究过的、并且有一些独到想法的问题集到一起,写成《我们思想上还需要哪些超越》(见1998年第8期《新华文摘》)之后,尚有未尽之意,故又作此文承之。

超越“定性划线贴标签”的思维方式

给事物定性,是人类很早就有的思维方式;人类用它来判别事物的利害、问题的是非、言语的真假、行为的善恶、风景的美丑。然而,有一种思维方式,虽然也是定性思维,但却是专门在“主义”的层面上定性。其特点是:第一,它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就是确定事物的“主义”性或“阶级性”;它以定性、划线、贴标签为目的,以定了性、划了线、贴了标签为满足。至于事物的其他属性,它毫无兴趣或没有多少兴趣。第二,它始终在两极对立中思维:事物或现象不是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不是无产阶级就是资产阶级,不是马克思主义就是修正主义,根本不存在任何中间状态。

从“主义”的层面上给事物定性,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没有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在许多必要的时刻或场合就分不清大是大非。问题在于,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并不懂得,“定性划线贴标签”决不是适用于一切事物的普遍有效的思维方式。首先,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问题都需要“定性划线贴标签”。可以说,在当今我国社会生活实践的大部分领域和场合,已不需要这样做。例如,改革和调整用人政策、企业制度、管理体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机关的机构设置,转变政府职能等等,都只需要看其是否适当与科学,而不需要从“主义”的层面上“定性划线贴标签”。

第二,并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定性划线贴标签”。许多事物既没有“主义”性,也没有阶级性。例如,股份制、市场经济体制、有效的民主监督和权力制衡机制等等,应该看作是人类通过漫长的社会实践累积而成的共同文明成果,既可以被资产阶级用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被无产阶级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它们本身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

第三,它并不是我们观察和评估事物的唯一视角。事物有多种属性;事物的属性是在该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事物所处的关系不同,值得我们重视的性质就不一样。比如,酒精和水相联系,它的性质是溶解;和火相联系,它的性质是燃烧;和空气相联系,它的性质是挥发。当我们把改革开放的各种探索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联系起来时,它的性质只有一个可定,这就是:是有利于还是有害于、是推动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里怎么会有“主义”的问题呢?我们又怎么能只从“主义”这一个视角去观察和评价呢?

第四,更大的问题是评判标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长期以来,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哪些属于社会主义、哪些属于资本主义这一类问题,我们并没有搞清楚,有的甚至颠倒了是非——曾被我们看作是社会主义的,许多不是社会主义;曾被我们看作是资本主义的,许多不是资本主义。而“定性划线贴标签”的思维方式所依据的标准,恰恰是我们的改革开放正在抛弃的那些不正确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观念。拿着这样的标准去“定性划线贴标签”,不是给改革开放添乱又是什么呢?不是僵化又是什么呢?

“定性划线贴标签”的思维方式的要害,是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滥用这种思维方式必然导致严重后果:首先,它造就和推动了一次又一次政治内耗。远的不说,只说建国以来。在“定性划线贴标签”的思维方式的作用下,我国的政治运动、思想批判运动曾经层出不穷,一批又一批好人被“定”成了“坏人”:对党忠心耿耿的人变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坚持实事求是、不虚报浮夸、不说假话的人变成了“右倾”分子,革命干部变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知识分子变成了“臭老九”,知识精英变成了“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农民养鸡卖蛋变成了“资本主义尾巴”,理论探索、学术争鸣变成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我们经常处在自己“斗”自己、自己“批”自己的“窝里斗”的日子里。哪有这么多坏人呢?绝大部分是“定性划线贴标签”的思维方式主观臆造出来的。

第二,它严重压抑了人们的创造精神。在“定性划线贴标签”的思想氛围中,人们大多心有余悸,总觉得有无数只眼睛在看着自己迈什么步、走什么路,从而畏首畏尾,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人们大多明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求平安,不求建树。于是,干的不如看的(专挑别人“性质”问题的),看的不如捣蛋的(专门“批判”别人的)。在不崇尚、不支持敢“闯”敢“冒”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有层出不穷的新思想、新举措的,我们的事业是不可能以其应有的速度发展前进的。

第三,它严重阻碍了思想解放的进程。在“定性划线贴标签”的思想氛围中,任何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任何改革开放的新举措,都会受到来自“主义”层面上的审视、责难,甚至被“打棍子、扣帽子”,被视为“异己”,因此势必影响思想解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思想解放进程一再遭受干扰,就是因为有人在那里“定性划线贴标签”;我们一再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但思想总是难以解放,观念总是难以更新,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从深处触动“定性划线贴标签”的思维方式。

我们一定要尽快超越“定性划线贴标签”的思维方式,把它用到它应该使用的事物或场合,义无反顾地克服“左”的思想观念和本本主义,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坚持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党的十五大所描绘的宏伟事业,顺利地推向21世纪。

超越“刮风”和“跟风”的陋习

刮风、跟风既是思想陋习,也是行为陋习,但首先是思想陋习;这种陋习曾经酿成了许多不该发生的普遍性错误,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全局性灾难。要想使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平稳地发展,避免大起大落,就要认真吸取历史教训,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抛弃刮风、跟风的思想陋习。

曾经源源不断席卷我国大地的各种风潮,主要有三种,这就是政治风、经济风和文化风。政治风由来已久,“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大概要算形成较早且延续时间较长的一种;党内一批又一批革命同志领教过这种长期风行的解决党内矛盾和意见分歧的原则和方法。建国以来,涉及面广、灾难深重的政治风,当数“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反右”风使50多万无辜的干部群众、知识分子戴上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的帽子。“文革”风更是大风套小风,风连风:“破四旧”风、抓“走资派”风、“武斗”风、清查“五一·六”风、背“语录”风、跳“忠字舞”风等等,使政治风登峰造极,其危害之重,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经济风的典型发生在50年代末,“大跃进”风席卷全国,接着“公社化”、办“公共食堂”迅速成风。为了实现“大跃进”,“高指标”风、“浮夸”风、“大炼钢铁”风、“拔白旗”风、“反右倾”风,风起云涌,遮天蔽日。

政治风和经济风必然有相应的文化风相伴随,文化风有时甚至是政治风和经济风的先导。例如,“文化大革命”这场政治飓风就是从“文化批判”风开始的;而批判一大批电影、戏剧、小说的文化风的目的,就是要掀起政治上的“揪斗”风。“破四旧”、批“海瑞罢官”看起来是文化风,但实质是政治风;“高指标”、“大炼钢铁”看起来是经济风,但处处都充满了政治风;正因为经济背后有政治,所以“大跃进”、“浮夸风”最后才演变为纯政治性的“反右倾”风。

刮风、跟风多年来导致了数不清的严重后果。第一,不看事实是否如此,刮风、跟风导致无中生有,颠倒黑白。本地区、本单位本来并没有那么多或事实上不存在“AB团”、“右派”、“走资派”,但只要一跟风,是就成了非,白就成了黑,好人就成了坏人。我们常见的跟风“浮夸”、虚报产量产值和利润,就是一种严重的弄虚作假,凭空捏造。第二,不看群众是否愿意,刮风、跟风导致强迫命令,劳民伤财。各家各户拆灶砸锅,进“大食堂”吃饭,基本上是在强迫命令中实现的,“一平二调”、“穷过渡”风基本上是在违背大多数群众的意愿情况下进行的。第三,不看时机是否成熟,条件是否具备,刮风、跟风导致生搬硬套。各地各单位千篇一律,一哄而起,从而导致严重的脱离实际。第四,不看实际效果如何,刮风、跟风导致表面文章、形式主义。我们以往工作和建设中的严重的形式主义,许多时候是与刮风、跟风联系在一起的;形式主义使我们只重表面,不重实效,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耽误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机遇,而形式主义还是刮风、跟风所导致的程度最轻的危害。

总之,刮风、跟风严重背离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误人误事也误自己。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从不刮风,并反对任何形式的“一风吹”的工作路数,但各种或强或弱、或全局或局部的经济风仍时有发生。例如,办“开发区”风、搞房地产风、“铺摊子、上项目”风等。至于具体上什么项目,往往也是搞“一窝风”,你上我也上,大家争着上,于是就有了重复建设,就有了争上“乳胶生产线”风、“彩电生产线”风、“空调生产线”风、“VCD机生产线”风、“汽车生产线”风,造成投资分散,资源浪费,产品积压,恶性竞争,效益低下。党的十五大以来,许多地方相继提出组建“十大企业集团”的口号,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进入世界500强等,虽未成风,但不切实际的雷同现象十分明显。不管是不是必要和是否可能而“归大堆”式地组建企业集团,由政府部门“拉郎配”式地兼并联合,不顾主客观条件而硬性地搞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等,风势似乎已见端倪;如不警惕,继续发展下去,很容易成风,很容易埋下新的隐患,造成新的损失。

要防止和克服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一窝风”现象,上级领导和各地区、各单位这两个方面都要努力纠正过去习以为常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作为上级领导,再也不能用刮风的方式做工作,再也不能刮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风,而要尊重实践,尊重实际,尊重群众,尤其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作为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再也不能看风、跟风,而要坚持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地、创造性地工作。总之,都要铭记和遵循党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按照客观实际和经济规律办事。

超越传统的鄙视消费的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消费观念出现了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畸形发展,二是依然如故。畸形发展者,挥金如土,摆阔斗富,肆意挥霍浪费,有的甚至吸毒嫖娼赌博。依然如故者,任凭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消费观念依旧,消费习惯故我,消费方式几十年“一贯制”。对于这种依然如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我并不感到惊讶,也不准备评价。因为第一,它不像畸形发展的消费观念那样腐蚀社会而需要及时批评和引导;第二,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经济状况,都有自己的消费习惯;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消费习惯选择自己的消费方式。引起我深思的倒是社会舆论的赞美和提倡,这种赞美和提倡意味着,我们今天仍然在竭力维持和推行一种鄙视消费、节制消费的传统消费观;这种消费观,如果只是在一部分人身上表现出来,尚无关宏旨;但若整个社会都是如此,就值得注意了。

长期以来,我们社会比较重视生产,鄙视消费,似乎生产是创造财富的,而消费是消耗财富的;生产是贡献,消费则是享受;从事生产光荣,讲究消费则不那么对劲。这种重视生产、鄙视消费的态度在物质匮乏、供不应求的时代,对于克服困难、积累资金、发展生产,起过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对消费的鄙视态度则是片面的。自有人以来,消费总是和生产联系在一起的,消费首先是作为生产的动力出现的。正因为消费才需要生产的;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消费本身并不是坏事;人要是没有了消费的欲望,也就失去了生产的动力。此外,消费还是生产的目的。人们从事生产,就是为了人们自身的消费,即为了满足自身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从再生产过程来看,消费还是再生产过程的必要环节;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不被消费掉,再生产也就没有必要(只生产不消费,还有什么必要继续生产呢),再生产也就无法进行(越是生产,就越是积压;生产的越多,产品积压就越多)。因此,为了生产,必须消费。可见,说“为了消费而生产”和“为了生产而消费”,都是正确的。我们没有理由只重视生产而鄙视消费。

传统消费观念是在长期的短缺经济中形成的。在短缺经济的年代,作为社会,它最关心的是短缺的供给如何应付对它说来是超量的需求;于是它在努力发展生产、实行限量供应的同时,推出“节约是美德,勤俭最光荣”的消费价值标准,号召全社会“厉行节约,反对消费”,教育公民“踊跃储蓄,支援国家建设”。作为个人或家庭,他(它)最关心的是如何让有限的供给保障他或全家的基本生产;于是他(它)自觉地把社会的消费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消费价值标准,并依照这个价值标准创造出许许多多“节约”和“勤俭”的办法来,比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等等。天长日久,这些对付物资匮乏的具体措施又升华为消费观念,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同时,个人或家庭出于“积谷防饥”等种种考虑,对社会的储蓄的号召十分认同,勒紧裤带,攒钱储蓄。

星转斗移,日月变迁。中华民族渐渐地走出了短缺经济的阴影,告别了物资匮乏、供不应求的尴尬境地。我国经济从短缺进入相对过剩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相应地跟着变化,要求社会的消费价值标准从赞美勤俭节约转变为鼓励适度消费。假如相当一部分个人或家庭仍然坚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之类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而社会再加以赞美和推广,那么,企业的产品又到哪里去呢?社会再生产又怎么得以为继呢?可惜,我们的社会舆论似乎没有考虑过消费对于生产的意义,没有考虑过相对过剩经济与短缺经济需要不同的消费观念,只是把传统的消费观念道德化、政治化、神圣化,只是从道德品质、政治态度和意识形态的角度看消费。其实,无论是节制消费、适度消费,还是超前消费,都要更多地看作是一个经济问题,由人们自主地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消费习惯和供求关系去决定。在有些国家,人们一般都超前消费,商家又运用种种信用手段鼓励超前消费,使得“寅吃卯粮”者不计其数,这未必是一件坏事,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没准就得益于这种超前消费哩。

以上我们谈论的是个人或家庭的消费,更明确地说,是私款消费。在现实生活中,还大量地存在着另一种消费,这就是公款消费。这种消费,无论是在短缺经济时期,还是在相对过剩经济年代,都要继承传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办一切事情。这是因为:第一,公款用于生活消费的越多,就意味着用于办学、扶贫、投资、市政建设、技术改造、水利设施等等的经费就越少;努力压缩和减少行政管理开支,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每一个有权动用公款的人的责任。第二,公款都是一定范围的人民的钱;例如,财政经费、企业利润、股东投资、社会赞助等;一切掌握公款的人,只有管好用好人民的钱的义务,没有大手大脚乱花人民的钱的权利。第三,有权动用公款的人多半是各级各类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是人民公仆应有的本色。因此,每一个掌握公款的人,特别是各级各类领导干部,都要时刻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吝惜公款消费,并自觉地以此作为衡量自己是不是合格的人民公仆的尺度之一。

总之,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我们超越传统的鄙视消费、节制消费的消费观念,从吝惜消费转向适度消费;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生产需要消费。是节制消费还是适度消费,关键要看是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是公款消费还是私款消费。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及公款消费,要求我们保持传统消费观念,适度消费。当然,不要忘记,我们永远反对挥霍性消费(如为斗富比阔而滥消费)、违法性消费(如吸毒、赌博、嫖娼等)及浪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消费。

标签:;  ;  ;  ;  ;  

我们还需要在思想上超越它_消费观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