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宏观经济态势的关联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联性论文,通货膨胀论文,经济增长论文,宏观经济论文,态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经济摆脱了通货紧缩的阴影,开始了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在这一轮经济增长中,有些经济指标较高,以至于达到或接近了前几次经济过热时期的水平。在经济增长率方面,2003年达到9.1%,2004年保持9.5%的增长速度;物价也出现了上涨趋势,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2004年的涨幅为3.9%;同时,部分行业,特别是钢铁、能源、原材料、房地产等基础行业领域投资上升较快,使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由此导致了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绷得过紧,而且投资猛增又带动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在经济快速增长中,耕地大量减少,粮食产量下降幅度过大,致使食品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这些现象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家的警觉,并在学界和政策部门展开了一场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自樊纲(2003)第一次提出我国有经济过热的苗头以来,各经济学家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争论至今基本上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持这种观点的人的主要证据在于:(1)物价的上升;(2)投资增长过快;(3)投资效率低下等。这些经济学家更多是站在央行的立场。他们希望收紧银根,压住贷款的增长,以缓冲银行面临的风险压力。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并未过热,其主要依据(1)中国目前增长9%或10%属于正常增长,并不存在过热(胡祖六,2003);(2)中国目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扬不具有可持续性(姚景源,2003);(3)用投资指标衡量经济过热很不可靠;(4)中国目前失业率居高不下(胡祖六,2004 )。这些经济学家更多是站在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的立场上。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和部门更强调就业,希望继续保持经济高增长来推动就业,缓解三农问题,同时对局部泡沫进行结构调整。
目前,经济过热的判断缺乏统一标准,这是经济学家关于宏观经济形势看法不一的主要原因。那么如何寻找一个可比较的标准评估宏观经济形势呢?首先按照经济过热的定义,经济过热是一个宏观经济总量的概念,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需求过量增长,超过总供给的情形。而产出缺口(output gap)能够反映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差异,表明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求的缺口和物价上涨的压力。实际产出表明一定时期内由社会总需求所决定的产出情况,而潜在产出则表明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所能提供的总供给的状况(刘树成,1997)。若实际产出大于潜在产出(potential output),意味着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胀压力增加;若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则意味着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即经济并不过热。可见,潜在总供给(潜在产出)及其相联系的产出缺口的概念可以作为参照指标,本文主要在这种框架下来讨论我国宏观经济形势。
不同的形势判断将导致不同的调控政策,而不同的调控政策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本轮经济的走势,甚至可能影响中国经济转型的成败,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经济的动态变化。在关于经济过热与否的争论中,我国自2003年下半年起,特别是2004年上半年陆续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以防止国家经济的大起大落。究竟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我国目前的经济是否过热,以及今后我国的宏观调控走向如何,这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本文首先是利用基于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我国的产出缺口和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估计,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的对应关系来刻画我国的“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用该曲线研究了中国1981年以来的物价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对近年来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最终给出政策建议。
二、我国产出缺口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计
衡量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是经济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的关键视角(Samuelson,1992)。从短期来讲,估计产出缺口有利于分析经济中的供求均衡,以评价通货膨胀压力。从中期角度看,借助潜在产出的估计,我们可以衡量经济的总供给能力,并进而分析产出和就业的非通胀的增长路径。本文对于潜在产出的估计是采用基于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的状态空间模型。
(一)模型的提出
根据Apel和Jansson基于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的基本理论,可以通过产出、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系统来获得对产出缺口和自然失业率的估计(Apel and Jansson,1999)。菲利普斯曲线是将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和失业率的波动联系在一起;奥肯定律是将失业率波动和产出波动联系起来。本文以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为理论依据,构造一个以潜在产出和失业率缺口为不可观测变量(状态变量)的状态空间模型,在估计模型的同时得出潜在产出的估计值。
根据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偏离(即失业率缺口)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根据奥肯定律,实际产出对潜在产出的偏离(产出缺口的相反数)与失业率缺口之间也存在负相关关系。据此,我们构造的状态空间模型如下:
附图
这里,π[,t]表示通货膨胀率;u[,t]表示现实失业率水平,u[,t][n]表示自然失业率水平(NAIRU),u[,t]-u[,t][n]表示失业率缺口;z[,t]代表一个供给冲击变量(如果经济中不存在供给冲击,则z[,t]=0);y[,t]代表实际产出的对数,y[,t][p]代表潜在产出的对数,y[,t]-y[,t][p]则表示产出缺口。式中的滞后期数是适应性选择的结果。
对于方程(1)、(2)中出现的失业率指标u[,t],在国外的类似研究中(Apel and Jansson,1999)可以找到现实的统计数据用于模型的求解,而自然失业率u[,t][n]是一个无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测度的指标,因此在模型中将其作为状态变量来对待。对于中国来说,目前的失业率统计数据不能完全反映中国社会的失业情况,甚至出现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城镇失业率的统计数据并不下降的现象。鉴于中国的特殊情况,我们在构建的模型中,索性将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的偏差(即失业率缺口)视为一个整体,作为状态变量进行估计。
模型中的(1)式和(2)式是量测方程(或称为信号方程),(3)式和(4)式是状态方程(或称为转移方程)。很明显,方程(1)是依据菲利普斯曲线的原理定义的,方程(2)是依据奥肯定律定义的。通常情况下, 菲利普斯曲线的估计是通过引进外生的失业率缺口或产出缺口实现的。而在这里,菲利普斯曲线作为不可观测变量系统(unobserved-components system,也被称为UC模型)中的一个约束条件,失业率缺口的不可观测特性得以在模型中展现,并随同模型的参数一起得到估计。方程(2)将潜在产出作为一个内生变量来看待,并确保了对失业率缺口的估计和对潜在产出的估计彼此一致。方程(3)表明了潜在产出发展的随机趋势特征,具体地说,潜在产出被假定为遵循一个带有漂移的随机游动过程。方程(4)表明对失业率缺口的假定为一个自回归过程。由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仍为资本拉动型,即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投入的增长(周海春,1999),所以我们把资本形成总额的对数差分值作为供给冲击变量z[,t]引入到模型中。
(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我们选用1980年到2004年的数据(注: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经济景气统计月报》和国家统计局网站(www.stats.gov.cn)。)为样本。为了避免伪回归问题,状态空间模型要求变量是平稳的或者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我们首先对模型中的三个可观测变量:实际产出y[,t]、通货膨胀率π[,t]、资本形成总额的对数差分值z[,t]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其平稳性。
表1列出了模型中各个变量的ADF检验和PP检验结果,其中符号△表示序列的一阶差分。根据表1中列出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来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中的三个可观测变量均显著,即接受“至少存在一个单位根”的原假设,而它们的差分序列则均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我们推断实际产出y[,t]、资本形成总额的对数差分值z[,t]和通货膨胀率π[,t]均为非平稳序列,且服从一阶单整过程。接下来我们需要对这些单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来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表1 单位根检验结果
序列名 y[,t] △y[,t] z[,t] △z[,t] π[,t] △π[,t]
ADF统计量2.61-3.89*1.310 -2.124*-2.66-4.43*
PP统计量 1.21-4.168*
-1.43
-3.46*-2.06-3.55*
*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
本文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判断模型中通货膨胀率π[,t]和资本形成总额的对数差分值z[,t]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r表示协整关系的个数,*号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
表2 z[,t]和π[,t]之间的协整检验结果
原假设 r=0 r<=1
备选假设 r>=1 r>=2
特征值0.3457
0.2168
统计量16.05*3.57
5%临界值 15.49 3.84
*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
从表2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货膨胀率π[,t]和资本形成总额的对数差分值z[,t]之间存在一个显著的协整关系。因此,我们建立的量测方程(1)不存在伪回归问题。
(三)模型的估计结果
我们用Kalman滤波对模型进行了估计,所有计算过程均由经济计量软件Eviews完成。表3是模型参数的估计值。
表3 模型参数的估计结果
参数η[,0] η[,1] φ[,0] φ[,1] ωδ[,1] δ[,2]
α
估计值
-0.85-0.88-0.87-0.90
0.3 0.1 0.970.09
p值 0.0000.0000.0000.000 0.000
0.0000.000
0.000
从表3列出的模型中各参数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到,各估计参数均显著非零, 并且所有参数的符号符合预期,与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所揭示的变量关系完全一致。
根据估计出来的模型,得到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与产出缺口的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与产出缺口(%)
年份 潜在经济增长率 产出缺口 年份 潜在经济增长率 产出缺口
1981 8.0 -2.9 1993 11.7 2.9
1982 8.1 -2.1 1994 11.9 3.1
1983 10.7 -2.0 1995 10.7 -2.6
1984 12.4 0.4 1996
10 -1.9
1985 12.7 1.1 1997
9.2 -3.7
1986 10.2 -3.4 1998
7.8 -3.9
1987 9.9 -2.8 1999
7.1 -4.77
1988 7.2 0.9 2000
7.9 -2.6
1989 8.6 -3.3 2001
8.1 -2.5
1990 6.3 -2.3 2002
9.6 -4.0
1991 8.7 1.9 2003
9.3 -2.6
1992 12.5 0.4 2004
9.7 -1.6
三、我国的“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能够综合体现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率两个指标的周期变化特征,能够清楚地刻画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两者共同的周期变动路径,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及经济运行态势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菲利普斯曲线有三种基本关系,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在研究“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时,经常不是直接采用经济增长率指标,而是采用产出缺口。我们把产出缺口作为横轴,通货膨胀率作为纵轴,得到图1所示的中国1981~2004年的“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附图
图1 我国1981~2004年“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需要说明的是,图中横向阴影部分表示我国历年来通货膨胀率波动的合理区间,即[1.4~8.2];(注:具体估计过程见第四部分。)纵向阴影部分表示产出缺口为正的区间,落在这一区间的年份意味着出现了经济过热。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1981年以来总体上呈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环形状,这说明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呈同向变动关系,即改革开放,特别是1984年价格改革以来短期菲利普斯关系在我国是存在的,为此,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我们可以通过适度控制总需求、适度控制经济增长率,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加剧;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为了治理通货紧缩,可以通过适度增加总需求、适度提高经济增长率的方式实现;而且,近年来,我国菲利普斯曲线位势相对较低,说明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率与90年代中期以前相比处于较低水平。然而,近年来的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扁平,特别是2003、2004年,这说明近两年通货膨胀率变化较快;另外,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在1981~1996年存在一种逆时针方向的移动轨迹,表明当经济增长率在商业循环的上升期而上升时,对应于任何给定经济增长率水平的通货膨胀率将高于同样经济增长率水平的平均值;当经济增长率在商业循环的下降期而下降时,对应于给定经济增长率水平的通货膨胀率将低于同样经济增长率水平的平均值。逆时针方向的移动轨迹是一种比较正常的形态,在一定意义说明的是经济波动趋于稳定的一种自稳定机制(范从来,2000)。但1997~2004年间却出现了反常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形状。这说明这段时间中国的经济环境与前几个经济周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90年代中期以前的短缺经济已经结束(赵博,2004)。由短缺经济向需求不足经济的转型使我们的经济政策效果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短缺时压制通货膨胀政策的效果往往使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大于增长率的下降;而供求均衡并出现供给过剩时,抑制通货膨胀政策则使得增长率的下降往往大于通货膨胀率的下降。(注:赵博等:《菲利普斯曲线研究在中国的实证》,《管理世界》2004年第9期。)
四、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产出缺口、潜在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菲利普斯曲线是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重要参数或工具,在本部分我们将利用以上的分析结果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加以研究。
(一)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保持健康快速状态
1998~2001年,在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等世界主要国家同步陷入经济衰退的影响,以及克服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7.1%~8%的增长。在此基础上,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回升到8.3%,2003年、2004年又分别上升到9.1%和9.5%。如此之高的增长速度是健康的,并未出现经济过热现象。
首先,我国在1984、1985年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15.1%和13.5%的高峰,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出现经济过热;1988年经济增长率为11.3%,仍然处于过热状态;1992年,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根本转型,原有体制下的投资饥渴、急于求成、层层片面追求高速度的弊端还没有被克服,经济增长率很快达到14.2%高峰,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给全线紧张,金融秩序混乱,明显出现经济过热,并持续到1994年。从产出缺口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图2所示), 在这几个经济过热的周期中,产出缺口皆为正,说明经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符合本文前面提到的经济过热定义,同时也说明了产出缺口在衡量经济过热与否方面的有效性。我们以同样的标准来分析我国近几年的状况发现,自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变化,经济的内在约束强化,引起有效需求不足,使经济开始走入周期的低谷。同时由于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连续多年处于通货紧缩状态,这期间产出缺口皆为负值;即使2003、2004年我国经济在扩张性宏观调控的刺激下摆脱了通货紧缩以后,产出缺口仍为负,这说明近几年实际产出总是在潜在产出的下方运行,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并未出现过热。然而可以看到从2002年开始,产出缺口有缩小的趋势,说明经济正在向过热状态逼近,通货膨胀呈上升趋势。
附图
图2 我国1981~2004年的产出缺口
其次,从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计结果得知(图3所示):近年来,我国经济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虽然保持很高的速度,但距离过热还有相当距离。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实际经济增长率有向潜在经济增长率靠拢的趋势,说明我国资本、劳动力等资源虽然没能得到充分利用,但利用效率近几年有逐渐提高的趋势。
附图
图3 1981~2004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
另外,从我国“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中也可以看出,最近几年有向纵向阴影区域靠近的趋势,但距离该区域还有相当距离。
以上的分析表明,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是健康、正常的,并未出现经济过热。首先说明了本次宏观调控并不是在经济全面过热的背景下启动的,而是为了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其次反映出我国2003年下半年和2004年的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正确的和有效的,不但使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实现了2004年创造9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的目标,而且还避免了全局过热的大起(刘树成,2005);除此以外,我们认为政府在运用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不应把紧缩的力量用得太大,不应过分调低经济增长率,避免错失我国经济高增长的机会,毕竟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发展任务还很重,而且较低的增长率会使得2005年继续创造900万个就业岗位的目标难于实现。
(二)近年来物价没有过度上涨,但通胀压力仍然很大
实际经济运行的理想境界是在其潜在产出水平上运行,不能过度高于也不能过度低于潜在的产出水平,因此产出缺口g[,t]=0是比较理想的。本部分利用这一思想对我国历年来通货膨胀率可接受的变化范围进行估计。
根据前面的估计结果,我们发现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利用协整理论来检验两者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首先,对通货膨胀率π[,t]与产出缺口g[,t]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表5所示:
表5 单位根检验结果
序列名 g[,t] △g[,t] π[,t] △π[,t]
ADF统计量 -2.63-5.17*-2.66-4.43*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通货膨胀率论文; 经济增长率论文; 菲利普斯曲线论文; 失业率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产出缺口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