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领导原则研究_法人治理结构论文

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领导原则研究_法人治理结构论文

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领导学原则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企业论文,法人治理结构论文,原则论文,领导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2.91 CLC:F27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079(2003)01-0005-06

我国民营企业正在从家族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目前,有许多民营企业已从单人业主制、合伙制向公司制(主要是股份制)转型。转型股份制后的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多是从西方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中仿制出来的,一般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三极组成。从西方各国公司治理的实践看,股东大会的职能呈现一种普遍弱化的趋势,成了“程序性橡皮图章”;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而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们则建立了“经营者帝国”。这一现状已明显反映出公司治理上的问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学者掀起了公司治理研究高潮,进入90年代后,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如美、英、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为首拟定出专门性的公司治理原则。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起步较晚,《公司法》颁布实施还不到10年。公司治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西方“引进”的。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我国南开大学李维安教授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制订出一个《中国公司治理原则》(草案)。可是,中外学者乃至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研究,还没有解决公司治理问题。2001年秋,美国安然公司暴出6亿美元假账的丑闻!世界舆论哗然。2002年6月26日,美国世界通讯公司又暴出38亿美元假账的丑闻!它直接导致美英法等国股票大幅度下跌,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跌破9000点大关,巴黎股市暴跌5.45%,降至3560点,跌到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引发了投资人的信心危机。此类企业在美国还有一批。据《人民日报》华东版9月13日报导,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一连串的企业管理丑闻将给美国造成350亿美元的损失,这些丑闻将导致美国年国内生产总值缩水0.34%。世界闻名大公司频频暴出丑闻,是因为“经营者帝国”中的经理人作假,当董事会发现问题时为时已晚,只好联手作假,有的甚至从一开始就是董事长与总经理密谋作假。2001年我国国内的银广夏、东方电子、蓝田股份等系列“绩优神话”被媒体陆续揭露,公司治理问题也同样突显出来!我国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脱胎于西方公司治理结构,转型后的民营企业是否会重蹈覆辙?这就把研究我国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解决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急。

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要“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因此,加强对法人治理结构的研究已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任务。

从领导科学的角度看,公司治理结构或法人治理结构,是一个关系组织结构、领导体制与领导机制的问题。本文从我国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领导学原则这一特定的视角出发,结合中国国情试对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问题进行以下探讨与研究。

一、党的领导的原则

领导科学中阐述社会主义领导原则有三个层次,其一是社会主义领导的总原则,其二是领导的基本原则,其三是领导工作中的具体原则。总原则统领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我国社会主义领导的总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都一致指出:“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已由国家的根本大法作了如此明确规定,为了充分利用优势政治资源,党的领导的原则是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十七条规定:“公司中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的活动,依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办理。”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在第三十二条中新增加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主要任务的规定。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的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很显然,作出这一新规定,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这一领域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需要,也是加强党同非公有制企业广大职工群众的联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这对强化新时期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在党章中有了明确的规定。需要指出的是,在原来的国营企业中,党的组织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巩固的、不可动摇的。但在民营企业中如何确保党的领导地位,这是一个新问题。江泽民同志到温州市考察中国正泰集团,把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党的领导地位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的战略高度。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多数建有党委或党总支或党支部。一部分民营企业家不但十分明确地认识到党领导企业的宪法意义和宪法权威,有较强的宪法意识,而且还认识到党组织在企业中可以发挥工人阶级先锋队作用,共产党员在企业中可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是一支可以真正依靠的力量,因此,党组织的负责人就成了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重要成员。但是,也有一些单人业主制和合伙制的民营企业,由于实行家族制管理,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不给党组织的负责人以一定的席位,他们在口头上虽没有反对在企业中设立党的基层组织,甚至也给你一个办公室,但不给活动经费,不给活动时间。这样,党组织的作用就难以发挥,党在民营企业的领导地位就难以保证。尤其是在一些单人业主制和合伙制民营企业中,有的甚至连党组织也没有,员工中的共产党员没有组织生活可过,也没有交党费的地方,党的领导处于一种空白状态。因此,在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有“党代表”,给党组织负责人一定的地位,已成为完善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第一要义,这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的具体体现。

二、领导效能最大化原则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科学决策,有效运行,提高公司绩效,实现领导效能最大化。就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而言,从领导科学组织结构的角度研究,其领导效能最大化,涉及许多问题,但以下三个问题则是必须重点研究的:第一,“静态”的治理结构;第二,“动态”的治理运作;第三,企业家作为。

“静态”的治理结构,就是非运营状态下的公司的组织结构。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一般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构成。审视这种组织结构是否能实现领导效能最大化,必须对照以下领导科学组织结构的确立原则:1.目标原则。组织目标是组织各个组成部分和成员的共同奋斗方向,也是确立组织结构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审视组织结构首先必须看它与组织目标是否一致,与组织任务是否相统一。领导效能=目标方向×领导效率。如果目标方向正确,那么领导效能与领导效率就成正比,即领导效率愈高,领导效能也愈高;反之,如果目标方向不正确,那么领导效能就与领导效率成反比,即领导效率愈高,领导效能反而愈低,甚至成为负值。2.适应原则。组织结构要有对本组织所处环境的适应性和对客观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审视组织结构,要看它是否能因时因地因条件而宜,是否有一定的弹性。3.完整统一性原则。组织结构犹如人体一样,应是各种器官的和谐的组合,成为不可分离的有机统一体。审视组织结构不仅要看其组成中是否有决策机构、执行机构、信息机构、咨询机构、监督机构,而且还要看其是否形成了能使机体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机制,是否能发挥组织的整体效能。4.精干高效原则。精干是高效的前提,只有精干才能高效。精干高效是审视和衡量一个组织系统是否处于最佳状态的重要标志之一。5.信息回路原则。信息回路指组织结构内部的功能传输、信息传输构成的回路。审视信息回路原则,要看组织系统自身能否构成回路,保证组织内部实现正确的信息联系。6.跨度适当原则。审视跨度是否适当,必须考虑:1)上下级知识的多少和能力的强弱;2)上下级相应关系的复杂程度;3)下级活动同类性的大小;4)下级工作分散性的大小。

对照审视上述六项原则即可发现以下几个重要问题:第一,从目标原则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营中形成的传统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美国安然公司、美国世界通讯公司、以及套用西方传统公司模式的我国的银广夏、东方电子、蓝田股份等公司都是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目标方向的。制假造假与利润最大化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必须特别指出的是: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目标恰恰是不正确的。实际上,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势必会使企业误入歧途。第二,从适应原则看,传统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适合于西方,而且特别适合以资本论英雄的资本主义社会。我们毕竟生活在东方,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是最基本的国情,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有根本区别的,其区别就在生产关系上。因此,审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适应原则,相对于两种不同生产关系的社会,虽然在生产力方面具有共性,但绝对不能认为产生于和适合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也完全“适应”于东方社会主义中国,并顺手“拿来”,照用不误,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第三,从完整统一性原则看,传统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决策机构(董事会)、执行机构(经理)、监督机构(监事会),但没有信息机构和咨询机构。在现代社会,特别在市场上,信息瞬间万变,有用信息与过时信息都特别巨大,有时还真假难分;而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对企业的兴衰成败有时起着决定性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在传统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不设立与董事会、监事会同层次的信息机构和咨询机构是组织结构不完整的、缺乏科学性的表现,虽然眼下董事会中也设有参谋、顾问式的辅助机构,但那是下属机构,意义不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机体残缺,其机制必然运转不灵。第四,从信息回路原则看,由于传统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机构设置不科学、不完整,在信息机构与咨询机构缺失的组织里,统帅部就难以得到足够的信息与充分的咨询意见,组织结构内部的功能传输和信息传输会受到严重影响,其组织系统也就不可能构成自身的理想回路。经理人员所以能建立“经营者帝国”,能够实现“内部人控制”,就是因为在董事会与总经理之间,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且从始至终都是经营者处于主动地位和有利地位,而所有者处于被动地位和不利地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自身不能构成机体上的真实信息回路,归根到底,问题出在传统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机体残缺、机制失灵上。因此,解决好以上问题,深化公司制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三、统筹兼顾原则

这里探讨的统筹兼顾专指权益上的统筹兼顾。研究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动态的治理运作,首先关系到经营理念。因为“机体”的运行是受“大脑”指挥的,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是受经营理念支配的。在经营理念上,统筹兼顾是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借贷者、合作者之间在权益这一根本问题上的重要原则。

生存和发展于社会中的民营企业,既依赖于投资者投资、消费者消费、合作者合作、借贷者借贷、也依赖于企业内全体员工包括经理阶层的劳动与创造,以及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政府和社区的支持。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动态运作要达到理想状态,必须从根本上协调好方方面面的权益。

“到目前为止,人的发展历程已经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动物人阶段;2)工具人阶段;3)经济人阶段;4)社会人阶段;5)文化人阶段。”“‘经济人’是亚当·斯密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行为或经济活动,从原始动机上说,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经济人’的宗旨是‘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注:唐丰义:《市场经济与人本主义》、《经济学家茶座》第2辑第19~22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因此,作为“经济人”阶段的企业,其生产目的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方为了利润最大化,有时会想方设法损害消费者和客户的权益,削减供应商的权益,减少合作者的权益,损害银行的权益,剥削全体员工(包括经理阶层)劳动与创造的权益,影响政府、社区组织与居民的权益,甚至在投资者之间,大股东会吞食小股东的权益。在本应给有关方100%权益时,却只给70%~80%或30%~50%,甚至更少的权益。因此,在利润最大化的背后,遵循的不是、也不可能是权益上的统筹兼顾原则,而是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原则。其实,世界上本不可能有什么利润最大化。诚然,凡数与量,总有大小之别,但数是一个无穷的概念,是没有最大的,何况还是最大化——最大后面加上一个“化”字!“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者也。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占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和人格化的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揭示的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个理论到现在还没有“过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利润称为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利润最大化,就是剩余价值最大化。一般地说,“最大化”并非贬义性概念。相反,它是一个理想色彩很浓但又带有虚化色彩的褒义性概念,惟有经济人阶段的“利润最大化”是一个例外。资本和“人格化的资本”对利润的追求,究竟那一个数才是顶?才是极?才是最大?说穿了,利润最大化其实是经济人或者说是资本和“人格化的资本”的一种心态,一种贪欲,一种对金钱的无止境的追求!在“经济人”阶段,正是这种无止境的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把人变成了金钱的奴隶,导致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人间悲剧。恩格斯指出:“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64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引用登宁的话说:“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了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29页。)在经济人阶段,所有企业都想营造一个“利润最大化帝国”!使世界笼罩在利润最大化理念的阴影之下。

“但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工具人’时代早已过去,甚至已不是‘经济人’时代。就世界而言,人已进入‘社会人’阶段。”“现在企业的使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只对投资者负责,变成了对多者负责,其顺序也重新排列:首先是满足社会的需求,对所有的消费者和客户负责;其次,要同一切合作者结成伙伴关系;再次,要对进行物质变换的全体员工和团队负责;最后才是对投资者负责。也就是说,要对客户忠诚,对合作者忠诚,对员工忠诚,对投资者忠诚,这是‘社会人’阶段企业的新使命。”(注:唐丰义:《市场经济与人本主义》、《经济学家茶座》第2辑第19~22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由此可见,只有到“社会人”阶段企业的新使命所遵循的才是权益上的统筹兼顾原则,而不再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经营原则。从“内”到“外”,还关系到竞争问题。在经济人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乃至个人之间的竞争,都把“你死我活”当作天经地义的信条。但进入社会人阶段,竞争的最高境界则是双赢与多赢,因为人们“悟”到了一个生存与发展的“真谛”:企业之间与个人之间,乃至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其实都是互为生存与发展的条件的,只有你生存与发展得好,我才能生存与发展得更好,所以要追求双赢与多赢。在改革开放中像雨后春笋般涌出中国大地的民营企业,已不再生存和发展于“经济人”阶段,因此,其法人治理结构在动态运作时必须抛弃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理念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经营原则,必须明确“‘社会人’阶段企业的新使命”和遵循权益上的统筹兼顾原则以及在竞争中追求双赢与多赢。只有当企业对消费者与客户忠诚,对供应商等合作者忠诚,对银行忠诚,对员工(包括经理)忠诚,对政府、社区与居民忠诚等,也就必定会得到付出忠诚的良好回报,促进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良性循环。从经济人时代向社会人时代的转变,就是由权益不均衡向权益逐渐均衡的转变。

四、效益最大化原则

研究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动态运作,还关系到效益最大化问题。民营企业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效益最大化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是由经济效益、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有机结合的整体效益最大化,这种最大化是一种“帕累托最优”式的最大化。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动态运作只有符合“帕累托最优”式效益最大化原则,其动态运作才会达到理想的境界。

经济效益最大化表现为投入产出比最优。投入与产出,成本与利润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有一定的投入,就会有一定的产出,但投入多并不一定产出多和效益好,投入少也不一定产出少和效益差,以一定量的投入获得最高产出和最好效益才能达到投入产出比最优。在这里,投入表现为成本,产出包含着利润。成本愈高,则利润愈低;成本愈低,则利润愈高。但是,利润愈高,只有在“帕累托最优”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只有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综合最优的情况下,才有良好的政治效益。应当说,在这个问题上,目前不少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动态”的治理运作中是存在问题的。其问题突出表现在拼命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是追求“帕累托最优”式的效益最大化。他们不顾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既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又无所顾忌地把污水、污气、污物偷偷排放甚至任意排放,把外部不经济与外部负效应转嫁给社会,为害于老百姓。而当老百姓怨声载道、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国家需要化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来治理时,不良政治效益就会突显出来。换言之,不少民营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是在违背“帕累托最优”的情况下进行的,它表明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还缺乏对董事长、总经理和其他主要的董事会成员社会责任、生态环境责任和政治责任追究的机制,缺乏治理结构内部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这表明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存在着另一种严重的不科学性。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必须按“帕累托最优”式的效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改革,其动态运作才会达到理想境界。

五、领导班子结构优化原则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表现为企业领导班子结构。企业领导班子(也称领导集团),掌管着企业的大政方针,对企业整体经营管理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领导班子结构优化,既关系到“静态”的治理结构,也关系到“动态”的治理运作,更关系到企业家作为。优化企业领导班子结构,可以使企业领导班子成员静有其位,各得其所,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动有其规,各谋其政,各用其权,各献其能;从而发挥1+1+1>3的巨大整体效能,从而实现企业家作为最大化。

在领导班子结构中,不但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气质结构、性别结构要合理,特别是智能结构更要科学。智能,就是运用知识的能力;智能结构,指的是领导班子中各种不同智能类型的人按一定的序列和比例形成的配比组合。在领导班子中,三种智能类型的领导人才缺一不可:一是帅才型,二是将才型,三是智囊型。这三类人在领导班子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帅才在于统,智囊在于谋,将才在于干。领导班子在进行决策时,智囊型人才提出方案,帅才型人才做出决策,然后将才型人才组织实施。上述三种智能型领导人才不但不能错位,而且不能缺位,一旦错位和缺位,则功能必乱,效率必低,事业必败。把领导班子智能结构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结合起来看,智能结构是否科学、合理、有机协调,既关系到“静态”治理结构是否多功能,也关系到“动态”治理运作是否精干高效,更关系到企业家是否能有大作为。

在理想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董事长应该是帅才型领导人才,他能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敢于决断,善于用人,不但能调动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首席信息官、首席咨询专家和经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领袖,是全体员工崇敬的偶像,因而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力。总经理应该是将才,有出众的组织管理才能,精于指挥协调,勇于承担责任,善于识人用人,专业知识功底深厚,服务性好。监事则是另一种将才,公道正派,铁面无私,原则性强,敢于碰硬,熟悉业务,联系群众。但从实际情况看,传统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至少存在两个大问题,因而使公司动态的治理运作和企业家作为受到严重影响:第一,总经理实际上“错位”登上了帅座。不管是客观原因,还是总经理故意,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内部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现实。从客观上说,总经理常常是本行业的“行家里手”,无论是宏观层面上对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上的技术创新、资源流向、政策法规、投资心态等信息及走势,也无论是微观层面上对企业内部经营情况、盈亏程度、营销网络、管理水平、投资方向、成本高低、员工士气和凝聚力等等,比董事长和其他董事都要知道得更多、更清楚一些,换言之,总经理在统御权上、特别在个人专长权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副总经理和部门经理等中层领导干部是由总经理任命的,他们常常成为总经理的亲信或得力干将,总经理通过控制这些企业骨干而控制着整个企业;由于经营者与所有者在利益目标上有时是不一致的,因此,经营者与所有者就会“同床异梦”。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在觉得必要时可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故意进一步制造信息不对称。这就是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原因。虽说,董事长是公司的法人代表,总经理是董事长任命的,董事长应该处在帅位上,公司的动态治理运作和企业家作为主要取决于董事长的实际领导地位和实际领导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包括上述原因),理应坐在帅位上的董事长却被不该坐在帅位上的总经理“错位”了,这样,公司的动态治理运作和企业家作为不能不受到严重影响。第二,在传统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存在着“缺位”现象。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虽有帅才与将才的位置,却没有出为军师、入为丞相的诸葛亮式的智囊型领导人才的位置和首席信息官的位置。历史告诉我们:缺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三国时,刘备借桃园结义,得了关羽、张飞,后来又得了赵子龙。关羽、张飞、赵子龙都是一代名将,英勇无敌。照理说,刘备有这样的大将辅佐,可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何愁没有天下?然而不然。他屡战屡败,特别是兵败小沛以后,自己匹马投青州,靠了袁绍;关羽约事三章,降了曹操;张飞先占芒砀山,继而占住古城。真是惨不可言!刘备所以一败再败,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领导班子结构是残缺不全的:只有帅才和将才,却缺少智囊型领导人才。当他三顾茅庐得了诸葛亮,这时,既有帅才,又有将才,还有智囊。诸葛亮出谋划策,刘备拍板定夺,关羽、张飞、赵子龙们冲锋陷阵。三分天下刘备终有其一,原因就是有了一个科学、合理、有机协调的领导班子结构。这个历史事实启迪我们:要实现企业家作为最大化,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不能让企业家“错位”,更不能缺位!在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不能缺失智囊型领导人才的位置和首席信息官的位置!这对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至关重要。

收稿日期:2002-06-06。

标签:;  ;  ;  ;  ;  ;  ;  

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领导原则研究_法人治理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