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中的几点反思论文_顾娟丽

合作学习中的几点反思论文_顾娟丽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被公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亮点。本文通过反思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合作小组学习 小组合作 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9)01-008-02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是当今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合作学习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是指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依据一定的合作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不再看学生后背,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

然而在听课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课堂教学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设计与处理总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搬硬套:表现在有些老师过分追求时尚技法,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教学时髦的一种幌子,作为一张美丽的标签贴在课堂上,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

2、重"议"轻"思":表现在教师出示问题之后,马上要求学生讨论、合作,并没有腾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个体进行思考,致使部分学生不动脑筋,讨论不深刻,不能收到很好效果。

3、放任自流:主要表现在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应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学习,而忽略了教师的引导。殊不知,如果学生的学习失去教师的"导航",就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成为一艘失控的轮船漫无目的地行驶。

4评价不全: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而忽略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可见,要真正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的开展,绝非易事。下面对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为了方便,常将同桌的两位同学或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往往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使的各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差异很大,虽然有时场面看起来也很热闹,但对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和合作意识的养成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这样的合作并非真正意义的合作,而是形式主义。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好分组。我们可根据学业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的高低、情趣爱好、性别等不同,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人数为4--6人一组为宜。,在合作过程中每组的组长可采用轮流制,担任组长的学生要做好本组的讨论、协调、小结、汇报和分配好其他角色的分工工作。

二、教师担当好角色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能做局外人,而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说教师应起到以下作用:

1、引导学生行为规范

合作小组刚成立时,学生受以前学习习惯的影响,交流时有的小组无人发言,没有讨论记录;有的小组各人说各的,讨论时间结束时,也没有讨论结果,学习效率低,实施探究时,能者多劳,懒者旁观,甚至无人做或抢着做实验,效果不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做好每组成员的思想工作,让每个成员明确自己该干什么,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民主平等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敢说敢想,要求他们努力做到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积极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2、善于发现思维的火花

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对学生在交流中提出的较有价值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在汇报时提出来。在全班交流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此问题在进行深入的讨论,并给予适时指导、启发,从而是学生认识问题进一步深化。

3、及时排除思维障碍

科学探究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艰辛的智力跋涉,其中潜在着大量的障碍和学生难以克服的困难,尤其是刚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交流与讨论浅层次、表面化的现象。出现问题的原因常是多方面的,例如:可能是组内成员的知识面较窄,可能是学生讨论问题的切入点没有选准,可能是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等,这就需要教师适时介入,及时地点拨,排除障碍,确保探究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

事实证明,有时教师短短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简单的手势,就能把学生从思维的误区中拉出来,让学生顿悟,使之豁然开朗。

三、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问题是:人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快慢都有可能与别人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更是完全自然的现象,这也就决定了在学习成效上存在明显的差别,而教师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和全面性。

1、要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对小组集体的评价可采用加分的办法,即小组学习某一部分内容取得较好效果时,给小组每一位增分,每次加分为2--5分,使小组内各成员形成目标互赖和奖励互赖的意识。小组内个体的评价也是采用给以加分的办法,但主要考虑进步,这一点非常重要,如 :当在小组合作学习后的课堂检测中可根据小组成员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给以增分;当小组内某一成员进步1--5分,可获得增分5分,进步6--10分,可获得增分10分,依次类推,也就是说,如果认真参与合作学习,就有可能既获得小组内增分又获得个人增分,这些增分由组长给每一位学生做好记录。学生获得增分后又可以升级为荣誉卡片或奖状来评价和激励学生。

2、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的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小组成员,特别不能按学习成绩给学生贴标签,歧视或不信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积极发现和表扬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优点,特别是要对那些自卑,胆怯和交往困难的学生给以更多的关爱。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合作"二字,对未来社会是必需的,对未来的课堂可能更是必需的,因此我们要对其作一些思考,哪怕只是瀚海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也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肖川

2、《教学行为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年1月 时绮等译

3、刘红武,2003,"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教之初》

论文作者:顾娟丽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9年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合作学习中的几点反思论文_顾娟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