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罗因附近分离流的数值模拟

格罗因附近分离流的数值模拟

一、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EPARATED FLOW NEAR GROYNE(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1](2021)在《凸轮转子泵送系统多因素数值分析与非线性建模》文中研究指明凸轮转子泵送系统主要由凸轮转子泵、三相异步电机、进出口管道、变频器等组成,可以输送各种高粘度、腐蚀性、含固态颗粒的介质,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饮料、制药、化学、纸浆和造纸等行业。凸轮转子泵流体输送系统具有非线性、强耦合等特点,且系统和各部分元件的模型很复杂,甚至难以获得解析解。在机电液变工况状态下,输出流量是衡量凸轮转子泵送系统排放性能的重要指标,其与泵本身的结构和工况参数紧密相关,如泵径向间隙(机)、电机转速(电)、流体浓度(液)、泵进出口压差(液)。当前,大多数的研究多关注机电液单一因素改变对转子泵性能所带来的影响,未能充分解释机电液多因素泵送系统的变工况下的凸轮转子泵性能变化规律。机电液复杂工况及流体的物性参数对泵输出流量影响规律尚不完全明确,完整阐述这些因素对泵输出流量性能的影响对于转子泵的优化设计、智能制造及泵送系统的安全监控和故障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三叶凸轮转子泵为研究对象,在三维建模的基础上,给出泵径向间隙、电机转速、流体浓度、泵进出口压差四个影响因素的变化范围,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模型进行参数化研究,分析在单因素、多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泵径向间隙、电机转速、流体浓度、泵进出口压差对泵输出流量存在相互促进或抑制作用。且在多因素变量作用下,泵输出流量变化规律愈发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建模方法已经无法准确描述复杂的泵送系统特性,不能有效地揭示系统的内在规律。本文采用多层感知机网络构建了凸轮转子泵送变频调速系统流量特性模型,通过一定量的仿真数据就能准确预测转子泵的流量性能,从而解决了多因素作用下泵送系统建模的难题。以上工作,为进一步研究泵送系统的智能控制、故障诊断及转子泵的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罗欣维[2](2020)在《数控机床主轴叶片动平衡装置及气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机床主轴在线动平衡普遍采用添加平衡头的间接在线动平衡方法,利用平衡头提供的补偿不平衡力抵消主轴离心力。但是现有的在线动平衡装置普遍存在结构复杂、匹配度不高、平衡装置长时间形变等问题。因此在符合足够平衡精度的前提下,减少平衡装置由于自身形变或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平衡精度的影响,减少因结构复杂产生的安装拆卸不简洁的问题,最大程度使平衡装置能够满足多种机床及更广的转速范围,是今后在线动平衡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文利用叶片在固定俯仰角度下会因来流速度而产生压力差进而产生推动力的原理,提出一种叶片平衡方法,即利用叶片随主轴同步转动过程中因不同转速与俯仰角度大小所产生的压力差来抵消主轴不平衡力。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主轴单自由度阻尼振动模型,分析其在运动过程中的振幅和相位特点,为叶片动平衡方法建立基础;根据平衡叶片随主轴转速的变化规律,阐明了平衡叶片随主轴同步运动从而进行在线动平衡的机制和特点;然后分析了不同型线的叶片特性,考虑到叶片压力与气动中心位置不仅仅影响其气动效率,平衡头的装配安装也影响着平衡能力,因此确定了更为优秀的叶片型线;最后通过与影响系数法相结合,明确了利用叶片进行动平衡的方法在在线动平衡方面的优势。(2)通过CFD技术,分析低雷诺数叶片气动特性的稳定性与产生的推动力。以叶片厚度为变量,对4种常见叶片型线在不同转速与仰角下的推力进行数值计算并建立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规律。通过推阻比变化曲线评价4种叶片的气动效率,并对比4种叶片的推力与阻力比曲线,最后确定了能提供较大推动力变化范围并不随转速变化的优秀叶片型线NACA0012。(3)基于叶片周围的流场分布云图,通过分析NACA0012型叶片在不同仰角下的压力与速度分布,对比分析了叶片不同气动条件下,因叶片周围气流的变化,导致叶片推力特性与效率有所差异的原因,避免气流分布不均匀影响平衡叶片性能,并初步确定平衡叶片最佳性能时的工作姿态;然后通过分析压力中心分布与气动中心相互关系,确定了NACA0012型线叶片在7°仰角下优秀的气动性能。最后考虑温度产生的影响,以常温条件下叶片周围温度最大区间为变化条件,分析在不同温差下的升阻系数与压力分布,其变化情况很好地验证了常温变化几乎不对叶片平衡性能产生影响。(4)对于实际运转中叶片所承受的速度与变形等工作状态,主要通过流固耦合的方法进行模拟验证:建立二自由度俯仰模型,通过准定常流场计算其颤振失速,并由叶片在不同转速下的收敛程度进行验证;综合考虑较大仰角角度与运动转速,以最佳仰角7°为例,通过流固耦合的方法分析出叶片运动过程的受力情况,其应力分布总体均匀,最大变形较小。

陈培江[3](2020)在《燃料电池车用空气增压系统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石油资源日益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开始了对清洁新能源的探寻,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以其能量转换率高、零污染排放、运行噪声低等优势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研究。然而,由于生产成本偏高等因素,燃料电池系统难以大范围应用。空气增压系统,作为燃料电池阴极供气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寄生功耗较大,约占燃料电池辅助功耗的80%,其性能直接影响燃料电池系统效率。因此,本文设计了一套低功耗的燃料电池车用空气增压系统,以利于燃料电池系统的推广使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一套配有膨胀机,能够回收电堆尾气能量的空气增压系统,并根据需求进行压缩机与膨胀机的设计。通过压缩机与膨胀机流体域的数值模拟,表明所设计的压缩机和膨胀机均能满足额定工况的要求。根据设计的压缩机与膨胀机结构,配置高速电机,完成了空气增压系统结构设计。(2)研究压缩机叶片入口安装角、叶片出口安装角、叶片包角、叶片型线以及扩压器出口直径对其性能的影响。以功耗最低为目标,运用Kriging近似模型结合灰狼优化算法,对压缩机进行多参数同时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离心空压机在满足额定工况要求的情况下,等熵效率提升了4.23%,功耗降低了5.31%,并且喘振裕度提高了2.4%;同时当压缩机流量小于额定流量时,其压比有一定提升,且功耗有一定降低,实现了燃料电池系统净输出功率的提高。(3)对压缩轮与膨胀轮在超速状态和工作状态的强度进行分析,探究了气动力与温度场对叶轮最大应力的影响。通过计算得出了转子系统的最大轴向力,验证了空气轴承的止推力能够平衡轴向力。经过模态分析,证明了转子系统的额定工作转速能够避开共振点。最后设计了燃料电池车用空气增压系统的实验流程与测量系统,为日后开展实验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文通过设计与数值模拟得到了适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空气增压系统原型,运用多参数优化方法对压缩机性能进行了优化,分析了叶轮的强度与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该研究成果可为燃料电池车用高性能空气增压系统的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刘伟奇[4](2019)在《基于涡动力学的风力机尾流场数值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海上风能因其具有能量密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成为当前最具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之一。随着海上风电的蓬勃发展,多机组风电平台作为一种海上风能利用技术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风力机之间的气动干扰是多机组风电平台以及陆上、海上风场研究设计过程中无可避免的问题。这种气动干扰主要来自于尾流效应。风力机对流场的扰动作用使得其后方形成一个流速整体降低而分布更加复杂的尾流区域。运行于尾流区域中的下游风力机将面临与上游风力机完全不同的入流状况,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气动性能,故尾流流场的准确模拟是解决气动干扰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关于风力机尾流场的研究多侧重于远场区域——也正是陆上、海上风场气动干扰问题所关注的区域,但对于机组布置较为紧凑的多机组风电平台(Multiple Unit Wind Turbine,MUWT),其气动干扰往往发生于尾流的近场部分,此时常用的工程尾流不再适用于该问题,而普适的CFD技术又通常伴随着巨大的计算负担,故迫切地需求一种适用于尾流全场且高效准确的风力机尾流流场模拟方法,这也是本研究工作的最初动机。对于流域开阔、涡量集中的流动问题,例如风力机的尾流现象,拉格朗日框架下的涡方法在数值计算上具有巨大优势。故尝试使用涡方法结合叶素动量(Blade Element Momentum,BEM)理论构造一种风力机尾流场模拟方法,具体思路是在拉格朗日框架下通过模拟尾流中涡量的演化来间接地计算尾流速度场,并以BEM理论为依据构造一种处理风力机叶轮扰流作用的简单方法,从而避免讨论风力机叶片上复杂的边界条件以提高计算效率。除了建立这样一种快速可靠的尾流场数值模拟方法并以此考察风力机气动干扰问题外,也试图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风力机尾流现象,从涡量的角度给出一种尾流现象的简洁描述。采用涡方法中两种常用的离散单元——旋涡粒子(Vortex Partical)单元和涡丝(Vortex Filament)单元分别实践上述思路,从结果上来看,以这两种离散单元建立起来的数值方法都能够满足最初的需求,而后者表现出了更好的简洁性与高效性。首先,在拉格朗日框架下提出了一种基于旋涡粒子法和BEM理论的风力机尾流场数值模拟方法,其中风力机叶轮被不断向流场中释放旋涡粒子的旋涡发生器所替代,而旋涡发生器的具体配置可由BEM理论得到,这种叶轮扰流作用处理方式可以称作拉格朗日框架下的广义激励模型。该尾流场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由一个公开的风洞试验所校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无论在尾流的近场区域还是远场区域都表现出较好的准确性,且相对于通常的欧拉框架的CFD方法,该方法具有明显更高的计算效率。其次,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使用涡丝单元替换旋涡粒子单元配合拉格朗日框架下的广义激励模型构造了一种基于涡丝方法的风力机数值尾流模型,并利用风力机扰流的周期性采用稳态求解方案以进一步提高计算效率。该模型数值结果同样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而其计算效率极高。此外,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以涡丝几何结构为核心的尾流场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涡量描述在阐释速度亏损演化现象、分析尾流场相似性等方面展示出巨大优势。所提出的基于涡丝方法的风力机尾流模型具有简洁高效的特点,故在最后部分使用该模型依次考察了两机组在并列、串列以及错列布置下的气动特征以及多机组风电平台的气动干扰问题,并提出一种用来估计运行于尾流中的风力机的气动性能的快速方法。

梁其宏[5](2017)在《鼓泡塔内近壁效应的实验研究和多相流模型的仿真验证》文中研究表明鼓泡塔反应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生物和冶金工业等领域的多相流反应装置,其优点有催化剂耐久性高、传热传质优良、无移动部件、易于操作和维护。鼓泡塔虽结构简单,但其内部的局部流动、湍流结构和气液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为了进一步加深对鼓泡塔内流动特性的理解,本文以一种边壁空气注入式的鼓泡塔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可视化实验方法,重点分析鼓泡塔内的近壁效应,气泡形状、尺寸和液相自由表面高度;同时,嵌入自编程序修正数值计算模型,验证鼓泡塔内的近壁效应和多相流模型的准确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多面体网格对鼓泡塔内的单相流动进行了网格无关性检验。相比于其它网格划分方法,多面体网格具有更多相邻的网格和更精确的速度求解梯度。本文运用STAR CCM+软件分别对水和空气进行了稳态和非稳态模拟。两种模拟结果均显示,为了获得合理的单相流模拟结果,所需要的最小的网格数量为50万。通过对比模拟中监控的参数和残差值发现,正交残差和均方根残差都可以作为收敛的判定标准。2)可视化研究边壁空气注入式鼓泡塔的内流特性。实验中观察到注入的气泡贴合鼓泡塔进气口下游壁面前行,近壁效应持续距离约6cm;通过高速相机捕捉到不同尺寸气泡的形状和分布情况,同时记录下了液相自由表面高度(0.84m)。3)可视化实验结果验证多相流模拟的准确性。本文分别采用了多面体网格,裁剪网格和结构网格进行了多相流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多面体网格可以获得理想的液相自由表面高度,但是不能够展现近壁效应;裁剪网格和结构网格能够展现近壁效应,但其近壁效应持续的距离与实验还有较大差别,同时模拟中的气泡形状与实验的差别较大。因此,本文在裁剪网格中嵌入自编程序生成自适应网格,该网格划分法可以随着流动的发展对气泡周围的网格进行自动加密。对比分析仿真结果发现,自适应网格能够准确地捕捉气泡形状和近壁效应。但是随着流动的发展,模拟中的液相因自由表面解的不连续性所引起的离散误差(伴生涌流),最终会从鼓泡塔中溢出,导致模拟无法展示液相的自由表面。为准确求解液相自由表面高度,本文在自适应网格的基础上增加了交界面动量耗散模型优化多相流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液相的自由表面无溢出现象,其高度为0.833m接近实验值;但是交界面动量耗散模型减弱了气相与液相之间的动量交换,导致近壁效应持续的距离加长,精度低于采用自适应网格的模拟结果。同时,本文也证明了在自适应网格和交界面动量耗散模型基础上,运用欧拉模型的VOF模型能够很好的展现气泡形状和近壁效应。边壁空气注入式鼓泡塔的实验和仿真研究表明,本文嵌入的自适应网格加密和交界面动量耗散模型能够准确地捕捉鼓泡塔内的近壁效应、气泡形状和液体自由表面,可以为后续的仿真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和新的见解。

崔少平[6](2017)在《小型超音速气液分离装置结构优化与数值模拟》文中提出天然气脱水是天然气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井口出来的天然气含SH2、水、固体颗粒物等杂质。在集输过程中,水份很容易同分子较小的烃类物质结合形成水合物,或者在更低的温度条件下形成液态水滴致使管线、阀门及各种仪表堵塞,流通面积减小,管道压力降增大。此外液态水容易溶解SH2等酸性气体,形成具有腐蚀性的酸液引起管线和设备的腐蚀。只有将天然气中的水汽含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才能保证天然气在管道内的安全输送。超声速气液分离器是用于天然气脱水净化处理的新型工艺,它将绝热膨胀、低温凝析、旋流分离、减速扩压等处理过程结合在一起,在一个密闭紧凑的装置内完成,该装置无移动部件,无污染、低成本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但国内相关研究尚不完善,仍处于改进优化阶段。本文根据已设计和加工出来的组合式现场应用型超音速分离器,搭建实验平台和系统。进行了多次的初步实验。分析实验存在的问题。由于现场应用型超音速分离器需要相对应的井口工况压力,实验室工况条件难以满足。本文研究了一种小型膛线式旋流超音速气液分离装置的设计方法,利用UG软件分别对Laval喷管、膛线式旋流段和扩压管等关键部件进行了三维设计。设计工况和室内实验条件相结合。由于整套装置设计特点是体积小、重量小、所以旋流段管径小,不便设计和安装叶片式旋流分离器。根据枪管膛线的特点,设计不同条数和螺距的膛线式旋流管。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Fluent14.0对不同结构超音速分离管的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温度、压力、速度等物理参量的变化规律。重点对不同结构参数的旋流管分离器内部流场,以及旋流场进行模拟对比。选取最优化的结构设计。为实现下一阶段小型分离器加工,室内实验打下基础。

许磊[7](2017)在《考虑损伤模糊性的再制造叶轮安全服役寿命数值预估及支持系统》文中指出机械装备再制造是一种以损伤退役零部件为再制造毛坯,采用高新再制造技术手段,实现机械装备“以旧造新”的可持续制造模式,其目标是延长产品的服役年限,降低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其实质是利用技术创新充分挖掘退役产品的剩余价值,进一步促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进程。我国作为机械装备制造业大国,将面临大量的退役机械装备,开展再制造领域相关的问题研究,能够有助于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装备再制造技术水平差距,实现我国再制造产业化健康发展。再制造产品的核心挑战是如何提高其服役安全及服役寿命,其中作为关键技术之一的再制造产品安全服役寿命预估因涉及到多个学科及领域,亟需相关理论支持。本论文将结合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计划课题之一“再制造零部件的寿命预测与再制造产品服役安全验证”(2011CB013405)和高校博士点基金课题“再制造机械零部件服役寿命演变机理及预测方法研究”(20110191110005)等课题,以离心压缩机失效叶轮为研究对象,开展考虑损伤模糊性的再制造叶轮安全服役寿命数值预估及支持系统研究,为再制造零部件安全服役寿命提供理论支撑。首先,针对叶轮失效过程中的疲劳损伤模糊性特点,建立基于模糊理论的Miner准则修正模型;对影响再制造叶轮疲劳损伤的影响因素如毛坯质量等进行深入分析,搭建疲劳损伤量评价标准体系,并建立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再制造叶轮疲劳损伤评估模型。综合考虑再制造叶轮服役寿命预估时疲劳损伤存在的模糊特性,建立基于模糊理论的疲劳损伤修正模型为服役寿命预估提供科学依据。其次,根据再制造叶轮安全服役特性,在再制造叶轮安全性评测的基础上,结合疲劳损伤模糊性与服役载荷特性等,建立以再制造叶轮安全评估,考虑疲劳损伤模糊性修正模型,安全服役载荷耦合模型和材料疲劳极限修正模型等为核心内容的安全服役寿命预估模型,为实现安全服役寿命预估提供一种理论方法。然后,采用三维造型理论和有限元建模技术解决叶轮毛坯“盲件”属性问题,建立能够反映失效特征的再制造叶轮几何模型和全六面体有限元网格模型;利用实验与数值模拟方法,重点分析再制造叶轮激光熔覆残余应力载荷;建立离心应力载荷与气动应力载荷服役载荷模型,并对叶轮尾流激振下的模态规律进行分析。上述载荷模型为安全服役载荷谱提供科学支撑。再次,通过构建非对称应力状态下的叶轮材料疲劳寿命模型,建立FV520B材料疲劳极限修正模型;分析再制造叶轮服役工况特性,基于载荷雨流计数理论对其特征载荷进行解析;开展疲劳损伤模糊性分析并通过Fe-safe软件实现再制造叶轮的安全服役寿命预估,讨论并分析不同残余应力、叶轮转速等特定工况下的相对疲劳寿命。最后,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为平台,利用Visual Basic(VB)与SQL server2005等开发一套适用于大型离心式压缩机再制造叶轮安全服役寿命预估的支持系统,应用该软件可开展再制造叶轮安全服役寿命数值分析。

陈楠[8](2014)在《固定床正丁烷制顺酐的动力学和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顺酐是重要的化工中间体之一,固定床钒磷氧化物催化正丁烷制顺酐工艺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工艺。为克服列管式反应器的热点控制、催化剂失磷带来的选择性下降以及溶剂提纯工段的大量废水处理等固定床钒磷氧化物催化正丁烷制顺酐工艺的固有难题,以优化反应器和工艺流程为出发点对该工艺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研究:(1)利用微型固定床积分反应器研究了固定床钒磷氧化物催化正丁烷氧化制顺酐的动力学。在双三角反应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反应网络,建立了本征动力学模型。统计检验表明,该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的相对偏差小于5%。(2)采用拟均相一维平推流模型建立了单管反应器数学模型。该模型预测的床层温度与实验结果相吻合,反应器出口产物组成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在5%以内。采用该模型对部分操作参数(正丁烷进料浓度、体积空速、熔盐温度、入口压力、原料气入口温度)进行了敏感性分析。(3)研究了钒磷氧催化剂的磷流失过程和磷补加对反应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催化剂磷流失和补加的动力学模型。发现正丁烷生成顺酐的主反应速度不受磷流失的影响,而副反应速度与磷含量成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磷流失和补加的单管反应器模型。该模型预测的床层温度和催化剂表面磷覆盖率变化与实验结果相吻合。(4)结合工业装置现场数据,采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建立了固定床正丁烷氧化制顺酐工艺的全流程模拟性,并对解析塔和吸收塔的部分工业操作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王颢然[9](2013)在《柴油机进气系统特性仿真及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人对节能环保等问题越来越重视,对于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的动力机械柴油机来说,降低耗能和排放已经成为其研究的重点方向。我国内燃机研究水平还相对不高,在使用中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优化柴油机的进气系统,是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排放的重要手段。近年以来,随着计算机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理论数学模型更加完善,各种CFD流体力学软件功能日渐强大,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柴油机流场的分析研究中。同时随着现代测试技术的发展,如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粒子图像技术也被应用在柴油机进排气流场的研究中。本文也是基于流体力学仿真和激光测速技术对柴油机的进气流场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从流体力学的角度,根据AVL-FIRE软件的特点和课题的要求,介绍了流体力学中的相关理论以及各类气体运动控制方程的原理,湍流模型的分类和选择,控制方程的离散和求解,确定了模拟计算的算法。利用CATIA软件建立计算模型,根据AVL的气道评价方法,计算出柴油机不同气门升程下的进气道缸内流场,得到了不同升程下柴油机的流量系数和涡流比,并对流场进行了分析。基于数值模拟计算的基础,将一种现代测试技术激光多普勒测速引入到对柴油机进气流场的研究这个领域,分析了LDV技术相比其他测速技术的优势,介绍光的多普勒效应和微粒光散射理论和多普勒频移理论,为后续设计光路提供理论依据。分析激光测速原理,并明确了采用双光路-双散射光路作为实验光路。搭建出一套采用固体激光器基于后向散射方式的激光多普勒测速系统,同时加入了声光调制器作为频移装置,实现了对速度方向的辨别,并对柴油机进行初步的可视化改造。

桑迪科[10](2010)在《冲压式多级离心泵内流场数值模拟及水力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冲压式多级离心泵由于采用冲压焊接工艺制造,外型美观、重量轻,比传统的铸造多级离心泵节能、节材、高效和环保;还有效地解决了低比转速及超低比转速离心泵在铸造工艺中无法实现的难题;极易实现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除此之外,在水力性能方面冲压式多级离心泵也优于铸造多级离心泵。由于目前还没有对冲压式多级离心泵整级的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对改善冲压式多级离心泵的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不仅通过现场实验得到了DL16冲压式多级离心泵的外特性参数,还利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的比较,确认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所示:(1)综述了冲压式多级离心泵工作原理、结构、优点和国内外发展现状,介绍了商用CFD软件的发展,从控制方程、湍流模型、离散化方法和边界条件等多方面详细介绍了湍流流动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各种模型的分析,确定适用于冲压式多级离心泵的数学模型,给出用于冲压式多级离心泵模拟的基础方程、算法及求解方式。(2)对冲压式多级离心泵的叶轮、导叶和泵壳的主要参数进行水力设计,并建立三维模型。使用ICEM软件对各部分流场进行网格划分。利用CFX软件对冲压式多级离心泵的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在稳态下对不同工况的冲压式多级离心泵内流场进行模拟,得到压力分布和速度分布;在瞬态下对工况下的冲压式多级离心泵内流场进行模拟,得到六个旋转周期内的压力和速度变化情况,并对第五个周期内的六个时刻进行分析,得出了叶轮进出口总压、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通过实验仪器对冲压式多级离心泵的外特性参数进行测试,并和数值模拟的预测曲线进行比较,分析预测曲线随流量的变化趋势,误差形成的原因,为冲压式多级离心泵的性能改善提供依据。(4)对冲压式多级离心泵在不同湍流模型下的外特性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最适合的湍流模型。

二、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EPARATED FLOW NEAR GROYN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EPARATED FLOW NEAR GROYNE(论文提纲范文)

(1)凸轮转子泵送系统多因素数值分析与非线性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发展状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凸轮转子泵工作原理及结构分析
    2.1 凸轮转子泵结构及特点
    2.2 凸轮转子泵工作原理
    2.3 凸轮转子数学模型
    2.4 凸轮转子泵性能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凸轮转子泵送系统三维建模
    3.1 泵送系统构成
        3.1.1 凸轮转子泵模型
        3.1.2 三相异步电机模型
        3.1.3 齿轮传动模型
    3.2 泵送系统能量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凸轮转子泵送系统变工况分析
    4.1 泵送系统机械特性
    4.2 交流异步电机转速开环恒压频比调速
        4.2.1 变频调速原理
        4.2.2 SimuLink建模
        4.2.3 变频调速仿真分析
    4.3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
    4.4 CFD基本方程
        4.4.1 质量守恒方程
        4.4.2 动量守恒方程
        4.4.3 能量守恒方程
    4.5 数值计算前处理
        4.5.1 网格划分
        4.5.2 流体介质及边界条件设定
        4.5.3 湍流模型
    4.6 数值分析
        4.6.1 平均流量特性
        4.6.2 流量脉动特性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凸轮转子泵送系统性能回归模型
    5.1 多层感知机网络
        5.1.1 激活函数
        5.1.2 优化算法
    5.2 数据选择与预处理
        5.2.1 数据集的统计
        5.2.2 数据预处理
    5.3 回归模型评价指标
    5.4 多层感知机预测模型的构建
    5.5 模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取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数控机床主轴叶片动平衡装置及气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动平衡技术综述
        1.2.1 主轴动平衡发展现状
        1.2.2 动平衡现状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主轴叶片动平衡方法
    2.1 动平衡基本理论
        2.1.1 动平衡常用方法
        2.1.2 动平衡基础
    2.2 叶片动平衡方法
        2.2.1 叶片的流体原理
        2.2.2 叶片动平衡原理
    2.3 叶片平衡装置结构设计
        2.3.1 叶片型线选取
        2.3.2 叶片装置结构设计
    2.4 基于影响系数法的叶片动平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二维叶片的推力特性分析
    3.1 叶片网格建立与划分
    3.2 叶片湍流模型建立
    3.3 二维叶片推力系数分析
        3.3.1 不同叶片推力系数对比
        3.3.2 叶片装置补偿不平衡量确定
    3.4 二维叶片气动效率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维叶片理想流场分析
    4.1 二维叶片压力与速度场分析
    4.2 二维叶片气动与压力中心分析
    4.3 温度对二维叶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叶片装置耦合场数值分析
    5.1 二自由度叶片装置颤振模型
        5.1.1 准定常气动力颤振方程建立
        5.1.2 颤振临界速度
    5.2 叶片装置颤振失速数值分析
    5.3 叶片流固耦合结构分析
        5.3.1 参数与边界条件设置
        5.3.2 耦合结果数值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燃料电池车用空气增压系统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燃料电池阴极系统
    1.3 燃料电池空压机研究现状
    1.4 离心压缩机多参数优化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燃料电池车用空气增压系统的设计
    2.1 引言
    2.2 离心式压缩机结构设计
        2.2.1 压缩机叶轮结构设计
        2.2.2 压缩机扩压器与蜗壳设计
    2.3 压缩机三维建模与数值模拟
        2.3.1 压缩机三维建模
        2.3.2 数值模拟方法
        2.3.3 网格划分与边界设置
        2.3.4 数值模拟结果与流场分析
    2.4 透平膨胀机结构设计与数值模拟
        2.4.1 膨胀机喷嘴环与叶轮结构设计
        2.4.2 膨胀机三维建模
        2.4.3 膨胀机数值模拟与流场分析
    2.5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心式压缩机多参数优化
    3.1 引言
    3.2 离心式压缩机气动性能影响因素探究
        3.2.1 叶片入口安装角的影响
        3.2.2 叶片出口安装角的影响
        3.2.3 叶片包角的影响
        3.2.4 叶片型线的影响
        3.2.5 扩压器出口直径的影响
    3.3 多参数优化方法和流程
        3.3.1 最优拉丁超立方实验设计方法
        3.3.2 sKriging近似模型原理
        3.3.3 灰狼优化算法
    3.4 多参数优化在离心压缩机上的应用
        3.4.1 多参数优化自动化平台搭建
        3.4.2 基于Kriging—灰狼算法的压缩机多参数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子系统动力学分析与实验设计
    4.1 引言
    4.2 叶轮应力分析
        4.2.1 叶轮热流固单向耦合计算流程
        4.2.2 叶轮建模与网格划分
        4.2.3 叶轮温度场分析
        4.2.4 叶轮结构强度分析
    4.3 轴承止推力校核
    4.4 转子系统模态分析
        4.4.1 模态分析原理
        4.4.2 模态分析
    4.5 实验设计
        4.5.1 实验装置与流程
        4.5.2 实验测量系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基于涡动力学的风力机尾流场数值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多机组海上浮式风电平台发展现状
    1.3 风力机气动干扰研究进展
        1.3.1 风洞试验与风场实测研究
        1.3.2 计算方法研究
    1.4 涡动力学方法研究进展
        1.4.1 旋涡粒子法
        1.4.2 涡丝法
        1.4.3 涡片法与涡体积法
    1.5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第2章 涡动力学基本理论与风力机气动性能计算方法
    2.1 流体运动的描述
    2.2 本构关系与N-S方程
    2.3 毕奥—萨伐尔定律
    2.4 涡量运动特征
    2.5 涡量场的动能
    2.6 风力机气动性能计算的叶素动量理论
        2.6.1 理想风力机的动量定理
        2.6.2 尾流旋转效应
        2.6.3 经典叶素动量理论
        2.6.4 对经典叶素动量理论的修正
    2.7 风力机的典型控制方案
        2.7.1 发电机扭矩控制
        2.7.2 叶片桨距控制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旋涡粒子法与BEM理论的尾流模拟方法
    3.1 涡方法的控制方程
    3.2 三维涡量演化计算方法
        3.2.1 涡量场的离散
        3.2.2 诱导速度的求解
        3.2.3 拉伸项的处理
        3.2.4 耗散项的处理
        3.2.5 湍流模型
        3.2.6 旋涡粒子的重新分配
    3.3 叶片扰流作用的处理
    3.4 算例与验证
        3.4.1 三重大学风洞试验
        3.4.2 数值模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涡丝方法和BEM理论的风力机尾流模型
    4.1 涡丝模型
        4.1.1 涡丝诱导速度的求解
        4.1.2 拉伸项的处理
        4.1.3 耗散项的处理
        4.1.4 湍流模型
    4.2 尾流模型与求解方法
    4.3 初始化
    4.4 算例与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力机尾流特征
    5.1 尾流中旋涡系统的特征参数
    5.2 尾流中的速度亏损
    5.3 尾流中的切向速度场与径向速度场
    5.4 尾流的相似性
    5.5 一种更加快速的尾流模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机组风电平台的气动干扰
    6.1 多机组风电平台
        6.1.1 风电机组参数
        6.1.2 多机组风电平台布置方案
    6.2 两并列机组的尾流干扰
    6.3 两串列机组的尾流干扰
        6.3.1 下风向风力机的气动性能
        6.3.2 两串列机组共同干扰下的尾流速度场
    6.4 两错列机组的尾流干扰
    6.5 多机组风电平台的气动干扰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A NREL 5MW风力机叶片气动参数

(5)鼓泡塔内近壁效应的实验研究和多相流模型的仿真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鼓泡塔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鼓泡塔研究进展
        1.3.2 欧拉模型在鼓泡塔中的应用
        1.3.3 拉格朗日模型在鼓泡塔中的应用
        1.3.4 流体体积法在鼓泡塔内的应用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值计算方法
    2.1 CFD模型
        2.1.1 CFD模型求解方法
        2.1.2 CFD的优点
        2.1.3 商用CFD软件
    2.2 湍流建模
        2.2.1 控制方程
        2.2.2 湍流模型概述
        2.2.3 常用湍流模型
    2.3 模拟计算求解方法
        2.3.1 显式方法和隐式方法
        2.3.2 耦合方法与分离方法
    2.4 多相流建模
        2.4.1 欧拉方法与拉格朗日方法
        2.4.2 流体体积法
        2.4.3 交界面动量耗散方程
    2.5 网格划分和残差
        2.5.1 网格划分方法
        2.5.2 网格加密
        2.5.3 网格质量标准
        2.5.4 残差
第三章 单相流模拟
    3.1 模拟的几何模型和网格
    3.2 单相流模拟的设置
    3.3 网格无关性检验
        3.3.1 介质为空气的非稳态模拟
        3.3.2 介质为空气的稳态模拟
        3.3.3 介质为水的非稳态模拟
        3.3.4 介质为水的稳态模拟
第四章 多相流实验和模拟
    4.1 实验设置和结果
    4.2 多相流模拟中的设置
    4.3 对比不同类型网格的多相流模拟
        4.3.1 采用多面体网格的多相流模拟
        4.3.2 采用裁剪网格的多相流模拟
        4.3.3 采用结构网格的多相流模拟
    4.4 采用自适应网格的多相流模拟
    4.5 采用自适应网格细化和交界面动量耗散模型的多相流模拟
    4.6 关于多相流模拟的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发表论文及科研项目

(6)小型超音速气液分离装置结构优化与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常规天然气脱水技术
        1.1.1 溶剂吸收法
        1.1.2 固体吸附法
        1.1.3 低温冷却脱水法
        1.1.4 膜分离脱水技术
        1.1.5 内联式气旋除水技术
    1.2 超音速脱水技术的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进展及现场应用
        1.2.2 国内研究进展与技术引进
    1.3 超音速喷管脱水的工作原理
    1.4 现场应用型超音速分离器初步实验室研究
        1.4.1 实验操作参数及性能评价指标
        1.4.2 实验设备及流程
        1.4.3 实验方案及数据分析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小型超音速气液分离装置设计的理论基础
    2.1 超音速Laval喷管内部流场控制方程
    2.2 超音速Laval喷管变截面对气流参数影响的理论基础
    2.3 膨胀波和激波理论
        2.3.1 扰动在气流中的传播
        2.3.2 膨胀波的形成及在喷管内相互作用
        2.3.3 激波的形成及计算方法
    2.4 超音速喷管内的自发凝结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型超音速气液分离装置的参数设计
    3.1 拉伐尔喷管的设计
        3.1.1 稳定段的设计
        3.1.2 亚音速渐缩段的设计
        3.1.3 喉管的设计
        3.1.4 超音速渐扩管的设计
    3.2 膛线式旋流直管的设计
    3.3 扩压管的设计
        3.3.1 设计原理及方法
    3.4 小型超音速气液分离装置整体结构的装配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型超音速气液分离装置的数值模拟
    4.1 关于CFD和FLUENT
    4.2 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
    4.3 参数选择与设置
        4.3.1 物性参数和求解器设置
        4.3.2 边界条件设置
        4.3.3 湍流模型选取和控制方程离散化设置
    4.4 小型空管超音速分离器内部流场分析
    4.5 小型膛线式超音速分离器数值模拟分析
        4.5.1 膛线条数对于内部流场的影响
        4.5.2 不同模型同轴向距离x旋流场分析
        4.5.3 膛线螺距对于压力降、温度降的影响
        4.5.4 6-150 模型轴向距离的旋流场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7)考虑损伤模糊性的再制造叶轮安全服役寿命数值预估及支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1.1 压缩机叶轮再制造及战略意义
        1.1.2 压缩机再制造叶轮安全服役寿命预测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2 论文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再制造产业及其叶轮再制造发展现状
        1.2.2 再制造叶轮安全服役寿命预估研究现状
        1.2.3 模糊理论在安全服役寿命预估中的应用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课题来源
        1.3.1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2 论文的课题来源
    1.4 论文研究内容的安排
2 再制造叶轮疲劳损伤模糊特性分析
    2.1 概述
    2.2 再制造叶轮疲劳损伤模糊现象
        2.2.1 模糊数学的内涵
        2.2.2 疲劳损伤模糊性
    2.3 基于模糊理论的Miner准则修正模型
        2.3.1 传统Miner准则存在的不足
        2.3.2 模糊疲劳损伤计算准则
        2.3.3 Miner准则修正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4 基于FCE的再制造叶轮初始疲劳损伤评估模型
        2.4.1 疲劳损伤量评价标准
        2.4.2 疲劳损伤量评价因素权重计算
        2.4.3 疲劳损伤量模糊综合评估
    2.5 再制造叶轮模糊疲劳损伤计算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再制造叶轮安全服役寿命数值预估方法
    3.1 概述
    3.2 再制造叶轮安全性评价方法
    3.3 服役寿命预估模糊现象处理
        3.3.1 疲劳寿命计算方法
        3.3.2 基于模糊的疲劳损伤累积模型修正
    3.4 再制造叶轮疲劳载荷行为
        3.4.1 再制造叶轮典型疲劳载荷分析
        3.4.2 多轴疲劳载荷耦合模型
    3.5 安全服役寿命预估框架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再制造叶轮安全服役特征载荷分析与建模
    4.1 概述
    4.2 基于不确定性失效特征的载体建模
        4.2.1 再制造叶轮精确几何建模
        4.2.2 再制造叶轮网格模型建模
    4.3 损伤叶轮再制造激光熔覆残余应力载荷
        4.3.1 损伤叶轮激光熔覆再制造试验
        4.3.2 激光熔覆数值模拟约束条件分析
        4.3.3 激光熔覆残余应力分析与讨论
    4.4 再制造叶轮典型载荷耦合分析
    4.5 再制造叶轮尾流激振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再制造叶轮安全服役寿命预估方法应用及支持系统开发
    5.1 概述
    5.2 FV520B的疲劳特性
        5.2.1 FV520B疲劳测试
        5.2.2 S-N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5.3 再制造叶轮安全服役寿命预估
        5.3.1 再制造叶轮模糊疲劳损伤模型处理
        5.3.2 典型工况下载荷谱分析
        5.3.3 安全服役寿命预估及讨论
    5.4 服役寿命预估支持系统开发
        5.4.1 软件的功能结构及运行流程
        5.4.2 系统程序实现
        5.4.3 安全服役寿命预估案例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获得的软件着作权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8)固定床正丁烷制顺酐的动力学和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反应网络
        2.1.1 三角反应网络
        2.1.2 丁烯路线的反应网络
        2.1.3 呋喃路线的反应网络
        2.1.4 醇盐和呋喃路线并存的反应网络
        2.1.5 小结
    2.2 动力学模型
        2.2.1 动力学模型的探索期
        2.2.2 动力学模型的成型期
        2.2.3 动力学模型的拓展期
        2.2.4 反应产物中CO和CO_2的比值
        2.2.5 小结
    2.3 失磷机理
        2.3.1 活性相
        2.3.2 晶格氧
        2.3.3 钒的化合价
        2.3.4 磷/钒比
        2.3.5 补水和补磷
        2.3.6 小结
    2.4 工艺进展
        2.4.1 固定床工艺
        2.4.2 流化床工艺
        2.4.3 移动床工艺
        2.4.4 其他工艺
        2.4.5 顺酐生产工艺国产化
        2.4.6 小结
    2.5 课题的提出
第3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3.1 实验装置
        3.1.1 动力学实验装置
        3.1.2 顺酐氧化实验装置
        3.1.3 单管实验装置
    3.2 实验仪器、试剂和方法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步骤
        3.2.3 实验防爆
    3.3 仪器标定与实验准备
        3.3.1 热电偶的校正
        3.3.2 质量流量计的校正
        3.3.3 进料温度测定实验
        3.3.4 平流泵校正实验
        3.3.5 瓷环和石英砂去杂处理
        3.3.6 动力学实验反应管的恒温区
        3.3.7 单管实验反应管的恒温区
    3.4 分析方法的建立
        3.4.1 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3.4.2 尾气流量测定实验
        3.4.3 碳平衡实验
        3.4.4 磷质量分数的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应动力学
    4.1 反应动力学实验目的和意义
        4.1.1 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意义
        4.1.2 反应特征实验的意义
    4.2 反应特征实验结果
        4.2.1 反应温度
        4.2.2 体积空速
        4.2.3 反应压力
        4.2.4 氧气进料体积分数
        4.2.5 正丁烷进料体积分数
    4.3 传递因素的消除
        4.3.1 外扩散消除
        4.3.2 内扩散消除
    4.4 本征动力学研究
        4.4.1 反应动力学模型
        4.4.2 本征动力学实验
        4.4.3 顺酐氧化实验
        4.4.4 模型参数的确定
        4.4.5 统计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单管反应器建模
    5.1 反应热力学
        5.1.1 反应热效应
        5.1.2 反应的平衡常数
    5.2 数学模型的建立
        5.2.1 模型方程的假设
        5.2.2 质量衡算
        5.2.3 热量衡算
        5.2.4 动量衡算
        5.2.5 边界条件
    5.3 模型参数的确定
        5.3.1 基础物性参数
        5.3.2 单管操作参数
        5.3.3 催化剂及反应器集合参数
        5.3.4 基于内表面的总传热系数U_i
        5.3.5 基于内管壁的对流传热系数h_i
        5.3.6 参数计算结果
        5.3.7 组分浓度
        5.3.8 反应压力
        5.3.9 模型求解
    5.4 模拟结果分析
        5.4.1 反应物和反应产物分布
        5.4.2 床层温度分布
        5.4.3 床层压力分布
        5.4.4 转化率和选择性分布
    5.5 参数敏感性分析
        5.5.1 正丁烷进料体积分数
        5.5.2 进料温度
        5.5.3 熔盐温度
        5.5.4 入口压力
        5.5.5 体积空速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VPO催化剂的磷流失和补加
    6.1 催化剂的磷流失
        6.1.1 磷流失的表征
        6.1.2 磷流失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6.2 催化剂的磷流失动力学
        6.2.1 磷失活动力学模型
        6.2.2 磷流失动力学实验
        6.2.3 模型参数的确定
        6.2.4 统计校验
    6.3 催化剂的磷补加
        6.3.1 补水的影响
        6.3.2 磷试剂的选择
        6.3.3 磷试剂的积存处
        6.3.4 磷补加量的选择
        6.3.5 磷补加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6.3.6 过量补磷
    6.4 基于磷动力学的单管反应器建模
        6.4.1 模型假设和参数确定
        6.4.2 磷流失下单管反应器模拟结果
        6.4.3 磷补加下单管反应器模拟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Aspen全流程模拟
    7.1 工艺概述
        7.1.1 原料预处理工段
        7.1.2 氧化反应工段
        7.1.3 溶剂提纯工段
        7.1.4 产品精制单元
    7.2 Aspen流程模拟系统
        7.2.1 物性方法
        7.2.2 原料预处理工段模拟
        7.2.3 氧化反应工段模拟
        7.2.4 溶剂提纯工段模拟
        7.2.5 产品精制工段模拟
    7.3 灵敏度分析
        7.3.1 解吸塔的混合气进料温度
        7.3.2 吸收塔的混合气进料温度
        7.3.3 吸收塔的混合气进料流量
        7.3.4 吸收塔的溶剂进料温度
        7.3.5 吸收塔的溶剂进料流量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柴油机进气系统特性仿真及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进气道 CFD 数值模拟常用软件及研究现状
        1.2.2 内燃机流场测试方法及应用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进气流场的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
    2.1 气体运动控制方程
    2.2 湍流模型
    2.3 控制方程的离散与求解
    2.4 控制方程的收敛准则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进气流场的模拟计算分析
    3.1 AVL 气道评价方法及实验装置
    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3.2.1 柴油机进气道的几何建模
        3.2.2 网格划分
    3.3 求解器的设置
        3.3.1 边界条件
        3.3.2 模拟计算参数设置
        3.3.4 计算结束的判定
    3.4 进气道与缸内流场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激光多普勒测速原理及系统分析
    4.1 激光多普勒效应与光散射理论
        4.1.1 激光多普勒效应
        4.1.2 激光测速中的光散射理论
    4.2 激光多普勒测速原理与光学系统
        4.2.1 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的特点
        4.2.2 激光多普勒测速原理
        4.2.3 双光束―双散射激光测速系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柴油机流场 LDV 测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激光测速系统设计
        5.1.1 光源系统选型和测定
        5.1.2 分光系统设计
        5.1.3 信号接收装置设计
        5.1.4 示踪粒子理论研究
    5.2 多普勒信号特点及处理方法
        5.2.1 柴油机流场多普勒信号特点
        5.2.2 频谱分析法
        5.2.3 频率跟踪法
        5.2.4 计数型处理法
        5.2.5 数字相关信号处理法
        5.2.6 数字 FFT 信号处理法
        5.2.7 信号处理方法性能比较
    5.3 光学实验平台
        5.3.1 柴油机流场测速装置设计
        5.3.2 模拟实验装置数据处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冲压式多级离心泵内流场数值模拟及水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冲压式多级离心泵概述
        1.4.1 冲压式多级离心泵工作原理
        1.4.2 冲压式多级离心泵结构
        1.4.3 冲压式离心泵的分类
        1.4.4 冲压式多级离心泵的性能参数
        1.4.5 冲压式多级离心泵优点
        1.4.6 冲压式多级离心泵的关键设计
        1.4.7 冲压式多级离心泵的应用领域
    1.5 冲压式多级离心泵发展和模拟综述
        1.5.1 冲压式多级离心泵国内外发展现状
        1.5.2 应用前景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内容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冲压式多级离心泵的数值解法
    2.1 计算流体动力学及CFX 简介
    2.2 基本控制方程组
    2.3 湍流理论
        2.3.1 Reynolds 平均法简介
        2.3.2 湍流模型
        2.3.2.1 涡粘模型
        2.3.2.2 雷诺应力模型
        2.3.3 壁面函数
    2.4 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网格
    2.5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控制方程离散
        2.5.1 离散化的目的
        2.5.2 有限体积法
        2.5.3 离散格式
        2.5.3.1 空间离散
        2.5.3.2 时间离散
    2.6 压力和速度耦合
    2.7 冲压式多级离心泵内流问题的解法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冲压式多级泵计算几何造型和网格划分
    3.1 造型实例
    3.2 冲压式多级泵过流部件的实体造型
        3.2.1 叶轮内流体的三维实体造型
        3.2.2 导叶内流体的三维实体造型
        3.2.3 冲压式多级泵整体模型的造型
    3.3 冲压式多级泵内流体的网格划分
    3.4 网格无关性的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冲压式多级泵的数值模拟
    4.1 边界条件、求解控制与收敛判据
        4.1.1 边界条件
        4.1.2 求解控制
        4.1.3 收敛判据
    4.2 定常下冲压式多级泵内流场的数值模拟
    4.3 非定常下冲压式多级泵内流场的数值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测试与性能预测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方案与实验装置
        5.2.1 流量
        5.2.2 扬程
        5.2.3 轴功率
        5.2.4 效率
        5.2.5 转速
        5.2.6 比转速
    5.3 性能预测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5.4 冲压式多级离心泵在不同湍流模型下的比较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EPARATED FLOW NEAR GROYNE(论文参考文献)

  • [1]凸轮转子泵送系统多因素数值分析与非线性建模[D]. 王超. 太原科技大学, 2021
  • [2]数控机床主轴叶片动平衡装置及气动特性研究[D]. 罗欣维.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3)
  • [3]燃料电池车用空气增压系统设计与优化[D]. 陈培江. 浙江大学, 2020(07)
  • [4]基于涡动力学的风力机尾流场数值方法研究及应用[D]. 刘伟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
  • [5]鼓泡塔内近壁效应的实验研究和多相流模型的仿真验证[D]. 梁其宏. 江苏大学, 2017(01)
  • [6]小型超音速气液分离装置结构优化与数值模拟[D]. 崔少平. 西安石油大学, 2017(11)
  • [7]考虑损伤模糊性的再制造叶轮安全服役寿命数值预估及支持系统[D]. 许磊. 重庆大学, 2017(06)
  • [8]固定床正丁烷制顺酐的动力学和工艺研究[D]. 陈楠. 浙江大学, 2014(07)
  • [9]柴油机进气系统特性仿真及测试技术研究[D]. 王颢然.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6)
  • [10]冲压式多级离心泵内流场数值模拟及水力性能研究[D]. 桑迪科.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格罗因附近分离流的数值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