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治痛风病的研究进展论文_许颖智,曹亚楠

中医诊治痛风病的研究进展论文_许颖智,曹亚楠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300193

摘要:中医对痛风的认识历史悠久,历代医家对痛风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均有记载。对痛风病进行系统的认识、规范的辨证论治有为重要。

关键词:痛风病;中医诊治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机体嘌呤代谢紊乱所形成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理学基础为尿酸盐结晶从过饱和的细胞外液析出沉积于关节、肾脏等组织,造成无菌性炎症并最终导致局部组织破坏,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慢性痛风石形成、尿酸盐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其特点为进行性加重,严重者可导致关节残疾和肾功能不全。

祖国医学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对痛风病的文章记载为现代医学痛风病的诊疗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鉴于此,笔者希望通过文献梳理的方式将前人宝贵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力求在继承前人宝贵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拓宽医学视野、启发中医临床思维,故在此将历代中医医家对痛风病的相关论述综述如下。

1 中医“痛风”病名溯源

“痛风”一词最早见于梁代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上品》,曰:“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古往今来其概念错综于“痹”、“白虎历节”等相关疾病的论述之中,直到元代,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才对“痛风”做了进一步阐明,《格致余论·痛风论》指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朱氏弃“痹证”之名不用,而另立“痛风”一名,对后世影响颇大,后世医家多宗其说。

2 中医“痛风”与西医“痛风病”

中医自古以来就有“痛风”之名,然其与现代医学所说“痛风病”并不能完全等同。一般认为中医的痛风属广义的“痹证”,多系由于风邪侵袭等原因所导致的一种关节痛症。而西医学的痛风病,我们依据其临床表现特点又可将其归属于祖国医学“痛风”、“痹病”、“白虎历节”、“痛痹”、“风痹”等范畴,由此可知二者概念并不完全一致,但确有重叠之处可相互借鉴为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对痛风进行了重新定义:“痛风系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趾、指等关节红肿疼痛,或伴有发热等为主要表现”,可见,现今中医所说的“痛风”与西医“痛风性关节炎”的差异已明显缩小[3]。

3 古代医家认识

痛风在古代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或以症状、或以病因与症状结合来命名,如痹证、风痹、寒痹、风湿、行痹、痛痹、着痹、历节、白虎历节等,纷繁杂乱,此处仅随要撷取部分内容做论述。

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中说:“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指出其病机为血热遇冷而凝,乃寒热错杂之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所撰《丹溪心法·痛风》进一步明确提出痛风病的成因“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

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痛风》谓:“痛风者,遍身骨节走注疼痛也,谓之白虎历节风,都是血气,风湿,痰火,皆令作痛”,认为痛风与白虎历节风,二者异名而同实,其指一也,成因乃是由血气、风湿、痰火所致。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曰:“痛风,形怯瘦者,多内因血虚有火;形肥勇者,多外因风湿生痰。”提示我们痛风之病因病机与体质相关。

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痛风历节风》云:“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其痛有常处。掣者为寒,肿者为湿,汗者为风,三气入于经络,营卫不行,正邪交战,故痛不止。

4 近现代医家认识

近现代医家对痛风病的病因病机多持有不同意见,故临床辨证分型论治尚无统一定论,而治法方药也各有异同。

4.1 病因病机

国医大师朱良春[5]认为痛风病主要病机为湿浊内生,瘀滞经脉,而非寒湿外侵。指出本病患者多为形体丰腴、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痰湿不能泄化,并与血相结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关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若浊瘀久聚成毒,损及脾肾,初则腰痛、尿血,久则三焦壅塞而成关格危候,即痛风性肾炎的肾功能衰竭之症。凡此皆浊瘀内阻使然,而非风邪作祟,亦非外感寒湿。

国医大师路志正[6]认为痛风的基本病因病机为饮食肥甘、脾运失健、湿热壅滞、凝涩关节,并创见性的提出本病具有“源之中焦,流阻下焦,病于下肢”、“起于脾胃,终于肝肾”的病理特点。

4.2 辨证分型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痛风》[11]将本病分为湿热蕴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四个证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2]将本病分为三个证型,分别是风湿郁热证、痰瘀痹阻证和久痹正虚证。《中西参照内科病证治疗学》[13]将痛风归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并将其证型分为风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痰瘀痹阻证、久痹正虚证四型。王正雨[14]名老中医认为痛风急性期多属白虎历节病或痹证中的热痹,分为风湿热毒型和痰瘀痹阻型,而间歇期多为脾肾两虚型与肝肾亏虚型。吉海旺[15]教授结合临床分期进行辨证分型,将急性期归属于湿热瘀毒证,间歇期归属于阴虚血瘀证,慢性期归属于脾肾阳虚、痰瘀痹阻证。

5 结语

笔者综合以上古今医家对于痛风的看法,总结出痛风病的发生是由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病的病机属正虚和邪实两方面,虚证主要是指肝脾肾亏虚,实邪主要有风、寒、湿、热、毒、痰、瘀,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活血化瘀、祛风通络、补益肝脾肾为大法,内外合治疗效佳。其中部分医家提出的采用“西医分期、中医分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辨证思维方法,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兆福,彭江云,刘路明,等.痛风发病学与中医证候学研究概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6):48-4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0-51.

[3] 樊雅莉,唐先平.中医"痛风"源流考[J].吉林中医药,2009,29(2):176-178.

论文作者:许颖智,曹亚楠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  ;  ;  ;  ;  ;  ;  ;  

中医诊治痛风病的研究进展论文_许颖智,曹亚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