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兴中社会问题的再思考_兴中会论文

对兴中社会问题的再思考_兴中会论文

关于兴中会问题的再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兴中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史学界对兴中会的研究有所深入,但有些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今就广州兴中会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广州兴中会是反清复汉组织

广州兴中会是否成立?史家们说法不一。沈谓滨等人认为:“孙中山早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已在酝酿立党开会之事、而兴中会也在1893年冬初就已成立于广州。”我同意此说。他们所引用的资料比较可靠,特别是《顺德尤列先生八秩开一荣寿征文启》中的一段话颇有说服力,文中说:“孙先生设东西药房于广州洗基。外观则以医学问世。先生(指尤列)亦驻局中。日相计划革命进行之事。……冬间,开会议于城南广雅书局内南园之抗风轩。盖先生尝为驻此书局之广东舆园测绘生,与局员习熟,是以得借用之。到会者:孙先生逸仙,程君耀宸、奎光、壁光兄弟三人,陆君皓东,魏君友琴,郑君士良,暨先生共八人。主其事者先生也。孙先生提议,本会名曰兴中会。众赞成之,即日成立。”

另外还有一些资料也能证明广州兴中会的成立。白浪庵滔天在所著《三十三年之梦》中说,“孙文,……及卒业,至澳门开一医局,送诊于贫民,取资于豪富,声望财资,兼斯二者。未几为洋医所嫉,思有以中伤之。适其地之支那青年,有组织会党之举,君与焉。乃大抒其蕴蓄,部勒群从,而戒以此会之前途,众皆悦服,推为首领,则兴中会之起源也。”孙中山也说到过此事,《伦敦蒙难记》写道:“予在澳门,始知有一种政治运动。其宗旨在改造中国,故可名之为少年中国党(按即兴中会)。”后在《革命原起》中作了修正,说“兴中会为余所创者”,“兴中会之本旨为倾覆满清者。”

由此可见,1893年(也可能是1892年)初冬,确已成立兴中会,只是成立于广州还是澳门一时难定,本文暂从广州说。

但多数学者不持此说,认为广州兴中会未成立。他们的主要根据是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五集中所说的一段话:“总理先后设药局于澳门及广州二地,外观则以医学问世,而实则日聚同志,相与计划革命进行之方略。冬初,开会议于城南广雅书局内南园之抗风轩·盖尤列尝为附设书局内广东舆图局之测绘生,与局员习熟,因得借用之。时到会者,有总理及程耀宸、奎光、壁光、陆皓东、魏友琴、郑士良、尤列诸人。总理提议宜先成立团体,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众赞成之,而不及制定会名。”我以为这条资料不足为据,理由是:

一、此材料的提供者冯自由,广东南海人,生于1882年,广州兴中会成立时才11岁,还是个儿童,对社会政治活动还难以发生兴趣,更谈不上有理性的认识。开成立会时,冯在日本未与会,不了解情况。所以冯的这段文字,不是第一手材料。

二、冯的这条材料与前引《顺德尤列先生八秩开一荣寿征文启》中的一段资料相比较,在文字上和内容上都雷同,唯最后将“众赞成之,即日成立”改为“众赞成之,而不及制定会名”。这一句话的改动决定了兴中会有未成立的问题。冯说这些话的时候没有注明出处。但很显然是根据前引资料改编而来的。所以,不能根据冯的这段文字就否定广州兴中会的成立。

那末,广州兴中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呢?

我以为一个政治组织的性质,关键是看其纲领。广州兴中会的纲领是孙中山提出来的,即“驱除鞑虏,恢复华夏。”这一宗旨是经过多次讨论,激烈辩论后定下来的。陆皓东对此有一个说明:“由沪返粤,恰遇孙君,客寓过访。远别故人,风雨连床,畅谈竟夕。吾方以外患之日迫,欲治其标。孙则主满仇之必报,思治其本,连日辩驳,宗旨遂定,此为孙君与吾倡行排满之始。盖务求惊醒黄魂,光复汉族。”〔1〕这是对广州兴中会宗旨的进一步阐述,是为了“倡行排满”,惊醒炎黄子孙,共同恢复汉族天下。孙中山后来在《革命原起》里也说到广州兴中会的宗旨是“为倾覆满清”。

有人评价这一宗旨说:“广州兴中会作为孙中山亲手创立的第一个革命小团体,虽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华夏’的反清革命宗旨,但它没有体现出民主主义的时代潮流,人数又少,而且没有什么行动计划。它的意义只是表明了孙中山和他的少数几个人开始从革命言论走向革命行动”。

我认为,“驱除鞑虏,恢复华夏”,实际就是“倾覆满清”,“光复汉族”,由汉人代替满族人统治。这是大汉族主人或狭益民族主义思想的反映。退一步说,即使实现了汉人代替满人统治其结果仍是换汤不换药,还是实行封建专制统治。所以,我认为广州兴中会不是近代化的社团组织,而是民间以反清复汉为宗旨的秘密会党。说广州兴中会是孙中山创立的“第一个革命小团体”,更不敢苟同·在近代,称得上革命的只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两家。广州兴中会既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也没有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要求,它的宗旨不具有任何近代意义,根本谈不上革命两字。

檀香山兴中会是反清革命组织

孙中山三次上书失败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冷静地思考:靠上书,用和平的手段能不能实现社会的变革?他终于找到了答案:“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2〕

1894年10月初,孙中山漂洋过海,抵达檀香山。他为什么要去太平洋上的这个岛国呢?按照冯自由《华侨革命开国史》说,是为了“拟向旧日亲友集资回国,实行反清复汉之义举”。孙中山自己在《革命原起》里说:“至甲午中东战起,以为时机可乘,乃赴檀岛、美洲创立兴中会,欲纠合海外华侨,以收臂助。”去檀岛是为发动反清起义作组织上和经费上的准备。

孙中山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和组织,为兴中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1月24日,在卑涉银行经理何宽家里召开了成立大会。出席会议的有何宽、李昌、刘样、钟宇、程厨南、郑金、黄亮、许直臣、宋居仁等20多人。孙为会议主席,提议定名为兴中会,宣读章程,经讨论一致通过。

会议选举刘祥、何宽为兴中会正、副主席,黄华恢为管库,程蔚南、许直臣为正、副文案,李昌、郑金、黄亮、邓荫南等人为值理。孙穗芳女士在《我的祖父孙中山》一书里说:“根据章程,选举出了祖父做会长,同时也选出了其他的负责人。”查兴中会章程,未设会长,只设正、副主席,此说无根据。

兴中会会员必须填写《檀香山兴中会盟书》。盟书内容为:“联盟人某省某县人某某,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宣誓时,“由李昌宣读,各以左手置耶教圣经上,高举右手,向天次第读之,如仪而散。”〔3〕

檀香山兴中会是近代化的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这主要体现在:

一、主要标志是《檀香山兴中会盟书》。这个秘密誓词,不仅提出反清,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而且确定了“创立合众政府”的目标。孙中山把反对清政府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近代民主革命纲领。这是一种质的飞跃。从广州兴中会到檀香山兴中会,标志着它已由传统的反清复汉组织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的思想,也主要由改良主义演变为民主主义。

二、组织的成员主要是中小资产阶级。据考证,最早一批兴中会会员的职业情况是,何宽,银行家;李昌,公务员;刘样,商人;程蔚南,商人;邓荫南,农业家;郑金,公务员;黄亮,商人;黄华恢,商人;钟木贤,商人;许直臣,商人兼教育家;卓海,公务员;李禄,商人;李多马,商人;林鉴泉,报界;郑照,商人;刘寿,商人;钟字、商人;曹采,商人;刘卓,商人;宋居仁,工人;陈南,工人;夏百子,工人;李杞,工人;候艾泉,工人。综合起来看,商界13人,银行家1人,农业家1人,公务员3人,报界1人,工人5人。显然,这是一个以中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组织。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檀岛兴中会的成员,除孙中山外,其余都是檀香山的华侨,实际上是个华侨革命团体。从当时历史情况看,在国内还不可能出现这样一个革命团体。也正因为这一点,檀香山兴中会不可能成为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核心。

三、具有初步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章程》。《章程》规定:“凡会内所议各事,当照舍少从多之例而行,以昭公允。”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以《章程》的形式确定的初步民主制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兴中会的干部实行“公举”,而不是指定;对经费的使用,“可由会友集议妥允,然后支给”;对《章程》,“倘有善法,亦可随时当众议订加增,以臻完美”。

孙中山从上海到檀香山,不过一个多月时间,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一点是檀香山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当地华侨界的支持。孙中山到达檀岛以前,这个岛国在政治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1893年1月,在檀岛的美国居民发动了一场政变,迫使女王退位,废除君主制,建立临时政府,定名夏威夷共和国,并决定5年后并入美国。随后颁布的资产阶级宪法也在1894年7月生效。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檀岛人民是个极大的震动,华侨资产者们及其知识分子,从自身利益出发,必然以极大的兴趣关注这种新的政治制度。孙中山曾对华侨的这种政治热情评价道:“在美国三藩市侨居的中国人,一点政治思想都没有,这是因为华盛顿京城在东,三藩市商埠在西,对于政治方面很少接触的缘故。而在檀香山的就不然,大埠就是京城,天天所见所闻,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事,所以中国侨民差不多个个有些政治思想。”〔4〕孙中山是一个具有强烈进取心的人,不断寻求真理,探索救国的道路。他在上书失败后,下决心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但没有解决建立什么样的政府,采用哪种政治制度的问题。在檀香山的社会政治变动中,他不会对共和政府、资产阶级宪法无动于衷。夏威夷岛国君主制度的废除,孙中山不会不联想到清王朝的君主制度也不是不可改变;他在考察当地新的资产阶级政府时,不会不对共和政体发生兴趣。正是这种兴趣和共鸣使他成为初步的民主主义战士,从而提出了“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走上资产阶级革命道路。

但是,《章程》也有很大的缺陷。只是“规定以振兴中华挽救危局为宗旨”,没有树起反清革命大旗,没有把民主革命的精神注入《章程》。《章程》第一条称:“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这里还把中国蒙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原因归结为“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模糊了斗争方向;而且号召大家起来“扶国宗”,“维持国体”,与秘密入会哲词唱反调。这给《章程》抹上了一层改良主义色彩。

香港兴中会章程的改良主义性质

孙中山本想由檀香山继续西行,赴美活动,后因宋跃如“函促”而归国。

宋跃如(宋庆龄三姐妹的父亲),名嘉树,海南文昌人。少年时曾随义父去美国,先后在丝茶店、美国海岸防卫队工作。1880年领洗皈依基督教。1882—1885年在温德毕尔特大学神学院学习。毕业后,美以美会即派他回中国传教。1894年春,孙中山北上投书路经上海时,与宋相遇。两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宋热切地同情和支持孙中山反清爱国活动,甲午战争爆发不久,”清兵屡败,高丽既失,旅、威继陷,京、津亦岌 岌可危;清廷之腐败尽露,人心愤激”〔5〕。宋认为,这是在国内开展反清斗争的良好机会,所以致函孙中山,劝其迅速回国。

1895年1月,孙中山登舟归国。当船停泊日本横滨期间,孙“曾在舟中向归国侨胞演讲逐满救国,为该埠售物行商陈清所闻,陈以报告侨商冯镜如、冯紫珊、谭友发(号奋初)等”,三人皆“行侠好义热心爱国”同胞,急派“陈重登该轮邀请总理登陆商谈国事,总理谓此船开行在即,不便登陆,授陈以兴中会章程及讨满檄文一大束,令转交冯等照章设立分会”〔6〕。

同月下旬,孙抵达香港。旋即约集郑士良、陆皓东、陈少白、杨鹤龄、区凤墀等人,商议拟联络各地同志,扩大兴中会组织,以利革命进行。另外,孙中山认为,香港辅仁文社领导人杨衢云等人具有强烈的反清思想,可以跟他们联合起来。

杨衢云,名飞鸿,祖籍福建海澄。自幼生活在香港,毕业于香港圣保罗书院,曾担任香港湾仔国家书院英文教员、招商局书记,后又任香港新沙宣洋行副经理。“其为人仁厚和蔼,任侠好义,尤富于国家思想。尝习拳勇,见国人之受外人欺凌者,辄抱不平。初与谢缵泰等创设辅仁文社于香港”〔7〕。

谢缵泰·字圣文,广东开平人。从小生活在澳洲,深通英文·其父谢日昌在澳开设益泰号,经营进出口贸易,为澳洲中华独立党领袖,谋求反清复汉。谢深受其父影响,发誓要驱逐鞑虏。自香港书院毕业后,曾任香港工务局书记。

孙、杨晤谈,一拍即合,杨欣然同意与孙联合组织兴中会。杨与谢缵泰商议后,为表示决心联合成立新组织,愿意取消辅仁文社名义。

于是,孙中山就着手组织香港兴中会。2月18日,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挂出了一块乾亨行招牌,以避警探耳目。这商号是黄咏商提出来的。黄,广东香山人,世居澳门。其父黄胜,任香港议政局议员。”咏 商好读易,研究湛深,尝言物极必反,汉族已有否极泰来之象。清祚覆亡在即,吾人顺天应人,此正其时。”他提名“乾亨”,是“取乾元奉行天命,其道乃亨之义也”,表示反清起义,通达无阻,必定胜利。〔8〕

2月21日,香港兴中会在乾亨行召开成立大会。入会时都举右手向天宣誓:“驱除鞑虑,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这跟檀香山兴中会盟书是一样的。矛头直指清王朝,并提出建立共和国的目标。这个誓词仍然是秘密的,没有写进新《章程》。当时入会的有49人,原辅仁文社入会的除杨、谢外,还有周昭岳。

会上通过了由孙中山修订的兴中会新章程。这个新《章程》与檀香山兴中会《章程》相比,内容增加了不少。

引言部分,即人们常说的宣言,基本原则未变,但文字有所修改。原来的“乃以庸奴误国,涂(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一句,改为“乃以政治不修,纲维败坏,朝廷则鬻爵卖官,公行贿赂,官府则剥民刮地,暴过虎狼,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呜呼惨哉!”两者相较,内容一致,但前者含糊,后者具体、措词激烈。

章程部分由原来的9条扩为10条。有的条款是新增的得,如第一条,“会名宜正”:“本会名曰兴中会,总会设在中国,分会散设各地。”有的条款说得更具体、严密,如第五条“交友入会”,原款写“凡新入会者,须要会友一位引荐担保,方得准他入会。”新章程改为“本会收接会友,务要由旧会友二人荐引,经董事察其心地光明,确具忠义,有心爱戴中国,肯为其父母邦竭力,维持中国以臻强盛之地,然后由董事带之入会。必要当众自承其甘愿入会,一心一德,矢信矢忠,共挽中国危局;亲填名册,并即缴会底银五元,由总会发绘凭照收执,以昭信守,是为会友。若各处支会,则由该处会员暂发收条,俟将会底银缴报总会,取得凭照,然后换交。”

通读新《章程》,不难发现,这个《章程》,存在着严重的改良主义倾向。主要表现是:

一、对中国近代社会基本问题产生的原因作了错误的分析。大家都知道,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而导致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积弱和被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但是,《章程》却说:“盖中国今日政治日非,纲维日坏,强邻轻侮百姓,其原皆由众心不一,只图目前之私,不顾长久大局。不思中国一旦为人分裂,则子子孙孙世为奴隶,身家性命且不保乎!急莫急于此,私莫私于此,而举国愦愦,无人悟之,无人挽之,此祸岂能幸免?倘不及早维持,乘时发奋,则数千年声名文物之邦,累世代冠裳礼义之族,从此沦亡,由兹泯灭,是谁之咎?识时贤者,能无责乎?”显然,《章程》把社会问题归罪于广大民众,而把真正的祸首清政府和资本帝国主义放在一边,颠倒了是非。可见,《章程》虽找到了社会主要毛病,但找错了病因,作了错误的阶级分析。

二、提出了改良主义的“振兴中华”的设想。由于错误的社会分析,必然提出错误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章程》不但没有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政府的宗旨,反而主张“讲求富强之学,以振兴中华”。因而提出“联结四方贤才志士,切实讲求当今富国强兵之学、化民成俗之经,力为推广,晓谕愚蒙。务使举国之人皆能通晓,联智愚为一心,合遐迩为一德,群策群力,投大遗艰。则中国虽危,无难救挽。”这是改良性的救世方案。

三、在规范会员行动时,《章程》不是引导会员从事反清反帝政治斗争,而是要他们作一些具体的文化、教育、经济实事。《章程》规定:“本会拟办之事,务须利国益民者方能行之。如设报馆以开风气,立学校以育人材,兴大利以厚民生,除积弊以培国脉等事,皆当惟力是视,逐渐举行。以期上匡国家以臻隆治,下维黎庶以绝苛残,必使吾中国四百兆生民各得其所,方为满志。”这些应兴应革之事,在《上李鸿章书》中不难找到。有些用语,如《章程》第二条中说的“讲求当今富国强兵之学,化民成俗之经”一句,在《上李鸿章书》的开头就写有“其富国强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规”,从文字到内容都是一致的。这也是当时社会上比较流行的维新改良语言。

可见,新《章程》既没有提出反清,也没有提出实行民主共和的目标,而主张通过社会改良,振兴中华。因而,这是一个改良主义的《章程》。

有人说,香港兴中会新章程与檀香山兴中会老章程相比较,“跨出了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更为明显地把矛头指向了朝廷和官府,公开揭示了兴中会反抗清王朝的宗旨”。此说叫人难以理解。新章程对清廷的批评虽用了几句激烈的语言,但也只是出于爱国,出于救亡,并非要求推翻清王朝。整个章程的字里行间,没有任何反清的意思。恰恰相反,新章程的要害部分第二和第三条所规定的宗旨,会员办事志向,都是讲求富求强,做“利国益民”之事,帮助清政府“以臻隆治”。这是助清,而不是反清。所以,新章程本身不具有任何反清革命意义,与旧章程相比,不仅没有跨出“有重大意义的一步”,反而倒退了一大步。

为什么会有这种倒退?

我认为,新章程的改良主义思想不是孙中山的真实思想。因为孙从檀香山到香港始终坚持反清革命精神。他在乘轮回国,抵横滨港时,向船上的旅客宣传革命,并将檀香山兴中会文件交陈清组织革命团体;建立香港兴中会时,坚持“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组织成立后,又立即投入举行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这些言和行都没有半点改良主义色彩。

那末,孙中山为什么要抛出一个改良主义的章程呢?说穿了,是打改良主义旗号,掩护反清革命活动。《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编有一段文字说得很清楚:“兴中会成立后,即颁布宣言书及章程十条,以资号召。因避清英二国官吏干涉,文中纸言救亡,仍未敢公然排满及明示合众政府之示旨也。”〔9〕当时的革命处在地下状态,是以秘密的入会《盟书》为指导,而公开的《章程》并不重要,是宣传性文字,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灵活处理。《章程》以爱国、救亡为宗旨,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能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情和支持,清政府也无可指责。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深深地意识到,进行革命活动,必须从斗争需要出发,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他在檀香山宣传革命,组织兴中会时碰了钉子。冯自由曾说:“其时华侨风气尚极闭塞,闻总理有作乱谋反言论,咸谓足以破家灭族,虽亲戚故旧亦多掩耳却走。”〔10〕所以他后来常用避讳、隐语的办法,掩护革命的真实意图。如新章程第八条谈为反清起义筹款时写道:“特设银会以资巨集,用济公家之急,兼为股友生财捷径,……每股科银十元,认一股至万股,皆随各便。……开会之日,每股可收回本利百元。”这里的“开会之日”是隐语,其真实含义是指革命胜利之日。所以,新章程以爱国救亡为宗旨,是为避开清廷的耳目。

注释:

〔1〕邹鲁:《乙未广州之役》,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第229页。

〔2〕《伦敦避难记》,《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2页。

〔3〕〔6〕〔10〕冯自由:《兴中会组织史》,《革命逸史》第四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14、3页。

〔4〕《革命原起》。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第25页。

〔5〕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印行《总理遗教全集》(1943年),第332页。

〔7〕〔8〕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第4、6页。

〔9〕上海书店:《民国丛书》第二编76,第7页

标签:;  ;  ;  

对兴中社会问题的再思考_兴中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