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弥群 山东省莱芜市大王庄镇大王庄中学 271100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成了课改的前提和关键。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善于创设问题和妥善地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设问题 实效 参与性
一、合理、巧妙地设问置疑是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
历史学科由于自身特点决定了,在课堂上合理、巧妙地设问置疑,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品质都有着更为显著的效果。
1.对抗式提问。即提出一些学术界没有定论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或辩论,调动学生参与到历史研究中来。如:(1)古希腊时代的雅典民主制是真正的民主,还是虚伪的民主?(2)你认为洋务运动的作用应以肯定为主还是以否定为主?(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原因有“欧风美雨说”和“本土生长说”两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请说明其理由。这些题目讨论的结果必须是开放式的,没有绝对定论,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
2.拓展式(联想式)提问。即由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古迹拓展联想到今天的现实问题。如:(1)由日本在沦陷区的残暴统治史实联想到今天日本篡改历史,修改教科书,把“侵略”说成“进入”,掩盖侵华罪行。设问:对此你有何看法?日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办?(2)由古代的变法联想到今天的改革,如讲商鞅变法的结局,联想到朱镕基看话剧《商鞅变法》时曾潸然泪下,说“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设问:朱镕基总理的话表达了他一个怎样的信念?变法成败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从中认识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3)由古人的豪言壮语联想到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做事,立志立言立功。这种做法多用于思想教育,历史课中有大量这样的题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观察式提问。即通过观察某些图片、图表、文物、文字材料来获取信息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处理材料的能力、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设问一般为:通过观察“×××”,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4.谈话式提问。这是传统方法,其优势是可以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将问题讨论一层层地深入下去,尤其适合有一定难度的知识性问题。教学中可抓住其关键点提问,步步紧逼,穷追猛打,使学生产生很深的印象并加深理解。实际上谈话法是每一节课都必须存在的方式。
二、教学问题设计要有“度”
1.问题设计的准确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在复习七年级下册外交事业的发展中中美关系史时,向学生展示了四幅图片和《尼克松回忆录》中部分摘要。四幅图分别是:1972年的握手、1979年邓小平和卡特、江泽民与克林顿、胡锦涛和小布什。围绕四幅图,设计了如下问题,要求同学们思考:(1)图片“1972年的握手”中两国领导人分别是谁?(2)这次握手对两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重要作用?(3)你能看出中美关系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4)为什么杜勒斯(时任美国国务卿)当年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而尼克松却“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5)综合上述材料和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6)我们应如何正确地发展中美关系?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疑难的问题简易化,把繁琐的问题简明化,注重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2.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分析层次的问题能促进历史概念的形成和历史思维的进行,它往往是探究或解决问题过程的最基本的形式。设计问题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仍以中美关系专题复习为例,问题的设计顺序是:(1)图片“1972年的握手”中两国领导人分别是谁?(属于书本知识)(2)这次握手对两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重要作用?(属于书本知识)(3)你能看出中美关系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实质) (4)为什么杜勒斯(时任美国国务卿)当年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而尼克松却“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分析实质)(5)综合上述材料和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对书本知识的综合)(6)我们应如何正确地发展中美关系?(与现实联系)
3.设计问题的纵横联系。如在中国近代史上,几个不平等条约成了中国近代史的线索,使中国一步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之,新的形势下,我们广大历史教师只要转变观念,加强研究,以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为主要阵地,将教学内容问题化、题目化,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思考内容,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3]《中学生历史周刊》。
论文作者:王弥群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1
标签:历史论文; 中美关系论文; 设问论文; 尼克松论文; 中国论文; 半殖民地论文; 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