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淮安市国土资源局 江苏淮安 223021;2.江苏省测绘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13
摘要:本文基于江苏省统计年鉴数据和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以2015年、2016年人均二三产业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单位工业产值耗电等指标通过熵值法综合考察江苏省地级市的经济发展质量及其情况。江苏省城镇经济发展质量整体呈现苏南高于苏中、苏中高于苏北的基本特征。2015-2016年间,徐州逐渐成长成苏北城镇经济发展质量优化的代表城市;扬州、盐城、南通是经济发展质量增长较快的城市。项目来源2019年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科研项目经费支持
关键词:江苏省;城镇经济发展质量;地理国情;分析评价
Evaluation on Quality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Survey
Chen Hai-yang1,Cai Yong2, Zhang Shizhi2
(1.Huai’an Bureau of Land and Resources,Huai’an,Jiangsu,223021;2.Jiangsu Provincial Geomatics Centre of JiangSu,Nanjing Jiangsu,210013)
Abstract:The study made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variety by some indicators in a narrow sense in 2015 and 2016 in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statistical information.Indicators included per capita GDP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the proportion of output value of high-tech industries to industrial output value,the power consumption per unit of industrial output value,etc.The quality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is higher in southern Jiangsu than in central Jiangsu,and higher in central Jiangsu than in northern Jiangsu as a whole.From 2015 to 2016,Xuzhou gradually grew into a representative city in optimizing the quality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ern Jiangsu.The quality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anjing has declined slightly.Yangzhou,Yancheng and Nantong are the cities with fast growth in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Jiangsu Province,Quality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Analysis and Evaluation
1.引言
经济新常态下的背景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特别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多关注GDP增长速度转向注重经济质量提升[1]。经济发展质量是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它从民众生活和社会活动的角度来度量经济发展对其带来的变化状况,从而表征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综合情况,不是仅仅注重经济总量,而是以一种更为全面的视角来判断经济发展质量状况。
关于城镇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研究,学术界多集中在经济发展[2-4]、企业管理[5-6]、城镇化质量[7-10]、结构性改革[11-1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4-16]等方面。众多学者对经济发展质量内涵及其测度方法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狭义的角度考察经济发展质量内涵,认为其等同于经济发展效率,研究对象只涉及经济系统,多采用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价;二是从广义的角度考察经济发展质量内涵,认为其除了考察经济发展效率之外,还特别关心经济与社会、自然的协调,研究对象涉及经济、社会和自然三大系统,多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分析[17]。本研究基于对2015年、2016年江苏省统计年鉴相关信息的提取,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从地理的视角,考察江苏省地级市的经济发展质量情况,主要以人均二三产业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单位工业产值耗电等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划分层级反映单因素经济指标情况,再根据熵值法,对小类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地级市的经济发展质量指数,综合反映江苏省经济发展质量及其变化情况。
2.经济发展质量指标分析
根据相关研究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选取[18-19],本文以人均二三产业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单位工业产值耗电等指标综合反映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质量,分析评估全省城镇经济发展质量的情况。
2.1 人均二三产业生产总值
对2015年、2016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人均二三产业生产总值进行统计,通过ArcGIS中Natural break(Jenks)聚类分析将江苏省各市的人均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人均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分为5个层级。
2015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人均第二产业产值在21000元/人-66400元/人之间,苏南、苏中和苏北各区域分异明显,且南北差异较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45115元/人。苏南人均第二产业产值相对较高,其中苏州、无锡的人均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均在64000元/人以上;苏北人均二产业产值相对偏低,宿迁和连云港的人均第二产业产值分别为21247.89元/人和21436.39元/人。2016年各地级市的人均第二产业产值均呈增长的趋势,且南北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其中镇江和扬州增长较为迅速,苏北各城市增长幅度较小。
表1 江苏省地级市人均二三产值统计表(单位:元/人)
19181.05
通过对人均第二产业产值进行Natural break(Jenks)聚类分析,将江苏省2015年、2016年各市的人均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分成五个层级。其中苏州、无锡处于第一层级;常州、镇江处于第二层级;南京、扬州、南通、泰州处于第三层级;苏北五市均处于第四、五层级。到2016年,第一层级除苏州、无锡以外,常州和镇江也晋升为第一层级,南京、扬州晋升为第二层级,盐城和徐州晋升为第三层级,宿迁和连云港晋升为第四层级。
(a)2015年 (b)2016年
图1 江苏省2015-2016年地级市人均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分级图
2015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人均第三产业产值在17000元/人-68300元/人之间,南北差异较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50990元/人。苏州、南京、无锡的人均第三产业产值相对较高,均在64000元/人以上;苏北人均三产业产值相对偏低,宿迁市人均三产值最低,仅为17239.07元/人。2016年各地级市的人均第三产业产值均呈增长的趋势,总体表现为苏南无锡、常州、苏州、南京增幅较大,苏北宿迁、连云港、盐城增幅较小,南北间的差异增加到55728元/人。
通过对人均第三产业产值进行Natural break(Jenks)聚类分析,将江苏省2015年、2016年各市的人均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分成五个层级。其中南京、苏州、无锡处于第一层级;常州、镇江处于第二层级;南通、扬州、泰州处于第三层级,苏北五市均处于第四、五层级。总体上,江苏省人均三产业生产总值仍然存在苏南地区向苏中地区、苏北地区递减的趋势。至2016年,苏南五个城市均处在第一层级,苏中扬州、泰州、南通晋升为第二层级,苏北五市分布在三四五层级,其中徐州、淮安增长幅度相对较大,是苏北第三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a)2015年 (b)2016年
图2 江苏省2015-2016年地级市人均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分级图
在2015-2016年间,江苏省人均第二产业产值最小、最大值分别增长2161元/人、2087元/人,人均第三产业产值最小、最大值分别增长1992元/人、6790元/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上江苏省地级市第三产业的增速比第二产业更快,第二产业在各地市的增长较为平缓,而第三产业在各地市的发展差距较大。
2.2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
对2015年、2016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进行统计,通过Natural break(Jenks)聚类分析将江苏省各市的工业总产值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各分为5个层级。
从2015年工业总产值来看,苏州的工业总产值最大,南京、无锡和南通次之,常州、泰州和徐州处于中间层级,镇江、扬州、盐城及连云港、宿迁、淮安工业总产值较低。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来看,镇江的比重最高,处于第一层级。南京、苏州、常州、南通、扬州为第二层级。镇江市虽不是传统的工业强市,工业生产总值较小,受南京、常州的影响,较早进行了产业转型,因此高新技术产值比重最高。无锡、泰州处于第三层级。苏北地区各城市由于仍以传统重工业和农业为主,工业现代化程度低,处于第四、第五层级。整体上看,苏南地区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产业转型起步早,工业总产值高于苏中、苏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仍呈现苏南地区高于苏中地区、高于苏北地区的基本特征。
表2 江苏省地级市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统计表(单位:%)
至2016年,江苏省各地级市的工业总产值均呈增长趋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也有所升高,而南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变化较小且轻微减小,主要由于2016年南京工业总产值增大了,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小幅度减小。2016年除镇江以外,苏州、扬州、南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也处于第一层级,无锡、泰州晋升为第二层级,苏北地区徐州晋升为第三层级,淮安晋升为第四层级。总体上,在全省工业总产值提升较快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也提升较快,说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工业总产值的提升速度更快。
(a)2015年 (b)2016年
图3 江苏省2015-2016年地级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
比重分级图
2.3单位工业产值耗电量
对2015年、2016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单位工业产值耗电量进行统计,通过Natural break(Jenks)聚类分析将江苏省各市的单位工业产值耗电量分为5个层级。
2015年江苏省各地级市工业用电量为106-1075亿千瓦时,工业总产值为3863-30250亿元,苏州、无锡、南通的工业用电量和工业总产值均位居前列,而宿迁、连云港、淮安均相对较小。从单位工业产值耗电量来看,各个地区的耗电量分异性明显,扬州、泰州、淮安的单位工业产值耗电量最低,处于第一层级,其次是镇江、连云港、南通、徐州,南京与盐城同处于第三层级,而苏南地区苏州、无锡均处于第五层级,单位工业产值耗电量较高,苏南地区工业发达,工业总产值很高,工业用电量也极高,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加强发展效率的提高。
表3 江苏省地级市单位工业产值耗电量统计表
2016年,江苏省各地级市的工业总产值总体稳步升高,而常州、南通、扬州、泰州、盐城、淮安、徐州、连云港的单位工业产值耗电量均有所降低,主要集中在苏中和苏北城市,其中南通市减幅最大,其次是盐城市和连云港市,无锡、南京、苏州、镇江和苏北宿迁市的单位工业产值耗电量均有增加的趋势,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a)2015年
(b)2016年
图4 江苏省2015-2016年地级市单位工业产值耗电量分级图
3.经济发展质量空间分析评价
根据熵值法,对江苏省经济发展质量各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江苏省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各指标的权重如下:
表4 江苏省地级市经济发展质量指标权重
2015年,在城镇经济发展指标中,人均第二产业产值和人均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权重较大,分别为0.37和0.3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权重最小。2016年与2015年相似,仍然以人均二三产业产值的权重居高。
通过计算得到2015年、2016年江苏省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根据Natural break(Jenks)聚类分析,将2015年、2016年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分为五个层级。
表5 江苏省地级市经济发展质量指标权重
(a)2015年 (b)2016年
图5 江苏省2015-2016年地级市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分级图
2015年,南京、苏州、无锡、镇江的经济发展质量较高,处于第一层级,该区域人均二三产业产值均占较大优势。常州、扬州处于第二层级,泰州、南通处于第三层级,苏南和苏中占据了一二三层级的所有席位。苏北五市均处于四五层级,其中宿迁市经济发展质量相对较低。至2016年,苏南五市经济发展质量均处于第一层级,苏中三市处于第二层级,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晋升为第三层级。
4.结论
江苏省整体城镇经济发展质量呈现苏南高于苏中、苏中高于苏北的基本特征。2015-2016年间,江苏省大部分地级市经济发展质量不断优化,扬州、盐城、南通是13个地市中经济发展质量增长较快的城市(均增长约0.03),徐州逐渐成长成苏北城镇经济发展质量优化的代表城市。
此外,作为经济发展质量较高、处于第一层级的南京和苏州在2015-2016年间城镇经济发展质量指标值略降低,分别降低0.02和0.01。南京是2015-2016年间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有所降低的唯一地级市(降低0.27%),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京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性。苏州2015-2016年间人均第三产业产值增加量(6679元/人)比人均第二产业产值增加量(1986元/人)明显增大,而2016年人均第二产业产值权重增加、人均第三产业产值权重降低,权重和数据之间的调整使得苏州经济发展质量略减小。
在未来经济发展进程中,江苏省各地市宜着力拉长和补齐短板,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兼顾产业结构升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助力突破创新型省份建设,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宋耀辉.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4):456-461.
[2]赵雪雁.甘肃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交互耦合关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6):1-7.
[3]李晓曼.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0,(2):202-204.
[4]张士杰.城镇化驱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动力学特征——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2):115-121.
[5]张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问题研究——基于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8,(22):2-5.
[6]程虹,许伟.质量创新:“十三五”发展质量提高的重要基础[J].宏观质量研究,2015,3(4):9-21.
[7]王富喜.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1):1323-1329.
[8]李发志,朱高立,候大伟等.江苏城镇化发展质量时空差异分析及新型城镇化发展分类导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11):1774-1783.
[9]何孝沛,梁阁,丁志伟等.河南省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2):257-264.
[10]苏红键,朱保念,李善国.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J].城市问题,2015,(12):26-31.
[11]习近平.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党的文献,2017,(4):3-18.
[12]吴福象.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转型——基于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1):46-55.
[13]人民日报社论.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J].现代企业,2015,(12):卷首.
[14]高翯,王士君,谭亮.吉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绩效评价及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7,37(12):34-40.
[15]王海霞.以经济发展生态化为目标加快转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J].未来与发展,2011,(9):20-23.
[16]裴卫旗.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的定量评价[J].中州学刊,2013,(2):40-44.
[17]李豫新,王振宇.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分析——以新疆为例[J].生态经济,2017,33(4):58-63,84.
[18]张春梅,张小林,吴启焰.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3,33(1):16-22.
[19]郭斌,刘慧子.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以陕西省10 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J].开发研究,2015,(6):116-120.
论文作者:陈海洋1,蔡勇2,张时智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8
标签:江苏省论文; 层级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质量论文; 苏北论文; 产值论文; 产业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