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城县里塔中学 344705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新教材选取了许多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主要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同时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然而,我们也发现,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课程中仍延续着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
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此作些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供同仁参考。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所具备的基本特征
1.教学的长远性来教育教学。
传统的试卷只是对所学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准确的数字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对于学生的行为及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无法通过这样的测试就能了解到的,思想品德知识的影响在学生平时的为人处世、言行举止中能够窥探一二,思想品德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长时间的甚至是一生的时间去学习,所以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塑造的初始阶段,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非常的重要,具有长远性。
2.学生的年龄特点来教育教学。
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认知,对于初中生来说,学好思想品德知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度,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初步的成形,只有通过正确的指导才能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具有良好的言行举止。不同的年龄段的人接触的人群就不一样,在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要照顾各种年龄段的学生,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还需要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将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引向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去。
二、初中思想品德时效教学的要点
1.导入情境,自主感悟是基础。
情境导入就是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合理选择一定的情境,情境可以联系当前的时政热点和焦点,结合教材内容,找准切入点来导入新课;或者是围绕教学主题设疑、问难、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维而导入新课。情境的设置要围绕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合情合理,健康有益,不能游离教学目的。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进行自主感悟,初步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好的情境会一下子抓住学生学习的神经,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疑惑或者探求知识欲望去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学习《严也是一种爱》时可设计一场家庭情景剧,通过学生自己的演绎来感受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矛盾,明白产生矛盾的根源,然后懂得理解父母。因此巧妙的情境导入会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易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2.课案导学,自主探讨是主体。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老师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根据课案,自主学习和自主探讨。注意导课案的设计并不是把教材基本问题进行简单的罗列,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而是要精心研究教材,用心设计导课案的自主学习的问题,根据教材的顺序,提炼出问题,切中本框所涉及的知识点,特别是重点、难点、易混点、热点,旨在引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理清教材层次。设计时最好结合学生身边的、社会中发生的实际情况、心理状况等具体的材料来引导出问题。设问的形式可老师提问也可学生自主提问,积极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性。
3.合作学习,质疑解答是关键。
很多问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能感到比较困难,因此就需要小组合作,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小组合作。在这一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倾听学生心声,尊重学生看法,并对学生的见解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宏观调控很重要,教师可引导学生或独立思考,或互动交流去积极探究问题;或小组竞答,或自告奋勇,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认识,这样就会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气氛,学生鲜明个性特点的见解和认识也能得到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处理也会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学生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4.应用升华,学生践行是归宿。
课程学完之后,老师要依据课本的基本原理紧扣时事热点找到课本与现实的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把知识升华。然后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践行,去体会。只有这样老师的教学才有意义,学生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才更愿学,想学,乐学!
三、初中思想品德时效性教学应注意的几点
1.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的内容要敢于创新,对于课题的研究要深入细致,通过一系列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这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
2.要善于总结和反馈。
总结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反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提高自己,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得心应手。
论文作者:刘军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9
标签:学生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情境论文; 初中论文; 热点论文; 自主论文; 能力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