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视角下看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论文

改革视角下看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论文

改革视角下看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

郭东东,张 倩,张晓菁

(西安欧亚学院会计学院,西安 710065)

摘 要: 以文献综述方式简要述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会计理论上的研究发展,以期认识和了解我国在会计理论改革上所取得的成绩。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会计理论研究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进行综述和分析,并阐述对未来会计理论改革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改革视角;会计理论;研究发展

会计理论像大多数经济理论一样,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地进步完善。我国的会计理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曲折和坎坷。在改革开放之前,新中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受苏联会计模式的影响。在十年特殊时期,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几乎陷入停滞,甚至倒退。在这个特殊时期,虽然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环境不理想,但是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几十年,我国的会计学者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促进了我国会计理论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

一、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会计理论发展状况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不管是会计理论、会计制度还是会计方法,大都是学习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当时的环境和条件,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会计理论体系、制度和方法,这样就需要肃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模式在我国会计领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国会计学者对会计理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此次学术讨论的重点是,会计分不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会计和资本主义会计二者之间存不存在根本的区别。其中,此次学术讨论的关键又在于会计核算的讨论。邢宗江、黄寿宸(1951)认为,阶级性存在于会计中,因此社会主义会计和资本主义会计存在根本上的区别的。但是,陶德(1951)认为,阶级性不存在于会计中,会计只是一门应用技术,所以会计不存在社会主义会计和资本主义会计之分。陈重丞(1951)认为,会计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内核”与“外涵”,所以会计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内核”指的是复式记账法,“外涵”则指社会经济制度。针对“外涵”,他认为会计存在阶级性。通过这次会计理论学术讨论,我国的会计学界认为阶级性是存在于会计中的。这样的舆论氛围下,我国随后也就按照苏联模式进行会计制度建设和会计教学改革。葛家澍(2000)认为,通过这次学术讨论,改变了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属性的认知,也使得我国会计学者在会计原理相关教材中必须阐明这一概念。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又对会计对象这一基本概念进行了热烈讨论。发起此次理论讨论的原因是,我国的一些学者对苏联的会计核算对象定义持有不同的意见。此次讨论时间较长,参加人数和发表文章也较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这次讨论,我国会计学者将苏联对于会计对象的定义进行了修改,使会计对象定义更符合我国的实际,也使得会计对象的定义更准确、简洁。另外,出现不少会计对象的新见解,其中被广泛接受的一个是“会计的对象是在企业和其他单位中的资金运动”。葛家澍(2000)认为,这次我国会计学界关于会计对象的讨论,最为重要之处是打破了苏联会计理论对于我国会计学界的权威禁锢,我国会计学者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具有当时我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教材,促进当时会计理论研究的繁荣。20世纪60年代我国会计学者再次讨论了会计属性,会计学者黄逸峰在这次讨论中提出会计具有两重性特点,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会计只具有阶级属性的结论。黄逸峰指出,存在阶级性社会中的会计,在具有阶级性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特性。他指出,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技术方法,除了具有阶级性外,还具有各个阶级共性的地方。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我国会计学者敢于按照自己的想法提出会计具有两重性的观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整体来看,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紧密联系。十年特殊时期,与其他学科一样,会计学科的发展处于停滞,甚至出现了倒退。王光远、吴联生(2000)指出,当时会计理论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十年特殊时期会计学科类期刊大部分停刊,几乎没有合适的会计期刊找的到。蔡传里、冉明东、许家林(2009)也指出,在十年特殊时期,我国会计领域也像其他领域一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冲击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在会计实务方面,会计理论的研究方面所受到影响更大。

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会计理论的发展状况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会计学者针对会计本质提出了“工具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会计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但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工具论”不能准确地描述会计的本质与特征。因此,我国会计学界掀起了对会计本质的学术探讨。这一次的学术探讨,提出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管理活动论”,另一种是“信息系统论”。我国会计学家杨纪琬和阎达五(1980)提出了“管理活动论”的观点,指出会计除了作为一个工具管理经济活动之外,对于经济活动还具有管理职能,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管理活动论强调会计的控制和监督职能,后经相关学者的研究讨论形成了会计管理理论,将会计管理活动扩展到反映、决策、预测等方面。“信息系统论”这一观点是从国外引进并在我国取得一定的发展,余绪缨(1980)和葛家澍(1983)是我国最早支持该种观点的两位会计学家。该观点强调会计信息的生成与提供,主张会计是在一个微观范围内的信息系统,只要职能是提供财务信息,支持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根据葛家澍(2000)的观点,“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论”的观点日趋接近,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各自的侧重点。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控制和监督的同时,也认可会计提供财务信息的职能。信息系统论则认为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提供信息支持管理和决策,但是也认可会计具有管理的特点。孙铮、贺建刚(2008)提出,基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特点判断,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具有一致性。

葛家澍(2000)认为,20世纪80年代关于会计本质问题的讨论带动了对会计职能的研究,促使了对会计职能问题讨论的积极和活跃。他指出,对于会计的反映和控制职能的不同认知,是“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的主要区别点。“管理活动论”强调监督和控制是会计的主要职能,而“信息系统论”则认为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反映。根据李宝震(1982)的观点,会计反映和监督两个职能包含了核算、计划、保证、促进、分析、检查等相关职能,言外之意是会计已没有更多的职能。但裘宗舜(1985)则认为,以往会计主要是数据的记录和计算,履行的只是会计的历史职能。向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等高级职能方向发展,是现代会计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对会计职能的讨论过程中,主张会计具有6项职能的学者较多,阐述得也较为明确。其中,潘序伦先生(1980)认为,会计的作用和职能表现为:通过计量正确反映生产过程并控制整个生产过程;监督党和国家财政经济法令的贯彻执行;分析、促进生产并预测生产发展情况以及为决策提供建议。杨纪琬(1981)提到,在1980年召开的会计学会年会上,曾把会计职能总结为在反映经济业务活动的基础上,分析经济情况、核算经济效果、监督经济活动、预测经济前景和参与经济决策。黄逸峰(1984)也指出,会计具有反映、控制、监督、分析、预测、决策等6项职能。

从图7和图8可以看出,在同一温湿度环境条件下,不同在制品的平衡含水率具有一定差异,甲类梗丝平衡含水率最高,广东薄片平衡含水率最低,两者平均值相差5.84个百分点,表明在所有试验的在制品中梗丝吸湿性最好,造纸法薄片最差,叶片、叶丝及混合丝吸湿性居中,平衡含水率差异并不明显,膨胀丝吸湿性稍低于叶片、叶丝及混合丝。

从图7可知,d=4.2/4.6 mm时,主阀口仅在开始阶段开启,之后保持关闭,这表明该先导式溢流阀能正常工作。当d=4.2/5.0 mm时,主阀口随着系统压力变化而启闭,且当d=4.2/5.5 mm时,主阀口的开启量是d=4.2/5.0 mm时的2倍。这是因为交变压力幅值越大,当系统压力从低向高切换时,主阀芯上下腔建压速度的差异导致压差(p0-p2)越大,则主阀口开启量越大。因此,当系统交变压力的幅值达到一定值时,先导式溢流阀主阀口出现异常开启现象。

会计具有地域性特征不仅是客观现实,也得到了会计界的认同。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我国的会计学者首次提出“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的会计方法体系”,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罗飞(2000)认为,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所提出的会计理论,是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并且这样的会计理论是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是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谢志华(2000)也指出,中国特色会计理论应以中国现实情况为基础,体现出中国的现实国情。再者,他指出,为更好地发挥会计的作用,中国特色会计理论应符合中国国情。此外,对于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特色之处,我国的会计学家也有各自的见解。刘玉廷(2000)指出,我国会计的特色表现在,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并掌握会计制度的制定权;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行统一规划和分级管理,并实行会计从业和任职资格管理以及建立了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我国对管理会计经验进行了总结,并且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结合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会计研究方法。朱元午(2000)提出,邓小平理论是构建中国特色会计模式的理论基础,而社会主义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政治方向;我国实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会计规范,而维护国家会计统一性的文化条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思想道德体系。此外,他指出,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服务是我国会计的首要目标。

除上述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成果还包括:引进并开展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研究;围绕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开展了有关会计准则及其理论的研究;组织和开展会计的新兴学科和新会计领域的探讨,并推动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中的运用等等。

地径生长较好的种源是四川广元市、江苏盐城市、广东广州市等7个种源,地径生长超过0.70 cm;其次是江苏南通市、福建龙岩市、江西丰城市等9个种源,地径生长在0.5~0.7 cm;地径生长较差的江西乐安县和吉水县,分别为0.44 cm和0.46 cm。家系地径生长较好的是广元市023、广元市025、张家界市009等6个家系,地径生长在0.80 cm以上;其次是南通市001、厦门市018、瑞昌市029等34个家系,地径生长在0.60~0.80 cm之间;张家界市008、龙岩市016、乐安县038等12个家系地径低于0.60 cm。

三、结论与启示

温故而知新,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壮举在促进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为我国会计理论发展与创新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为我国会计理论的进步与完善提供一次历史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新时期改革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同时也为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此时我国正处于改革深水区,会计理论研究也应直接面向会计改革与会计工作的实践,为解释、解决会计改革与会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服务。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要将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与现代实证研究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如此,会计理论研究成果不但将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性,又能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进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科学发展的良性循环。此外,会计理论研究并不是孤立的,它涉及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信息学等诸多学科门类。会计理论研究要充分汲取其他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开展各种传统会计学科的纵深研究和新兴学科的开拓性研究,使其始终站在前沿领域。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新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五十年回顾[J].会计研究,1999,(10):7-14.

[2]葛家澍.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以来的我国会计理论研究[J].会计研究,2000,(4):12-23.

[3]王光远,吴联生.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0,(10):8-12.

[4]孙铮,贺建刚.中国会计研究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J].会计研究,2008,(7):7-15.

[5]邓启稳.改革开放30年会计理论研究回顾[J].财会月刊,2008,(31):48-50.

[6]李连华.中国三十年会计理论研究的回顾与评价———中国的努力及其对世界的贡献[J].会计之友,2008,(12):4-7.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9)24-0118-02

收稿日期: 2019-04-19

作者简介: 郭东东(1988-),男,河南淮阳人,教师,注册会计师,会计师,税务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大数据财务分析研究;张倩(1995-),女,陕西宝鸡人,学生,从事大数据财务分析研究;张晓菁(1996-),女,河南灵宝人,学生,从事大数据财务分析研究。

[责任编辑 刘兆峰]

标签:;  ;  ;  ;  

改革视角下看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