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养老金:泛长三角的可行性分析_养老金论文

统筹城乡养老金:对泛长三角圈的可行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养老金论文,城乡论文,可行性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465(2006)02—0007—06

一、引言

目前的长三角都市经济圈,是指苏浙沪毗邻地区的16个市组成的都市群。这里的泛长三角,是指从沪苏浙扩大到另一个长江下游省区——安徽的“3+1”模式。“3+1”的泛长三角圈,与原长三角都市圈的最大区别,是将发展较缓慢的紧邻的农业大省——安徽,纳入长三角圈内。这一安排的目的,是想利用长三角都市圈的带动作用构筑起一种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以后再逐渐扩大到长江中上游省区。

这样的安排主要是考虑了两方面原因:一是关于区域发展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议》将区域战略由过去重在培育地区之间资源配置转向培育区域整体竞争力。这一转变的意图是要使居住在同一区域不同地区的居民平等地享有参与发展的机会。在落实推进这一区域战略的过程中,我们的思路是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联系起来考虑。因为没有农村的发展,区域发展和全面的小康社会也就无从谈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抓手是什么?我们认为是养老金。因为养老收入是关系到每家每户切身利益的大事。二是目前中国的三大都市圈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这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也包括这20多年来的市场经济力量的作用。既然如此,三大都市圈都有义务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好,并且尽量带动周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这样才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

二、对泛长三角圈统筹养老金的可行性分析

1.圈内建立城乡统筹的养老金的经济条件分析

这里利用一些主要的经济指标,对圈内各地的经济总量和居民生活富裕程度进行数量分析。GDP是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就人均GDP而言,圈内的整体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数,其中安徽省低于全国平均数,但是如果将安徽有近30万的农民流进沪苏浙城市打工考虑进去(作为流出人口剔除),圈内地区之间人均GDP 的差距比统计数据要小。就人均财政收入而言,同样有着圈内的整体实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安徽省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问题。居民家庭的收入常被用来测算收入不均衡程度。它们的差距要比人均GDP小,这是因为政府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被计入。这一数据中值得关注的是,安徽农民的收入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81%,相对于前两个数据来说,要高出30个左右的百分点。这都说明,圈内整体实力强且安徽省的农村地区状况正向好的态势发展,也表明了圈内实施和统筹地区与城乡养老收入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

表1 2003年圈内各地区部分经济统计指标(1)[1]

人均 与全国平均

人均财政收 与全国平均 农村人均与全国平均

GDP(元)

水平比较%入(元) 水平比较%

纯收入(元) 水平比较%

全国平均

11830.3

100.0762 100.0

2622100.0

圈内平均

22532.3

190.52028266 4602175.5

上海

46718 394.95180679.7

6654253.8

江苏

16809 142.11078141.4

4239161.7

浙江

20147 170.31510198.1

5389205.5

安徽

6455 54.6 344 45.2212781.1

国外实行农村养老保障一般的经济指标有:(1)工农业的结构比例为8∶2,农业劳动力份额在30%以下;(2)人口城市化率在50%以上;(3)人均GDP 在2000美元以上[2]。按照上述指标来衡量泛长三角圈内各地的经济指标(见表2),已经基本达到上述条件。圈内工农业结构比为9∶1;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的比率为35.2%,略高于30%的标准,因为安徽(57.2%)是一个农业大省,将整体水平拉下;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2000美元。这进一步说明,泛长三角圈目前建立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障制度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表2 2003年圈内各地区部分经济统计指标(2)[1]

工农业 农业劳动力占全

人口城市

结构比 部就业人口比(%) 化率(%)

上海9.9∶1 11.3 79.2

江苏9.1∶0.9

39.2 46.8

浙江9.2∶0.8

33.0 53.0

安徽8.2∶1.8

57.2 31.2

圈内平均水平9.1∶0.9

35.2 52.2

2.对圈内各地区统筹本地城乡养老金的可行性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就泛长三角圈3省1市的情况来分析,江苏省的发展水平略微低于浙江省,但高于安徽省。所以以江苏省为例,来分析该地区依靠自身经济能力实施城乡统筹养老的可能性。具体数据仍然见表1和表2。(1)江苏省的工农业结构比为9∶1,高于8∶2的标准;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的总数39%,高于30%的水平。(2)人口城市化率达到46.8,接近50%的指标。(3)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的标准。在圈内经济发展水平仅高于安徽的江苏省,其各项指标均已接近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条件。不难验证,上海和浙江也已经满足了上述条件。

下面从65岁以上老人和劳动年龄人口两个方面论述江苏省城乡统筹养老保障的可行性。①

第一,对65岁以上老人养老金来源的建议。

按照前面的基本思路,对65岁以上老人的养老金来源,无论是合理性还是必要性都只能是由政府承担。65岁以上老人最低生活保障线该确定在什么标准上?我们认为,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作为老人最低生活保障线较合宜。这是因为:(1)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的数据比较科学、准确;(2)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有一个建立与不断完善的过程,初始阶段应该本着循序渐进、脚踏实地的态度来做,所以不能定高。江苏省2003年农村人均纯收入是4239元,三分之一的人均纯收入是1272元。1272元的收入已经高于我国农村2003年和2004年的882元和924元的低收入标准(贫困标准是:637元和668元)。

江苏省的财政负担得起吗?下面从解决这些老人养老目前每年实际需要的资金量来测算可行性。江苏目前农村65岁以上老人为423万人,如果按照人均1272 元计算养老金,每年需要54亿元。如果省、市县、乡三级负担,省政府财政补贴的比例会降低些;如果全部由省支出,支出总量占GDP比重约为0.48%。表3对支出量进行测算(对农村65岁以上老人用2003年的人均纯收入的30%进行支付),同时再加上其原来支出的社会保障额,计算出它们占GDP的总比重是1.28%。从表4中可以看到,社会保障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要高于发展中国家。 江苏省的这一水平在圈内属于中等,在世界上是属于较低的。仅从这一角度比较推理,江苏省、浙江和上海都是有能力将其老年农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

表3 2003年圈内各地区65岁以上老人养老金的测算[1]

支付总额(万元) 占GDP比重(%)包括支付给老人基本养老金在内的社保支出占GDP的比重(%)

上海 53897.4 0.090.99

江苏 537929.10.481.28

浙江 407408.40.480.98

安徽 280754.70.713.28

表4 2002年世界上各大洲的社保支出占GDP份额的平均比重②[3]

非洲

亚洲

欧洲拉美

北美

社保支出占GDP比(%) 4.36.424.88.816.6

第二,对劳动年龄人口的养老基金筹资制度的建议。

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在面向65岁以上老人的养老金制度中,强调财政的责任;而在面向劳动人口的养老金模式中,则要强调以个人负担为主,即建立强制性“个人储蓄积累式”的帐户。

由于这一制度是以一定的年收入为基础,所以从分析江苏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开始。从表5中可以知道,2003年江苏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239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704元,因此年剩余收入为1535元。若按照农村居民平均收入的5%和8%分别计算农民每年应缴的养老保险费和扣除消费支出及养老保险费后的年剩余收入,得到1323元和1196元。因此江苏农村居民如果每年交付212元或339元,相对于其年剩余收入而言,这一缴费的比例是可行的。

表5 2003年江苏农民以人均纯收入的5%—8%缴养老金后的剩余收入[1]

按5%交付按8%交付

农村居民纯收入(元) 42394239

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元)27042704

养老保险费支出额(元)212 339

年结余(元) 13231196

这一缴费是否能够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呢?下面通过一个简略的公式来计算。每年末养老金积累数额如下:

第1年末:A

第2年末:A+A×(1+q)=A×[1+(1+q)]

第3年末:A+[A+A×(1+q)]×(1+q)=A×[1+(1+q+(1+q)[2] ]

……

第N年末:A×[1+(1+q)+(1+q)[2]+(1+q)[3]+……+(1+q)[N-1]]

故总共所交纳的保费金额=A×[1+(1+q)+(1+q)[2]+(1+q)[3]+……+(1+q)[N-1]]

其中,A—年交纳的保费数额;q—年利率(或收益率);M—领取的养老金总额;N—交费年限。

由于农民收入(除收入来源主要为工资收入的农民外)不是连续均匀的,收入一般都集中在年底,所以规定农民交纳养老保险保费为每年一次,根据上面的公式,农村居民按年纯收入的5%或8%缴费,用5%的复利分别计算出5年至40年的缴费收益表(见表6)。

表6 江苏农民按纯收入5%—8%缴养老费的积累情况单位:元

40年后

35年后30年后25年后20年后15年后10年后5年后

缴费率的积累额 的积累额 的积累额 的积累额 的积累额 的积累额 的积累额 的积累额

5%2561019148 14085 10118 7010 4575 2667 1171

8%4095130618 22523 16179 11209 7315 4264 1873

若上述积累的养老基金总额在停止缴养老金后对投保人开始进行每月的补助,总共补助10年的话,计算得到表7。从表7中可以看出,以5%的比例缴纳保险金,在缴纳40年后接下来的10年可以每月获得213元的补助;以8%的比例缴纳保险费,需要交纳25—30年时间,便可以获得维持原平均消费水平的生活;若缴纳40年的保费,在接下来的10年就可以获得341元每月的补助,相当于原来的月收入。这样,若一个人从20岁开始工作,并开始按照年收入5%的比例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他每年缴纳212元,连续缴纳40年,在60岁时开始领取养老金,他可以在10年内,每月领取213元。若按照8%的比例他连续40年每年缴纳339元,他将在之后的10 年享受每月341元的养老金。

表7 江苏农民缴养老费后按补助10年计算可领取的养老金金额单位:元

40年后领取 35年后领取 30年后领取 25年后领取 20年后领取 15年后领取 10年后领取 5年后领取

缴费 的养老金的养老金 的养老金的养老金的养老金的养老金的养老金

的养老金

5% 213 160 117 84 58 38 22 10

8% 341 255 187 134 93 61 36 16

农村居民收入的逐年增加,是实施养老保险制度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江苏农村居民纯收入在2001年之后其增长率维持在5%以上。假定这一增长趋势不变, 随着收入的增加,按照固定比例收取的养老保险金的绝对值也在增加,这样就加速了养老保险金的累计,使农村居民在完成缴纳保险金开始领取养老金时,可以得到更多的养老金回报。

上面的分析表明,江苏的农村居民完全有能力在其工作年限内自己负责自己的养老保障费。在以个人缴费为基础的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收入水平采用不同的保障办法。对于赤贫者,政府承担着向其提供最低保障的责任,可采用现收现付制度。对于高收入人群,可以实行商业养老保险,使其能够得到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障。如果农民离农,还可以有土地权益转让费。

这里应该说明的是,上述养老金与当前收入水平进行比较时,排除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物价指数的变化。因此所使用的5 %的收益率是没有受利率影响的净收益率,这个收益率在不同时期内应随物价和利率水平的波动而浮动。

既然江苏能自行统筹城乡养老收入,不难验证上海和浙江依靠自身的力量也能够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这一制度安排对安徽来说,稍微要困难些,但还是能够做的。

3.对圈内统筹城乡养老金的可行性分析

据有关专家测算,1978至1998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GDP 增长的贡献为21%,世界银行的估算贡献率为16%[4]。另外,当大量农民工进城时,低技能的劳动供给由于大大增加,使高、低技能工人工资之间的差距扩大,大多数的农民工由此得到的是低工资的回报。从这一角度分析,农民工流出地的老人理应分享由他们的儿女在流入地辛勤劳作所带来的成果。

圈内统筹养老收入的机制,设计为因势利导地通过农民工的流动来实现。具体来说,流入地将财政收入中的一部分反馈给农民工原籍,用于补助当地农村老人养老,以此建立起一种地区与城乡之间统筹养老收入的机制。这也就是,同时利用“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手”为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了条件。

流入地的财政是否有能力做这一补偿性支出?这笔支出对流出地的老人能否起到补充养老的作用呢?下面运用相关的数据进行可行性分析。这里用的人口数据是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的流动人口统计数据,该数据的优势是较准确地将由农村去城市打工的劳动力从流动人口中区分开来。由于劳动力流动呈递增态势,所以目前的流动人口数目应该大于此数据。

统计资料表明,从圈内吸纳农民工数量最多的是上海市(66.71%),其次是江苏(51.76%);另外,从农民工的流出地来看,安徽流出的人数是67.77%,江苏是54.86%,浙江是36.23%。因此安徽是圈内输出农民工的大省。

表8是圈内流入地按平均工资8%对农民工原籍进行支付所需要的反馈总额。表9是圈内65岁以上农村老人从本地农民流出中人均可获得的反馈额。 之所以将平均工资的8%设定为反馈额, 是考虑农民工的贡献而假设流入地的财政代农民工本人缴付个人养老金。这两个表反映出下面的特点:(1)安徽由于其劳动力外流量大,实际得到的总反馈额最高;同时又因为其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低,所以其65岁以上农村老人人均可获得1460元。(2)浙江农民工的流入量大于其流出量,所以是反馈额的净流出省。上海也是如此。(3)江苏省农民工流入量大于其流出量,但由于江苏农民外出打工地工资高,而江苏作为流入地又是平均工资相对低的省,由此其净得是26,791万元。但由于江苏农村老人数量大,所以从反馈额中老人人均可得到的是63.34元。圈内只有安徽省是农民工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建立这样一种横向支付制度的直接受益者。

表8 圈内流入地按平均工资8%对农民工原籍支付与获得的反馈额

从圈内流入的农民工(人) 按平均工资8%的支付额(万元) 流入到圈内的农民工(人) 获得的反馈总额(万元)

上海 2,091,123 456,768/

/

江苏 1,313,241 165,069941,141 191,860

浙江 919,545157,183537,087 95,186

安徽 86,040 7,283 2,931,721

499,258

表9 圈内65岁以上农村老人从农民工流出中的人均获得额

农村65岁以上人数(万人) 流入与流出额之差(万元) 人均实际获得额(元)

上海 /-456,768

/

江苏 423 26,791 63.34

浙江 252 -61,997-246.1

安徽 337 491,9751459.86

上海和浙江是否有能力做这一支付?从世界一般的保障水平来看,在人均GDP为2000美元时,社会保障占GDP的比重是5%左右。表10的社会保障支出项,是指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费和社会保障的补助支出这三项。通过将原社保支出额、付给本地农村老人的支出额、反馈给农民工的支出额这三项加总,得出统筹城乡养老收入后,各地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在1.0%和2.04%之间分布,安徽仍然是圈内负担最重的省。但是必须注意,对于安徽,这里既计算了财政要支付给本地农村老人的养老金,又计算了其农村老人可以从流入地得到的反馈额,这两笔金额中其实只要一笔就可以解决当地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另外,流入地政府可以通过收税等手段从雇佣农民工的企业收取这笔资金,这样流出地政府可以部分地解决这一部分资金的来源。

表10 圈内各地区城乡统筹养老收入后的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

支出总额(万元) 占GDP比重(%)

原社保支出额:547,429原社保支出占GDP比:0.9

上对农村老人支出额:53,897.4

对农村老人支出占GDP比:0.09

海流入与流出额之差:456,768流入与流出额之差占GDP比:0.73

最终的社保支出额:1,058,094.4最终的社保支出占GDP比:1.69

原社保支出额:969,366原社保支出占GDP比:0.8

江对农村老人支出额:537,929.1 对农村老人支出占GDP比:0.48

苏流入与流出额之差:-26,791流入与流出额之差占GDP比:0.02

最终的社保支出额:1,480,504.1最终的社保支出占GDP比:1.19

原社保支出额:474,191原社保支出占GDP比:0.5

浙对农村老人支出额:407,408.4 对农村老人支出占GDP比:0.48

江流入与流出额之差额:61,997

流入与流出额之差占GDP比:0.07

最终的社保支出额:943,596.4 最终的社保支出占GDP比:1.00

原社保支出额:1,021,937 原社保支出占GDP比:2.57

安对农村老人支出额:280,754.7 对农村老人支出占GDP比:0.71

徽流入与流出额之差:-491,975

流入与流出额之差占GDP比:1.23

最终的社保支出额:810,716.7 最终的社保支出占GDP比:2.04

问题是上海和浙江是否愿意做这一支付?按照前面的分析,劳动力的流入直接提高了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流入地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农民工贡献的,流入地比较成本与收益的结果自然是愿意支付的。

这一做法的负面影响是什么?一是会提高这些城市的劳动力成本;二是增加了这些城市对劳动力的拉力。对于前者,只能通过市场机制慢慢消化;对于后者,如果在全国范围内都实行流入地对流出地的反馈,它会推动资源在地区之间合理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进而出现平等分享经济增长带来实惠的结局。

三、结论

区域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曾提出过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即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此时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差距。我国三大都市圈如果都顺势建立起这样一种统筹机制,整个中国经济会因为发达与相对不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这种互动关系而良性循环,并且会随着这一圈子的不断泛化而带动整个中国社会的共同发展。这样,不仅是地区和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发展问题得到了解决,整个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的大业也由此得到了保证。

收稿日期:2006—01—12

基金项目: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研究预研基金(2005[033])

注释:

① 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以及减少财政的负担,将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定为65岁开始。

② 各洲的数据采用该表所列国家的平均数,这里用1990年和1996年GNP购买力平价的美元平均加权来计算。

标签:;  ;  ;  ;  ;  ;  ;  ;  

统筹城乡养老金:泛长三角的可行性分析_养老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