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网络远程教育下的钢铁职业培训
张燕天,李思维
(冶金工业教育资源开发中心,北京 100000)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网络远程培训的优势也变得越发重视,特别是对虚拟培训技术的应用,可以根据钢铁行业技术人员的实操特点,进行反复有效的练习,且过程十分的安全可靠,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好的掌握操作技能。本文主要针对网络远程教育下的钢铁职业培训进行分析,并为其搭建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提供思路,希望能够促进我国钢铁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 网络远程培训;钢铁职业培训;虚拟培训技术
我国目前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媒工具,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得到了普及应用,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在企业的职业培训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训思路模式和环节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在这一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且对远程教育培训所具有的优势也变得更加重视。远程教育培训能够扩大覆盖面,并优化培训手段,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培训质量,并对培训教育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开发和应用[1]。目前网络学习课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并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我国各企业也在不断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通过打造出教育资源公共平台,使资源能够得到普及和应用。而为了发挥出远程教育培训的优势,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培训模式,并使其对网络远程教育的应用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其中也包括对钢铁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的探索,使其可以更好地培养专业性的人才。我国的钢铁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包括炼钢、金属制品、采矿等多样生产工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在不断的完善,多种形式的钢铁企业共同发展,并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培训工作也在逐渐加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企业如果依靠传统的集中培训,会给培训部门带来巨大的压力。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远程教育培训已被应用到钢铁企业的职业培训工作当中。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钢铁行业人才的需求,提高培训效果,发挥出网络教育的主要作用。通过采用网络培训这一信息化手段,创建培训公共平台,开设相关网络培训课程,为钢铁企业的发展提供专业性的人才,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
图1是慢动杂波和SST回波不连通的多帧积累示意图,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也经常会遇到SST在杂波环境中运动的情况,这时的多帧积累回波情况就会比上述目标与杂波分离的情况复杂得多。本文处理的雷达图像是一种二值图像[9-11],其中“1”表示存在目标,“0”表示不存在目标。如果目标回波出现叠加将难以对所检测目标类型进行区分,因此本文处理的前提是假设目标回波相互间不存在叠加现象。
1 网络远程培训技术
1.1 网络课件制作模式
网络远程培训主要是指应用网络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并实现教学交互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学员学习的过程中,网络课件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可以帮助学员掌握相关课程内容。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要结合学员的实际状况,并与企业的生产工艺相配合,能够有效的突出重点,并将复杂的过程简单化,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培养学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的能力,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全面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3]。
1.2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是采用沉浸性、监护性和构想性为主要特征的计算机技术高级人机界面。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可打造出一个十分形象的模型。并由人与模型进行交互,由此可以获取与真实世界相同的信息,并加强人们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应用此项技术还可打造出不存在的环境和人类不可能达到的环境,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如果需要打造真实环境的话,会消耗大量的资金,而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减少资金成本的投入。运用此项技术可超越现实,采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等,形成逼真的虚拟环境。此项技术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可满足我国多领域的需求,现如今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建筑设计等行业当中,在教育培训领域也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4]。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企业对人员的培训也变得更加紧迫,对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加急切。但相关的技术人员由于不能脱离自身的岗位,因此无法参与培训,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也不允许上岗培训,这样可能会引发安全问题。钢铁企业包含炼铁、炼钢等复杂的控制过程,对工艺操作和技术技能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人员的业务水平十分重要。目前许多钢铁企业的人员培训都是通过具有丰富经验的操作工对新人进行训练和指导。但随着钢铁企业自身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现场培训方式也暴露出许多弊端和局限性,而且极易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技能操作要求较高,人员缺乏实际锻炼机会,无法胜任本职岗位,这是钢铁企业培训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钢铁企业决定创建网络平台,通过虚拟培训系统来完成人员的培训工作。该项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营造出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习者与虚拟环境进行有效的交流,从而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采用该项技术,在设计虚拟环境时需要依据培训内容,并要打造出真实的情景体验,使学习者培训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创新自身的能力,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这种虚拟环境能够更加生动逼真的还原生产过程,并让员工了解生产中的重点和难点。此外员工在学习过程中还可根据虚拟环境中的各种假设和所得出的结果,开发自己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虚拟环境中包括实验室,学员可在其中做出各种实验,并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更多的结果,并将其积累到自身的知识体系当中,积累充足的经验。而虚拟环境在训练的过程中安全可靠,无任何危险,学员可在其中进行反复的练习,直到可以完全掌握相关技能为止[5]。
校园有一条馨径直通丝木棉广场。粉红的石板,英式的路灯,走到馨径上,头顶丝木棉的虬枝便触手可及,一阵风吹来,淡淡的芳香扑鼻而来。这片土地,十多年前便种下三百多棵丝木棉,粉红的花海沿岸肆意生长一两公里,如今成为全广州丝木棉种植规模最大的赏花点,堪比武大樱花,为冬日里的城市注入一股暖流。
2 网络远程职业培训实践
钢铁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公共平台以相应的培训信息作为辅导设计理念,以学员的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为目标,为学员提供全面的服务。此外网站包括管理类、技术类、仿真类等多项培训课程。而且可对钢铁生产流程进行虚拟模拟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在培训过程中不收取任何费用,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共享,企业无需增加重复成本。使用该平台的最终目的是使学员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将其应用到实际操作当中,掌握相关技能,并能够对自身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试。在平台培训当中仿真学习是一项重要的课程内容,在此课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采取向导式学习和一站式学习两种培训方式。向导式学习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相应的提示和指导,使学员逐步的了解生产工艺环节,并能掌握相关操作[6]。一站式学习则没有相关指示,学员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设计和操作,该方式主要适合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的学员。使用此平台可以高度还原生产流程和具体场景,并通过逼真的操控环境,使学员能够对工艺流程更加深入了解。通过观看模拟仿真程序,对炼铁的原料配比等进行理解,并通过具体的操作完成炼铁过程,而且可以观察到实时更新的元素变化曲线,进行有效的配料计算。平台还包括普通网络课件,主要是以电子书的形式,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有专门的配音来进行讲解,此外学习后还有相应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员及时进行学习成果的检测。对钢铁企业而言,将相关的网络课件发布到平台上并不意味着培训工作结束,而应时刻监控网络平台的运行状况,如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新的课件在产生后,不能立刻投入使用,应该先由专家进行观看,听取其意见后进行改正,然后发布。经过修改后的课件会更加稳定,培训人员可将课件的内容进行汇总整理,并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升级。开发课件所使用的原始素材等资料应该得到妥善保存。每一次培训工作结束后,都要总结经验和心得,为下次培训工作和相关课件的开发提供参考。而且还应时刻关注钢铁企业所出现的先进技术、新工艺等,将其融入到培训工作当中,使其可以符合生产运行的要求[7]。
3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远程培训也得到了普及和应用,尤其是在钢铁行业,对于生产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而对于钢铁企业的培训工作人员来说,如何将相关的网络技术和钢铁企业的职业培训进行有效融合,是需要他们进行大量实践和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但对于网络远程培训的优势和价值是无需质疑的,因此,我们要重视该项培训手段的应用,促进钢铁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云.远程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与路径创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9,38(03):33-36.
[2]李芬.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及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9(16):62+68.
[3]刘铸德,张妮.“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远程教育问题及对策[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2019(02):243-244.
[4]傅雷鸣,陈海林,罗远渊,陈一飞.网络环境下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J].中国成人教育 ,2018(24):40-42.
[5]古光辉.论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的要素构成及运行机制优化 [J].中国成人教育 ,2018(23):58-60.
[6]陈思.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8(38):237-238.
[7]蔺艳娥.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6.
[中图分类号] C97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6-1995(2019)31-0132-02
标签:网络远程培训论文; 钢铁职业培训论文; 虚拟培训技术论文; 冶金工业教育资源开发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