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培养“再创造”能力论文_马媛

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培养“再创造”能力论文_马媛

德阳市第三中学 马媛

当打开初中数学新教材,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融合其间,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了条件,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研究性课题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然而,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该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课程目标和发挥其课程功能呢?

一、理论基础

弗赖登塔尔关于“再创造”的论述内容相当丰富,他认为:

1.数学是最容易创造的一种学科。它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教师不必将各种规则、定律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提供很多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或是“再创造”出各种运算法则和各种定律。

2.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特点重新创造数学知识。个人学习数学的进程和数学发展的历史有着相似之处。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3.每个人有不同的“数学现实”,可达到不同的水平。这里“数学现实”是指客观现实与人们的数学认识的统一体。是人们用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体。其中既含有客观世界的现实情况,也包含学生个人用自己的数学水平观察这些事物所获得的认识。教师应当针对各个学生数学现实和思维水平的不同,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加强反思,使学生的创造活动由不自觉的状态,发展为有意识的活动。

4.“再创造”应当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全过程。数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方法自由发展,绝不可以对内容作任何限制,更不应对其发现设置任何预先的圈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是开展数学研究的基础

1、弄清概念: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的理解。

2、分清研究性学习与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究性学习的异同。

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基本上局限于课堂之内,并体现于课程教学的某个环节,而研究性学习则远远超出了课堂之外,并且探究的因素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始终;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多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探索去发现已存在书本或教材中的预知结论,而研究性学习所要探寻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却是未知的;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所要研究的问题一般是已知的、清楚的,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刚开始时并不十分清楚,问题随着研究的展开逐渐被暴露;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所要研究的问题多为封闭的学业问题,而研究性学习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多为现实生活情境中人们所遇到的、关注的问题。

3、理清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在人类的教育实践中,历来包含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一是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学习者“接受”人类已经有的知识;二是通过学生亲身的实践,让学习者“体验”到知识使用的乐趣,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把与前者相应的教育称之为“传授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接受性学习”的话,那么,我们把与后者相适应的教育称之为“体验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研究性学习”。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这两种教育、两种学习方式不可或缺。但是,过去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存在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忽视,学习主动性被压抑,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今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研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因此,这两种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中都是必要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

4、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求

新知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围绕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相互合作的交流的程。

5、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地位、角色的转变

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学习的平等参与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以教材为世界”的执行者到“以世界为教材”的开发者;从学科教师到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教育专家;从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到新型人际关系的建设者。

6、数学课堂中的“再创造”的目标: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研究的志趣、态度和社会使命感。

三、课题的选择是数学“再创造”学习的关键

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数学新教材中虽然提供了“课题”,但这并不完全是学生做的“题目”,适合于学生“研究”的题目,不仅要“可能”、“力所能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采用“长课题”和“短课题”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长课题”每学期安排1到3个为宜(视备课组教师的人数而定),课题研究的时间长度为一个学期,主要以小组研究的形式进行,课题尽可能在数学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交汇点上产生。如:《我市中学生上网与数学学习》、《中学生学好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制作一个《德阳市第三中学学生数学网站》等。既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又紧紧围绕着数学学习这一主题,深受学生的欢迎。

而“短课题”可理解为专题研究活动课题,也就是在数学教学中,每一单元或每一阶段确定研究专题,如:

①学习不等式一章时,可以让学生去探究这样一个问题:不等式的应用知多少。

②进行阶段性测验后,可以让学生去探究:解填空题的常见病因及对策。

③学校开田径运动会前,让学生去测量,去研究,进行200米、400米、800米跑竞赛时,各跑道的起跑位置如何确定。

“短课题”研究的时间长度一般较短,比较适合个人独立研究。

采用“长课题”和“短课题”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但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本身,而且运用于数学学习中,研究性学习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与数学课程所获得的间接经验,交互作用、相辅相成,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与数学学科的应用功能的发挥。

数学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创造提供了更广的学习空间和更加灵活的学习形式,使学生的“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素质得到了发展。学生经过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知识,使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学科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增强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挥,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志趣、态度和团体合作精神。

论文作者:马媛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7

标签:;  ;  ;  ;  ;  ;  ;  ;  

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培养“再创造”能力论文_马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