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理论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竞争力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开放经济体系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之间经济竞争的结果。一个区域的经济竞争力就是其在所属的大区域中吸引资源和争夺市场的能力。不断提升与强化区域经济竞争力,是确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区域较之于其他区域更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因此,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一、传统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典型的边缘学科,其学科渊源是经济学、生产布局学和经济地理学。早期对本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古典区位理论,它以微观分析为主,对区域发展条件及其局部优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成果。现代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则以宏观分析为主,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一)区位理论
自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先后出现了四种代表性的区位理论, 即: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Von Thunen)的农业生产布局区位理论;1909年德国经济地理学家韦伯(Alfred Weber)的工业生产布局区位理论;1932年德国地理学家科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的城市规划布局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1940年德国地理学家廖什(Augustlosch)的市场区位理论。这些理论以单个的或某一方面的经济客体(如农业种植地带、工业企业、城镇或市场)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以寻求单个经济客体的最优区位。
(二)空间结构理论
空间结构理论是在古典区位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始于20世纪30~40年代,起源于德国。空间结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各种区位理论的综合。但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目标与着眼点与区位理论不同,它不是寻求单个经济客体的最佳区位,而是从各种经济客体在空间的集聚程度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中,寻求各种经济客体在空间的最优组合与相对位置,并考证它们在相互作用中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以城镇居民点(市场)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2.最佳的企业规模、居民点规模、城市规模和中心地等级体系;
3.社会经济发展各阶段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演变;
4.社会经济发展客体在空间集中的合理度;
5.空间相互作用关系。
空间结构理论对区域发展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集聚经济理论
集聚经济理论涉及区域内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企业的组合及其在地理上集中与分散的经济合理性。在韦伯的区位理论中曾提出了集聚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影响问题。从宏观上看,任何区域都要求其产业布局的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联系密切,以便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合理利用区域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得集聚经济效益。从微观上看,一个区域的主要产业,特别是第二、三产业,总是根据其在生产上或分配上的密切联系,或其在产业布局上的相同指向而成群地集聚在区域内具有特定优势的地点上,形成区域生产体系。并且,在该体系中,每个企业都因与其他关联企业接近而改善了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从而带来成本的节约和效益的提高。这种因产业在地域上的集中,使得社会分工深化、企业联系加强和区域资源利用率提高所产生的成本节约被称为外部规模经济或集聚经济效益。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集聚主要有:1.指向性集聚。指因产业布局指向性相同而形成的集聚,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来发展经济;2.经济联系集聚。指因经济联系密切而形成的集聚,目的在于便利、加强地区企业间的经济联系,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经济条件。
(四)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地域生产综合体是在前苏联创建并得到广泛采用的区域产业组织形式。前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早在30年代就提出了“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概念,并认为它是经济区形成的基础和核心。1941年科洛索夫斯基系统地论述了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概念,他提出:“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有计划地)安置各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这样的一种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相互制约的结合)就称为生产综合体。”该定义表明了“地域生产综合体”的重要特征。
(五)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是指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主要指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推移理论和反梯度推移理论。
二、比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论
比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就是把比较法系统地运用于国别经济的比较研究,对在不同体制、不同模式下发展的各国经济,通过比较,鉴别出各自的长处和短处、经验和教训、共性和个性等,以阐明它们在经济运行中的共同规律及其在不同国家、不同体制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形式与作用方式,以及在不同国家中经济运行的一些特殊规律。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模式比较法
依据一定的、统一的标准尺度对经济体制进行分类,概括出各自的基本结构特征,进而揭示其内部结构的相互关系和功能作用、经济运行的目标和运行方式等,最后按照体制结构特征分别进行比较。
(二)数量结构比较
选取一定经济体制成果的数量指标进行横向比较,从而说明在不同体制下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三)系统比较法
应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对不同的经济体制进行比较研究。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把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主体的行为系统或经济过程的运行系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经济体制的系统差异,找出它们的稳定性或非稳定性,适应能力的灵活性或非灵活性,善于创新性或倾向于不变性等,以便客观地评价和正确地选择经济体制;二是把经济体制作为社会建立的,对有关生产、消费和分配的经济过程做出决策的系统,该系统由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所组成。各种经济体制的差别正是由这三个结构子系统的差异所造成的。只有揭示各类经济体制的系统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比较它们的异同,才能把握各类经济体制的功能作用、运行方式的特点及优劣,从而为选择较优化的经济体制奠定基础。
三、竞争理论
尽管关于竞争方面的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早有论述,但是,真正系统、完整地将竞争作为专门领域进行研究并卓有成效的,应首推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他的著名三部曲:《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8年)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以创造性的思维提出了一系列竞争分析的综合方法和技巧,为理解竞争行为、指导竞争行动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也正因为此,这三部著作已成为当代管理领域的权威著作。波特竞争理论的若干经典性内容如下:
(一)驱动产业竞争的五种力量
波特指出,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它们综合起来决定着该产业的最终盈利能力。
1.进入威胁;
2.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强度;
3.替代威胁;
4.买方侃价能力;
5.供方侃价能力。
波特的分析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思考竞争环境的结构,进而能制订出有效的竞争战略。
(二)三种基本竞争战略
波特提出: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成本领先和标新立异。据此,波特提出了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标新立异战略、目标集聚战略。
(三)菱形理论
1990年,波特出版了他的“第三部曲”——《国家竞争优势》,提出了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又称为“波特菱形理论”)。该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国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辅助产业、企业经营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四个基本要素(正好构成菱形)的特征决定了企业竞争环境,并促进或阻碍该国竞争优势的产生。除此之外,机遇和政府作为对于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也十分重要。由此,波特构筑了他的国家竞争力模型,又称为“钻石模型”。
四、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实质
(一)传统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如前所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学科。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别从区位、空间结构、集聚经济、地域生产综合体及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等方面剖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揭示了区域产业布局与组织的一般规律、这些理论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建立了思维框架,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重要基础。然而,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侧重于从经济地理和生产布局的角度来谈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资源在地区间的流动性大大加强,竞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加,因此,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将更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旨在对区域间经济条件与实力进行比较,以便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创造比竞争者更有利的条件,吸引外部资源,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比较经济学研究方法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根据前面对比较经济学的论述可知,比较经济学把比较法系统地运用于国别经济的研究中,通过比较研究,鉴别出各国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共性和个性等,从而为客观地评价孰优孰劣和正确地选择经济体制提供了依据。在这一方面,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恰好借鉴了同一方法。它通过对各区域若干经济指标的比较研究,探讨各区域在其所属的大区域竞争环境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从而为制订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提供依据。可见,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是对比较经济学研究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但两者的研究范畴及比较标准是不同的。比较经济学侧重于对国家的不同经济体制进行比较研究; 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则侧重于对不同的地理区域经济环境与实力进行比较研究。比较经济学主要从一国的宏观经济均衡发展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 区域经济竞争力则是从一个区域在其所属的大区域中的竞争表现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因此,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有自己独特的比较标准体系。
(三)竞争理论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竞争理论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重要基础。它在若干方面都为区域竞争力研究提供了分析思路和框架,包括:《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在企业和产业方面对竞争要素的分析;《国家竞争优势》所建立的国家竞争优势分析模型等。但是,正如一些文章所说的,波特毕竟是一个产业经济学家,因此,他的理论过度地强调了企业、产业和市场的作用。而且,尽管他创造性地研究了企业、产业乃至国家的竞争优势与战略问题,但对于具有特殊地位的、处在一国内的不同区域间的竞争问题的研究却是个空白。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则恰如其分地填补了这一空白。研究视野从一国的企业或产业扩展到了一个县、市,乃至一个大区,但又同属于同一个国家这一特殊环境。所以,应该说,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以竞争理论为基础,又使竞争理论在一国的不同区域这一特定层面上得到运用与发展。
(四)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实质
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属于区域经济学范畴,其本质也不应脱离经济学的本质,即也应是研究如何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然而,区域经济竞争力概念又不同于传统的区域经济概念。区域经济竞争力是从竞争角度切入,并大大突破传统区域资源配置范围,从以区域自身为主扩大到其所属的大区域之中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区域经济竞争力就是一个区域为其自身发展而在其从属的大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换言之,它是一个区域较之于其他区域在它们同处的更大区域中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市场的抢占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是应用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和竞争理论的原理与方法进行的一种宏观经济研究。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在区域经济政策和战略中引进了竞争概念,它将特定的区域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主体,并视其为在大区域中与其他区域经济进行“竞争”的一种特殊含义的“企业”,从而表现出微观经济中的“竞争”行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开辟了一片崭新的研究视野,为在竞争经济环境下的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