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科技第一生产力”的理念_科技论文

牢固树立“科技第一生产力”的理念_科技论文

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牢固论文,科学技术论文,第一生产力论文,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来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发生作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

(1)科学技术的发展呈指数增长和呈群体化趋势。恩格斯曾用数学的方式表达了科学发展的加速度,他说,科学的发展则同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比例,因此,在最普通的情况下,科学也是几何级数发展的。由于不断的积累,使在前人已有的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科学技术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规律性。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推测,人类科学知识在19世纪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加1倍,70年代每5年增加1倍;目前有的专家估计每3年增加1倍。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大量涌现,本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10年中的科技成果比以往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仅仅在宇宙空间技术领域中,就出现一万二千多种过去不曾有过的新产品与新工艺。现在全世界每天大约发表1.3-1.4万篇科技论文;4万篇文献,登记800-900件发明创造专利,出版330种科技图书。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每隔一年半就增加1倍。这些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致使有人将战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的科学的迅速发展称之为“知识大爆炸”。战后,科技人员的队伍不断扩大,美国是每10年翻一番,西欧发达国家是每15年翻一番。现在,全世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已达5000万人。预计未来100年,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将占世界总人口的20%,说明丰富多彩的创造性科学劳动,将在21世纪普遍成为人类的主要活动。

过去的技术革命是建立在单项或少数新技术的基础上,这次则是在多数和综合性新技术基础上的从大陆到海洋、从地球到天空的各个学科领域的新技术革命,从而带来了众多产业部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促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大大缩短。例如,从发明到应用的周期,18世纪前平均为70年,19世纪为14-70年,20世纪上半叶为20年,战后缩短为7年,现在一般为5-1年。例如,1928年发明尼龙到1939年完成商业产品,花了11年时间,而1954年发明聚丙稀到商业生产不到3年。特别是在任务紧迫的情况下,从应用研究、乃至工程设计、工程技术试制一系列工作,往往同时并进,科研人员也直接参加设计试制工作,从而缩短了整个过程。美国战时搞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由于战争的需要,不到4年就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集成电路从无到有仅用了2年,激光器仅用了1年的时间。与此相适应,新技术、新产品的老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老化周期不断缩短。20世纪初为40年,50年代为15年,70年代为8-9年,80年代以来更短。如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速度大约5-8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成本降低10倍、体积缩小10倍。从1973年研制成功第一台微处理机到80年代初期已更换了四代。据统计,最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工业新技术,到今天已有32%已经过时;而在电子技术领域中这一比率高达50%。以晶体管为例,1947年,晶体管研制成功,60年代初,在电子技术领域中开始推广应用晶体管,实现了电子设备的晶体化;1960年美国生产的晶体管中,大约有70%是用在导弹、计算机和通讯设备方面;1969年,美国的厂有的已不再使用晶体管,晶体管在导弹、计算机和通讯技术领域已经显得陈旧过时了。

(3)生产、技术、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生产、技术、科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两个循环,即生产→技术→科学和科学→技术→生产。在本世纪以前,突出的是第一个循环,即主要是生产推动技术和科学的发展。在当代,生产、技术、科学的互相作用机制已完全逆转过来。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往往是由大批科学家通过对自然界的深入研究并有目的地应用于生产领域而创造出来的。现代自然科学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基本粒子理论、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信息论等,都是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顺序。如运用相对论及原子核裂变原理形成和发展了核技术,促进了原子能在军事、航运、发电等方面的应用;运用光量子理论创造了激光技术,建立了激光产业;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新成就,发展起生物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食品工业等方面,等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这种强烈的超前性,决定了它的第一生产力地位。

(4)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向着高度知识密集型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作为二百年前产业革命时期国民经济主导部门的纺织业,以及后来代之而起的钢铁、汽车、造船和建筑业等,现在已越来越成为“夕阳工业”,逐步退居于次要地位。目前,日、美、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不少传统工业已实现了自动化。与此同时,电子工业、信息工业、核工业、宇航工业、新材料工业、生物技术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的新兴工业部门则如旭日东升,迅速发展成为“朝阳工业”。“朝阳工业”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人均劳动生产率也高。许多发达国家的“朝阳工业”产值已在国民经济中跃居前茅。

从整个社会生产来看,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扩大,劳动力则由前者向后者移动。据统计,16个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人员就业总数的比重已从1950年的38.7%上升到1979年的56.5%。以美国为例,职员人数最多,其次是工人,再次是农民。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美国农民占劳动力的三分之一,而现在只大约占2%。目前,美国只有13%的劳动力在从事制造业。从事信息(第四产业)的人员,1950年只有17%,而今已超过60%。人口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科学文化发展的水平。人口流向第三、第四产业,标志着这个国家社会经济发达,科学技术进步。

(5)脑力劳动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显著变化。几千年来,人的体力变化不大,但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成就却象奇迹一般发展。这充分说明,劳动者素质即科学文化水平、生产技术水平高低是决定劳动生产力高低的首要因素。而劳动者素质高低,又直接取决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可以把“体力型”、“经验型”劳动者变为“科技智力型”劳动者,增强他们认识、改造、管理、征服、利用自然的能力,为社会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新的科技革命发明了可以取代人脑的技术成果——电脑,这使得人脑得以延伸和扩展。机器人、智能机器的出现和应用,出现了劳动者和电脑的新的劳动者结构。据统计,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比值,在机械化初期为9∶1,机械化中期为6∶4,自动化时期为1∶9。1960年美国从事脑力劳动的所谓“白领工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3.3%,1983年增至73%。从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看,智能科技的发展将使劳动力结构向非体力的智能化演变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脑力劳动的主导作用将进一步明显。这就要求所有的劳动者都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技术素养,成为既能从事研究开发,又能从事实际操作;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6)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劳动手段(生产工具)更加现代化。自第一次技术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提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这次新技术革命中,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传统机器体系出现“4A”(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农业自动化)的世界性发展趋势,使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生产工具的变革已由过去“手的延伸”变为“脑的扩展”。利用科学技术创造的机器体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而且还部分取代了人脑的创造性思维性功能。从而可以完成人力本身需要几年、几十年才能完成,甚至有的根本无法完成的课题。由于现代科学技术使生产工具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把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7)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已起着第一位的作用。世界各国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初期多靠人力,中期多靠资金,近期多靠科技。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创造财富,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消耗,提高产值;二是发展高科技,开辟新的产业,如信息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等。特别是后者,主要依靠科技和一定数量的信息,而无需大量的资源、能源,却可以创造出大量的财富。国外学者根据道格拉斯函数计算的结果,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本世纪初为5%-20%。本世纪中叶上升到50%,80年代上升到80%。这充分显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明显超过资本劳动力的作用,没有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当代生产力就不能迅速发展。事实已经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甚至是“第一生产力”,这已越来越被世人所共识。

二、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

科技兴则国兴,科技意识必先行。如何在全民中树立起科技意识,便成为关系到我国现代化成败的战略性问题。科技意识的核心是科技的价值观念,它的根本体现就是尊重知识分子,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人才意识。科技意识必须是全民意识,而且应当成为社会的主导意识。重视科学技术不能只停留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层,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全社会的事,人人有责,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奉献。因此,必须提高全社会追求科技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精神、相信科技价值、尊重科技主体,具有科技需求和参与科技活动的意识。是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关键。为此:

1、必须高度重视教育,造就宏大的科技队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谁赢得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赢得了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关键。发展教育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根本途径,是科学知识继承和传播的手段,是科学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桥梁。教育是科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媒介:“科技——教育——经济”。而且科技本身的发展,又是以教育事业的发达为基础。没有教育,科技就不可能对经济增长有那么大的“贡献率”。

过去的事实证明,凡经济发展较快、实力地位得以增强的国家和地区,无不极大地得益于国民教育。战后日本经济得以高速增长的原因众多,但许多日本人都把“教育普及程度高”列为首要的原因。丹麦的农业很发达,每年有三分之二的农产品销往国外。这与其农业生产者受教育程度高有很大关系。在丹麦,一个立志务农的青年须经9年的义务教育,6个月的农业基础教育,3年的务农实践,9个月的农业经营教育,再经过考试合格领到证书后,方有资格当农民。韩国的学者也认为教育是韩国“经济起飞”的前提,台湾学者总结台湾近20年来“经济奇迹”的经验是:教育+对外贸易。重视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共识。从世界近现代史看,不少贫弱的民族和落后的国家,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经济起飞,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具体条件和有利因素,但重视教育,善于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则是其共同点。我国综合国力弱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落后。因此,全党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国家教育,把教育当作振兴科学技术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专家和“帅才”。

2、建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是第一生产力的“载体”,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中,知识分子处在关键性的地位。世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哪个国家能够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哪个国家就拥有最宝贵的竞争力。许多国家为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稳定和吸引人才,都纷纷采取措施。

一是改革工资制度,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近年来,日本一些科研机构和许多企业纷纷推行“能力工资制”,按能力强弱决定报酬多少;英国为国家科研学会所属的科技人员增加24%的工资,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人才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匈牙利实行工资与研究成果的效益及贡献挂钩,改革单凭学历和学位定工资的办法;波兰、保加利亚也实行能力工资制,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与其考核结果挂钩;韩国采取相对优厚的工资待遇。在国立、公立科研机构中的科技人员与政府行政人员的工资都分九等,但科技人员每等的起始工资比行政人员高20-80韩国圆,再加10%的津贴。私立企业中科技人员的工资更高,津贴高出20%。

二是推行奖励制度。美国设立了科技奖励制度,如最高科学荣誉奖和国家技术奖、青年探索者奖等,英国皇家学会设有最高荣誉奖章——柯普利奖章及两种金质奖章等;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设有科技人员金质奖、银质奖和铜质奖三种荣誉奖,瑞典设立了以诺贝尔命名的发明奖,最高奖金为10万克朗;日本各级政府和民间团体的奖励制度达数十种之多。韩国设立的以“总统奖”和“韩国科技大奖”最富感召力,每年由总统亲自颁发四项“总统奖”,即科学奖、技术奖、技能奖和技术服务奖,奖励对象广及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1986年,每项奖金为500万圆。1985年设立的“韩国科技大奖”,对有重大发明者,除给予荣誉表彰外,还发给奖金3500万圆。同时,任命获奖者为终身研究员,保证其研究所需经费,每年允许其参加一、两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本人和家属还可享受医疗、就业就学等各种特殊待遇,还将其事迹拍成电影,以资褒奖并激励他人。这些改革和奖励措施,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稳定和吸引了科技人才,对建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刺激科技需求。强调自由竞争,遵循价值规律的市场经济体制,必将对强化科技意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

(1)市场经济能促使人们认识到科技的巨大威力,迈出树立科技意识第一步。科技只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只有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才能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人们对物化了的科学技术,种种先进产品给予很高的价值评价,并进而认识到科技是生产力,这是科技意识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提高科技意识不可逾越的阶段,市场经济对科技意识的推动作用点也就在这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向世人表明,越是开放早的地区,人们越重视知识。正是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特区城市首创了重奖科技人员的先例。一些个体企业老板虽然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但他们懂得招揽人才,重用知识。一般说来,社会对科技的需求越强烈、迫切和持久,则越重视对科技的利用和投入,科技知识和人才也就越能得以不断升值,从而促进人们形成尊重知识与人才的观念和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

(2)市场经济可以促使科技工作者转变价值观念,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市场意识的影响下,社会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市场。于是,在市场的客观要求下,科技工作者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会逐渐完成价值观念的转变。在当前这场面向经济、面向市场的体制转轨过程中,又是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走在前面。沿海开放地区从事市场开发的科技人员比例就比内地高,而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正源源不断地流向特区,这正是市场形势所迫。只有首先树立市场意识,知识的价值通过市场体现,知识分子的地位才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得以改变,出现市场选择人才的局面。

(3)市场经济直接冲破传统价值观念,推动科学文明意识的建设。一般说来,科学精神作为科学价值观念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求实精神、批判和积极进取精神以及平等竞争精神,这些都是从事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素质,是科技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价值取向也使人们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而市场经济便可以在短时间内扭转这种局面,因为勇于探索、自由进取等精神同样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标签:;  ;  ;  ;  ;  ;  

牢固树立“科技第一生产力”的理念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