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8抑制剂抗炎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

白细胞介素-8抑制剂抗炎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

侯琦[1]2000年在《白细胞介素-8抑制剂抗炎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是一种多源性炎性细胞因子,对白细胞有极强的趋化、聚集活性,可显著诱导细胞吞噬、脱颗粒、呼吸爆发、释放溶酶体酶和产生超氧阴离子等,与多种疾病如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哮喘、AIDS和癌症等密切相关。在正常情况下IL-8为诱导型表达,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滑膜细胞等接受外源性或内源性刺激如细菌脂多糖(LPS)、丝裂素、植物血凝素、IL-1β、TNFα、PMA、fMLP和A23187等分泌IL-8。IL-8通过百日咳毒素(PT)敏感的G蛋白偶联受体呈现其生物学效应。 本文通过建立了以LPS、PMA、A23187和fMLP为刺激剂诱导的HL-60细胞生成IL-8模型筛选了60余种化合物,发现10个化合物对IL-8生成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如Vam3、Vam4和Vam21为结构新颖的二苯乙烯低聚体,本文对该三个化合物作了较深入研究。Vam3、Vam4、Vam21和异单叶大黄素(Iso),对LPS诱导的HL-60细胞IL-8生成有明显抑制作用,IC_(50)分别为2.0×10~(-10)mol·L~(-1),1.9×10~(-9) mol·L~(-1),2.2×10~(-81)mol·L~(-1)和2.2×10~(-8)mol·L~-,阿司匹林、水杨酸和氢化考的松等非甾体和甾体抗炎药在1×10~(-5)mol·L~(-1)浓度下对IL-8生成亦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86.2%、82.7%和136.3%。 进一步研究化合物对刺激剂诱导的U937细胞和人滑膜细胞(HSC)IL-8生成影响,它们对LPS诱导的U937细胞IL-8生成亦有明显抑制作用,Vam3 IC_(50)为4.5×10~(-7)mol·L~(-1),Vam4和Vam21在2×10~(-5)mol·L~(-1)浓度下抑制率分别为38.3%和51.8%。它们还可抑制TNFα 0.25U·ml~(-1)诱导的HSC IL-8生成,Iso IC_(50)为8.0×10~(-6)mol·L~(-1)。Vam3,Vam4,Vam21在2.0×10~(-6)mol·L~(-1)浓度下抑制率分别为57.2%,50.8%和25.1%。Vam3和Vam4也可抑制LPS 10μg·ml~(-1)诱导的HSC IL-8生成,IC_(50)分别为3×10~(-5)mol·L~(-1)和2.6×10~(-5)mol·L~(-1),Vam21在1×10~(-5)mol·L~(-1)抑制率为33.3%%。 化合物Vam3、Vam4和Vam21对刺激剂LPS和TNFα诱导的HL-60细胞、U937细胞和HSC(分别为粒系、前单核系和成纤维细胞)IL-8生成抑制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具有确切和较强的抑制IL-8生成作用。比较化合物对LPS和TNFα诱导的IL-8生成抑制作用的强度可见:Vam3>Vam4>Vam21。 利用Boyden小室法研究了fMLP和IL-8对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趋化活性以及化合物的抑制效应。fMLP在1×10~(-10)~1×10~(-9)mol·L~(-1)的浓度范围内能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最适浓度为1×10~(-9)mol·L~(-1)。IL-8作为趋化因子对中性粒细胞有显著趋化作用,最适浓度为1μg·ml~(-1)。化合物Vam3、Vam4和Vam21对fMLP诱导的趋化有显著抑制作用,IC_(50)分别为4.8×10~(-13)mol·L~(-1),4×10~-~(10)mol·L~(-1)和1.6×10~(-9)mol·L~(-1);对IL-8诱导的趋化也有抑制作用,IC_(50)分别为1.1×10~(-1)1mol·L~(-1),1.1×10~(-8)mol·L~(-1)和7.1×10~(10)mol·L~(-1)。 化合物Vam3、Vam4和Vam21可明显抑制PMA引起大鼠腹腔多核性白细胞呼吸爆发和自由基释放。IC_(50)分别为4.5×10~(-8)mol·L~(-1),5.7×10~(-7)mol·L~(-1)和3.6×10~(-6)mol·L~(-1)。表明它们均可减少炎症反应中超氧阴离子的产生和释放,减轻因氧自由基过度积累所引发的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 建立了MTT法检测了正常人静脉血粒细胞与关节腔滑膜细胞的粘附作用

封新星[2]2012年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IL-4、IL-8、TNF-α水平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清热消银汤、化瘀消银汤、从阴引阳汤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组,辨证分为血热风盛型(Ⅰ型)、血瘀热结型(Ⅱ型)、血虚风燥型(Ⅲ型),分别给予清热消银汤、化瘀消银汤、从阴引阳汤内服;对照组为单一方剂治疗组,给予双土饮内服。每两周复诊一次,4周为一个疗程,共观察两个疗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检测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4、IL-8、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77.68%、57.7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82.2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对两组痊愈患者进行随访,治疗组、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4.94%、28.5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治疗前,Ⅰ型患者血清TNF-α、IL-8水平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Ⅱ型患者血清IL-4水平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Ⅲ型患者血清IL-8水平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Ⅰ型患者血清TNF-α、IL-8水平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Ⅱ型患者血清IL-4水平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Ⅲ型患者血清IL-8水平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细胞因子水平未恢复正常,Ⅰ型患者血清TNF-α、IL-8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型患者血清IL-4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型患者血清IL-8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确切,优于单一方剂治疗,复发率低,其机理与调整患者体内异常的IL-4、IL-8、TNF-α水平有关。

欧阳杰[3]2009年在《滋阴清热方对SLE模型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西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周期长,且副作用大。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一定的疗效,可以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有自己的特色。我们选择已经证明治疗红斑狼疮有效的滋阴清热方,和来氟米特治疗MRL/lpr狼疮鼠,借助流式细胞仪开展滋阴清热方对鼠外周血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探索滋阴清热方作用的细胞免疫因子等微观物质基础及细胞网络因子间的联系,加深对中医药治疗SLE机制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寻找有效的治疗SLE中西医结合方法。方法1、从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中心购买10周龄的MRL/lpr狼疮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2周后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中药组给予滋阴狼疮方,西药组给予来氟米特片水溶液,中西药组则同时给予中药和西药。口服6周,并每周测量小鼠的尿蛋白量、体重。对比中西药各组对小鼠的体重、尿蛋白的影响。2、处死小鼠,取小鼠血清,送入实验室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的IL-1α,IL-2,IL-4,IL-10,IL-6。对比各组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1、各干预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比较:药物空白对照组IL-6、IL-10、IL-4水平明显高于各干预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小鼠IL-2水平明显低于各药物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小鼠TL-1α水平高于各药物治疗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各干预治疗组间的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IL-1a水平低于中药、西药治疗组,但各药物治疗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IL-10、IL-6、IL-4水平明显低于中药、西药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西药治疗组IL-10、IL-6、IL-4水平明显低于中药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IL-2水平明显高于中药、西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西药治疗组IL-2水平明显高于中药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滋阴清热方治疗狼疮鼠可以对细胞因子产生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效的药效机理所在。2、滋阴清热方调节细胞因子不如西药来氟米特明显,但两者结合使用在某些细胞因子调节上效果优于来氟米特治疗组,提示两者联合使用治疗红斑狼疮效果应该更明显,可以为我们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张天夫[4]2006年在《牙周炎患者病变牙龈中白细胞介素6 mRNA及蛋白的表达》文中指出IL-6与牙周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牙周病学者的广泛关注。病变牙周组织和牙周炎患牙的龈沟液中IL-6的水平都较高,并且其浓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IL-6与牙周组织炎症和破坏过程有关。本实验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半定量法检测正常牙龈组织和牙周病患者病变牙龈组织中IL-6mRNA及蛋白的表达,进一步加深对IL-6这一重要细胞因子的认识,探讨IL-6与牙周炎致病机理的关系,掌握有效调控IL-6的方法,为牙周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张华[5]2012年在《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期间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a(TNF-a)、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8(IL-8)、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等细胞因子的影响以及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敏感的指标。方法:将40例ASA Ⅰ-Ⅱ级行择期单侧下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帕瑞昔布钠组(A组,n=20)和对照组(B组,n=20)。两组病人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A组于麻醉前15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加入5毫升生理盐水中),B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于相同时间静脉注射。于上止血带前(T1)、松止血带后5分钟(T2)、松止血带后30分钟(T3)、松止血带后120分钟(T4)四个时间点抽取上臂肘正中静脉血,测定血浆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a(TNF-a)、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8(IL-8)、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的浓度。结果:组内比较:A组的CK血浆浓度在T2、T3、T4与T1比较显著升高(P<0.05);A组的MDA、TNF-a、IL-8血浆浓度在T3、T4与T1比较显著升高(P<0.05);A组的LDH血浆浓度T3有显著性变化(P<0.05);B组MDA、CK血浆浓度在T2、T3、T4有显著性变化(P<0.05);B组TNF-a、IL-8血浆浓度在T3、T4有显著性变化(P<0.05);A组的NO血浆浓度和B组的NO、LDH血浆浓度在各时点无显著性变化(P>0.05)。组间比较:A组和B组的TNF-a、NO、IL-8、CK血浆浓度在各时点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A组的MDA血浆浓度在T2时点较B组明显降低(P<0.05);A组的LDH血浆浓度在T3时点较B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1、临床剂量的帕瑞昔布钠对于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无抑制作用。2、MDA、TNF-a、IL-8、CK和LDH、NO相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反应更敏感。

赵宏霞[6]2006年在《H_5N_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肺炎动物模型建立及其发病机理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AI)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甲类传染病,它的强毒株H5N1亚型分类属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Avian influenza HPAI),由此型病毒引起的禽流感大流行,特征是暴发时禽类100%的高死亡率,已造成世界范围内大批禽类的死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已经跨越种属屏障引起人类感染,对人类生活健康已经构成极大威胁。感染者最直接死因多为严重的、进行性间质性肺炎导致的呼吸衰竭。本研究旨在建立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肺炎(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viral pneumonia HPAIVP)动物模型,并探讨黏附分子及其受体、细胞因子在HPAIVP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建立的小鼠H5N1HPAIVP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流式细胞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ASA)和蛋白质免疫印记技术(Westrn-Blot)研究了黏附分子及受体和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HPAIVP小鼠肺组织和血液中的表达。该研究首次发现HPAIVP小鼠肺组织和外周血中ICAM-1及受体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发现细胞因子IL-1β、IL-6、IL-8、和TNF-α表达量也高于对照组。经药物治疗干预组各项指标升高幅度均减小。证明黏附分子及其受体、细胞因子IL-1β、IL-6、IL-8和TNF–α参与了HPAIVP的发病过程。以上试验研究从分子水平初步探讨了HPAIVP的发病机理,对进一步阐明H_5N_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将为人类HPAIVP的防治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方向和依据,对严防HPAI在人间大流行,从防治措施方面作好技术储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对人类早日实现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余奕[7]2012年在《乙型肝炎病毒调控炎症因子网络及干扰素信号通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嗜肝DNA病毒属的一员,它可以引起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等肝脏疾病。目前,HBV的感染机制仍无定论,致细胞病变机理也尚不清楚。鉴于乙肝临床类型表现的多样化(如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重症肝炎及HBsAg无症状携带者),因而认为HBV的致病机理与一般病毒不同。它可能不是由于病毒在细胞内增殖而直接损害靶细胞,而很可能是通过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引起病变和临床症状的。因此,探索乙型肝炎病毒与免疫因子如炎症因子、干扰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功能的研究是揭示HBV致病的分子机理的基础,可为乙肝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本论文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从乙型肝炎病毒对炎症因子网络以及干扰素信号通路的调控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我们在临床水平、细胞学水平上均证明了HBV可以诱导白细胞介素29(IL-29)、白细胞介素8(IL-8)以及环加氧酶2(COX-2)这三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在人淋巴细胞及肝癌细胞系中,IL-29可以刺激IL-8的合成,而IL-8又可以进一步地激活COX-2的表达。反过来,COX-2可以抑制IL-8的合成,而IL-8又能降低IL-29的表达。因此,我们猜想HBV感染后会以IL-29/IL-8/COX-2的顺序诱导一种新的炎症因子调控网络,其中这三种炎症因子相互调节,既包括正向调控又包括反馈抑制。其次,为了了解HBV诱导的这种炎症因子网络对于HBV感染及致病的意义,我们进一步地探讨了IL-8对IL-29的调控机制及其功能。我们发现IL-8可以通过抑制IRF3及IRF7的表达,减少其与IL-29启动子上ISRE位点的结合,从而抑制IL-29的转录和表达。同时,IL-8还可以抑制IL-29的受体IL-10R2的表达,进而减少IL-29激活的抗病毒蛋白PKR及OAS的合成,最终拮抗IL-29抗乙肝病毒的能力。再次,我们还揭示了IL-8对COX-2的表达调控的具体分子机制。我们证明了IL-8通过增强ERK及JNK的磷酸化水平,激活ERK、JNK信号通路,同时促进CREB及C/EBP入核结合到COX-2启动子上,从而激活COX-2的转录和表达。综上所述,HBV诱导一种新的炎症因子调控网络。IL-8作为该网络中的重要调节因子,不仅可以破坏IL-29的抗病毒能力,帮助HBV的持续复制和感染,它还可以诱导促炎因子COX-2的高水平表达,从而维持HBV感染及致病相关的炎症环境。这一发现拓宽了我们对HBV感染后致病机理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发展更为合理的免疫治疗策略。干扰素反应是宿主抵御病毒感染的初级防御机制。由于干扰素兼具免疫调节及抗病毒的功能,已广泛用于乙肝的临床治疗。但是乙肝患者对干扰素的应答效果并不理想,这可能是由于HBV采取了有效的策略来对抗干扰素的活动。所以接下来我们将就HBV对干扰素激活的信号通路的调控及具体机制展开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具有抑制干扰素α (IFNα)以及干扰素λ(IFNλ)激活的JAK/STAT信号通路的功能。它可以通过抑制IFNa和IFNλ诱导的STAT1的磷酸化及入核,减少抗病毒基因的表达,拮抗IFNa和IFNλ抗乙肝病毒的能力。并且,我们还进一步地揭示了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2(SOCS-2)参与了HBeAg对干扰素信号通路的调控过程。HBeAg可能是通过激活SOCS-2的表达,来抑制IFNa/IFNλ激活的JAK/STAT信号通路的。总而言之,本论文的大量工作表明:HBV可以通过诱导炎症因子的表达,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同时还能通过表达病毒蛋白调控干扰素信号通路,创造有利于自身的生存环境,帮助病毒持续感染,这可能正是HBV的致病机制之一。

张浩[8]2002年在《风心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内皮素-1含量的动态变化及改良超滤对其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年以来,多器官功能衰竭(MOF)一直是导致ICU内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认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多器官功能不全(MOSD)的病理基础都是炎症反应过度造成的组织损伤。各种严重的损伤或刺激,均可使机体产生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at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SIRS的进一步发展便可导致MOSD。心脏手术及其体外循环(CPB)过程可引起全身性炎性反应,已经证实这与术后发生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有关。研究发现IL-6、IL-8、ET-1等炎性介质在SIRS/MOSD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IL-6是反应炎性介质激活的一个灵敏指标,目前认为CPB后早期IL-6血浆浓度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IL-8对中性粒细胞有强大的趋化作用,引起中性粒细胞在肺部聚集,因此对CPB后中性粒细胞在肺内积聚而造成的肺损伤可能有关。ET-1则是最强的血管收缩因子,并与术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密切相关。 本文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血清IL-6、IL-8和ET-1的含量进行检测,研究比较了不同主动脉阻断时间及体外循环时间、术前不同肺动脉压力患者围手术期血清中IL-6、IL-8和ET-1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了CPB后肺功能的变化规律,将CPB后肺功能损伤与炎性因子的变化联系起来,明确术后肺功能损伤与CPB后炎性反应的相关性;并把体外循环中应用改良超滤技术(MUF)技术与未应用MUF技术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评价MUF技术对控制围术期炎性反应及保护心肺功能的临床效果。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第一部分:风心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清IL-6、IL-8和ET-1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 方法: 随机选择38例心脏手术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根据疾病种类不同, 一 将该38例患者分为三组:组1(n=13)风湿性心脏病单瓣膜置换术组,术前肺动脉压 力正常(NPH人 组*…叫)风湿性心脏病双瓣膜置换术组,术前肺动脉压力正常 (*PH):组*(一14)风湿性心脏病双瓣膜置换术组,术前肺动脉压力高于正常0H人 检测三组患者围术期(麻醉诱导前,主动脉阻断后30分钟,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 体外循环结束后30分钟,体外循环结束后2小时,体外循环结束后8小时,体外循 环结束后24小时厂个时间点血清IL6、IL—8及ET八的浓度变化趋势。 结果: 本组患者开放主动脉后辅助循环时间均大于30分钟。组1、组*、组*的平均 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 47刀3、72.78、73.50分钟;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 84.90、115.50、 120.50分钟。三组血清的IL-6、IL-8含量在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时与麻醉诱导前比 较开始升高,差异非常显著o<0刀匀;IL6、IL一8血清峰值都出现在**B结束后3O 分钟,至CPB后8小时开始下降,但是仍然高于麻醉诱导前水平,至CPB后24小 时恢复至麻醉诱导前水平;血清ETq检测示麻醉诱导前所有病人血清浓度均高于正 常人(正常值本院检测为28.77上7.31ng/ml人 而ET二峰值水平出现在主动脉阻断后 30分钟,三组患者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时ETl水平与同组麻醉诱导前比较均增高, 差异显著沪<0刀5h术后24小时时时己接近麻醉诱导前水平卜0刀5卜?H组的血清 ETJ水平明显高于NPH的两组,且贯穿于整个围术期。CPB结束后30分钟时血浆 中 IL6、ILS及ET八的浓度水平与体外循环时间(CPBT)及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 (AACT)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沪功刀 1\ 第二部分:体外循环围术期炎性反应对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随机选择风心病瓣膜置换病人 16例,术前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在麻醉诱导 后将芬兰Datex公司产的CapnomacUltima—SV检测仪传感器D—lite管连接于患者 的气管导管日,分别在手术前,主动脉开放后 30分钟,体外循环结束后 30分钟,体 外循环结束后 2小时,体外循环结束后 8小时 5个时间点分别检测肺顺应性、吸气和 呼气阻力、峰值压力和平台压力。 结果: 所有病人均在 CPB后 12二 小时左右拔除气管插管。肺顺应性在体外循环后显 -2- 巢二军厦大学 颀士学泣赣文 一 著下降炉吻.05),峰值压力、平台压力、吸气阻力和呼气阻力显著升高仔功刀1),说 明体外循环后肺功能受损。其中CPB后血浆IL-8峰值浓度与相对应时间点肺的顺应 性呈负相关(r==刁厂40,P<0刀5)。 第三部分:MUF对炎性反应影响的评价 方法: 随机选择22例风心病行双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一般情况?

王显飞[9]2008年在《低分子量肝素对实验性小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理初探》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急性结肠炎慢性化小鼠模型的建立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影响人类消化系统主要的慢性炎症性肠病(IBD)。其病因学不明,但是近年来,对人尤其是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动物模型的流行病学及遗传学研究表明:遗传易感性因素及由肠道环境中微生物因素驱动的免疫反应相互作用导致炎性疾病的发生及其慢性化过程。几种动物模型已经被开发出来去研究炎症性肠病的病因,但是都不理想。当选择适当,这些模型可用于研究炎性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同时它们在临床前期测试新的治疗策略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因为炎症反应起病快,而且病程简单,所以用化学试剂诱导的肠道炎症模型属于最常见的炎症性肠病模型。尽管这些模型像其他模型一样有缺陷,但是它们在一些重要的免疫及组织病理学方面与人类炎症性肠病的表现相似。用化学试剂葡聚糖硫酸钠(DSS)能诱导出肠道炎症。改变DSS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可建立适当的结肠炎模型,对于进一步研究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建立急性结肠炎慢性化的小鼠模型,并探讨其病理学特征。方法:4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24)和正常对照组(n=24)。模型组自由饮用3%DSS溶液,5 d后改饮用蒸馏水3周。正常对照组饮用蒸馏水26 d。每日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于实验第5、12、19、26 d分别处死6只小鼠,行结肠大体形态观察、组织病理学评分和炎症评分。结果:造模第5 d,模型组小鼠均出现腹泻、便血、体质量减轻等症状,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结肠多灶性浅溃疡,上皮缺失或少许残留,隐窝破坏,杯状细胞减少,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和黏膜下层。改饮用蒸馏水3周后,小鼠体质量恢复,腹泻减轻,血便等症状消失,但镜下仍见灶性小溃疡,伴上皮不规则再生和数量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急、慢性期肠道病变均以远段结肠为重。结论:单个循环饮用3%DSS可诱导C57BL/6小鼠建立与人类临床和病理表现相似的急、慢性结肠炎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结肠炎提供了新的模型系统。第二部分低分子量肝素对实验性小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理初探背景:肝素具有抗凝及抗炎的双重作用,但是其在动物模型及人类疾病中的抗炎机制仍不明确。在炎症性肠道疾病中,粘膜缺损后重建的正常愈合过程可能被炎症所阻断。这可能是由于生长因子丢失或细胞黏附分子丢失,或者两者同时丢失而降低了愈合的几率。肝素治疗能促进溃疡性结肠炎的愈合。Day等报道syndecan-1作为最主要的上皮syndecan,通过作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的复合受体起作用,有助于愈合。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发现其修复上皮中的syndecan-1免疫染色显著减少。体外实验表明,胃肠道上皮细胞硫酸乙酰肝素经酶去除后,对FGF-2的增殖反应降低。肝素能使syndecan-1对FGF-2反应完全修复。炎症性肠病另一个特点是肠道通透性改变和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从上皮细胞渗出。上皮细胞表达许多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受体,而趋化因子比如白细胞三烯B4,血小板活化因子及N-甲酰肽能加速中性粒细胞的跨膜迁移。Furuta等证实在缺氧情况下诱导的粘膜损伤中,细胞因子与上皮表面及活化多形核白细胞(PMN)相关。他们发现上皮缺氧诱导了上皮表面白细胞介素8(IL-8)及HSPG基底膜蛋白多糖的表达,以及其它的细胞表面的HSPGs表达。而缺氧诱导的IL-8表达在肝素酶Ⅲ治疗后显著下降。源于肝素及硫酸乙酰肝素的双糖能调节肠粘膜上皮细胞分泌促炎症反应介质。由此推测在炎症性肠病中出现的syndecan-1表达变化经细胞因子活化修饰后导致中性粒细胞黏附及渗出。目的:通过观察低分子量肝素对DSS诱发的小鼠结肠炎结肠粘膜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10、Sydecan-1 mRNA以及Sydecan-1蛋白表达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阐明肝素抗炎的分子机制。方法:1、5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8)、治疗组(n=18)和正常对照组(n=18)。模型组和治疗组自由饮用3%DSS溶液,5 d后改饮用蒸馏水3周。正常对照组饮用蒸馏水26 d。治疗组每天1次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克赛)5μg/小鼠,共20天;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每天1次皮下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每日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于实验第5、12、19、26 d分别处死6只小鼠,行结肠大体形态观察、组织病理学评分和炎症评分。3、用RT-PCR检测小鼠结肠粘膜中IL-1β、IL-10及Sydecan-1 mRNA的表达。取适量的小鼠结肠组织,加入1ml Trizol后冰上匀浆,室温静置5分钟,加入0.2 ml氯仿,震荡。室温静置5分钟后,12000 g 4℃离心15分钟,将上清液移至新的离心管中,加入与上清等体积的异丙醇,震荡,室温静置10分钟,12000g 4℃离心10分钟,弃上清液。向沉淀中加入1ml 75%乙醇清洗沉淀,12000 g4℃离心5分钟,弃上清保留沉淀,室温下使之干燥。加入DEPC处理水10μl~20μ1溶解RNA。用分光光度计检测OD_260/OD_280吸光度比值,计算RNA浓度。取等量的治疗组、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总RNA进行RT-PCR反应。取适量PCR产物与5×loading buffer混和后在1.5%琼脂糖,80v电压下进行电泳。4、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结肠粘膜中Sydecan-1蛋白的表达。石蜡切片脱蜡至水后,将石蜡切片高压抗原修复,滴加3%H_2O_2,室温孵育10分钟,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滴加一抗工作液,室温孵育2小时。滴加适量生物素标记二抗工作液,37℃孵育30分钟。DAB显色,自来水充分冲洗,复染,脱水,透明,封片。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治疗组中炎症评分显著升高,而治疗组炎症评分较模型组低,两组间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第20d时差异显著(t=2.712,P=0.022)。与对照组相比,组织学评分在模型组及治疗组中显著升高,不同时间点两组间分别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治疗组评分经肝素治疗后在各时间点较较模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d、12d、20d t值分别为2.390、2.907、3.101,P值分别为0.038、0.016、0.011。2、与对照组相比,IL-1β、IL-10 mRNA表达在模型组及治疗组中显著升高,而治疗组IL-1β、IL-10 mRNA表达经肝素治疗后较模型组明显下降,且存在治疗因素与时间因素之间的交互效应(F值分别为54.796、19.601,P值均为0.000),不同时间点两组间分别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1βmRNA表达的t检验在5d、12d、20d t值分别为2.522、20.511、25.175,P值分别为:0.030、0.000、0.000;IL-10 mRNA表达的t检验在5d,12d,20d t值分别为2.964、14.532、10.730,P值分别为:0.014、0.000、0.000。3、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治疗组Sydecan-1 mRNA及蛋白表达在5d均降低(P=0.000);但是治疗组Sydecan-1 mRNA及蛋白表达在12、20d较模型组高,且存在治疗因素与时间因素之间的交互效应(F值分别为7.782、5.313,P值分别为0.000、0.001),不同时间点三组间分别行单向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ydecan-1 mRNA表达作单向方差分析比较,F值在5d、12d、20d t值分别为36.046、46.343、13.259,P值均为0.000;Sydecan-1蛋白表达作单向方差分析比较,F值在5d、12d、20d分别为16.270、38.074、16.462,P值均为0.000。结论:在DSS诱发的小鼠急性结肠炎慢性化过程中,低分子量肝素可能通过下调炎症介质IL-1β的表达而起抗炎作用;低分子量肝素的应用能减轻肠黏膜的损伤,并可能通过替代从细胞表面丢失的Syndecan-1,从而加速修复过程,促进DSS诱发的小鼠结肠炎的愈合。

赵飞[10]2004年在《不同浓度的IL-2、IFN-α对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合成及分泌IL-8、IL-10的影响及意义》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通过对银屑病患者皮损中各种细胞、细胞因子、细胞表面分子、表面分子受体等深入细致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银屑病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皮损中相关细胞因子的持续存在是导致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异常增殖的主要原因。参与发病机制的细胞因子有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8(IL-8)、α-干扰素(IFN-α)、表皮生长因子(KGF)、α-转换生长因子(TG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3(IL-3)等。而其中IL-8、IFN-α、IL-10、IL-2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银屑病与细胞因子关系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对银屑病患者自身的细胞变化,对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鲜于报道。本实验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的IL-2、IFN-α刺激银屑病患者及正常人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测定上清液中IL-8、IL-10的浓度并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一步阐明细胞因子在银屑病发病中的重要性,为银屑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和理论基础。 对象和方法:本实验实验组选取28例进行期银屑病患者,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15~55岁,平均40±8.05岁。其中有家族史者15例,无家族史者13例。早发型和晚发型分别为18例和1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19例,关节病型5例,脓疱型4例。入选患者经检查排除系统性疾病,一个月内无服用治疗银屑病药物史。另外选取对照组28例正常人,其中男23例,女5例。年龄20~53岁,平均38±7.05岁。分别取患者及对照组的皮损和的健康皮肤,进行体外原代细胞培养获得角质形成细胞,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IL-2、IFN-α进行培养,用ELISA法测定其上清液及加入不同浓度IL-2、IFN-α 96小时后的IL-8、IL-10的水平。郑州人学2(X)4届硕l:毕业论文不同浓度的IL一2、IFN·a对银屑柄角质形成细胞合成及分泌IL一8、IL一10的烤响及怠义 结果1.实验组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液中加入低浓度IFN一Q和高浓度IFN一。96小时后,培养液的IL一8水平[(242.55土12.75)ng/ml,(376.73士11.72)ng/ml]均高于未加入IFN一a培养液的IL一8水平【(96.68士16.95)ng/mlp<0.01,p<0.01]。对照组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液中加入低浓度IFN一和高浓度IFN一%小时后,培养液的IL一8水平[(164.76士16.82)ng/ml,(261.55士15.69)ng/ml]均高于未加入xFN一a培养液的IL一8水平【(88.2妊17.33)ng/mlp<0.01,p<0.01]。在相同浓度的IFN一a作用下,实验组的IL一8水平均比对照组的IL一8水平高。 2.实验组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低浓度IFN一a和高浓度IFN一。%小时后,培养液的IL一10水平[(74.55士12.76)ng/ml,(35.62士1 1.62)ng/ml]均低于未加入IFN-Q培养液的IL一10水平[(132.71士16.84)ng/mlp<0.01,p<0.01]。对照组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低浓度IFN一Q和高浓度IFN一。%小时后,培养液的IL一10水平【(96.52士1 1.70)ng/ml,(60.44士14.57)ng/mll均低于未加入IrN一培养液的IL一10水平【(137.54士16.33)ng/mlP<0.01,p<0.01]。在相同浓度的IFN一a作用下,实验组的IL一10水平均比对照组的IL一10水平低。 3.实验组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液中加入低浓度IL一2和高浓度IL一2%小时后,培养液的IL一8水平为[(105.44士14.15)ng/ml,(54.54士14.21)ng/ml]均不高于未加入IL一2培养液的IL一8水平[(%.33士16.22)n留mlp>0.05,p> 0.05]。对照组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液中加入低浓度IL一2和高浓度IL一2%小时后,培养液的IL一8水平为【(94.22士13.11)n留ml,(77.33士1 1 .98)ng/ml』均不高于未加入IL一2培养液的IL一8水平[(88.21士10.22)ng/mlp>0.05,p>0.05]。在相同浓度的IL一2作用下,实验组的IL一8水平和对照组的IL一8水平无差别。 4.实验组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低浓度IL一2和高浓度IL一2%小时后,培养液的IL一10水平[(135.45士12.15)ng/ml,(144.57士13.11)ng/m]均不高于未加入IL一2培养液的IL一10水平[(146.39士12.71)ng/ml,p>0.05,p>0.05]。对照组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液中加入低浓度IL一2和高浓度IL一2%小时后,培养液的IL一10水平[(144.28士14.18)ng/ml],(140.36士12.70)ng/ml]均不高于未加入IL一2培养液的IL一10水平[(148.23士14.52)ng/ml P>0.05,P>0.05]。在相同浓度的IL一2作用下,实验组的IL一10水平和对照组的IL一10水平无差别。 5.在低浓度IFN一a的作用下,实验组和对照组角质形成细胞培养液的IL一8水平与郑州大学20()4届硕卜毕业论文不同浓度的IL一、IFN一a对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合成及分泌IL-8、IL一10的彭响及怠义IL一10水平呈负相关(r二一0.48p<0.01;。一0.51p<0.01)。在高浓度IFN一a的作用下,实验组和对照组角质形成细胞培养液的IL一8水平与IL一10水平呈负相关(r=一0.67p<0.01;r=一0 .46P<0.01)。 结论:1.在实验组及对照组的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中,当加入不同浓度的IFN-a后,IL一10水平下降,并且加入高浓度IFN一。培养液的IL一10水平比加入低浓度IFN一。的低。在相同浓度的IFN一Q作用下,实验组的IL一10水平均比

参考文献:

[1]. 白细胞介素-8抑制剂抗炎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D]. 侯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0

[2]. 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IL-4、IL-8、TNF-α水平影响的研究[D]. 封新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3]. 滋阴清热方对SLE模型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D]. 欧阳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4]. 牙周炎患者病变牙龈中白细胞介素6 mRNA及蛋白的表达[D]. 张天夫. 吉林大学. 2006

[5]. 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 张华. 浙江大学. 2012

[6]. H_5N_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肺炎动物模型建立及其发病机理相关研究[D]. 赵宏霞. 吉林大学. 2006

[7]. 乙型肝炎病毒调控炎症因子网络及干扰素信号通路的研究[D]. 余奕. 武汉大学. 2012

[8]. 风心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内皮素-1含量的动态变化及改良超滤对其影响的研究[D]. 张浩. 第二军医大学. 2002

[9]. 低分子量肝素对实验性小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理初探[D]. 王显飞. 南方医科大学. 2008

[10]. 不同浓度的IL-2、IFN-α对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合成及分泌IL-8、IL-10的影响及意义[D]. 赵飞. 郑州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白细胞介素-8抑制剂抗炎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