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及校本实践论文_钱锃

“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及校本实践论文_钱锃

钱锃 无锡通江实验小学 214008

中图分类号:G6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04-157-01

生命教育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为凸现生命的灵动,学校应为学生健康成长拓展适合的发展空间、提供优质的服务、创造发展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感受校园的温馨、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幸福。

一、建构实施方略,保障教育推进。

全面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生命化德育;建构深度学习,点亮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慧命”成长的思维课堂,是学校生命教育的必然选择。

1、育人理念的导向性。

在思考学生生命质量发展的课题上,除了知识的获取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个性、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有序内化及社会适应性的不断提升。学校要确立以“生命教育”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并通过细化教育实践操作目标,全方位推进生命教育的实施。如十年前,我校就通过重塑办学思想,确立了“创造适合师生生命成长的乐园”的办学理念,并确立了“三讲(讲诚信、讲规则、讲交往)四主(主体育德、主动学习、主动健体、主动审美)”的学生发展目标。有了理念的引领,学校“立德树人”的内涵就更加丰富,逐渐转向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的树人教育,师生共立“生命之德”。

2、组织机构的保障性。

组织机构是推进生命教育的基本保障,如学校建立“五科四会”。“五科”指以突出课程开发、课程管理、课程评估为主的课程研究科;以提升学生生命质量活动方案设计和组织学生能力拓展活动为主的生命发展实践科;以打造团队精神文化为主的教师发展科;以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的社校互动科;以强化课程服务意识为主的后勤保障科。“四会”指体现民主管理和智力支持的学校理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家长代表委员会。

3、专业团队的成长性。

教师是学校推进“生命教育”的主力军,教师对“生命”的理解和体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如我校以教师示范岗建设为抓手,深化师德行风建设;创办《滴水》校刊,关注教师的生命意识;党政联动,通过模范先行,引领生命教育不断深入。此外,学校与区少年宫合作,为学生开展艺术培训;与市体校合作,指导足球、棋类等体育运动;与社区联盟,引进社区文艺骨干开设地方戏剧表演等社团课程。这些助力发展方式,促进师生生命质量的同步提高。

二、加强课改实践,注重教育体验。

在课改实践中,学校要在挖掘教材内容和学习应用研究上,注重“生命教育”的多途径渗透。

1、基础课程融合,呈现教育优势。

学校要引导教师发挥语文、英语、品社、体育等显性课程的优势,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通过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分析、实践尝试等方式,创造性的落实“生命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品社课”为例,学校重视指导教师如何将德育素材有机融合,在经典课例《交通安全卫士》教育中,让学生从对交规的遵守上升到生命的敬畏;《端午粽香祭忠诚》教育中,让学生从对民俗节日的了解凝练为对先贤的崇敬等。学科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将不断助力于学生生命成长。

又如数学、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等课程,学校要强调挖掘课程的德育因子,在教学中有机渗透。例如数学课《统计》,让学生完成世博会各项数据统计的同时,共同来感受民族强盛的自豪;美术课《我眼中的春天》,则引导学生通过画笔感受万物的生机和生命的张力等,不断激发起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对生命价值的认同。

2、校本课程拓展,提升教育功效。

笔者以为,学校开发的自理自省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艺术形体课程、美术布艺课程等,可让生命教育的题材更多样,内容更丰富。如《自理自省》课程内容源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如果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活动、家庭教育以及从社会现象中搜集归纳提炼课程内容,并结合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可形成自我篇、集体篇、自然篇和社会篇,为学生的生命健康和成才开启绿色通道。又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将学科教学有效融入社会环境以情景式体验的拓展型课程,学校可以运用“综合实践”的方式,将课堂搬进社区、商业广场、互联网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融入中内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涉及元宵、端午等民族传统教育;以尝试实践为主的主题教育;环保、禁毒等社会热点的调查分析等、这些拓展性活动,可体现“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3、德育评价给力,彰显教育魅力。

学校德育评价基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积累和言行表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命成长质量。学校要健全评价体系,平衡学业与德育之间的权重,体现“先在育德”的教育理念。近几年,学校以“品行、学业、服务、个性”为主要评价内容,把争当“四好少年”作为学校德育渗透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驱动目标,贯穿“知、情、意、行”,开展系列雏鹰争章活动,实施多元参与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促进了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

三、营造成长氛围,拓展教育空间。

学生的生命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因此学校要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

1、校园文化丰盈,闪现教育亮点。

为拓展生命成长的空间,学校应实施课间体育三十分、午间阳光操场、组织体育单项竞赛;设立主动发展日,拓展学生自我设计的时空;开设学生健康广播、心理辅导,在游戏和互动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三节一会(阅读节、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强化学生创新和团队竞争意识等,提升寻找和传递快乐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演绎为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2、社团活动多彩,提升教育活力。

学生社团是生命成长的深厚土壤。十余年来,学校长期推行“小社团、大社会”的创建理念,把学生社团分为语言类、益智类、运动类、巧手类和艺术类,开设棋牌、舞蹈、布艺、台球、足球等特色课程。引领学生广泛参与,发挥特长,彰显个性,通过活动和比赛,成功体验平等合作的重要性,学会悦纳自我,接纳他人。

3、交流合作深化,开阔教育视界。

加强对外交流、国际合作是开阔教育教学视野、拓宽办学思路的良好途径。如学校借助区域优势拓展对外合作平台,与杭州、上海等教育先进地区的名校定期交流,派选人员去英国、加拿大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学校短期培训,将学校发展置于国内外领先教育的发展平台上,及时吸收国内外生命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推力和引力,使学校教育能聚焦学生生命教育的每一次成功,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每一次进步,让全校师生深切感受教育的幸福和学习的快乐。

论文作者:钱锃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4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6

标签:;  ;  ;  ;  ;  ;  ;  ;  

“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及校本实践论文_钱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