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元代流通纸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元代论文,纸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元朝流通纸币的社会背景:
蒙古族是我国北部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了蒙古大国,开始了他们对外扩张、东征西讨的侵略战争。公元1234年灭金,公元1279年灭宋,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60~1294年)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元朝,并继续对外扩张,蒙古人曾这样说道:“若夫北庭、回纥之部,白霫、高丽之族,吐蕃、河西之疆,天竺、大理之境,蜂屯蚁聚,俯伏内向,何可胜数。自古有国家者,未若我朝之盛大者矣。”(注:《经世大典序录.帝号》,《国朝文类》卷40。)当时元朝的疆域是“北越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汗、唐,而西北则过之。”(注:《元史》卷58《地理志一》。)版图横跨亚欧大陆,包括今蒙古国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及泰国、缅甸的部分地区,面积相当于今天中国疆土的两倍,是13世纪极盛一时的封建帝国。
我国的中原地区,在蒙金战争、宋元战事中大伤元气,“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女子、牛马牲蓄皆席卷而去,房庐焚毁,城郭丘墟,”(注:《两朝纲目备要》卷14。)“荒城残堡,蔓草颓垣,狐狸啸聚期间。”(注:陆文圭《故武得将军吴侯墓志铭》,《墙东类稿》卷12。)中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手工业生产更是惨遭重创,百万工匠沦为奴隶,广大农民变为农奴,社会经济衰败敝零。忽必烈平定中原后,元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如劝课农桑、兴办屯田、开渠浚河、整顿户籍、建设城市、安置流民等。这些措施的推行对元朝经济的振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元朝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政府在各地广设驿站,联络交通。这些驿站的设立使中国西部交通十分便利,同时也改善了东部沿海的交通枢纽。元朝政府的这一举措为振兴城市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泉州、广州这样的港口城市迅速的发展起来,同时也促进了海外贸易的蓬勃展开。
二、元朝纸币流通的四个阶段:
元太祖成吉思汗晚年,由于受了辽金影响,在博州发行过纸币,“以丝数印置会子,权行一方,民获贸迁之力。”(注:《元史.何实传》。)太宗八年(公元1236年)仿交会印制交钞,“诏印造交钞行之。”(注:《元史.太宗纪》。)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设交钞提举司,专事其职,“又立交钞提举司,印钞以佐经用。”(注:《元史.世祖纪》。)当时各地发行的纸币名称混杂,互不流通,发行量不大,这是纸币流通的第一阶段;元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发行“丝钞”和“中统元宝”,并规定“丝钞”一两等于“中统元宝”一贯,五十两等于白银一锭,这是纸币流通的第二阶段;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57年)发行“至元宝钞”和“中统宝钞”,至元钞一贯当中统钞五贯。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发行至大银钞,“大抵至元钞五倍于中统,至大钞又五倍于至元。”(注:《元史.食货一.钞法》。)一年后废止,仍通行中统钞和至元钞,且两种纸钞并行,这是纸币流通的第三阶段;元顺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发行“至正交钞”,一贯等同钱十文,同时可兑换“至元宝钞”两贯,这是纸币流通的第四阶段。这四个阶段中,中统钞至关重要,在元朝不到百年的历史中,其流通时间最长。
至元通行宝钞钞版
忽必烈登基后正式发行中统元宝交钞,开始时有交钞、宝钞、元宝等称谓,后来统称为中统钞。发行中统钞的面值分为十等,即:一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一贯、二贯。在发行过程中,规定每两贯等同白银一两行用。
在中统钞发行的初期,政府严格规定了发钞措施,严谨控制发行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发行中统钞73352锭,第二年发行39139锭,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增加到24万锭,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猛增为141万锭。(注:《元史.食货一.钞法》。)在忽必烈灭宋之前,中统钞的发行量总的来说是有节制的,每年在几万到几十万锭左右,这正验证了《元史新编.食货志》所说的:“中统建元,……印造中统元宝,日夜战战兢兢,如捧破釜,惟恐失坠。行之十七八年,钞法无稍低昂。”由于中统钞的稳定,在二十多年的使用中具有良好的信誉,市场流通顺畅,深受百姓的欢迎,民间出现“视钞重于金银”的现象。
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元朝对宋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元朝政府决定“置行户部于大名府,掌印造交钞,通江南贸易。”(注:《元史》卷9《世祖纪六》。)至元十四年四月,“禁江南行用铜钱”(注:《元史》卷9《世祖纪六》。)“亡宋铜钱三贯,准中统钞一贯。”(注:方回:《嵊县佘公遗爱碑》,《越中金石记》卷7。)这之后中统钞开始在江南流通,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南北经济的交流。
中统钞在全国流通了二十多年,期间物价平稳,币值稳定,民众视钞如金,堪称是元朝纸币流通的黄金时期。
元朝政府不间断的战事,使军费开支高昂不下,致使政府财政出现亏空,中统钞开始贬值,最后钞值只有原值的十分之一,导致通货膨胀,民怨沸腾,改革势在必行。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二月,元世祖颁布诏令,更改钞法:“钞法之行二十余载,官吏奉法不虔,以至物重钞轻,公私俱弊。比者臣奏请,谓法弊必改,古之道也,朕思嘉之。其造至元宝钞颁行天下,中统宝钞通行如故,率至元宝钞一贯当中统钞五贯文,子母相权,官民通用。务在新者无冗,旧者无废,上不亏国,下不损民。其听无忽,朕不食言,故兹昭示,想宜知悉。”(注:《元典章》卷1《诏令》。)与此同时,尚书省颁发了《至元宝钞通行条画》,《条画》规定:至元宝钞一贯当中统钞五贯;白银一两官价至元钞二贯,金每两二十贯,不准民间私自买卖,赋税可纳中统钞,也可纳至元钞;至元宝钞分十一等,自二贯至五文不等。在发行至元钞时,实行“新旧并行”,但实际上是政府想借机取代中统钞。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一月,政府下令“毁中统钞版”。(注:《元史》卷15《世祖纪十二》。)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十月,元朝大臣平章政事桑哥说道:“初改至元钞,欲尽收中统纱,故令天下盐课以中统、至元钞相半输官。今中统钞尚为可急敛,宜令赋税并输至元钞,商贩有中统料钞。听易至元钞以行,然后中统钞可尽。”(注:《元史》卷15《世祖纪十二》。)也就是从这年起,政府不再印制中统钞而改行至元钞。
至元钞发行后,并没有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政府的各种支出每年遽增。元朝政府每年因各种赏赐活动就造成了财政上的巨大亏空,而这个无底沟壑是愈填愈空。无奈,元政府将全国各地钞库中的银本金悉数调运京师以救急。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二月,中书省报告:“陛下登极以来,锡赏诸王,恤军力,赈百姓,及殊恩泛赐,帑藏空竭,预卖盐引。今和林、甘肃、大同、隆兴,两都军粮,诸所营缮,及一切供亿,合用钞八百二十余万锭。往者或遇匮急,奏支钞本。辰等因知钞法非轻,曷敢辄动,然计无所出。今乞权支钞本七百一十余万锭,以周急用,不急之费姑后之。帝曰:卿等言是。泛赐者不以何人,毋得蒙蔽奉请。”(注:《元史》卷22《武宗纪一》。)从这册奏则中可以看到,政府那年动用钞本七百余万锭。而至大二年(公元1300年)九月的尚书报告是这样说的:“今国用需中统钞五百万锭,前者尝借支钞本至千六十万三千一百余锭”。(注:《元史》卷23《武宗纪二》。)这就是说九月国库借支钞本已1000万锭以上,折合至元钞200万锭,折合白银100万锭。这种大量动用钞库本金的做法,最终的出路就是再印制纸钞填补空缺。大量印制纸钞,导致备用金更加捉襟见肘,从而引起物价大幅度上涨,纸币贬值,恶行循环导致的结果便是“钞法大坏”。
元顺帝即位后(公元1333年),“钞法”问题愈来愈严重。大臣黄晋、吴师道在江西乡试中提到了朝廷的用钱问题。黄晋说:“钱出于古而交会创于近代,然所谓交、会者,必以钱为之本,盖合券所以取钱,非以彼易此,使之舍实钱而守虚券也。方今钞法独行,而钱遂积于无用之地。立法之初,固有因有革,及其既久,亦宜有变通之道焉。”(注:《国学蒙古色目人策问》,《金华黄先生文集》卷20。)吴师道也说道:“钱币之法,所以权衡百物,贸迁有无,历代未有偏废者,国朝始行楮币,一再变法,币益轻而奸益众。往者兴用钱法,轻重适中,已而废不用。夫制法不善,非用钱之咎也,至今议者咸以为惜。”(注:《江西乡试策问又拟二道》,《吴礼部集》卷19。)这是朝廷内外要求改革钞法的呼声,但元政府并没有予以理会。
至正十四年十一月,元顺帝下诏令:“朕闻帝王之治,因时制宜,损益之方,在乎通变。唯我世祖皇帝,建元之初,颁行中统交钞,以钱为文。虽鼓铸之规未遑,而钱币兼行之意已具。厥后印造至元宝钞,以一当五,名曰子母相权,而钱实未用。历岁滋久,钞法偏虚,物价腾涌,奸伪日萌,民用匮乏。爰询廷臣,博采舆论,佥谓拯救弊必合更张。其以中统交钞一贯文省权铜钱一千文,准至元宝钞两贯,仍铸至元通宝钱与历代铜钱并用,以实钞法。至元宝钞,通行如故。子母相权,新旧相济,上副世祖重法之初意。”(注:《元史》卷97《食货志五.钞法》。)诏旨的意思既是:全国上下要进行币制改革,而改革的具体做法是:一是发行新钞,新钞仍命名为中统交钞,“一贯文省权铜钱一千文,准至元钞两贯。”二是铸造至元通宝铜钱,铜钱与历代铜钱并用。
至元交钞发行不久,全国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从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在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农民起义军烽火遍至。元朝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军费开支每日遽增。于是大量的印制纸币便成为政府救急的一种手段,“以诸郡军需供饷繁浩,命户印造明年钞本六百万锭给之。”(注:《元史》卷45《顺帝纪八》。)“书省臣奏以陕西军旅事剧务殷,去京师道远,供费艰难,请就陕西印造宝钞为便。遂分户部宝钞库等官,置局印造。”(注:《元史》卷45《顺帝纪八》。)这样无控制的滥发交钞,使交钞的数量急遽增长,而新钞在百姓心目中完全失去信用,到后来,“每日印造,不可计数,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钞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注:《元史》卷97《食货志五.钞法》。)至正十五年浙西每升陈米2贯半,折合中统钞25贯,即25000文;而在北方,“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注:《元史》卷97《食货志五.钞法》。)元未有这样的歌谣:“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注:陶宗仪:《辍耕录》卷23《醉太平小令》。)真是一针见血地描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政府的滥发交钞加速了社会的动荡,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钞法的失败也表明了元朝政府财政制度的崩溃,与元朝的灭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元朝的纸币管理措施:
元朝是我国第一个以纸币为唯一流通货币的封建王朝。
其一,元朝政府鉴于宋、金两朝滥发货币的恶果,对纸币的发行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制订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纸币管理措施。政府以行政命令强制纸币流通,同时禁止使用蒙古旧钞,以旧换新;用中统钞兑换南宋纸币,其兑换比价是“宋会五十贯,准中统钞一贯。”(注:陆发仁:《研北杂志》卷下。)推行金银与纸币等同的货币措施,逐渐地在全国推广开来,为广大百姓所接受。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这样写到:“大汉令这种纸币普遍流通于他所有的各王国、各省、各地,以及他权力所及的地方。无论何人,虽然自己以为怎样权要,都不敢冒死拒绝使用。事实上,他们都乐于用它,因为一个人不论到达大汉领域内的什么地方,他都发现纸币通用,可以拿来做货物买卖的媒介,有如纯金的货物那样。”“以区区一小块纸片,竟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注:《马可波罗游记》,第115页。)马可波罗对纸币的描述,可以看出他对大汉王国通行纸币赞赏有加,也证实了元朝纸币在当时信誉昭著。
其二,元朝政府在发放纸币的同时,贮存了大量的金银作为准备金。中统元年规定:“诸路领钞,以金银为本,本至乃降新钞。”(注:《续文献通考》卷9《钱币三》。)中统二年又规定:“随路设立钞库,如发钞若干,随降银货,即同见银流转。据例到课银不以多寡,即装垛各库作本,使子母相权,准平物价,钞有多少,银本常亏不欠。”(注:《秋澜集.中堂事记》。)充足的金银准备金,使中统钞在人们的心目中威望很高。政府颁布的“权衡钞法”,就是严禁金银流通到国外,在至元二十九年、元贞二年、至大二年都曾下诏令禁止金银海外互市或擅自携带金银出海。这些措施对保证纸币的信用、促使纸币迅速流通起了积极的作用。明人叶子奇在总结元朝纸币发行中流弊时这样说道:“必也,欲立钞法,须使钱货为之本,如茶盐之有引,引至则茶盐立得,钞法如此,乌有不行之患哉?”(注:叶子奇《草木子》卷3。)元朝纸币在初期发放时,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得到严格贯彻,各路钞库的准备金到位充裕,纸币流通畅行无阻,在商品贸易中信誉日益增高,得到了广大民众的信赖,特别是豪商富贾们纷纷用钱换纸钞,促使市场贸易欣欣繁荣。到了元朝中后期,由于政府财政支出无度,用滥发纸钞这种违反市场规律的手段来填补漏洞,结果导致钞法大坏,纸币无法流通下去。
其三,在元朝初建国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控制纸币发行量的措施,纸币的发行权统归中央。元政府在太宗八年(公元1236年)根据耶律楚材的建议发放交钞。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政府发行纸币七万多锭,中统二年(公元1261)发行纸币三万多锭,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发行纸币二万多锭,纸币在这段时期的总发行量为七十万锭。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后,政府的纸币发行量逐年增长,但总的发行额控制在一百六十多万锭左右,由此可见,元朝政府在纸币的发行量上是审慎的、有计划的。
秋涧先生在《论钞法》中这样说道:“故印造有数,俭而不溢,得权其轻重,令内外相制,以通流钱法为本,致钞常难得,物必待钞而后行。如此,钞宁得不重哉?”由于政府对纸币发行采取的慎重态度,在中统钞发行的六十多年中,钞价平准,货物稳定,而民众乐于用钞,商贾喜于携币,市场欣欣繁荣,使纸币成为当时流通最快的货币。
其四,元朝政府的钞法制定比较严密。政府设平准行用库于各路,发放钞本一万二千锭,用来调剂物价,它不限时期,不设地域,在全国境内无限制的使用。政府允许民间用纸币兑换金银,而只扣除百分之三的手续费。史书中这样写道:“中统建元,王文统执政,尽罢诸路交钞,印造中统元宝,以钞为准,每秒二贯例白银一两,十五贯例赤金一两,稍有壅滞,出银收钞。恐民疑惑,随路椿积元本金银,分文不动。”(注:《元史新编.食货志》卷87。)然而元朝政府钞法制度没有一直贯彻到底,战争中高昂的军费开支和政府各种庞大的支出使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最后导致纸币管理体系逐渐瓦解,史载“其至元十三年已后,据各处平准行用库倒到金银并原发下钞本,课银节次尽行起迄,是自废相权大法。”(注:《秋涧集》卷90《便民三十五事.论钞法》。)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诏诸路交钞库,所储银九十三万六千九百五十两,除存留十九万二千四百五十两为钞母,余悉运至京师。”(注:《新元史.食货七.钞法》。)“至大元年二月中书省请权支钞本七百一十余万锭以周急用。”(注:《续文献通考》卷九《钱币三》。)至时纸币通货膨胀日趋严重,形同废纸,民间拒收,百姓多改以实物交易。
四、元朝流通纸币具有的深远意义:
有元一代的钞法在世界货币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中统钞的发行,标志着元朝纯纸币制度的确立,从而改变了以白银为价值尺度的旧币制,具有以金银的同等价值,而国家的一切经费出纳都以纸钞为准,商旅货运,尤以纸币轻便为先,所以纸币在当时能长期流通不衰。
在元朝建国初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开始发行纸币。为此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纸币保护政策和具体措施,从而纸币的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出来,纸币流通于境内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元朝帝国政治、社会的统一。
由于元王朝的年年用兵,至元十七年后,每年战争耗费达200万锭以上,至元二十四年增至5000万锭。这些战争的费用政府是全靠增加课税和发行纸币来填补;政府用于其它地方,如祭神祀,修寺院,犒赏赐等等方面的开支,占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长此以往,元初制定的一整套币制管理条例逐渐废弛;而政府财政空虚则每况愈下,纸币印造之数,难以核计,到元朝末年,交钞十锭,才换斗米,百姓痛苦不堪。
不可否认的是,元朝初年政府纸币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使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促使全国南北的统一,纸币对元朝社会的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其功不可没。元朝政府制定的系统的币制政策,如纸币的无限法偿,设立平准库,买卖金银维持钞价,国库备有储备金作钞本等等,这些货币制度至今仍有借鉴的地方。元朝政府发行纸币的经验教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