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预设性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方式论文,课堂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学的一切都是设置好的,有一份完整的教案,教学目标是设置好的,每个教学环节设置几分钟,突破重点难点设置几个问题,每个问题叫几个学生回答,最后应该达到什么目的。这种教学都是围绕教师如何教展开的,却很少关注学生如何学,在教师的带领下,几乎不用主动地想现在该做什么,因为老师会安排好的。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回答的问题因为“离题太远”或“节外生枝”不在教师的预设计划之内,教师往往有意回避或强行将课堂拉回主题或者熟视无睹。这种教学,无论课堂气氛多热烈,课堂节奏多和谐,学生就像被摆布的木偶,很难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构建对事物的理解,每个人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侧面,不存在对事物的唯一正确的理解。因此,关于知识的学习不宜强迫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满足教条式的机械模仿与记忆,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确定了的东西让学生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合作、对话等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
“非预设教学”是针对以教为主的“预设教学”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改变以教为主的预设性策略,采用以学为主的非预设性策略进行教学。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所以这种以学为主的非预设教学必然会带来别样的教学体验。
那么非预设教学特征是怎样的呢?结合新课堂理念,我认为非预设教学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教学生成不是都由教师事先预设的,而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师生合作实现;因此预设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静态的、封闭的,而应该是动态的可以超越的。其二,课堂思维流程的引发不是由老师单向带动,而是师生对话、生生互动生成。其三,教师不以知识的传递者、权威者的身份,而是以学习的组织者、高级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教师应该把研究讨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不应该拿预设的问题去约束学生。
二、教学实践
笔者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城市交通运输”这一节内容教学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前准备:①让学生事先预读课文,为课堂研讨做准备。②教师准备有关这一节内容的资料,包括图片、录像、课件、新闻网页等对知识的引入、传承、深入、升华作好引导的准备。
教学引入:同学们,昨天已经布置大家看过课本“城市交通运输”,今天我们来换一种学习方法,由大家自己来学习完成这节内容。我想预习了课本大家一定有很多问题和自己的见解,我相信通过五十多人的积极参与,效果肯定比老师讲解要好的多。
教师展示宁波市区交通图。
师:请大家从这张图中看出城市交通运输有何特点?
生:在这张图中有很多公路,两条铁路,还有甬江、奉化江、姚江等水路,它们构成了城市交通运输。
生:那公交车站,轮船码头,中巴南站和火车站难道不属于它的一部分?
生:应该也是吧!课本上说“城市交通运输点线面结合”这是其中的一个特点。
生:在城市交通中,我感觉非常拥挤,车速很慢,而且交通违章和车祸很多。
生:是呀,而且经常能看到很多行人穿红灯的场面,而且我们很多同学也这种行为!很危险的,这是不是属于城市交通运输的一部分?
生:当然是的,城市交通运输是混合交通。它不但包括汽车,火车,行人、自行车、三轮车都是的。
教师在课件中展示宁波中山路十字路口的交通场面图片。
生:现在宁波市的交通拥挤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周末的时候。
生:其实每天上下班也是交通高峰,只是我们上学时间太早了感觉不到这种现象,这可能是上学早唯一的好处吧!
全班大笑。
生:上几天在报纸上看到宁波在建很多的立交桥,也建环城高速公路,好像还要造五条轻轨,我想交通应该越来越便利了。
生:但是私家车越来越多,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区人口越来越多,市区应该越来越拥挤了。
生:多修路不就可以通畅了吗,使汽车有不同的多种路线选择,肯定不会拥挤。
生:在上一个单元“城市化”中不是学了上海修建了很多的环城路和立交桥,那为什么交通拥挤还这么严重?据说现在上海有车族打电话时第一句话就是“今天你堵了吗?”
生:多修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主要是路的布局要合理通畅。
生:就是书本上所说的合理布局道路网。
教师展示镇海区交通图问:镇海的道路布局形式是怎样的?
生:镇海的道路东西向的有:城河路、沿江路、和后大街,而且这几条路好像是平行分布的。
生:南北向的道路有:苗圃路、胜利路、聪园路,大体也是平行的。
生:应该是格子状吧。
师:对。镇海由于地形平坦,城区范围较小,交通流量小,城市道路网呈典型的方格状,是一种最简单的道路布局方式。再次展示宁波市交通图,请大家对比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宁波比镇海城区要复杂,道路网好像没什么规律。宁波也是地形平坦,为什么不建成方格状,造这么多复杂的道路有点浪费,而且司机开车认路也不方便。
全班大笑。
生:这复杂的道路肯定是有好处的,否则政府部门不会做劳民伤财的事。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好,宁波的道路网是典型的方格-环形-放射状。
教师在黑板上画图演示方格道路的缺陷以及加放射线的好处,同时画图演示分析在方格放射道路网上增加环形道路的好处。主要是减少市中心的交通压力,减少外来过境车辆进入城区等。
生:既然你说方格-环形-放射状有很多的优点,那课本上的莫斯科市的道路网中为什么只是环形-放射状呀?
教师补充总结:很多同学都看出了欧洲的道路网一般是环形-放射状好。国情,经济都会影响城市道路网的形成。但是欧洲的环形-放射状道路网和中国的方格-环形-放射状道路网的形成跟历史有很大关系。在欧洲很多人都信仰基督教,欧洲的商业、城市中心一般都是围绕着教堂而形成,所以城市一般形成以教堂为中心的放射状道路,在以后的发展建设中又逐渐增加了环行道路。而中国古代有种说法就是天圆地方,所以道路形状一般是典型的方格道路,在以后的发展建设中又逐渐加了放射道路和环形道路,现在很多城市都形成了方格-环形-放射状。所以一个城市道路网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形成,并没有统一的格局。
三、教学反思
从表面看,“非预设”的课堂流程是松散的,无序的。它肯定不能像传统的预设课那样精彩,也不太会环环相扣,高潮迭起。但是它的精彩恰恰是事先没有预设,与其让老师牵出一个个精彩,不如让学生自由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各种观点和展示自己丰富的课外知识。一种创新的教学需要有逐渐完善的过程,这堂“非预设性”教学是多次尝试后的总结,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如精心设计的教学会有严谨的结构,有时还会有冷场,还有时间上的拖沓性,但毕竟已给人以全新的教学感受。非预设性教学策略实现了地理课堂教学的五个转变,即由重教师的“教”的表演向重学生的“学”的指导转变;由教师的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合作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知识传递向重人的发展转变。笔者在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悟:
其一是从课前准备看,非预设教学需要老师更深入去钻研教材、研究课堂,要有更高地驾驭知识和课堂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对生活经验有意识整理的能力。
其二是从教学生成看,“非预设性”教学由于现场性、动态性、生成性特点,需要教师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特点灵活调整教学,事后要有“课堂小结”对知识进行优化设计。
其三从教学应用看,学生的感悟与反省,带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触动了学生对生活经验的探讨,促进了知识的建构。
非预设性教学策略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更强的组织能力,既要灵活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又要当好主持人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教师失去对教材,教学参考书的依赖,需要更广博的知识面,做更多的教学准备。教师还要有敏锐观察能力,要及时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总之,教学总是呈现多元性,非预设教学不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而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重视他们的自主体验和合作能力,这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新教学理念的要求。学生从被动听课到主动搜寻资料和发表见解,课堂越来越具有原创性和个性化,总能见着思维的火花在闪烁。可见这种非预设激发了学生潜藏的能力,使课堂蕴含了未知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