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碑文赞美词解读_汉语大词典论文

敦煌碑文赞美词解读_汉语大词典论文

敦煌碑铭赞词语释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赞词论文,敦煌论文,碑铭论文,释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敦煌写本碑文、墓志铭、邈真赞等人物传记资料,是敦煌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涉及晚唐五代时期敦煌乃至中国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历史、地理、民俗以及石窟考古、佛教艺术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汉语词汇史上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笔者在阅读这些文献资料时,发现由于文字通假、异体字以及音同形近而讹误等缘故,有些词语释读不通,而各种辞书亦未加收录疏解。现选取数例,参照有关的传世文献略加考辨,敬请方家指正。文中所引碑铭赞例句,其篇名、编号以及页码均以业师郑炳林先生的《敦煌碑铭赞辑释》为据[1]。

休庇:亦作“庥庇”,荫庇、庇护。

P.3608《大唐陇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记》:“休庇一郡,光照六亲。”[1]21

按:《说文·木部》卷6上:“休,息止也。从人依木。许尤切。庥,休或从广。”[2]又《尔雅·释言》卷3:“庇、庥,癊也。”[3]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庥,字又作休。”[4]《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传》卷97下:“愿归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余休。”颜师古曰:“山足谓陵下也。休,荫也。”[5]引申为荫庇。汉代桓谭《新论·识通》:“俭省约,以惠休百姓。”[6]《周书·静帝纪》卷8:“藉祖考之休,凭宰辅之力。”[7]皆“休”用作“荫庇”之例。是故可知,“休”、“庥”二字古通用,此处“休庇”即“庥庇”,意为“荫庇、庇护”。P.4640《大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碑》:“恩洽敦煌,庇庥家井。”[1]42文中“庇庥”即“庥庇”之同素异序词。

典籍中不乏“休庇”与“庥庇”二词的用例,如宋祁《请复唐驮幕之制》:“故无幕奕则士卒无所休庇,无驮物则士卒须自负荷。”[8]元代安熙《神主入祠堂致告文》:“凡今日之子孙,孰非蒙其休庇者耶!”[9]明代程敏政《吴山阴侯贺公庙告文》:“荷神休庇,没齿难忘。”[10]再如南宋滕强恕《仰山正祠祷雨文》:“厥任尤重,方将邀福于神,以其所庥庇袁人者,推之一道百城之广。”[11]宋代宋敏求《贬田承嗣永州刺史诏》:“夫宰相者,所以匡辅王室,庥庇生灵。”[12]明代黎遂球《南海神祠碑记》:“籍祝融之庥庇,乘风潮而往来。”[13]

《汉语大词典》“庥庇”下仅引宋代李纲《与赵相公书》“幸比岁稔,粗免旷败,亦皆相公庥庇之德”一例[14],且时代略晚。“休庇”一词则失收。

乘柸:亦作“乘杯”,泛指乘船。

P.4640《吴和尚赞》:“乘柸既往,掷钵腾飞。”[1]85

按:《字汇·木部》:“柸,古杯字。”[15]如《史记·孝文本纪》卷10:“十七年,得玉柸,刻曰:‘人主延寿’。”[16]《乐府诗集·舞曲歌辞·晋柸盘舞歌》:“舞柸盘,何翩翩,举坐翻覆寿万年。”[17]皆为“柸”与“杯”古时通用之例,故此处“乘柸”即为“乘杯”,语出南朝梁代释慧皎《高僧传·神异下·宋京师杯度》:“杯度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度水,因而为目。”[18]后泛指乘船。

“乘柸”一词,《汉语大词典》失收。然典籍中亦有其用例,如宋代倪涛《六艺之一录》卷120载《唐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禅大法师碑铭并序》:“包杖锡之规模,蹑乘柸之懿躅。”[19]

开矇:亦作“开蒙”,谓使人摆脱蒙昧。

P.4660《勾当三窟僧政曹公邈真赞》:“门徒泣诉,永阻开矇。”[1]110

按:《经籍纂诂》卷1:“矇与蒙古字通。”[20]《文选·长杨赋》:“乃今日发矇。”李善注:“《礼记》曰:‘昭然若发蒙矣。’矇与蒙古字通。”[21]又《白孔六帖·瞽宗七》引《诗》曰:“蒙瞍奏公。”[22]今《诗·大雅·灵台》作“矇瞍奏公。”[3]525《楚辞·七谏》:“冀幸君之发矇。”洪兴祖注:“矇一作蒙。”[23]据此可知此处“开矇”即为“开蒙”,意为使人们摆脱蒙昧。

典籍中有很多“开矇”与“开蒙”二词的用例,如唐代释道世《法苑珠林》卷20:“表灵降世,敷演开矇。”[24]元代蒲道源《闲居丛稿》卷8:“父生母鞠报能全,代死开矇事灼然;不待仙禽鸣且集,孝声久已闻于天。”[25]明代梅鼎祚《释文纪》卷4:“谈能雕饰,照足开矇;怀抱之内,豁尔每融。”[26]再如唐代释皎然《杼山集·志公赞》卷8:“剺形骇俗,借缋开蒙;常携刀尺,精息谁通。”[27]清代魏荔彤《大易通解》卷4:“蒙而蛊,何利之有?无攸利者,不能开蒙,即不足干蛊矣。”[28]

《汉语大词典》“开蒙”在“使人们摆脱愚昧”项下仅引南朝梁代沈约《瑞石像铭》“表灵降世,演露开蒙。惟圣仁宇,宝化潜融”一例,“开矇”则漏收[29]。

记固:亦作“记故”,史事,故实。

P.4660《河西都僧统翟和尚邈真赞》:“邈生前兮影像,笔记固兮嘉祥。”[1]175

按:此处“记固”当用为名词,与上句“生前”相对。“笔”则应与上文“邈”的词性一致,用如动词,其义为“记述、写作”。然文中的“记固”释读不通。《战国策·赵策二》:“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吴师道补正:“固,故通。”[30]《史记·鲁周公世家》卷33:“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裴骃集解:“徐广曰:‘固,一作故。’韦昭曰:‘故实,故事之是者。’”[16]1528由此知此处“固”与“故”当为同音借字,“记固”即为“记故”,意指史事或故实。如汉代王充《论衡·齐世》:“世见五帝、三王事在经传之上,而汉之记故尚为文书,则谓古圣优而功大,后世劣而化薄矣。”[31]

嵩隆:亦作“崇隆”,崇高,伟大。

P.4640《住三窟禅师伯沙门法心赞》:“职业嵩隆,以有悬车之至(志)。”[1]80

按:《说文·山部》卷9下:“崇,嵬高也。从山,宗声。”[2]191徐灏注笺:“崇,经传中凡言崇高者,其字亦作嵩。”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嵬高”作“山大而高”,并云:“《大雅》‘崧高维岳’,《释山》、《毛传》皆曰‘山大而高曰崧。’《孔子闲居》引《诗》‘崧’作‘嵩’,‘崧’、‘嵩’二形,皆即崇之异体。”[32]是故此处“嵩隆”即“崇隆”,意指“崇高伟大”。如元代刘玉汝《诗赞绪》卷7:“崧高烝民,德业崇隆。”[33]

《汉语大词典》“崇隆”下有“崇高伟大”之释,然首例引《太平天国文选·常熟报恩牌碑序》:“虞山高耸,并文德之崇嶐;琴水冲融,通武功之振奕。”[14]847为时晚矣,当据补。

宪位:亦作“显位”,高位。

P.3882《府君元清邈真赞并序标奇》:“输劳每转于员,纳效有超于宪位。”[1]532

按:此处“宪位”费解,涵咏文意,“宪”当为“显”之同音借字。《钜宋广韵》:“显,呼典切。”[34]《集韵》:“宪,呼典切。”[35]二字同属晓母、铣韵、上声,故例可通假。如《礼记·中庸》引《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3]1628今《诗·大雅·假乐》作“假乐君子,显显令德。”[3]540郑玄笺:“显,光也。天嘉乐成王有光光之善德。”由此可知“宪位”即为“显位”,义指“高位”。

冲遽:“冲邃”之讹误,意为精深、深厚。

P.2551《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矧乎正觉冲遽,法身常往,凝功窅冥,湛然无□,□□减(灭)而归寂灭,□鹜一乘,绝有为而□无为,独尊三界。”[1]9

按:此处“冲遽”当解为“精深”之义,然“遽”无“深”义,应改为“邃”。《说文·穴部》卷7下:“邃,深远也。从穴遂声。”[2]153引申为“精深”之义。“冲邃”意指“精深、深厚”,如晋代释道恒《释驳论》:“仆曾预闻佛法冲邃,非名教所议;道风玄远,非器象所拟。”[36]唐代郭湜《高力士传》:“朕观崔园器宇冲邃,理识宏通,比诸宰臣,无出其右,若得对见,必倍承恩。”[37]是故知“遽”与“邃”当为形近致误。“冲遽”当改为“冲邃”,与此处文意相符。

标奇:显扬殊异。

P.2482《张怀庆邈真赞并序》:“英旄自幼而标奇,志操童颜而杰秀。”[1]499

P.4640《先代小吴和尚赞》:“希哉我师,戒行标奇。”[1]89

按:“标”有“显出、表明”义。如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汝郁之幼挺淳至,黄琬之早标聪察,曾何足尚?”[38]宋代苏耆《题虎丘》:“虎踞标灵迹,危楼杳霭间。”[39]《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梅标清骨,兰挺幽芳。”[40]皆其例。

上引赞文中“标奇”犹言“显扬殊异”。该词在典籍中俯拾即是,如《晋书·石苞传附孙铄传》卷33:“何石殊操,芳饪标奇。”[41]《梁书·处士传·庾诜传附子曼倩传》卷51:“每出,世祖常目送之,谓刘之遴曰:‘荆南信多君子,虽美归田凤,清属桓阶,赏德标奇,未过此子。’”[42]《周书·萧詧传》卷48:“彼云梦之旧都,乃标奇于昔者。”[7]862《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卷65:“或竭力义旗,委质藩邸,一心表节,百战标奇。”[43]《宋史·乐志十三·乐章七·朝会》卷138:“明视标奇,昌辰乃见。”[44]

《汉语大词典》失收“标奇”。

储贮:储备贮藏。

P.4660《辞弁邈生赞》:“积谷防饥,储贮数囤。”[1]149

按: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48:“储,贮也,备也。谓蓄积物以为备曰‘储’。”[45]《汉书·何并传》卷77:“储兵马以待之。”颜师古注曰:“储,预备也。”[5]3266《玉篇·贝部》卷25:“贮,藏也。”[46]《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年》:“桓公曰:‘无障谷,无贮粟,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3]2248《汉书·食货志上》卷24上:“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5]1130此处“储”、“贮”同义连文作并列复合词,意指“储备贮藏”。

典籍中不乏“储贮”之用例。如《魏书·韩麒麟列传附子显宗传》卷60:“君人者,以天下为家,不得有所私也。故仓库储贮,以俟水旱之灾,供军国之用,至于有功德者,然后加赐。”[47]《旧唐书·食货下》卷49:“太宗曰:‘既为百姓预作储贮,官为举掌,以备凶年,非朕所须,横生赋敛。利人之事,深是可嘉。宜下所司,议立条制。’”[43]2123

《汉语大词典》失收是词。

伤切:极言伤痛或伤悲之深。

P.4660《张僧政邈真赞》:“门人伤切,号天叩地。”[1]156

P.3718《梁幸德邈真赞并序》:“闻之伤切,睹者潺湲。”[1]451

按:“切”有“深深”之义。如《汉书·霍光传》卷68:“光闻之,切让王莽。”颜师古注曰:“切,深也。让,责也。”[5]2933《北史·袁充传》卷74:“每欲征讨,充皆预知之,乃假托星相,奖成帝意,在位者皆切患之。”[48]韩愈《答魏博田仆射书》:“又蒙不以文字鄙薄,令撰庙碑,见遇殊常,荷德尤切。”[49]此处“伤”、“切”连文作述补结构的复合词,极言“伤痛或伤悲之深”。

“伤切”一词在典籍中触目可见。如《陈书·司马申传》卷29:“及葬,后主自制志铭,辞情伤切。”[50]《隋书·外戚传·独孤罗传附弟阤传》卷79:“炀帝即位,追念舅氏,听以礼葬,乃下诏曰:‘外氏衰祸,独孤陁不幸早世,迁卜有期。言念渭阳之情,追怀伤切,宜加礼命,允备哀荣。可赠正议大夫。’”[51]《旧唐书·后妃传下·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传》卷52:“乃诏常参官为挽歌,上自选其伤切者,令挽士歌之。”[43]2193

《汉语大辞典》漏收是词。

遘疾:遭患重病。

P.3677《刘金霞和尚迁神志铭并序》:“青春遘疾,朱夏勿瘳。”[1]29

P.4660《康使君邈真赞并序》:“悬蛇遘疾,梦奠云薨。”[1]151

P.4660《索法律智岳邈真赞》:“奈悬蛇兮遘疾,何奠梦(梦奠)兮来迁。”[1]170

按:《说文·辵部》卷2下:“遘,遇也。从辵冓声。”[2]40又《尔雅·释诂下》卷1:“遘,遇也。”郭璞注:“谓相遭遇。”[3]2575《书·周书·金縢》卷13:“惟尔元孙某,遘历疟疾。”陆德明释文云:“遘,遇也。”[3]196晋代潘岳《寡妇赋》:“何遭命之奇薄兮,遘天祸之未悔。”[36]973《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施济忽遘一疾,医治不痊,呜呼哀哉了。”[52]此处“遘”、“疾”连文作动宾结构的复合词,意指“遭患重病”。

典籍中“遘疾”一词用例颇繁。如《梁书·张稷》卷16:“稷所生母遘疾历时,稷始年十一,夜不解衣而养,永异之。”[42]270《陈书·章昭达传》卷11:“三年,遘疾,薨,时年五十四。”[50]184《北史·高祖文帝纪》卷11:“不谓遘疾弥留,至于大渐。”[48]428《旧唐书·路随传附父泌传》卷159:“大和九年七月,遘疾于路,薨于扬子江之中流,年六十,册赠太保,谥曰贞。”[43]4193

《汉语大辞典》失收是词。

标签:;  ;  ;  

敦煌碑文赞美词解读_汉语大词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