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价值观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课堂教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课堂教学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价值观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历史教育的人文本质备受关注。历史课在塑造人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较为注重历史概念把握的准确性、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及学法指导,而对其价值观教育上的功能不够重视,更难以有效体现。
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呢?前不久在奉化市举行的名师教学展示活动中,奉化中学邬巧云老师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节的示范课,在如何有效地落实价值观教育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一、提炼主题,直击学生心灵
教学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是教师构思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根本意图,是引导教学过程的主线,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一个明确的教学主题,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感悟历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
邬老师这节课的成功,首先在于确立了视角独特的教学主题,即“有理想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和最有意义的生活”。笔者在为邬老师确立这样的主题拍手称好的同时,也细细品味出其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能够满足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要求。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规划的重要阶段,好的教育主题有利于学生感悟有理想、有目标的生活的重要性,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有效地整合了教学内容。以理想为主线,把“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马克思的理想产生的背景)“伟大的友谊”(马克思为实现理想的努力奋斗历程)“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马克思的奋斗成果)三个教学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使主题思想扎根于历史知识之中。
换个视角来品味这个主题,更能感受其精妙之处。一般情况下,教学“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还有“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的发展开辟了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真理不懈奋斗的创造精神”等主题设计思路,但它们都存在着一定缺陷。前者是个严肃的政治话题,离学生生活太远,不能有效地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后者突出的是背景和过程,容易忽略奋斗结果——《共产党宣言》这个主干知识,不能有效涵盖整合课本的基本知识。
二、创设情境,抓住学生心灵
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学生会有空洞的说教的感觉,认为马克思主义离现实生活很远,产生不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是苦于应付考试而不得不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让思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并能形成正确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大胆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活化历史。
邬老师以“理想”为核心的情境设计给听课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整个情境设计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先做一个课堂调查:你的理想与行动是什么?请每位学生将答案写在纸上。接着呈现哈佛大学关于“理想”的调查。
美国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内容为理想与目标对人生的影响,结果发现:
27%的人,没理想,没目标;
60%的人,有小的理想,但没有坚持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10%的人,有小的理想,并坚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3%的人,有大的理想,并坚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第二个环节]
围绕着“马克思的理想”,探讨三个话题。一是马克思为什么会有从事“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这么远大的理想?(回到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来感受他的理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引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二是结合书本知识,谈谈马克思为理想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奋斗?三是马克思为理想而奋斗的成果是什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与意义)
[第三个环节]
为了说明理想对人生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最后呼应导入,出示了哈佛大学在25年后的调查结果:
3%的有大的理想,并坚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的人,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有小的理想,并坚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生活水平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60%的有小的理想,但没有坚持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
余下27%的那些没理想,没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状况很不如意,经常处于失业状态,靠社会救济,并且时常抱怨他人、社会、世界。
然后追问:通过以上学习,你对自己如何成才有怎样的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思想能够有效地深入学生的心灵,上述的情境设计功不可没。其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个主题、一个情境”。整节课立足主干知识,始终从“理想的确立、奋斗、成就”三个维度演绎主题。一个情境,围绕一个主题,贯彻始终,避免多情境冲淡主题的局限,有利于紧紧抓住学生的情感。二是环环相扣、层层诱导,让学生深入历史。第一环节费时不多,但作用不可低估。当学生写自己的理想与行动时,其态度还是比较随意,但当教师呈现哈佛的调查报告时,教室里顿时安静,学生目光凝重。“我属于哪一类人呢?”学生已经不由自主地进入了“理想”的思考,为后续关于“马克思理想”的探讨铺平了道路。第二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经此环节的学习,学生对马克思的宏大理想、伟大成就和为探求真理不懈奋斗的精神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但还存有自己只是普通人,马克思是伟人,是个例,非常人能比。经过第一、二环节的铺垫,第三环节的呈现最终震撼学生的心灵。面对哈佛调查的最终结论——有无理想、理想大小、坚持与否使彼此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差异。此时,学生便会深入思考:马克思还是个例吗?与哈佛的调查结论对比,我的人生将是怎样?我该如何确立或修正自己的理想呢?此时,教师再追问:通过以上学习,你对自己如何成才有怎样的设想?无需更多的语言,主题清晰可见——“有理想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和最有意义的生活”。
三、有效思维,让学生经历心灵洗礼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如谈话、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以生动活泼的历史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平台,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探究,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动手动脑中感知历史、感悟历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以本课的一个活动环节为例,在分析核心内容《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邬老师先出示了《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译文摘要。根据材料设计了问题:请根据材料概括《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并据此分析马克思为人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活动分三个步骤:
一是思考与书写。要求学生把思考结果简要地写在纸上;同时,教师巡视、观察同学思考的情况,留意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成果。
二是回答与交流。请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其他同学可作补充,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提升认识。
三是分析与总结。根据上述史料,教师对《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并自然而然地得出:马克思为人类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的阳光大道,伟大的理想不仅成就了自己(成为千年第一思想家),更成就了人类(找到了人类发展的新道路)。因为,马克思认为,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是最幸福的,有理想的生活是最美好和最有意义的。
这个活动的设计是非常有效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解决了教科书表述语焉不详、条理不清的问题,有利于基础知识的落实。关于《共产党宣言》,教材的表述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学生理解其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二是调动、激发了全体学生的思维。要求每个同学书写,有利于促使每位同学进行独立的思考;书写的过程又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巩固了基础知识,有利于长久记忆;被提问学生的发言具有代表性,相互交流提升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感悟。三是教师能有机地渗透学法和思想的指导。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为教师进行方法指导提供了时机,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能适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使之懂得理想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感悟有理想的生活更容易实现人生价值的道理。
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从上述分析中,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启发。一要调动每位学生积极思维。现今的课堂教学常有师生的“互动”,但往往被教师虚晃一枪,学生的思维最后还是被教师包办。少了思维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就缺少理解,记忆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少了思考与交流,学生的学习就无法融入到教学情境之中,无法真正地感知与感悟历史,很难升华情感,形成价值观。二要探索调动每位学生思维的策略。教师为什么会包办学生的思维?原因之一,在于缺少调动学生思维的策略,看到学生面有难色、启而不发,羞答答不敢回答,懒洋洋不想说话,教师就放弃了。殊不知,这样等于降低了教学目标,放弃了教学质量。
确立一个主题,创设一个情境,展开一个有效的活动,是笔者就如何有效地落实价值观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得出的方法与途径。但具体的操作要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一成不变,这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