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设计院 重庆 400015)
【摘 要】怎么设计城市水岸成为了我们时常讨论的一个论题,尤其是一个具有高人口密度的现代化的城市如何让其充分发挥出城市水岸的功能性、景观性、亲水性,给城市居住者们营造出一个宜居的城市水岸环境。
【关键词】城市水岸;东京;重庆;滨水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0-0173-02
引言
人的进化,由水生到岸生;人的出生,自母体发育由羊水所包围;人的成分,约有70%由水组成……于水的亲近,是来自天性的使然,也自古就有了“泽水而居”这样的生活形态。人聚而有城,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有水,或者说,城市选址第一考虑要素便是水源。水与城市,息息相关,她承载了一座城市的脉络与灵气,她是环境,是景观,是生态,是基础,也是命脉,她影响着一座城市的生活、布局乃至发展,而水岸则是在城市与水之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1.重庆的城市水岸以及存在的问题
重庆是一座被水环绕的城市,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同时又有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阿蓬江、酉水河流于于境内,造就了这座山水之城。而作为全国第四个直辖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城市人口急剧增多,土地的需求不断加大,高楼林立,纵横交错,作为一个理应以山柔水媚著称的山水城市,在割山架桥求得更多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以后,在成就这座城市的发展的同时,也拉远了原本这座与水岸的距离:高架的轨道及道路系统导致沿江的水岸基本被桥墩占据,三峡库区周期性蓄水使得城市水岸空间基本不存在,城市人居活动平面远远高出了人与水能接触的正常尺度,大规模的滨江高架桥及排水系统,使得很多滨水地区需要穿越地下通道、排水道,在高架下面才能抵达水边,也因此,在这些地方修建的临崖休闲场所,鲜有人至。
于是,怎么设计城市水岸成为了我们时常讨论的一个论题,尤其是一个具有高人口密度的现代化的城市如何让其充分发挥出城市水岸的功能性、景观性、亲水性,给城市居住者们营造出一个宜居的城市水岸环境。
2.以日本东京为例,高密集人口的城市水岸处理
在重庆森林覆盖率达45%的时候,同样作为高密度人口的国家——日本,以人口密度338人/Km2位居世界第二的高密度人口国家,在其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极尽可能的对其进行着利用,且能保持66%的绿地覆盖率——一座城市的一半以上都是森林!仅次于芬兰、瑞典,名列世界第三!在寸土寸金的东京,人均绿地面积也达到了3.01平方米!即使是这样,很多东京人还是不满意。他们认为,东京应该成为“花园城市”。
东京,作为日本的首都,亚洲最大的城市,同时也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其经济发达程度与纽约、伦敦、巴黎齐名;拥有全球最复杂、最密集且运输流量最高的铁道运输系统和通勤车站群,其中东京的地铁系统每日平均客运量达1080万人次,繁忙程度居全球地铁第一位。而这个繁忙的都市,城市绿化率在世界大都市也名列前茅: 城市用地以区域划分,建筑与绿地互不侵占,相互间插,城市中绿意盎然,因日本的土地资源紧张,高架桥与双层车道这样的形式并不少见,但依然可以看见在下层的城市道路水岸一侧,留有近水尺度的空间,并于河道另一侧保留为城市绿地。东京的河岸沿线,设计有很多特色鲜明的亲水公园,这些公园除却作为日本家庭周末娱乐聚会休闲的能动场所之外,独具格调的景观打造,将日本传统园林景观得以继承和发扬,同时在人的精神层面上,将水、绿色、生物联系起来,提高人的精神愉悦度;而这些水岸景观系统,同时在城市中起到了净化空气、净化水、保持水土的作用,以及对水岸周边的鱼、鸟、虫、植物具备了生物的育养功能,维持水岸生物的多样性。在日本的城市水岸设计中,确保一定规模的河流水槽等水面以及绿色地带,以达到对城市微气候的调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在这些城市绿地的作用下,使突发的密集降水经绿地过滤拦截,以梯段式进入城市排水系统,大大减轻了城市排水的压力,减缓洪水的灾害……水岸空间作为观光资源和城市景观的价值被人们不断的发掘,人们也愈加关注水岸空间文化的复苏和活用,东京的隈田川、淀川便是其中的典型。这既归功于政府的财政支持,舍得在城市绿化上投入,也得益于当地人的绿色情结。
日本人认为,“绿地覆盖率”就是人能够享受自然的机率。自1889年,日本第一个城市规划“东京市区改正设计”出台以后,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也越来越多,很多从农村奔向东京的“新市民”,对于乡土的依恋感转化为对绿地的渴望。游走在陌生的城市里,他们需要一片片绿色来缓和心灵的不安。再之后1923年发生关东大地震时,分布于各处的公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成为避难所和防火带,保全了不少人的性命。日本人开始认识到,公园绿地不仅仅是放松心灵那么简单,还具有强大的防灾功能。到目前为止,东京形成了地区公园、近邻公园、街区公园、运动公园、广域公园、综合公园、特殊公园组成的公园系统,总面积达1969公顷,数量达2795处。为稳固这一成果,《都市计画法》、《都市公园法》、《都市绿地保全法》和《首都圈近郊绿地保全法》等一大批相关法规陆续出台,形成了完整而长期的绿地保护体制。
3.对重庆城市水岸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重庆进入了城市化高速发展期,预计到2020年,重庆城镇人口将达到 2200万,主城面积将扩大到 1000km2,成为 10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新形势下的城市水岸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将直接关系到重庆城市的安全,作为全国水岸变化最大的城市之一,其负面影响直接威胁到城市环境及生态安全,水岸环境将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
“城市水岸生态系统”这个区域的缺失,使得城市水网的不断萎缩、城市水面积的急剧减少、河道的严重淤塞、水质污染、城市水生态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水环境的恶化,这不仅仅是生态问题,还有居住者渴求环境对心灵的安抚。重庆城市水岸环境建设应借鉴国内外城市水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以科学和体制相结合的方式,保护和恢复水岸生态系统。
以生态学、景观学和水力学为理论依据,通过对水岸生态系统的生态和景观功能研究、水岸生态系统的植被组成和群落特征研究、水岸生态系统的生物学与生态学过程的规律与特征研究、水岸带管理的研究等,以保证水岸带自身各种功能的实现。
设计师积极把水岸作为城市空间的一份子,构建健康的城市水岸体系;规划出一定数量的城市绿地空间,设计更多的河道公园,滨水野生带,水上娱乐、河岸野营等水岸空间,将水岸与临崖景观结合并丰富,缓解既已存在的城市水岸生态问题。
政府以确实有效的政策保障推广实施,以确立良好的水质与水利用制度技术保障体制;确立稳定的城市水利用、水供给保障系统;构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的滨水环境设计;恢复滨水空间景观以及水环境系统的运用。从而有效地保护水生生态系统,使受损的水岸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
4.结语
“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宜,身居闹市而又灵泉之致”,将城市回归到一个良性的城市水岸景观生态之中,需要来自整个城市居住者们的共同努力,让重庆重归“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水岸山城。
参考文献
[1]冯育青,王莹,阮宏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3卷第6期2009年 11月《水岸带研究综述》.
[2]许艳玲,王汉祥,何经.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第36卷 第6期2003年12月《中日滨水景观设计的比较》.
[3]崔正荣.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第10期《重庆城市水环境建设分析》.
[4]赵冰毅.《东京的城市绿化》.
论文作者:罗轶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2
标签:城市论文; 东京论文; 重庆论文; 绿地论文; 公园论文; 景观论文; 日本论文; 《建筑知识》2017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