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红庙小学 710061
摘 要: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语文是渗透德育的重要学科。小学语文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新时期小学语文学科发展的趋势,也符合新课改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德育 小学语文 渗透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1世纪的学生,首先是爱国、守法,有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其中把“德”放在首位,可见“德”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一个人道德品质不好,而智力很高、学富五车,对社会的危害比一般人要大得多。反之,一个人道德品质很好,而智力较差,对社会也是有益的。因此,从小学阶段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在小学语文知识复习练习中,渗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由语言文字而深明其内容,有利于思想之提高、品德之修养。”因此,在小学语文字、词、句等语文知识复习练习中,我们要进一步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勤于观察,积累素材,认真分析,精选题材,在社会生活中辨别真、善、美、丑。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次接触作文的时期,作文离不开材料,材料离不开生活,因此,让学生观察事物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睁大眼睛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的每一个瞬间。但素材是否用于作文之中,这就必须进行分析、选择、取舍,形成题材。在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判断生活中人和事的真、善、美、丑,特别是在从素材到题材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中,要求学生从细小的生活细节中把出时代发展的脉搏,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其本质,让小学生从思想灵魂上受到洗涤、震撼、激励,从小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确定鲜明的主题,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主题思想贯穿文章的全部内容,包含着对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评价,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文章的核心、灵魂、统帅。要使立意正确、深刻、鲜明、新颖,就必须要求学生具有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通过生活现象发现和感受生活本身所蓄含的人的本质力量,从而认识客观世界,歌颂新人新事,鞭挞恶习错误,更进一步受到教育启迪,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爱憎分明,辨别是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通过作文,培养学生说实话、抒真情、做实事的良好品质。“文如其人”,作文是学生思想表现的形式,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不能脱离自身实际,不能胡编乱造,要说真话。对社会存在的问题,不能掩盖,必须面对现实,对不知道的事物不能扩大事实。其实在平时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途径很多,父母的养育之情,老师的教诲之情,党和政府的关怀之情,爱国之情,无处不在。
4.从作文中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进行引导教育。“言为心声”,作文是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认识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批改作文时,不仅要注意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层次结构的布置、主题思想的体现,还要注意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从作文中发现学生文明的语言、美好的心灵、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就通过批语加以表扬,通过讲解加以表彰,使得好的思想品德得到发扬光大;在学生的作文中也可能出现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以及消极错误的东西,教师要通过正面引导,循循善诱,教育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判断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我们不但要研究一些方式、方法,还得重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以便防止事倍功半、似是而非甚至南辕北辙的状况出现。
(1)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一种渗透式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防止空洞说教、“以道代文”。既不能像政治课那样通过理论的讲解直接向学生传授,又不能像历史课那样通过社会朝代变更的描述,间接向学生昭示,只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微熏渐染。(2)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一种结合式的教育。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要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思品教育,一定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点、年龄阶段、兴趣需求,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恰如其分。(3)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要力求序列化、整体化、科学化。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既有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又有身心及个性方面的;德育教育的对象又多样化、层次化,德育教育的载体又特色化、复杂化。因此,教者要有计划有目的,要分门别类,力求横连成排、直连成列,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德育教育的科学体系。(4)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者要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靠语文教师来实施。语文教师必须明白,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必须站在育人的高度瞻望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挖掘教材中那些健康的、高尚的、优美的教育因素相机引导,受到真善美的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滋生良好的思想、情操、行为、情感和意志。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责任心和使命感。
论文作者:郭妮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2月总第1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8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思想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教学中论文; 德育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教育学》2018年2月总第1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