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思维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英语阅读论文,文本论文,思维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探问:英语教学需要教学生什么 1.英语教学的踌躇满志与踟蹰不前 从2001年版的课程标准到2011版的课程标准,英语教学一路走来,留下了太多令人注目的足迹,当我们从教知识走向教能力的时代,英语课堂教学可谓精彩纷呈,百花齐放。例如,教师比较重视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课堂互动和参与,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灌输”和“填鸭式”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重视听说教学,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普遍提高。但是,我们也应当承认,目前基础英语教学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时间使得踌躇满志的步伐变得踟蹰不前。一些问题是由于教师受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影响过深,无法突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导致英语教学改革步履维艰;还有一些问题是由于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理解得比较肤浅,走了极端或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严重影响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现代英语教学的走向与死角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1]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呢?实际上,任何人学习语言都有一个从“知识”(knowledge)——能力(competence)——“运用能力”(ability for use)的发展过程。首先,我们承认知识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是一切能力发展的基础。但是不能过分夸大知识的作用,把英语作为知识来教学,而不是作为能力来教学,忽视了语言的工具性和交际功能,这是第一道坎。第二道坎则是更多教师重视了英语作为能力来教,却流于形式,静不下心来,找不到方法,教的不是真正的能力,而仅仅是技能,致使今天的小学英语教育呈现了新特点:重视学而忽视导;重视动而忽视静;重视趣而忽视思。加之应试教育尚不能根除,英语教育的功利性倾向严重,现代英语教育走向明朗却举步维艰。 3.教学要捕捉语言学习的灵魂之所在 如此多新问题的出现,我们不禁追问:英语教学需要教会学生什么?当我们反复审视2011版的《英语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关于英语教学的设计的意图是良好的,但是一线教师贯彻、理解、运用都存有偏差。当今的英语课堂缺了些什么?从教知识到教能力的转身固然华丽,但是大多数人却没有重视从知识到能力培养的中间介质,那就是思维,这才是语言学习的灵魂之所在。 二、慎思:隐藏在阅读教学深处的身影 英语学习要实现学生从知识、技能到能力的转化,重中之重就是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要“教思维”。从字母伊始,词语、句型、语法构筑成英语文本(语篇),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做好文本解读,文本解读需要有具体的方法,作为英语阅读教学,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方法来进行呢? 1.揭开“非连续性文本”神秘的面纱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出现了一个“新亮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个术语在以往的课标中是从来没有的。其中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2]。什么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经查阅资料,定义为“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其关键词为“说明、解释、讨论”,说明、解释、讨论什么?显然是文本信息,这与新课程标准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目标提到的“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相吻合。 语文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倡导其实是弥补了单纯的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空白,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孩子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提取关键、有效的信息,更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英语教学又如何呢? 2.溯源英语教材与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在英语教材与教学中,其身影也无处不在。比如教材中任务型题型的调查表格,复习单元个人信息展示,语音板块的同音词语与语句的呈现,甚至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板画、广告用语设计、公共标志牌的呈现等都属于非连续性文本。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拓展了英语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得语言运用更加具有生活性、逻辑性、鲜明性;从教材中既定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到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与运用,“非连续性文本”定义的外延得到进一步拓展,打开了教者的视界,其身价一定会在语言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确认与提升。 3.“非连续性文本”并不只是为了阅读 关注英语学科的非连续性文本的着眼点与语文学科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之处。相同点是语文和英语同为语言学科,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从文本解读的层面来说,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在语言的理解、表达、运用等方面的训练与连续性文本有所不同,关注了生活能力,学用结合,体现了语言的语用功能;此外,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能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连续性文本为学生认识事物、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不可缺少的媒介,可以丰富知识、扩展视野、发展思维。 对于英语教学,非连续性文本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为了阅读,其实质是通过英语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与运用引导和教会学生解读文本、解决问题,以此加强学生应用英语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英语思维,形成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与运用就是学生的深度阅读过程,是建构文本核心概念的思维过程,是文本解读的必要手段,更是英语思维训练的具体方法。这样的阅读心理过程需经历语言转换、信息提取加工、意义重整、英语学习建模、总结运用和巩固拓展几个过程。结合英语学科特点,笔者认为英语阅读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与有效运用主要途径是:学习文本、整体感知;筛选有效信息,形成理解文本的思路、方法;利用英语知识、技能系统解读文本,形成文本的核心概念;拓展阅读空间,形成英语思维等。 三、寻绎: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思维之路 1.从整体感知语篇的思想说开去 英语教学是先教词句,还是先整体感知语篇,这样的争论一度甚嚣尘上,其实,这个问题需因情况而定。不过,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大多数语篇都围绕主题给学生以某一方面的启示或隐含着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文化因素,阅读教学就应该基于语篇,立足整体。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要强调从宏观角度把握,采用听、读相结合的方法组织信息的多层次输入,最终以说、写为手段训练言语产出。因此,我们要以语篇整体理解为基础,引导学生将视角逐步聚焦于语篇核心,“由粗到精、由浅入深”,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如“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与运用,让学生感受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信息,理解信息,运用信息,以达到解读文本、训练思维、提升能力的目标。 2.“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与运用 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团体活动,如dialogue,pair work,group discussion和debate等,但这些仅仅是形式,如需提高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加快阅读速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就要运用有效的载体来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与运用为文本解读打开了便捷的通道。 (1)源于文本,剥茧抽丝——创建非连续性文本,彰显英语思维过程。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关键是力求获取文本核心概念。文本信息进入到读者的听觉、视觉系统,需要将其输入到高级神经中枢进行集中信息处理,学生需要将建构的信息进行聚焦和归类,寻找语义之间的联系,形成篇章的连贯,因此集中进行信息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让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呢?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建非连续性文本,剥茧抽丝,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如《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9 At Christmas 一课的语篇教学,笔者设计了如下页图1的“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教学。 再如,《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3 It was there 一课的语篇教学(如下页图2)。标签:英语论文; 非连续性文本论文; 英语阅读论文; 英语思维论文; 牛津小学英语论文; 文本分析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