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市园林成为人们生活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园林绿化为城市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海绵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资源污染以及城市内涝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我国海绵城市中,园林设计相对以前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在设计以及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还暴露出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作为园林设计工作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分析研究海绵城市园林设计中的问题,有利于我国园林功能的正常发挥,促进城市环境越来越美。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园林设计;应用
一、海绵城市应用案例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设计从解决城市问题出发,将公园转化为城市雨洪公园,为城市提供了多重生态系统服务;它起到像吸水海绵一样的作用,收集、净化和储存雨水,经过湿地净化后的雨水补充地下水的含水层,使茂盛的乡土生境在城市中央繁衍,从而改善了城市洪水这一全球性的问题。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沿场地四周创造出一系列高低不一的土丘和深浅不一的水坑,作为雨水过滤和净化带,是城市与自然湿地之间的缓冲区;同时,雨洪公园可以成为市民休憩的好去处,并带动城市的发展。
二、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生态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在城市园林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设计原则。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自然灾害和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具有像海绵一样良好的“弹性”,下雨的时候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的时候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强调以生态的方式收纳雨水,优化和加强传统排水防涝系统。海绵城市的最终目的是打造出更加环保宜居的生态城市。
三、海绵城市在园林设计中的建设原则
1、海绵城市在园林设计中要以整体建设规范为基础原则
海绵城市在园林设计中要从大局着想,全面考虑。有效提高海绵城市作用的发挥,提前做好园林规划设计的准备工作,在海绵城市园林建设原有基础之上进行排水系统的全面掌握,在园林设计中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建设,减少雨水系统的构建。充分发挥整体规划设计的有效性,为海绵城市在园林景观设计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海绵城市在园林设计中要以绿色生态环境为原则
海绵城市在园林设计中以生态环保为坚持原则,根据所在区域的水资源情况,规划设计排水系统,有利于雨季水分的有效储存以及水分的自然净化,达到雨水的再利用,形成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再循环,达到生态园林的效果。
3、海绵城市在园林设计中要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
在进行海绵城市在园林工程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规划设计排水和进行蓄水工作时的人工规划工作,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不受损失,有效降低在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施工工作中人员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自然生态的和谐,保障园林景观建设人员安全以及水资源的安全。
4、海绵城市在园林设计中要以因地制宜为原则
海绵城市在园林设计时,由于各区域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在海绵城市理念运用过程中应明确目标,做好控制管理工作。根据实际区域情况将水文以及自然地理情况全方面进行分析规划,确定采用相关的调蓄设备进行建设,为社会及周围居民提供良好的宜居环境增加幸福感。
四、海绵城市的雨水控制与利用方案
以公园为例,通过对地形的竖向设计来解决雨洪对周边区域造成的水涝灾害,展示工程技术与景观艺术的完美结合,形成一个集雨洪调蓄、资源回用、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的景观基础设施公园,充分彰显了地方感和场所精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街头收集:公园标高低于周边道路并设计雨水沟、生态滞留池等于公园中,在雨洪过境时能更好的引流和吸收道路雨水。
2、自行渗透:以具有竖向变化的绿地、透水铺装等表现于公园中,将基础设施设置在常水位之上,在满足休闲娱乐功能的同时更好的排放和收集雨水。
3、集雨步行区:以透水砖和草坪结合的方式形成各种块状绿色洼地,在丰富公园功能的同时兼顾雨洪的引流和收集。
4、集雨渗透区:公园中低洼地带,以下沉式绿地呈现,主要起到“上吞下吐”的作用,是整个公园的集雨中心地带 。
5、溢流:公园回补地下水,恢复自身雨水循环利用、保证常水位回复后,将多余的、已经通过生物净化后的雨水排放入市政管道补给城市用水。
五、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1、园林道路设计
园林设计中道路不但有连接园区、沟通景观的作用,还是实现园林雨水有效回收、提高园林渗水率的重要手段。新型园路设计包括:(1)通过园林道路的设计,进一步减少地表的径流量,选择强渗水性的沥青材料,保持雨水的良好下渗效果。(2)控制园路与车道符合地形走向,同时增加园路两旁的绿化面积,从而达到有效缓解径流量的目标。(3)采用下凹式绿地设计,起到排出多余雨水的作用。
2、雨水收集设计
收集雨水与景观密不可分,主要有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地下蓄渗、透水路等。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型绿地,主要功能是汇聚和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
生态滞留区和雨水花园具有相同功能,它的土壤对于工程技术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对于工程排水结构也有明确的要求,并且根据位置的不同可分为生态滞留带、生态滞留池、生态树池等,更多作用于道路综合系统的雨水收集利用。
植草沟是一类适用于道路两旁绿化隔离带等狭长地带的带状下凹绿地,横切面多为三角形或者梯形。由于水流速度相对较快,为防止土壤侵蚀,所以在植草沟内多以石头铺于底部。
3、自然排水系统规划内容
自然排水系统的设计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原有的土壤和被人工改良过的土壤、城市中的坑洼地和植被,以及城市排水系统中的排水管道。自然排水系统的设计原理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在城市原来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将雨水通过水管排放到城市外面的河流之中。在排放雨水的过程中,可以把城市中雨水作为地下水,从而为城市中的植被和土壤提供丰富的水资源。
用水措施是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的最终环节。减少对自来水的需求,缓解用水压力,将收集净化好的雨水进行生活生产方面的再利用。合理规划自然排水系统是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建设城市生态园林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
结束语
当前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内涝和雨洪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基于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城市海绵理念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尤其可用于园林设计中,通过一系列生态化技术来实现对雨水和地表径流的渗透、过滤、净化和储蓄功能,从而形成生态化的城市园林体系。
参考文献
[1]还涛.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探析[J].现代园艺,2018(10).
[2]胡冰洁.“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应用———以伦敦2012奥林匹克公园为例[J].艺术科技,2016(07).
[3]陈萍.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8(06).
论文作者:程天,冯晨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7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园林设计论文; 公园论文; 生态论文; 自然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