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共产党与社会党关系的经验教训及其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洲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共产党论文,经验教训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共产党与社会党是欧洲政治光谱中处于左翼的两大政党家族,在欧洲社会政治发展中 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它们是近代欧洲产业革命的产物,代表中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在反 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和法西斯的奴役中具有共同的利益和要求,曾经携手合作,并肩战斗 ,取得了可歌可泣的战绩。然而它们又代表了工人运动中的不同派别,具有不同的社会 基础和意识形态。长期以来,它们围绕着控制欧洲工人运动的领导权而磨擦不断,争斗 不休,给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损失。回顾两党关系的历史,分析两党矛 盾的社会历史根源,对于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展望欧洲左翼 政党联盟的发展前景都是不无教益的。
一、欧洲社会党与共产党的产生
欧洲是世界政党滥觞之地,也是社会党和共产党的发源地。随着产业革命在西欧的兴 起,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为工人政党 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在欧洲先后诞生了一批以工 人阶级为主要社会基础,以民主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工人政 党,并于1889年建立了以社会党为其成员的第二国际。社会党在欧洲各民族国家的普遍 建立是世界政党发展史上的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建党高潮。
第二国际和欧洲各国社会党自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到了19世纪 末20世纪初,随着国际局势日趋紧张和革命形势的日益逼近,各党内部马克思主义派同 修正主义派、革命派同改良派之间的矛盾变得如水火之不能相容。1914—1918年发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第二国际及其成员党组织上的分裂。以列宁为首的左派组织布尔 什维克党于1918年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此后, 在欧洲以至世界各大洲相继成立了一批以俄共为榜样、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以世界革命为目标的政党。这是世界政党史上的又一次建党高潮,它对于现代世界的社 会政治发展同样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自从1918年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改名为共产党之后,欧洲工人政党中的革命派与改良派 便正式分裂为共产党和社会党这样两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政党,从而开创了两党关系 的历史。
二、两党的矛盾、斗争与团结、合作
欧洲社会党与共产党在长达80多年的相互关系中,既充满了矛盾、斗争,也存在着一 定的协商与合作。两党的产生本身便是欧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内部矛盾和斗争的 产物。思想和理论观点的长期对立和争论,在残酷的现实斗争面前再也无法调和,最终 导致了组织上的分裂;组织上的分裂并没有结束思想理论上的矛盾与斗争,而是成为新 一轮斗争的出发点。两党对于十月革命后欧洲革命形势的估计和无产阶级应采取的斗争 策略,以及对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对民主与专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等,都存在着根本 对立的看法,互相攻讦,无限上纲。共产国际把社会民主党和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看作资 产阶级的走狗和帮凶,“社会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也用同样激烈的语言攻 击各国共产党、共产国际和苏维埃政权,把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相提并论。两党的互 相敌视和斗争是两党关系中的主要方面,几乎贯穿于整个历史时期。
然而,社会党与共产党毕竟同属左翼政党,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天然的共同利益,因 而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也有着寻求妥协与合作的一面。例如,1922年春三个国际的柏林 联席会议、三四十年代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战后存在于某些国家中的选举联盟和执政 联盟,等等。当然,这些妥协与合作的实现与维持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着矛盾 与斗争。
三、两党力量和影响的兴衰和消长
欧洲社会党与共产党的力量和影响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具有明显的差别。就地 区分布来说,西欧是社会党的摇篮,社会党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比较肥沃,力量和影响比 较大;东欧(包括俄罗斯)是共产党的发祥地和司令部所在地,共产党的力量较强。就南 北欧而言,共产党的力量主要集中于南欧(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 牙和希腊;北欧除了芬兰和冰岛之外,共产党的力量均甚弱小,影响力甚微。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党和共产党的力量和影响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变化。从总体 上说,共产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定时期内都曾出现过发展壮大的局面,但这种局 面均随着岁月的流逝、形势的变迁而逐渐丧失。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共产党 相继诞生,共产国际也于1919年成立。然而,除苏共外,许多党的党员和选民数量逐渐 下降,影响力逐渐缩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产党是反法西斯的中坚力量,经过战 争的洗礼,其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战后初期达到了鼎盛时期。在东欧,一批共产党 成为各国的执政党;在西欧,意共、法共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党,进入议会和政府, 对国内的社会政治发展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欧洲社会党的发展变化显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社会党的 力量有所发展,但不久即遭到法西斯反动势力的打击和摧残,损失惨重。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东西欧社会党处境不同,命运各异。东欧社会党在冷战的气氛中和来自苏联的压 力下,被强行合并,抵制合并的右翼分子或遭受镇压,或逃亡国外,社会党的整体力量 已奄奄一息。然而,在西欧却别有一番天地。战争的烟尘尚未落定,英国工党便一举击 败了保守党而上台执政,大张旗鼓地实施社会主义的纲领和政策,开辟了战后社会党上 台执政的新时期。在英国工党和其他政党的大力推动下,1951年社会党国际在德国法兰 克福重建。社会党国际的成立是战后社会党复兴的标志,也是社会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从战后到70年代中期,是西欧社会党发展的“黄金时期”。此后,尽管80年代初期曾 经出现南欧社会党相继上台执政的“地中海社会主义”现象,但从整体上看,社会党已 逐步走下坡路,直到90年代中期才逐渐复兴。
四、两党的互相转化
共产党和社会党是工人运动中左右两翼的政治代表,它们的起源、社会基础和理论纲 领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曾经联合抗击大资本和法西斯,也曾互相攻击,互相打压。作 为左翼或中左翼的政治代表,它们常常为了发展自己而挖对方的墙脚。在社会党和共产 党同处于一个民族国家的情况下,由于两党彼此争斗的结果,时常出现此强彼弱,此兴 彼衰的现象。兴衰强弱的变化达到一定的程度,便出现两党之间的互相转化。大的转化 发生过三次,其中两次分别发生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三次则发生于冷战结束 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社会党普遍发生分裂,其左翼脱离原社会党,单独组 成共产党,结果造成了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存于一个民族国家之中,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 为“社会民主党的共产党化”。这是第一次转化。在这次转化中,欧洲先后有23个社会 民主党通过改组、分裂或合并而成为共产党。第二次转化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东 欧地区。在冷战和国际格局两极化的背景下,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 利亚和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和社会党在1948年无一例外地进行了组织上的合并。名 义上两党合并成统一的工人政党,但实际上合并是在苏共的主导和压力下进行的,合并 的条件也是极不平等的。合并后的政党事实上是共产党,因而这次合并,实质上是东欧 各国的社会党在外力主宰下,通过行政手段的“共产党化”。第三次转化发生于20世纪 80年代末90年代初,包括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和意大利、英国等西欧 国家的一批共产党纷纷改变名称和标志,修改党纲党章,转化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民主 党。
五、两党关系的经验教训
自从欧洲社会党中的两派在组织上分裂为两大政党家族以来,已有80多年的历史。两 党都在时代大潮中,同其他党派一起,经受磨难与考验,成败得失,变幻莫测。从总体 上看,共产党走过的道路更加曲折,失败与挫折更多;社会党的发展势头比共产党好些 ,影响力也更强。然而,这些表面现象能说明什么呢?换句话说,我们从两党相互关系 的历史中能吸取哪些经验教训呢?
应该说,两党80多年的关系中,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很多。例如:反法西斯斗争的经 验证明,两党团结战斗则两利,互相争斗则两伤;两党关系中本应坚持相互尊重的原则 ,但实际上,互相指责多,求同存异少;两党的存在各有其社会基础和社会影响,企图 用强制手段来实现统一是不可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必须与各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否则就会变成教条主义;政党的国际组织应当尊重各成员组织的自主权,不能干预各党 的内部事务,等等。毫无疑问,这些经验都值得认真总结。本文限于篇幅,无法面面俱 到。这里只想集中探讨两党之间为何矛盾与冲突不断,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希望这有助 于正确认识两党矛盾的性质和寻求妥善解决矛盾的方法。
人们在回顾欧洲社会党与共产党的关系史时,常常为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中这两 个党派的矛盾和斗争及其造成的无法弥补的损失感到惋惜。有人用“兄弟阋墙”这个成 语来描述两党的这种关系。但如果仔细考察这段历史,就可以发现,两党长期的对立和 斗争并非某些领袖人物感情用事的结果,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和必然性的。概括地 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和手段的差异是造成两党长期矛盾、对立的直接原因。
历史上,两党矛盾丛生、磨擦不断,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直接的就是它们所确立的 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所使用的手段不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欧洲共产党人主张在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包括暴力革命在内的各种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 产阶级专政,通过社会主义阶段最终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党人则接受以伯恩施坦为 代表的修正主义理论,逐渐抛弃传统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主张在资本 主义制度的框架内,通过和平的议会道路,实行多党轮流执政,对资本主义社会实行改 良。尽管两党在历史发展的特定时期,为了共同的切身利益而谋求妥协与合作,但一旦 涉及两党的根本目标和为实现各自目标所使用的手段,矛盾便难以调和。
(二)社会文化的差异是造成两党矛盾和斗争的深层次原因。
欧洲社会党和共产党的矛盾与斗争,以及它们力量和影响的兴衰与消长,同它们生存 的环境有密切关系。这些环境主要包括各政党所在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本国的 政治历史和传统、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布局等。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欧洲共产党与社会 党具有极其不同的生存环境,在共产党力量较强的俄罗斯和巴尔干地区的罗马尼亚、保 加利亚以及南欧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封建主义包袱比较沉重、民主政治发展不充分的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经过长期的独 裁统治,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实现代议制政府。希腊经历了长时间的军人政权,到1974 年才恢复文官统治。意大利民族国家统一较晚,而且从20年代开始便实行法西斯专制统 治,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建立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相反,在共产党力量相对薄 弱,社会党力量强大的英国和北欧诸国,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早,封建主义的残渣余孽较 少,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比较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备。
法国地处南北欧之间,其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南欧诸国而接近于北欧国家。然而,法 国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共产党力量较强的国家,这是为什么呢?美国研究共产党问题的 学者戴维·奥尔布赖特对此曾有过论述,概括起来有以下5个原因:1.从社会阶级分化 程度来说,法国的“贫富鸿沟分外明显”;2.从文化传统来说,法国居民“具有激进的 传统”,法国工人具有“无政府主义传统”;3.宗教的因素“在法国影响最大,因为在 法国还能感觉到传统反教权主义的残留痕迹”;4.法国的中左派政治力量强大,“在任 何时候都占有优势”;5.法国共产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勇抗击德国法西斯,不但成 功地积蓄了自身的力量,而且“紧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非共产主义政治团体对 共产党有相当好感”。他认为,上述情况有利于法国共产党争取支持者。(注:参见戴 维·奥尔布赖特《西欧共产主义和政治体系》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一书的导言。)
德国在19世纪下半叶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统一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成 为欧洲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就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这一点来说,它同南欧国家不 同,而更接近北欧国家。然而从政治上看,它更接近于南欧国家。美国著名政治社会学 家李普塞特曾经中肯地指出德国的这一特点:“德国经常被看作是深受经久不衰的封建 主义和贵族价值观念影响的工业化社会的主要例子。”(注:西摩·马丁·李普塞特《 一致与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在德国,传统的保守力量持久地统治 着帝国议会,从19世纪70和80年代俾斯麦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到20世纪30—40 年代希特勒的法西斯专政,充分暴露了德国社会的专制权力的劣根性。针对近代德国经 济和政治发展中的这种强烈的矛盾性,有一位研究德国社会发展的西方学者曾这样说: “如果要赋予德意志帝国的社会结构一个名称,那么它将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工业封建 社会’。”(注:R.达伦多夫《德国的社会和民主》,转引自西摩·马丁·李普塞特《 一致与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1页。)德国社会发展的这种特殊性反映在德 国左翼政党的发展史上,便是它曾经存在一个十分强大的类似英国和北欧国家那样的社 会民主党,也曾经存在一个拥有30多万党员的强大的共产党。此外,德国社会民主党和 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格外尖锐、难以调和。
从上面关于两类政党的生存环境与它们的力量和影响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如 下的简要结论: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各国社会党中的左右翼先后分裂为共 产党和社会党。第二,共产党和社会党在地域分布上是不均匀的,总体说来,在经济发 达、议会民主政治根基比较牢固的国家(如北欧诸国),社会党占有明显优势,共产党成 为左翼政治势力中的配角;在东欧和南欧国家,共产党的力量相对强大,成为左翼政治 势力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第三,造成两党在区域分布上不均等的主要原因是,地区 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不同,产生了社会矛盾紧张程度的差异,为两类政党(它们追求的目 标和运用的手段各不相同)营造了不同的发展环境。第四,处于不同生存环境中的政党 具有不同的斗争目标与策略,这是理所当然的,应得到承认和尊重。但不幸的是,在历 史上,两党的领导者忽视了欧洲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和两类政党的不同目标与手段 ,片面强调本党所奉行的意识形态和纲领政策的正确性,甚至将其作为“放之四海而皆 准”的绝对真理,千方百计迫使对方就范,因而矛盾越闹越大,斗争愈演愈烈。
(三)国际形势的跌宕起伏和苏联国内外政策的变化是影响两党关系的另一重要因素。
在考察欧洲社会党和共产党关系的历史演变时,人们不难发现,国际形势的跌宕起伏 和苏联内外政策的变化是影响两党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第一,苏联是世 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领导人的心目中,它是推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根据 地。第二,苏联共产党被看作世界上所有共产党的榜样。第三,苏联共产党是共产国际 最主要的创建者,也是共产国际实际上的领导党;共产国际又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和以推 行苏联外交政策为其主要使命的国际组织。第四,十月革命后,苏联禁止除共产党外的 一切政党合法存在,并把社会党看成是主要敌人。第五,自从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之后,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色彩越来越浓,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 盾和斗争几乎弥漫于整个国际政治舞台。
由于上述原因,国际局势和苏联外交政策的每一变化,都对两党关系产生了直接或间 接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十月革命胜利所引起的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出现 ,使俄共和共产国际的领导人乐观地认为,资本主义已全面崩溃,实行两个阶级的全面 决战、建立欧洲以至世界的“苏维埃共和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在此革命形势下,各国 共产党人的任务是直接向资本主义制度发起总攻击,并打倒继续宣扬社会民主主义、主 张阶级调和的社会党。然而事与愿违,欧洲革命高潮转瞬即逝,到1920年底,实际上革 命已进入了低潮。在此情况下,共产国际放弃了直接进攻的手段,采取了工人统一战线 的策略,明确表示要联合工人阶级的一切力量,反击资本的进攻,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缓 解了同社会党的矛盾。然而到了1923年夏天,工人统一战线策略出现逆转,两党又“狭 路相逢”,互相敌视,互相攻击,从而让法西斯这个真正的凶恶敌人乘虚而入,并酿成 大祸。30年代中期,在法西斯日益猖狂的进攻面前,在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压力下 ,欧洲各国共产党和社会党又重新建立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开展了人民阵线运动。然 而由于苏联对西方国家外交政策的不断变化,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道路坎坷,一波三折。 特别是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严重干扰了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行动 ,并使一度趋于和缓的两党关系紧张化和复杂化。直到1941年夏天苏联遭到纳粹德国的 突袭并被迫转入全面抗战,才结束了这种混乱局面。
国际形势和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对欧洲两党关系的影响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冷战时期 。战后初期,国际政治的两极化把欧洲分割为东西两部分。丘吉尔曾经把分割东西欧的 这条界线称之为“铁幕”。这是一条有形的界线,它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延伸到亚得里 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与此同时,还有一条无形的看不见的界线,把欧洲的各种政党、政 治组织和政治势力分割为亲西方的和亲东方的两部分。共产党属于东方阵营,社会民主 党的右翼在政治上从属于西方阵营,其左翼则动摇于两者之间。在冷战初期,苏联的政 策是加强对东西欧共产党的控制,并打击社会党。如上所述,对处于社会主义阵营中的 东欧国家,苏共采取各种强制手段,迫使社会党与共产党合并为统一的工人政党,坚决 清除其右翼分子。对西欧国家的共产党,则通过1947年建立的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 局、各种国际会议和其他途径实行控制。苏联的对外政策不仅严重损害了自身的国际声 誉,也使欧洲各国共产党的形象受到了极大损害,同时也加剧了共产党和社会党之间的 矛盾和斗争。对此社会党和重建于1951年的社会党国际也不示弱,它们用最激烈的语言 攻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拒绝同共产党合作,使双方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直到70年 代矛盾才有所缓解。
六、欧洲社会党与共产党关系的前景
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党与共产党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走到一起,为着某一具体目标 而协作共事。这是因为它们毕竟同属左翼或中左翼政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基础和 阶级利益,例如在反对大资本剥削、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在抗击法西斯统治、捍卫民 主制度方面都有着共同的语言和协作的基础。
但是,光有上述基础还不够。因为从历史上看,两党并不是在什么条件下都能实现合 作的。要实现联合,还需要联合的双方都有积极性,而积极性又取决于联合本身能否为 双方带来实际利益。说到底,就在于联合的双方都必须拥有一定的力量,以便吸引对方 的注意力,调动合作伙伴的积极性,迫使其作出适当让步,最终实现不同形式的合作。 70年代以来法国共产党与社会党的竞选联盟与执政联盟,以及冷战结束后意大利重建共 产党与左翼民主党等党派组成的中左联盟等,便属于这种情况。相反,如果双方力量过 于悬殊,强者根本瞧不起弱者,这种联合便难以实现。例如,在英国和前联邦德国,工 党和社会民主党力量十分强大,共产党的力量十分弱小,在此情况下,虽然两国共产党 都有联合的愿望和要求,但对方往往不屑一顾,这种联合只能是“单相思”。
目前,欧洲社会党仍是左翼政党中的主流,是同中右翼党派抗衡的中坚力量,其实力 远远超过共产党。共产党的总体力量可能还会继续下降,但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将 继续存在。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意味着长期影响欧洲共产党发展和影响共产党与社会党 关系的一个强大外力已经消失,这有利于各国共产党根据本国国情健康成长,同时也有 利于两党关系的正常发展。当然,两党关系的发展仍将受其力量因素的制约。在两党力 量对比悬殊的国家(如英国等),共产党的影响力十分微弱,边缘化现象严重,既缺乏必 要的支持力量,又提不出可供选择的施政纲领,难以成为左翼联盟中的一翼。在这些国 家,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左翼联盟难以建立。相反,在南欧地区的意大利、法国、西班牙 、葡萄牙和希腊等国,共产党虽然也不及社会党强大,但其力量不可低估,它们对于本 国乃至欧洲的社会政治发展还能产生一定的甚至(在某些国家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 国家的左翼联盟还有较大的发展余地,是今后两党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标签:军事历史论文; 德国共产党论文; 美国政党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德国政党论文; 英国政党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欧洲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德国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