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发展的哲学思考_世界历史论文

当代社会发展的哲学思考_世界历史论文

当代社会发展的哲学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发展论文,当代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发展早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首先,发展问题是战后各国面临的迫切问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发展问题提高到解决国内充分就业和国际冲突等问题关键的战略高度;社会主义国家把比西方发达国家更高更快的发展作为战胜资本主义的法宝;而亚非拉新兴独立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与地区则把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建设目标。其次,经济的高度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和危机,加剧了人们对发展问题的关注。二战以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出现了世界经济史上近乎30年的最大繁荣期。在发展的进程中,不同类型的国家也遇到了侧重不同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极为关注由第三次技术革命所引发的后果,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等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取得极大成功后,也暴露出某些缺陷,人们通过反思计划经济体制的生命力,纷纷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亚非拉等非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则在反思把经济增长等同为发展所产生的弊端和严重后果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促使人们对发展问题予以深刻的关注。第三,对发展问题的关注也是理论思维方式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发展问题不是个新问题,而是个老问题。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注意论证社会为什么是发展的,而不是围绕着发展本身做文章,因而,社会中的发展问题没有作为研究领域独立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局面有所改观,发展问题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分化出来了。从各门具体科学的角度,出现了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未来学等学科。从哲学历史观的角度,出现了发展哲学、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等专门学科。

我们认为,发展不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而且还独具特点,认识和领会这些特点,无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社会发展是在“世界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认为历史已转化为世界历史。这里的世界历史概念不同于历史学中的世界历史概念,它是指历史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更准确地说,它是对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以后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特征的指称,与地域性的历史相对应。在以往的阶段,历史是由某些独立的地域性的社会相互间松散的偶然的联系构成的,而在表现为“世界历史”的阶段,人类历史形成了一个系统,各个国家,民族和社会都处于紧密的相互依赖之中。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如果脱离这种联系,其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并最终导致停滞乃至消亡。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是由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由此造成的普遍交往而形成的,是大工业的产物,它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其存在的前提,以各个民族、国家、社会间普遍的物质和精神交往为其内容。马克思所描述的世界历史,是以19世纪的社会发展状况为背景的,当时他描述的世界历史景像是:由资产阶级所开创的世界历史,使大工业的建立成为一切文明生死攸关的大问题;资产阶级所开拓的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各民族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状态让位于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在共产主义革命尚未到来之前,一切落后民族如果不想灭亡,就必须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马克思的这些思想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是我们进一步研究当代世界历史状况的有益指导。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市场只能算作初级意义上的世界市场。首先,马克思所看到的世界历史还不能完全覆盖整个东西方;其次,当时的世界市场是以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的超经济的掠夺和剥削为前提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以机会均等、相互在权利上平等的世界市场。严格意义上的市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而在本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经济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所实行的经济体制,世界市场更进一步发展了。可以说,在当代社会,经济在逐步迈向一体化,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在逐步加速。当今的世界历史条件下,发展问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一)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与这个国家的国际交往程度体现出正相关性。在当今世界,每个国家的生产都不仅是为了满足本国的需要。而且还是为了满足世界市场的需要,同样,每个国家的生产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本国的需要,总有某些领域的需要是由世界市场而不是由本国市场来满足的,这就显示了世界市场与国内市场的相互依赖性,显示了分工已越出国家界线,形成了国际大分工的格局,同样也显示出了生产和消费的国际性或世界性。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国家都成为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个要素,而这个要素的良好状态既取决于该要素内在结构如何,也取决于该要素在世界历史系统中功能发挥得如何。结构虽然是功能的基础,但功能反过来也极大地影响结构。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较高,这个国家的国际交往水平也就较高,二者显示出一种正相关性。可以说,在现时代,一个国家能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稳脚根,就看它能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能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世界局势的发展制约着、甚至在一定情况下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世界已形成一个系统,各个国家已成为这个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打个比方说,世界是一张网,而各个国家则是网上的一个个纽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问题。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要素之间的相互紧密联系构成系统,二者又可以相互决定。在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要素,改变着其他要素的特点,也决定和改变着系统的特点。系统也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它具有整体新质,像一种普照的光,制约和影响着各要素的性质和状况。从系统和要素的这种复杂的关系来看当代世界,我们就会发现,当突如其来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时,每个国家都难以幸免。比如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是如此,它使进入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每个国家都无一幸免。亚洲金融危机也是个例子,它不仅使东亚和一些国家陷入严重困境,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周边乃至欧美等国的经济状况。当然,承认国际形势对一国发展的制约,不等于说,一个国家只能屈从于世界市场的统治,因为世界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一个国家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走在世界历史的前列,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世界历史的走向。

(三)在世界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一些制约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在世界历史条件下,由于各国相互依赖的加强,相互间共同利益增多了,但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世界性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会严重危及人类的发展乃至人类未来的生存。这些问题大致可分为三组:一是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中引发出来的,主要体现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等问题;二是从各国间的关系引发出来的,主要表现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否合理的问题;三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引发出来的,主要表现为人口危机、人的健康、教育和毒品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和共同行动。在这个问题上,各国都应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即在考虑自身发展的时候,也要照顾到别国以及全人类的发展。

二、当代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为主动轮的发展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是当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也只有在当代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才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其实质内涵是在告诉我们,人类历史已由体力劳动为主体的时代过渡到脑力劳动为主体的时代,即由体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的时代过渡到脑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的时代。正由于这一时代的转换,显示出了科技进步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

当今时代是发生了新技术革命的时代,其结果是产生了一系列的高新科技产业,这些产业预示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时代,简而言之,就是以高科技为其技术基础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说是脑力劳动为主体的时代的较高级的阶段,也可以说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代的较低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科学技术不是指一般的科学技术,而是指的是高新技术。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传统的科学技术(即新技术革命发生时已有的科学技术)除一些基础学科外将不是第一生产力,而高新的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各国纷纷制定一系列战略措施,加强科技、教育工作。比如,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2 月美国科学年会的讲话中指出,保持美国的科学技术优势是美国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同时他还强调,要使美国的教育质量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教育质量。欧盟委员会在1997年发表的《2000年议程》中也指出,要将知识化放在优先的地位。同年年底发表的《走向知识化的欧洲》的报告,强调加强高科技、教育工作。可以预计,未来的经济竞争将是高科技、教育方面的竞争,如果我国不能在这个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无疑会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当代社会的发展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问题源于人们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思考。早在1962年,美国科学家卡逊在轰动一时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就指出,人类在创造高度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果不及时阻止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从此以后,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予以思考,逐步认识到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实际上说的是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1981年出版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是美国农业科学家布朗的名著,该书以详尽的资料分析了非持续发展的四大问题,即土地沙化、资源短缺、石油枯竭、粮食短缺。指出这些问题如果继续下去,人类将面临灾难性局面,而走出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对“可持续发展”概念首次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需求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签署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在上述环境与发展宣言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重要补充,即强调代内平等,“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从此以后,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不言而喻的共识。目前看来,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正在逐步广义化,也即社会的整体及每一方面的发展都需可持续。不过,从可持续发展的原义来讲,可持续发展指的还是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入手,解决当代人与后代人发展的连续性问题。许多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也正是从这方面制定的,本文也从这个方面思考发展的可持续问题。

显然,可持续发展观提出的实践背景是人与自然全面的、尖锐的矛盾,这样的矛盾是在当代人的主体性与实践能力前所未有地强大的情况下发生的。可以这么说,人类的能力已发展到足以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进化过程的地步。当代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讲的就是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的退化的矛盾。如果人类让这种局面继续存在下去,那么显而易见的是,在人类在不断建设自己文明大厦的同时,也在挖掉这个大厦的根基。在事涉人类这个自然界最高级的物种存亡的紧要关头,人类必须改变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把自然看作工具、掠夺性地对待自然的发展方式,采取一种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发展方式。

有些学者认为,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宣告了人类中心论的破产,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由人引发、由人提出、由人来解决的,解决的目的也是为了人。因此,可持续发展观不是否定了人类中心论,而是否定了对人类中心论的片面理解。可持续发展也不是要人放弃主体性,而是要人更正确地发挥主体性。如果人类放弃主体性,城市的绿化谁来干呢?土地沙漠化又有谁来治理泥?归根到底,在目前,解决环境问题的决定性力量是人,而不是自然界的盲目力量。还要指出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可持续发展突破了以前人们所认为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的旧观念,它要求我们把生态环境也包括在人类社会之内。这样,社会的发展就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协调发展问题了,而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问题了。这样理解的根据在于,由于当代人类主体力量的增强,人与生态环境已经从外在关系变为内在关系了。

不能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同于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只是后者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可持续发展讲的是发展的连续性问题。有人认为,可持续发展这个提法本身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科学原理。其实,可持续发展并没有违背这个原理,而是在自觉地运用这个原理,可持续发展并不认为发展是直线前进的,它追求的是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较快的稳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人类代内的发展连续性和代际发展的连续性。代内发展的连续性必然强调代内之间的平等发展,因为,如果不平等就等于剥夺别国、别人发展的正当权利,别国、别人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而代际发展的连续性必然强调代际之间的平等发展。应该讲,可持续发展更侧重代际发展的连续性。如何理解代际发展的连续性呢,这是可持续发展提出的一个新的哲学问题,以前我们讲人与人的关系时,一般讲的是现实存在的人们之间的关系,而这里的问题是现实的人与未来的人的关系。代际发展的连续性要求我们把后代人的发展作为当代人发展的一个座标来看待。当代人的发展不仅体现为当代人得到什么和享受什么,而且还取决于为后代人提供了什么。从环境质量的角度而言,如果当代人不能为后代人提供更为优越的环境,就不能说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是人,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由于可持续发展观改变了我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看法,也势必改变我们对人的看法。我们知道,社会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人的本质也是实践,所以,可持续发展讲的就是人的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人的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实质上讲的就是如何理解人的本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历史性的而又是持续发展性的存在物。说它是历史性的,是因为它是处于时间过程中的,它连续着过去和未来;说它是持续发展性的,是它要自觉地保证现在高于过去,未来又高于现在。这就要求人们既要以对人类未来负责的态度来矫正自己的行为,又要以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的方式实现自身的本质。

四、当代的发展是以人的发展核心的发展

社会是由社会主体(即人)和社会客体两部分构成的,二者相互决定,相互改变,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得到统一,这是唯物史观历来所主张的观点。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就决不能仅从社会客体的方面看待社会的发展,也不能仅从社会主体的方面看待社会的发展,而是应把二者统一起来。但是,社会客体的发展与社会主体的发展究竟哪一个更为根本?这个问题在当代逐渐引起人们的反思。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人们倾向于从客体方面理解社会发展,比如把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从六十年代以后,人们又倾向于从主体方面理解社会发展,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我们认为,后一种主张更确切、更科学、更合时代发展潮流。在当今时代(当然不是说在一切时代),社会主体的发展比社会客体的发展更为根本,也就是说,社会主体即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得出这一结论的根据有如下三条主要理由:

首先,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证明,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在世界历史条件下,由于各国之间联系性、依赖性的增强,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启动、推动乃至实现客体意义上的现代化,但是发展中国家如果不实现人的现代化,就很难有可能完成社会其现代化,反而只能是发达国家的附属物。海湾石油国家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许多海湾石油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远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但这些国家却很难说是现代化国家。在这些国家中,人的现代化问题是很严重的问题。再比如说,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经济上发展程度虽然不小,但却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在这些国家中,社会客体的发展与社会主体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导致了经济有增长、社会无发展的局面。在世界历史的条件下,鉴于在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体现代化与社会客体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及二者在完成社会现代化中地位的不同,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虽然社会客体现代化与社会主体现代化是相互决定的,但比较而言,社会主体现代化更为重要,更为根本。

其次,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必须把人的发展当作社会发展的核心。在人类迈向21世纪的进程中,各国的竞争将越来越取决于智力资源的竞争,经济发展的水平将直接取决于人的发展的水平。智力资源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又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看人的发展水平的高低,有鉴于此,把人的发展看作是发展的中心,是一项必须实施的战略措施。

第三,社会客体的发展只是手段,社会主体的发展才是目的。这一点,世界上许多学者早已认识到了,但是只有到了二十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这个问题才由理论问题变为实践问题。这个转变非常重要,它在真正意义上确立了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当然也应该看到,确立这个思想、并使这个思想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意义,是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条件下才可能出现的现象。但是,这个思想的确立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提供了人文价值观的佐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是从功利、事实和规律的角度说明了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中心的根据,而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目的思想则唤醒人们注意,合乎规律的东西又是合乎目的的,只有把人真正看作人,才能真正贯彻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

标签:;  ;  ;  ;  ;  ;  

当代社会发展的哲学思考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