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在何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论文,在何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湖北大学会计系毕业的周小虎,揣着毕业证已奔波了三个月,还没有落实工作单位,他只好在一个录像厅里边打工边等新的机会。当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时,像周小虎这样到现在还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单位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还有不少。
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分配部门向记者提供了这样的数字:湖北省今年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只有81%,专科生只有60%,而这个比例还是将那些把人事档案放在人才交流中心的毕业生也计算在内。
许多高校毕业生把今年称作就业灾难年。这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与往年相比,今年大学生就业确实异常艰难。今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应届毕业生106万人,是建国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最多的一年。 恰恰今年进行机构改革,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要分流;经济结构调整,工厂工人纷纷下岗。数以千万计的人要下岗、分流、再就业。
在全社会为分流、为下岗职工再就业伤透脑筋时,劳动力市场又涌来一批需要立即就业的新军——百万应届毕业的大学生。
国务院给予重视
一年一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家一向非常重视,国务院每年都要求各地要做好这项工作。但是,今年国务院的要求似乎更为详尽而具体。
6月初,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都要认真做好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在这一通知中,对高校毕业生的作用进行了超乎寻常的阐述。通知说,高等学校毕业生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重要力量。合理配置使用高校毕业生,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维护稳定的大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讲科技、讲效率、讲效益的重要意义,看到科技和人才的关键作用。
国家对毕业生的去处作了具体的要求。国务院指出,要有计划地吸收一部分品学兼优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机关和重要岗位。对今年参加政府机关公务员考试并合格的应届毕业生,要按原计划接收并安排好工作,不受机构改革的影响。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试行预备公务员制度,录用应届高校毕业生先安排到基层支教、支农、扶贫或到企业锻炼,两三年后选拔其中的优秀人员到机关工作。
国务院还具体地要求工商、税务、审计、公安、司法等部门录用工作人员,除军转等指令性安置外,优先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中国人民银行、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要使用自然减员指标补充一批高校毕业生。其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要吸收高校毕业生,改善人才结构。要优化国有单位会计人员结构,吸收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来充实国有单位会计队伍,还可根据工作需要选拔一批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和分流出来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专业培训,合格后上岗。
求职故事引人深思
当我们了解了今年的大学生寻找工作的过程时,更感到今天大学生谋求职业的一份艰辛和沉重。许多求职故事令人深思。
在武汉,以创办女子婚姻驿站而闻名的张先芬,今年又制造出了一条新闻。
一日,经熟人引荐,张先芬带着一份拟好的新闻稿,找到武汉的一家报社,声称要创办全国第一家“大学生保姆中心”,希望报社在新闻上给予支持。当首次听到有人将“大学生”与“保姆”两个相距甚远的词组合在一起时,报社的记者不免心中一惊:大学生什么时候屈尊到这步田地?
为进一步向报社印证她所提供的新闻的真实性,张先芬指着身旁一位拎包的小伙子介绍:“这位就是应聘而来的某某大学应届毕业生。在我公司的办公室里,还有13位已初步签过就业协议的大学生,登记在册尚在犹豫的更是大有人在。”
经过调查证实,张先芬所言不虚。编辑记者们无言以对。这条新闻也因此出现于报端。
这样的事,在1998年以前似乎没有人听说过。然而,在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类似的故事似乎层出不穷:
厦门市的幼教今年忽然间成了热门。秀德幼儿园招聘两名幼教,结果一下子来了10多个大学生报名,最后优中选优,来自厦门大学艺术系和山东大学外语学院的两名大学生终于如愿以偿。
无独有偶,华南师范大学女研究生冉武红也对幼教情有独钟,多方联系到一家幼儿园,可是有关部门就是不批准。广东省高教厅毕业生分配处认为,大学生、研究生应该到更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幼儿园对一名研究生不太合适。
翻开今年的报纸,我们经常看到大学毕业生当殡葬工、当清洁工、当保姆、当售货员等的报道。这些职业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并不需要太高的文化和技术知识,以前也曾有过类似的报道,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批评,今年却又出人意料地联系在一起了。
大学生多了吗?
大学毕业生慌不择业,大材小用,学非所用,给世人这样一个印象:中国的大学生开始过剩了。
来自各地毕业生分配办公室的信息,也给人一种大学生“人满为患”的感觉。以武汉市为例, 武汉市预计今年安排的毕业生总数为14900人,比去年增长24%。但今年该市毕业生供需比为1.99:1, 社会需求仅为供给量的一半。
然而事实又并非如此。
武汉市是个拥有700万人的大城市, 这座拥有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三的城市,应该是接收各类优秀人才的“近水楼台”,但该市现有的23万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本专科学历的仅有11.4万人。也就是说,100 个市民中仅有1.6个大学生,而美国城市人口中,每100人中有27个大学生。
由此可见,不谈广阔的农村,即使是人才济济的特大城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学历结构仍然偏低,整体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来自各个大学的就业信息也进一步说明,供过于求只是就局部而言,社会需求远未饱和。武汉大学今年的总体供需比为1:3;华中理工大学的总体供需比为1:3.5;中南财经大学的供需比也达1:3。这些数据充分揭示出这样一种现象:一边是大学生们嚷着分不出去,一边却是大部分中小城市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要不到人,大学毕业生们都拥挤在通往大中城市的“羊肠小道”上。
就业难在何处
大学毕业生过剩一说显然是不能成立的,但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却是不可回避的。
究竟哪些因素造成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呢?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以下原因:
一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减员增效,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减弱。武汉市企业中国有企业占27.45%,非公有制企业占17.7%, 非公有制企业虽然对毕业生的需求比去年增加7.63个百分点,但远未抵销国有企业需求的减少。比如, 中国第一冶金建筑总公司以前每年要接收300多名大学毕业生,今年只进100人。
二是行政机关正在进行机构改革,许多事业单位为实现职工人数零增长,大都采取了冻结进人的办法,只出不进,从而使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减少,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三是用人观和择业观方面存在问题。部分用人单位在吸纳毕业生上盲目追求高学历,相互攀比,从而造成专科层次的毕业生供求矛盾加剧。
四是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对人才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和今年各项改革一齐进行还不适应,或者说没有思想准备,他们还对就业抱着很高的期望值,把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和热门行业作为择业目标,甚至不切实际地为自己要找的单位设置各种标准和条件。有一位学建材专业的毕业生在武汉找单位,要求工资不少于1000元一个月,结果历时半载没有找到单位。
乡镇企业、贫穷落后的地方是急需人才的地方,但这些地方和单位解决不了人事制度中的矛盾和问题,解决不了城乡的巨大差异,制约着毕业生的就业。
虽然用经济学家的眼光来看,人才也是种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取决于市场供需状况,一旦供过于求,必然要降价。市场决定现在的大学生要降低期望值。但是,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人才市场必须是一个统一的市场,每一个人都是以“劳动力”身份(而不是分为干部和工人)参与竞争。劳动人事制度不改革,大学生就业天地不可能宽阔起来。
大学,欲说市场好困惑
不可否认,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高校专业重复设置所造成的结构性人才浪费不无关系。以金融专业为例,1992年以前,全国只有40多所高校开设金融专业,而到1996 年, 开设此专业的高校一下增加到400多所,同类人才的供给一下子扩大了10倍。 而到这批金融人才毕业时,社会需求不仅没有相应地增加,反而因为金融体制的变革而有所减少,人才的过剩和就业难就在所难免了。
国际贸易专业也是如此。1993年前后,国贸专业人才全面俏销,供不应求,许多原本没有该专业的学校,瞄准市场,纷纷在下半年的招生中开设此专业,其中不乏匆匆上马者,甚至有的高校的国贸专业竟然是由哲学系教师来担纲。
应该说,高校顺应市场没有错。但仅过了四年,当这一大批“国贸”人才“出炉”时,国贸专业也已人满为患了。
市场的这一巨变,影响的不仅仅是93级学生,连续几届的学生都受到牵连,只是到了去年,各校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缩减了国贸专业的招生。所以,国贸专业的供需矛盾至少要持续到96级学生毕业时,即2000年。
一着失利,累及四届学生,这代价也太大了。
经受市场如此挫折的高校,不禁陷入困惑: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变化,出产人才的高校不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肯定不行。但是,市场的变化瞬息万变,而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永远跟不上市场的变化,怎么办?
华中理工大学的做法也许值得借鉴。该校招生时不分具体专业,而是按院系招生,前三年按学科大类打通培养,只是到第四年,才根据市场的供需状况,来选择专业方向,调整本院系各专业的人数。这样,就把市场预测周期从四年缩短为一年,准确率显著提高。
是为成才还是为就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引出了一个话题:新时期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是为了学生成才,还是为了学生成功就业?
面对今年的就业压力,有人提出新思路,大学应该把毕业生就业摆在首位。
道理很简单,从学生角度讲,自费上大学,最直接的目的,便是通过大学这一跳板找到一份好工作。从学校角度讲,只有毕业生畅销,才能顺利招生,组织“再生产”。毕业生分不出去,新生也就难以招进来,招不来学生,这个学校就难以生存下去了。
成才与就业并非截然对立的两方面,但两者还是各有侧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现有教学体系、课程设置都要加以修改,适当减少基础理论的学习,加强技能的培训。
对此观点,武汉大学教务处长谭仁杰持不同意见。他认为,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把人才质量这个根本抓住了,就不存在市场问题,再窄的专业也会有用武之地。学校所需控制的只是各专业招生规模问题。
谭仁杰眼中的人才具备这些条件: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
要达到这个目标,当然需要在教学上深化改革,改变学科结构,但大学的培养目标不能变。
谭仁杰强调,把就业摆在高等教育的第一位是一种短视行为,大学不能仅仅把学生安排就业就了事,她还承担着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输送人才的任务。若为就业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必然影响人才发展后劲。
他还认为,毕业生供需矛盾永远不可能消失。相反,它正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推动力,推动着高校不断向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需求模式靠近。
时至今日,本应是大学毕业生背上行囊满怀喜悦地奔赴工作岗位的时候了,然而,各大学仍有不少应届毕业生在为找工作而忙碌。大学毕业生会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是一个永远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