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标准化向国际化迈进——访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孟国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秘书长论文,中国物流论文,物流论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流标准化工作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物流的规范化和高效化。为推动物流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03年9月,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下简称物流标准委)。两年来,物流标准委在推动全国物流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遇到哪些困难、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孟国强。
物流标准化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
记者:自从物流标准委成立以来,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首先请您简单梳理一下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的历程。
孟国强: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1979年原国家物资部派出代表团到日本考察流通行业时最早接触到物流概念,当时的日本已经提出了建立综合化、一体化的现代物流概念。在这一阶段,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所以我国虽然对物流概念引进较早,但研究不深,相应也就没有提出物流标准化的问题。在与物流相关的行业,比如运输、仓储、信息、邮政、商贸、机械等行业中,还是按照传统流通方式制定本行业的技术装备和作业环节标准,对行业衔接与整合运作没有进行充分考虑,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现在。在现有的与物流相关的标准中,这一阶段的标准仍占很大一部分。
第二阶段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3年。我国经济发展到90年代末,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物流业迎来了大发展时期。随着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原材料利用水平都已达到相当高度,在这方面挖掘利润的空间很小,企业纷纷把目光转向第三利润源—物流领域。在这个阶段,我国的物流产业逐步形成,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物流标准化问题开始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按照供应链管理理论和现代物流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完整、系统、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物流标准体系,推动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为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就政府层面而言,对物流标准化工作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孟国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政府部门像我国政府这样重视物流标准化工作。2003年12月,全国政协在向中办和国办报送的《关于我国现代物流情况的调研报告》中,特别提出了我国的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建议要加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温家宝总理专门批示发改委会同商务部研究。发改委会同国务院16个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有关建议进行了逐条落实。
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建立物流标准体系也非常支持。2004年8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专门批示市有关部门, 希望上海在物流标准化工作中与“国家的行动相呼应,争取先行先试”,加快上海的物流标准化建设。广东、浙江等现代物流发展较快的地区,也都提出了加快推进物流标准化的措施和办法。
推进物流标准化已经作为一项重大措施列入国家促进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2001年3月, 原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出台,提出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具体政策措施,两个文件都提到了物流标准化工作,特别是后者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加快制定和推进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值得指出的是,在九部门颁布文件中,重点列出了发展现代物流的四项基础性工作,物流标准化列为四项之首。这充分表明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开展这项工作的决心。应该说,现在政府为推动这项工作已经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全国物流标准化成绩斐然
记者:物流标准委成立已有两年,在这两年中,标准委在推动全国物流标准化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孟国强:物流标准委是在2003年9月针对当时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成立的。当时的主要问题是,物流标准化基础薄弱,已经出台的与物流业相关的物流标准总体质量不高。更重要的是,物流业虽然是一个产业,但我国实行的是部门管理,许多物流部门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行业管理,各部门从本身的管理角度出发,自行制定本部门的标准,这些标准很可能不适合其他行业,造成各标准之间衔接性较差,缺乏配套性,直接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协调运作,使商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等各个环节难以形成流畅的供应链,造成了人力、时间、空间等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也成为导致我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非常需要建立一个物流标准制修订和宣贯的统一机制。
物流标准委成立两年来,为推动我国物流标准化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搭建了一个研究制修订和宣贯标准的平台。我们吸纳了各方面的人士参与到这个平台上来,成员包括我国与物流相关的政府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物流行业的领袖企业。由于参与的广泛性,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充分畅抒己见,共同研讨我国的物流标准化问题,各方面的意见在这个平台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吸收。这就打破了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界限,使物流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加强了整体性、协调性和科学性。可以说,我国现在已经形成了较为协调顺畅的物流标准化工作机制。
其次,制定了物流标准化规划。今年8月,《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已经出台,这个规划以物流标准体系表为核心,提出了我国物流标准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和具体标准项目,这对今后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作为各部门、行业编制物流标准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主要依据。这个规划将基本解决物流相关产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以及标准的制修订体制过于分散等阻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第三,制定了一些社会和企业急需的通用性强的物流基础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今年3月发布的《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 这个标准对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及综合服务指标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对引导物流企业健康发展和国家物流产业政策的倾斜都有重要意义。这个标准发布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企业界、学术界有关人士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许多看法。我认为,这说明物流标准化工作正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对我们的工作将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第四,制修订了一批服务和管理类标准。过去,标准化工作是以产品标准为中心,服务和管理类标准十分缺乏,我们的工作已经向这类标准重点推进。现代物流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服务性产业,对信息、市场等服务和管理的标准化要求很高,两年来,为解决社会的迫切需求,在物流信息技术服务方面,公布了国家标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这两个标准对于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加快物流信息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物流通用技术应用方面,《散装水泥输送车卸料管快速接头》,《货运汽车厢体规范与安全》等标准正在制定中。
第五,物流标准学术研究活动取得了重要成果。物流标准委去年撰写了《发展现代物流必须大力推进托盘标准化和社会化应用》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关于我国托盘应用现状与发展的建议,该报告被中央政策研究室采用,并在第三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上获得二等奖。此外,我们还围绕标准化问题,召开多次专题研讨会,并组织了多次专家研讨活动,为标准化工作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支持力度尚需加大
记者:在推进标准化过程中,企业的参与程度如何?
孟国强:应该说,大企业、大集团参与的积极性开始提高。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标准化的参与和实施的主体是企业,标准的直接推动力来自市场的需求。我国过去的标准化工作主要由政府推进,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相应标准的市场化程度也不高。从去年的物流标准体系研制过程看,这种情况有了改变,中远、中外运、中储、宝供、中邮、中铁快运、国药、昆船等大企业和集团,对物流标准体系研制表现了很高的热情,其中一些外资专业物流公司和企业集团对此也有浓厚的兴趣,包括马士基、美集、UPS等。这就为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与国际接轨, 加快市场化步伐展示了良好的前景。
记者:在推行物流标准化工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孟国强:物流标准化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但现在对物流标准化的认识还是不够。前面提到企业的参与程度有所提高,但也有些企业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作为企业应该将眼光放长远些,不能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要看到物流标准化是为企业服务的,受益的最终还是企业。
部门管理体制仍然对物流标准化工作构成一定程度的阻碍。目前,国家标准解决的比较好,但在行业标准制定时,协调难度较大。我认为,各种行业标准也应该由物流标准委这样的平台组织制定,各部门出台的行业物流标准,应主动纳入到《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中。
国家要加大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一个标准从酝酿、组织编制到出台,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个大的标准所需资金甚至上百万元都不够。我们的工作非常艰苦,许多专家都是分文不取,凭着对这项工作的热情在做。应该说,现在出台的每一个标准,都是参与人员心血的结晶。
记者:对下一步的工作,物流标准委有哪些打算?
孟国强:下一步重点工作是要加快落实“全国物流标准发展规划”,物流标准委牵头要制定的主要有以下标准:
第一是以《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为中心,作好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物流术语》国家标准是2001年公布的,随着我国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的日益进步,以及现代物流理念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条目已经大大落后于物流实践的发展。我们已经组织力量,对《物流术语》进行较大幅度的修订工作,这项工作将在明年上半年完成。
第二是托盘标准。托盘应用水平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过去我国采用的是4项国际标准,现在国际上已推出6项国际标准。我国是采用这些新标准还是根据我国国情进行修订,目前,我们正在做调查研究。
第三是《物流中心规划与建设》标准。现在对物流中心的概念、功能等方面有很多说法,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个标准将对物流中心相关问题予以规范。
第四是制定《企业物流成本考核指标》。长期以来,在各种场合都能听到物流成本高的声音,那么,物流成本在企业整个成本核算中到底占有多大比例?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这些都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说法,《企业物流成本考核指标》将解决这个问题。
除以上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外,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物流标准化的学术研究,以不断提高物流标准化工作的学术水平。我们将在物流概念、定义、专业类别划分以及物流技术、管理、服务、信息等物流活动所包含的理论要素、内容及相互联系方面开展广泛的学术研讨活动,还将在具备条件的院校、科研部门、行业组织以及企业中安排相关的专项课题研究。
我们还要积极推进物流标准的实践活动,在标准的普遍应用上下工夫,标准的制修订要紧密依靠行业和企业,同时注意加强在企业和全社会的宣贯实施,使物流标准化工作能够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工作将更加贴近企业,并与国际标准接轨,逐步实现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