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地理主题活动的实施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地理论文,策略论文,主题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地理主题活动,是指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地理活动主题,设计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学生在方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和实践活动(怎样设计活动方案,详见拙文《地理主题活动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发表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年第12期)。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地理主题活动?笔者认为,应有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活动实施方案,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地理主题活动,得到动手实践、体验活动过程、提高动手能力的机会。
一、地理主题活动实施的基本流程
下图为地理主题活动实施与评价流程图。
从流程图可知,活动实施过程简便易操作,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分工明确,并伴有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符合新课改所倡导的“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和“多元评价”的基本理念。
二、地理主题活动实施的主要环节
1.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印发
在每学期开学前,以备课组为单位,根据必修模块的课程标准、活动建议及教材内容,全体教师分工合作,共同设计好本学期主题活动计划(含活动方案)。每项主题活动要符合学期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同步。右上表是笔者所在学校高二年级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的主题活动计划。
从该计划可以看出,每项主题活动都有对应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而且完成时间与教学进度同步,使“教、学、做合一”,起到动手实践与所学理论相结合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学业负担,只要求学生完成两项活动即可,也可鼓励学生多参加,“以得分最高的两项活动计入模块总评成绩”。
为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原则,每学期提供10则左右活动方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参加其中的几项。在课改初期,我们由于缺乏足够的参考资料,加之处于探索阶段,经验不足,因此,每学期每个必修模块只提供4-5则活动方案给学生,学生的选择面较窄。在连续多年探索、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活动素材。从实践中发现,每学期给学生提供10-12则方案比较恰当。太少,学生没有多少选择的空间;太多,则小组在选择过程中也难以统一观点,一时定不下方案。
活动计划在开学第一周印发给全体学生,方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选择和开展活动。
2.宣传发动
新学期第一节地理课即进行主题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高中生求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顺利通过高考,进入理想的大学。因此,与高考备考没有直接关系的地理主题活动,学生认为会占用大量时间,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因而,第一节课的宣传发动工作非常必要且重要,应突出四个方面。
第一,强调参加主题活动对培养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地理知识的讲授与传承主要在课堂,而知识与技能的应用、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则需要通过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实现。
第二,明确指出参加主题活动属于地理必修模块学分认定范畴,是属于必修模块学习的一部分。
第三,提醒学生,当前高等院校自主招生非常看重学生实践活动的经历、能力及取得的成果,主题活动是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其适应当前高校自主招生要求的需要,如《关于邀请中学参加清华大学2013年自主选拔候选人的函》提出,“积极参加创新性研究工作或研究性学习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学生优先。
第四,展示部分优秀学生活动案例(活动开展八年多来,笔者所在学校有多篇学生作品发表在省、国家级刊物上),鼓舞学生信心,鼓励多参与活动,多出佳作。
3.合理分组
地理主题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学习活动,绝大多数是需要深入社会,解决一定问题的实践活动。很难独立完成。因此,活动之初要进行分组和组员的分工,一般4人至6人为一组。
高一第一学期的分组主要采取自由组合方式。刚入学不久,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多,对其地理知识基础、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知之甚少。因此,分组时以学生自由组合为主。一般情况下,分组在入学第三周开始,此时学生朝夕相处已有一段时间,彼此间较为熟悉,由学生根据其喜好自由组合,热情更高。当然,教师也可以指定前后左右四人为一组,这可以避免一些性格较内向的学生被孤立。
分组确定后,组内自主选定一名组长,地理科代表上交分组名单给教师。实施活动过程中与由组长指导教师联系,活动报告也由组长统一交教师批改评价。
第二学期开始采取异质分组方式。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长和爱好,经过一学期后,其知识基础和能力表现也会出现差异。因此,从第二学期开始,教师要进行异质分组指导,将不同类型的学生优化组合,尽可能使每个小组中都有不同类型的学生,以取长补短,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活动任务。
4.开展活动
分组确定后,小组全体成员根据下发的主题活动计划和方案,经组内充分讨论,选择大家都感兴趣的活动,在课余、周末或节假日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组织并开展活动。
由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而且考虑到其他科目的教学计划,一学期如果安排太多的课后实践活动是不现实的,同时,为体现高中课改所强调的选择性原则,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2个至4个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而且与教学进度同步,这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促进作用。
其中,地理观测类和实验类活动要求准备相关活动材料;调查类活动要求事先制订调查表、调查问卷,确定调查对象、访谈提纲等。凡是外出活动,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活动期间遇到问题,提倡小组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向教师或家长求助。
活动过程中每位组员及时填写“活动过程与记录表”,客观记录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5.完成活动报告
实践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分工收集、整理所获得的活动资料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结合活动主题和所学知识,总结归纳活动所得,完成活动报告。报告形式可以多样化,由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方式,如图文报告、视频、幻灯片等。
6.活动总结与交流展示
活动结束后,由组长统一收齐每位组员的“活动过程与记录表”,与活动报告一同上交指导教师。教师根据学生记录表和报告,做出客观公正的质性评价(撰写评语)和量化评价(打分)。由于每个小组完成活动的内容和时间不同,上交报告时间也就不一致,因此,对于优秀作品,教师要及时在课堂上进行点评。
在每学期末段,选择优秀学生的作品在年级宣传橱窗展示。若条件允许,还可举行优秀成果汇报会。此外,教师要及时挑选优秀作品,推荐到学校报刊及相关杂志发表。
综上所述通过“设计和印发方案—宣传发动—合理分组—开展活动—完成报告—总结交流展示”等环节,可以有序组织学生参加和实施地理主题活动,而且参与面广,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也使得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得到真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