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海[1]2001年在《加入WTO对中国轿车工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汽车工业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轿车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性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汽车工业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并正在加速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作为幼稚工业的汽车工业特别是作为入世谈判重要焦点的轿车工业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机遇。 我国轿车工业发展至今已有43年的历史,与国外轿车工业相比存在的劣势主要表现在生产规模不经济、生产集中度低、分散重复严重;R&D能力和技术开发水平低下;劳动生产率低下;生产模式和管理水平落后;营销方式和营销体系不健全;价格和品牌不具有竞争力;消费环境不配套等等。当然,我国轿车工业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是轿车工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具有后发优势;有比较健全的营销网络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具有潜在的巨大的国内市场;劳动力成本低下;具有较强的制造业整体水平等等。 从1986年中国正式向GATT提出回复缔约方地位的申请开始,历经15年的艰苦谈判,于2001年12月11日,我国最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内容的多边贸易组织体系,它不仅有利于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有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就要遵守WTO的基本原则和规则,从而我国轿车工业在入世后将主要在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开放汽车服务贸易等方面将受到巨大的挑战。因此,我国轿车工业若要在激烈的国际轿车工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抓住入世机遇,做出长远的努力。 本文在详细的分析了我国轿车工业在加入WTO后所具有的优势、劣势及机会和挑战(SWOT)以后,就我国在轿车工业的发展上提出了几大发展战略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证。这些发展战略包括家用经济型轿车发展战略、叁大集团战略、沿江沿线布局战略、国际品牌战略、销售和售后服务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零部件发展战略。当然,我国的轿车工业是在中国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管理下发展起来的,中国轿车工业的发展,政府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本论文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政府对轿车工业的政策支持系统也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拓冬梅[2]2002年在《加入WTO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汽车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规模效益、高附加值、强关联度等特点。我国的汽车工业总体处于成长期,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落后15~20年,尤其是轿车尚属幼稚工业。 加入WTO会给中国的汽车产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如何化解风险、把握机遇是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 本文综合考虑了加入WTO后,我国汽车产业关税税率的变化,以及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等因素,利用多因素协调预测模型预测加入WTO后我国汽车市场需求。 文章通过对中国汽车市场需求、市场结构、市场行为的等问题的论述,定性分析了加入WTO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本文根据中国加入WTO议定书,运用中国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根据加入WTO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提出对策建议。
刘潇[3]2002年在《论加入WTO给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兼论东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入方式和程度、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中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安全确立的战略问题。 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汽车零部件工业是汽车行业和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企业生产规模小、投资力度和开发创新能力弱、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战略实施,全面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我国汽车产业的大跨越。 本文首先对WTO运行机制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加入WTO后汽车工业面临的挑战,然后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现状、问题、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从企业、政府两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最后从企业文化、构建零部件研发体系、锐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对东风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何应对WTO挑战的对策。
金哲瀚[4]2001年在《加入WTO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世界汽车工业增长出现停滞局面,表现为产量下降和吸引新投资下降。与全球需求比较,世界汽车生产能力过剩30%。由于全球经济的影响和汽车工业本身调整的需要,预计在21世纪初这种状况还会进一步加剧,国际汽车工业的不景气,迫使各国汽车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以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开拓新的市场空间,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显着加快,各国在经济上的依存度越来越高,世界汽车业的联合与并购呈加速之势。汽车业跨国公司对产业控制的集成度之高,为各类产业所罕见。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凭借其科技实力和科研开发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使其市场和资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是现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汽车潜在需求巨大的地区。就加入WTO列汽车工业的影响看,由于其明显的“幼稚产业”特征,实施一定的保护是必须的。从发展的眼光看,关税的逐步减让和非关税措施的最终取消都是一种必然趋势。这也是通过市场竞争,逐步提高中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因此,在关税逐步减让和非关税措施最终取消以前的有限保护期内,如何正确选择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模式,提高汽车工业的竞争力是当务之急。如果到2005年中国家用轿车进入成熟期之后,中国的家用轿车工业的自主开发能力、生产能力和综合市场竞争能力都能达到一个基本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水平,那么这种保护是值得的,反之则没有必要。汽车工业是国家工业化水平的代表性产业,也是最典型的成熟产业和垄断竞争性产业,它的产业关联度大,相关产业的发展又支撑着汽车工业的振兴。正是基于汽车工业的产业特性和发展潜力,国家将汽车工业确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世界汽车跨国公司则虎视眈眈地关注着。 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汽车工业的产业特性,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必须抓住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享有的保护期契机并实行大力扶持的政策。 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分析的角度入手,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二部分阐述和分析了加入WTO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将产生的影响;第一叁翻一;分介绍了当今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新特点及日韩两国汽车产业成功的经验;第四部分提出了加入W1’O后我国汽车产业应关注的一系列问题及相应对策。
周斐斐[5]2004年在《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颇有争议,对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甚少。本文首先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出发,对国际竞争力研究历史和现状、相关理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都进行了较为详细和全面的综述。同时,对现存的研究缺陷和不足做了简单的分析,提出了构建工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 对汽车工业进行国际竞争力分析之前,首先要构建工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文章的第二章在参照已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照现存指标体系的缺陷,重新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主要从四个方面,运用30个具体指标建立了工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第叁章中,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汽车工业,采用标准离差分析方法,对中、美、日、德和巴西5国的汽车工业进行了相对比较;另外,对汽车工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和模式、规模经济、研发水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结果表明我国汽车工业除了载重汽车工业和低档商用汽车上有优势外,其他基本上不具备竞争优势。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文章在第四章着重分析了影响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两大重要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和入世。文章在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工业的贡献、发展趋势、存在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汽车方面的承诺和对影响进行了认真的探讨。结果表明这两大因素对提升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最后,文章以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和影响因素为依据,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分别提出了提升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朱永安[6]2003年在《环境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对绿色壁垒的一项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绿色壁垒”是目前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多为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所应用的一种非关税壁垒,这种壁垒符合相关国际贸易协定且名义合理,即使我国顺利加入WTO也无法避免。目前,我国已有多种产品(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纺织品、家电用品等)因遭遇“绿色壁垒”而损失惨重。所以,怎样突破别国“绿色壁垒”同时建立本国的“绿色壁垒”,以及如何积极利用“绿色壁垒”,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有部分关于“绿色壁垒”的研究从特定的方面和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但是,总的来看,这些研究都较为零星、分散,至今为止仍缺乏全面系统的阐述与探讨,更谈不上从“绿色壁垒”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经济受影响的程度这一现实问题作深入具体的分析。本文试图弥补上述理论研究的缺陷。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进行了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和历史分析,揭示了绿色壁垒问题产生的历史渊源;第二部分对绿色壁垒的构成体系进行了剖析,介绍了绿色壁垒的历史沿革、内容、特征及趋势;第叁部分就绿色壁垒问题中的非WTO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有关绿色包装、环境标志、环境标准与认证以及国际环境法规等方面的内容;第四部分对绿色壁垒有关WTO部分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绿色壁垒与WTO之间的关系、TBT与SPS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最后在第五部分中针对绿色壁垒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给出了作者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主题是绿色壁垒,作者认为在后 WTO时代中国学术及决策机构就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究已经具有现实的紧迫意义。本文通过对贸易与环境理论的回顾,对绿色壁垒形成的渊源和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就WTO框架下有关绿色壁垒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就中国在突破和合理设置绿色壁垒方面的政策建议进行了梳理,得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和探讨意义的思路。本文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绿色壁垒的本质和内容,完成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比较清楚地勾画了绿色壁垒的全貌,同时对绿色壁垒的概念进行了较为科学的界定。本文的研究还特别注意到了WTO下绿色壁垒的一些内容和发展趋势,首次对WTO与绿色壁垒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另外,在研究中指出了未来中国可能遇到的新的绿色壁垒类型,尤其是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可能发生的情况,预测了绿色壁垒的下一步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在理论上本文揭示了绿色壁垒问题背后的经济学实质,即通过对绿色壁垒的研究阐明了国家竞争不能停留在比较优势上而应提高竞争优势,以及需要从体制和制度上保证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另外,本文对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关系问题也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提升,希望这些都能对我国在应对绿色壁垒的问题上有所帮助。
陈国华, 唐新蓬, 华东辉[7]2000年在《中国加入WTO后湖北省汽车工业发展战略对策》文中提出中国加入WTO后,汽车工业将受到严重冲击,人们十分关心它的命运。有人认为汽车工业将遇到灭顶之灾,有人则以家电为例,认为最终将万事大吉。更多的人认为形势是严重的,希望能够克服困难,但似乎难以找到万全之策。其实,不管是否加入WTO,中国经济必将与世界经济接轨,中国汽车工业也必将融入世界汽车工业整体之中。全球化不仅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客观需要。在封闭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建立起现代汽车工业的,中国汽车工业走向世界是迟早的事,加入WTO不过是加速了这一过程。本文分析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中国加入WTO后,汽车工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结合湖北省汽车工业的现状,说明湖北省仍然是汽车大省,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工业对湖北省的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提出湖北省应重点发展1.0~1.6升A级经济型轿车以及进行湖北省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建立湖北省汽车合作伙伴集团等措施。
刘起方[8]2003年在《中国军工企业无形资产的研究及入世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对中国军工企业的无形资产理论与实践作了系统地分析与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无形资产的界定;中国军工企业一般无形资产和特殊无形资产的分析;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中国军工企业无形资产的综合性管理;中国军工企业的入世分析等。 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军工企业长期以来,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与保护的意识及能力都非常薄弱,且其许多特殊无形资产未被充分的认识和利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是一片空白,从而导致中国军工企业无形资产的经济效益极其低下。中国军工企业的发展事关国防安全,加上其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21世纪这样一个以无形资产的竞争为特征的世纪,对中国军工企业无形资产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 本文从无形资产的定义着手,详细分析了中国军工企业的一般无形资产和特殊无形资产,并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方法作了一定的探讨。对中国军工企业的一些特殊无形资产,在其界定分析和价值评估上都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在这些基础之上,重点探讨了中国军工企业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的综合性管理模式,内容涉及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置、无形资产的创造与培育、无形资产的运营与控制保护、管理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等。 中国加入WTO后,无可置疑,中国军工企业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无形资产、竞争优势、产业特点等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军工企业的入世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本文在中国军工企业特殊无形资产的界定分析、一些特殊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无形资产的综合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并有一定的创新。本文希望在一些问题上的思考和研究方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无形资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
薛芳锦[9]2002年在《WTO与湖北汽车产业市场竞争力分析》文中提出本文旨在对我国加入WTO后,我省汽车产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就我省汽车产业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行一定的探索。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汽车产业有了很大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有一定的品牌优势。但是,在加入WTO后,我省汽车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省汽车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在与国际汽车行业的比较中,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人员素质较差,决策者不了解WTO相关规定,无法运用这些规定维护自身利益,员工技能与意识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2)产品结构不合理,布局呈现“散、乱、小”的状况,规模无法与国际大公司抗衡。(3)资金严重不足。(4)研究与开发能力存在严重缺欠。(5)缺乏必要的发展战略。(6)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无法留住高科技人才。(7)缺乏适应现代竞争的企业文化。(8)管理水平落后。这些问题使我省汽车产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本人运用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市场竞争、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结合调查获得的情况,对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开发能力、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到我省汽车产业要更好地生存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提高产品研究开发能力,建立销售网络,建立含有竞争机制的企业文化,充分利用加入WTO带来的机遇和我省的有利条件,不断提高我省汽车产业市场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发展我省汽车产业。
李祥太[10]2005年在《入世后中国汽车业发展战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汽车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和正在从大到强的变化。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实力明显增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已建成比较完整的汽车生产体系。但我们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中国汽车业与国际汽车业的发展主流还有很大的差距,“散、乱、差”的现状依然束缚着中国汽车业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虽然给我国汽车业带来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契机,但对我国汽车业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全方位的。中国汽车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当前中国汽车业要想立足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进军,最为紧要的就是要提升竞争力,究竟该如何提升竞争力是当前中国汽车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对中国汽车业发展进行理论分析,并运用一些成功的案例重点探讨中国汽车业面临新形势下提升自己竞争力的发展思路,并围绕这个思路提出中国汽车业具体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加入WTO对中国轿车工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杨瑞海. 武汉理工大学. 2001
[2]. 加入WTO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拓冬梅. 河北工业大学. 2002
[3]. 论加入WTO给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兼论东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应对策略[D]. 刘潇. 武汉理工大学. 2002
[4]. 加入WTO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金哲瀚. 华东师范大学. 2001
[5]. 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周斐斐. 湖南大学. 2004
[6]. 环境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对绿色壁垒的一项系统研究[D]. 朱永安. 复旦大学. 2003
[7]. 中国加入WTO后湖北省汽车工业发展战略对策[C]. 陈国华, 唐新蓬, 华东辉. 中国入世湖北怎么办——加入WTO对湖北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00
[8]. 中国军工企业无形资产的研究及入世分析[D]. 刘起方. 西南交通大学. 2003
[9]. WTO与湖北汽车产业市场竞争力分析[D]. 薛芳锦. 武汉理工大学. 2002
[10]. 入世后中国汽车业发展战略探讨[D]. 李祥太.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