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社会伦理思想的特点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社会伦理思想的特点_邓小平理论论文

试论邓小平社会伦理思想的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试论论文,特征论文,思想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伦理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探寻的课题。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伦理内容与追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以民富、国强为目标,具有明确的伦理目的性。探折邓小平的社会伦理思想,对于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正确认识现实中的的社会伦理问题,进一步推进改革实践,有积极的实现意义。

一、至善的社会伦理追求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伦理文化传统的民族,受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邓小平表现出了浓厚的社会伦理情感和追求。青年年时期的邓小平,正值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国力日渐衰弱的危难之时,为救国求民于水火之中,年仅16岁的邓小平就远离家乡,踏上了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道路,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人生志向。纵观邓小平的一生,可以说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追求之中。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的人生追求促使他选择了共产主义信仰,走上了革命的人生道路。邓小平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共产主义昭示了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目标。邓小平指出,共产主义是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产品极大的丰富,实行按需分配的制度,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的需要。他解释说,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绳,并最终建立共产主义。1986年,他在追悼刘伯承逝世时曾作如下详价:刘伯承从青少年起就立志“拯民于水火”,正是这种博大的胸襟,使刘伯承从旧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和许多忧国忧民之士一样,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看清楚了,要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除了共产党指引的道路,别无他途,当他经过认真的观察思考确定了自己的政治选择之后,就为实现自己的信仰鞠躬尽瘁,万死不辞。这段话实际上也是对他自己人生追求的最真实的寄托与写照。

二、科学的社会伦理认识方法

邓小平社会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认识、看待现实中的社会伦理问题,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突破,实现了价值理性与科学理性的统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地看待社会伦理。邓小平认为, 社会伦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认识和把握社会伦理内容必须从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反对离开国情抽象地讲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他对现实社会伦理的认识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首先他认为,由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必然派生出不同的伦理原则。如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在社会主义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才能更多的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需要,实行按需分配原则。其次他认为,即使在同一社会发展阶段,如果发达程度不同,其伦理原则必然具有不同的历史内容。如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但是由于中国目前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既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同时还要发展一些个体经济,允许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办厂。即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和制约着社会主义的原则及实现度。

2、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认识现存的社会伦理关系。 邓小平认为,理想目标的追求绝不是一种独立的精神现象,而必须与社会发展,与每个人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他认为由于社会发展的过程性和不平衡性,在实践社会主义的伦理关系时必然会表现为渐次性的特点。如共同富裕是我们的价值目标,但只有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他认为,由于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伦理与非伦理往往交织在一起,从而使社会的伦理关系表现出相对性与双重性特点。如在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上他指出,重要的是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对任何国家都适用,等等。在现实伦理关系的认识上,邓小平关于善与不善、小善与大善的伦理思考与判断,都具有多向度与多层面的选择与比较。

3、求真与至善的统一。邓小平注重对伦理问题的真理性探索。 他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为此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发展生产力主要属社会客观规律的范畴,它是社会自然历史过程最重要的表现,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共同致富主要是社会成员的主观愿望和价值要求,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属人类社会至善的追求。在社会主义社会,前者是为了后者,后者寓于前者之中,反映了邓小平在伦理追求上求真至善的统一。

三、以效率与公平为主要线索的经济伦理思想

社会伦理实质是社会的利益关系,物质的经济利益具有首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邓小平的伦理视野中,经济伦理首先成为关注的重点。邓小平在观察经济伦理问题时,主要立足于效率与公平两大基本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同时,邓小平非常重视经济效能在伦理中的地位作用。他认为,资本主义的非合理性就在于它不能摆脱经济危机,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就在于它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因为,要充分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必须要有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财富的不断增长,否则只能是低水平的、禁欲式的旧式平等,这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要求。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不是社会主义,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不是社会主义。从而赋予效率以公平同等的社会伦理意义。

如何才能达到效率与公平目的呢?邓小平首先把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和按劳分配原则作为防止经济上两极分化的根本保障。他指出,我们搞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遵从经济规律,使生产力尽快发展,改革中我们始终把握住两条,一是公有制占主体,一是按劳分配,有制度上的保障,就能防止经济上的两极分化。其次,他对建国以来用牺牲效率换取表面公平的平均主义做法进行了坚决的否定、批判,要求承认和正视人们的物质利益,以激励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他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第三,鉴于现实中国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落后制约着伦理目的的实现,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以效率为先导的共同富裕的经济政策。他说,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让部分人、部分地区通过勤劳致富先富起来,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带动和帮助落后地区更好的发展,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

可见,在效率与公平问题上,邓小平不仅抛弃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旧式平等观,而且也突破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理想主义要求。其意义在于,他把公平与人们的需要满足联系起来,置公平于经济发展基础上,使公平具有新的时代含义。

四、坚持民主与法制建设并重的政治伦理思想

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总要求,邓小平关于政治伦理的思想集中表现在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认识上。邓小平有一句名言,这就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段话包括了三层含义: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邓小平认为, 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共同享有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2、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邓小平指出, 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即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现代化,而且包括政治现代化,而民主政治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3、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邓小平认为,只有加强民主建设才能保证决策科学,才能避免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犯错误。鉴于建国以来我们在民主的实践方面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他指出,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可以看出,邓小平在民主政治的认识上,一改过去把民主仅仅视为手段的片面认识,具有明确的价值目的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是邓小平民主政治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他指出,中国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同社会主义法制相辅相成的。他认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同时他又认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不可分割性还在于,行使民主权利必须在法制的范围内,必须依法行使,否则,不仅会破坏民主发展的正常节奏,而且会从根本上破坏民主原则,并最终走向民主的对立面。

由于民主与法制不可分割的关系,邓小平进一步萌发了制度伦理的思想,这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他把社会制度,其中特别是社会的政治制度,作为社会伦理识别的重要标志。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无论如何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共同的道德标准,而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和绝望,因此我们在引进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的时候,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在民主政治问题他强调首先必须区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是大多数人的民主还是少数人民主的区别,这是讲民主政治的前提。即从政治制度的性质,民主政治的内容看政治伦理的差异性。

其次,他把加强法制建设作为扫除封建残余,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突破口。邓小平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要解决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的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和各种特权现象等弊端,首先必须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针对建国以来我们在政治生活中的种种失误,他总结道,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如“文化大革命”的失误,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必须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

第三,强调制度在社会伦理秩序中的基础作用。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对人的影响作用首先从制度层面反映出来。邓小平在考察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时,非常重视社会的制度安排。他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针对现代化过程中社会非稳定因素增多,他要求必须运用法律武器同各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作斗争,指出这是现在和今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尽快学会处理的新课题,鉴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贪污腐化、滥用权力的现象,他指出一要靠教育,二要靠法制,并且强调反腐败、廉政建设主要靠法制来解决,搞法制靠得住些。

五、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的文化伦理思想

“两个文明”一起抓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蕴含着鲜明的文化伦理的思想观点。

首先,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出发,充分肯定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目标。他指出,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的真正优势,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它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在这里邓小平主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关系,把精神文明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衡量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具有明确的价值目的性。

其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他把人的建设作为其中心环节,人的建设,人的发展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又是其最终归宿。他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文化科学知识,二是思想道德水平。其根本的任务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即文化的伦理意义在于,人是文化的主体和直接承者,无形的社会主义文化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行为,同时通过人的有形的思想行为表现出来。由于文化与人的发展的这种密切关系,文化伦理在社会伦理中最具价值目的性。

第三,他认为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精神文明直观、具体的表现,要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关键是端正党风,以党风带民风。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由于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性质决定了党风的先进性、号召性,因此在党风建设中,要求首先从领导干部抓起,特别是高级干部以身作则非常重要。即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决定了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先进性和特殊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邓小平社会伦理思想贯穿着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理论的彻底性;它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种方面,具有理论的完整性;邓小平的社会伦理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现实针对性,表现出了伦理目的与伦理实践的统一。

标签:;  ;  ;  ;  ;  ;  ;  ;  ;  ;  ;  ;  ;  ;  

论邓小平社会伦理思想的特点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