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评价论文,国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2)11-0005-05
国际上对各国科技发展水平相对地位评价的指标体系有很多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简称《洛桑报告》)采用的综合指标评价法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份由三百多个指标构成的连续性年度报告,它为各国科技发展的变化勾勒了一幅立体的、动态的画面。
一、2002年《洛桑报告》的整体构架
2001年《洛桑报告》把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从八大要素调整为四大要素,即经济绩效、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2002年该报告的总体框架没有变化,但子指标的设计略有改变。其中与科技竞争力密切相关的科学基础设施指标中,2001年为21个指标,2002年设置了22个指标,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及技术发展基金两项指标并入技术基础设施,理工学士学位、科技论文和专利生产率为科学基础设施要素中的三项新增指标。理工学士学位指的是持有理工科学士学位的人数在获得学士学位的总人数中所占比例;科技论文作为衡量科技产出的重要指标,指的是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总数;专利生产率是指授予国民专利数与企业R&D人员数的比例。在技术基础设施要素中,有两个新增指标倍受关注,分别是高技术出口和高技术出口在制造业出口中所占百分比。
二、中国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2002年我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是第31位,比2001年提高了2位,变化不大。从《洛桑报告》所列的四项要素来看,经济绩效、政府效率和基础设施排名分别提高了4位、5位和4位,企业效率下降了3位。从1998年到2001年,按四大要素国际地位排名来看,其总体趋势不断下降,到2002年略有回升。
从参评的49个国家来看,美国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排名仍高居傍首,四大要素中除了政府效率排在第三之外,其它三项均排名第一。芬兰的国际竞争力排名逐年上升,2002年其国际竞争力排在第二位,经济绩效排名略低,基础设施排名最好。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从原来的第二名降到第五位,但其政府效率仍排在首位。
日本、韩国、巴西、意大利与中国大陆的国际竞争力排名较接近(见表1)。其中,中国的经济绩效排名远高于其它四个国家,政府效率优于意大利、巴西和日本,但不如韩国,企业效率明显低于其它国家,基础设施略强于巴西,与日本差距最大。因此,企业和基础设施是当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两大弱项,而科技竞争力包含在中国基础设施竞争力之中,因此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表1 国际竞争力比较(2001~2002)
资料来源: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2002
三、中国科技竞争力的主要变化
包括科学基础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要素排名,中国大陆2002年排在第35位,比2001年提高4位,其中科学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和健康与环境的排名都有所上升(见表2)。
表2 中国大陆基础设施国际地位排名
年份 基础设施 基本基础 技术基础 科学基础 健康与环境 价值观
设施 设施 设施
2001 39144726 4138
2002 35174224 4039
资料来源: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2002
由于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指标基本上集中在科学基础设施子要素中,因此详细分析科学基础设施子要素包括的22个指标及技术基础设施中的个别指标,对于把握我国科技发展状况在国际上的地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对科学基础设施中的R&D经费指标进行横向国际比较,我们发现,意大利、韩国、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全国R&D总支出”地位排名较为接近,但其“人均R&D支出”都远远好于中国(见表3)。中国大陆的“人均R&D支出排名”较低,该项指标与中国较接近的有马来西亚、俄罗斯和印度,排名分别为39、40、46。这与我国是人口大国有关,“企业R&D支出”国际地位排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企业R&D支出与中国大陆排名相近的有韩国、意大利和中国台湾,分别排在第5、第11和第13,但其企业人均R&D支出都好于中国大陆(见表4)。中国大陆该项指标排名41,只好于哥伦比亚、俄罗斯、泰国、印度和菲律宾。
表3 R&D支出国际比较
国别
全国R&D总支出 人均R&D支出
数量(百万美元) 排名 数量(美元) 排名
中国大陆108449 8.5
43
韩国122498
260.6
21
意大利 122657
213.2
22
中国台湾632613
284 20
资料来源: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2002
反映R&D人员的指标中,中国大陆的“全国R&D总人数”排名第2,“企业R&D人员总数”排名第3,这两项指标与日本、俄罗斯、印度较接近,意大利、韩国和中国台湾排名也较好,但从“全国每千人中R&D人员数”和“企业每千人中R&D人员数”两项指标的排名来看,中国大陆明显处于劣势。印度与中国大陆情况相似,总量指标较好,人均指标排名较差。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台湾这四项指标排名较均衡。
表4 企业R&D支出国际比较
国别
企业R&D总支出 企业人均R&D支出
数量(百万美元) 排名 数量(美元) 排名
中国大陆6530 9 5.12 41
韩国
17450 5
195.61 19
意大利 5460 11
94.54 22
中国台湾3964 13 177.92 20
资料来源: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2002
与2001年的《洛桑报告》进行纵向比较,科学基础设施要素包括的22个指标,有19个和2001年设置的指标相同(见表5)。这19个指标中,比2001年有所提高的共11个指标,提高幅度较大的有学校的科学教育状况和批准授予国民专利件数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提高了15位和12位;名次下降的有3个,全国每千人中R&D人员数下降了2位、青年对科技的兴趣下降了8位、专利和版权保护下降了13位;没有变化的有5个,分别是企业人均R&D支出、企业R&D人员总数、企业每千人中R&D人员数、诺贝尔奖和人均诺贝尔奖。
技术基础设施要素中,企业间的技术合作排名一直不理想,2002年排名47,比2001年提高2位;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是否有法律环境的支持排名35,比2001年下降5位;技术发展基金排在36位,比2001年提高7位(见表6)。
中国大陆高技术出口总额为40837百万美元,排第9位;高技术出口占制造业比重为18.57%,排在第22位。
“本国劳动力市场熟练劳动力的可获得性”和“合格管理人员可获得程度”一直是倍受关注的两个调查指标,2002年中国大陆这两项指标的排名分别为48和49。
表5 科学基础设施指标国际地位排名变化
2002年2001年
序号名称 排名 序号名称 排名
4.3.01R&D支出总额9 4.3.01R&D支出总额
10
4.3.02人均R&D支出
43 4.3.02人均R&D支出
44
4.3.03R&D支出占GDP 27 4.3.03R&D支出占GDP 28
的百分比的百分比
4.3.04企业R&D支出9 4.3.04企业R&D支出
12
4.3.05企业人均R&D支出
41 4.3.05企业人均R&D支出
41
4.3.06全国R&D总人数 2 4.3.06全国R&D总人数 3
4.3.07全国每千人中R&D
34 4.3.07全国每千人中R&D
32
人员数 人员数
4.3.08企业R&D人员总数3 4.3.08企业R&D人员总数3
4.3.09企业每千人中R&D
31 4.3.09企业每千人中R&D
31
人员数 人员数
4.3.10*
基础研究 20 4.3.10*
基础研究 21
4.3.11理工科学位 2
____
4.3.12科技论文 12
____
4.3.13*
学校科学教育状况 27 4.3.15*
科学教育状况 42
4.3.14*
青年对科技的兴趣 23 4.3.16*
青年与科技15
4.3.15诺贝尔奖 15 4.3.13诺贝尔奖 15
4.3.16人均诺贝尔奖 22 4.3.14人均诺贝尔奖 22
4.3.17批准授予国民专利 10 4.3.17批准授予国民专利 12
件数件数
4.3.18批准授予国民专利
4 4.3.18批准授予国民专利 16
件数的年件数的年
平均增长率 平均增长率
4.3.19国民在国外获取专 28 4.3.19国民在国外获取专 29
利件数 利件数
4.3.20*
专利和版权保护38 4.3.20*
专利和版权保护25
4.3.21有效的专利数 37 4.3.21有效的专利数 38
4.3.22专利产出率36
____ ____
表中带"*"号者为调查指标
资料来源: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2001.2002
表6 技术基础设施有关指标国际地位排名变化(2001~2002)
指标名称 20022001
序号 排名 序号 排名
熟练信息技术人员的可获得性4.2.14
49 4.2.1247
企业间技术合作状况4.2.15
47 4.2.1349
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4.2.16
35 4.3.1130
技术发展基金 4.2.17
36 4.3.1245
资料来源: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2001.2002
注:以上均为调查指标
四、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与2001年相比,国际地位排名下降的指标中,除全国每千人中R&D人数之外,其它都是调查指标,影响这些指标变化的非确定因素较多。排名上升的指标中,基础研究和科学教育状况是调查指标,其它均为统计指标,非确定性因素较少。从各项指标国际排名的变化,我们发现2002年中国科技竞争力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的优势
1.科技经费投入明显增加,经费结构有所改善
根据《洛桑报告》公布的数据,2001年中国大陆R&D支出总额为8201百万美元,2002年为10844百万美元,增加了2643百万美元;企业R&D支出2001年为4067百万美元,2002年为6530百万美元,增加了2463百万美元。应该说,不论是在国家层次,还是在企业层次,R&D经费增加的幅度都很大,但科技人员人均R&D经费仍然偏低(见表7),这说明我国从总体来看已经具备了支撑研究开发的经济实力,但科技人员可支配的人均R&D经费仍非常有限。
表7 R&D支出国际地位排名(2001~2002)
指标 排名
分值
2001 2002 2001 2002
R&D支出总额(百万美元)10 9 8201 10844
企业R&D支出总额(百万美元)12 9 4067 6530
R&D支出占GDP的百分比
2827 0.827 1.004
人均R&D支出(美元)4443
6.5
8.5
企业人均R&D支出(美元)4141 3.21 5.12
资料来源: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2001.2002
从R&D经费的增长速度来看,中国R&D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R&D经费年平均增长率一般在2%~3%左右,基本上与GDP增长同步,而我国则明显高于GDP的增长率。例如,从1991~1999年,我国R&D经费年平均增长率为12.9%,而1999~2000年的增长率达32.2%(见表8)。
从R&D经费占GDP的比重来看,中国该项指标也越来越趋向于一个更为合理的水平。R&D经费占GDP的比重反映一个国家科技投入的强度,一般来说,西方发达国家该项指标普遍高于2%;中等发达国家在1%~2%;发展中国家一般小于1%。根据《洛桑报告》,2000年该指标最高的是瑞典,为3.782%,美国为2.687%,日本为3.118%,韩国为2.653%,台湾为2.045%,俄罗斯为1.084%,印度为0.588%。中国该项指标一直偏低,1999年略有提高,为0.83%,改变了前几年该项指标徘徊不前的局面,2000年又有了历史性的突破,达到1.004%。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该项指标仍然较低,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该指标基本上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表8 中国R&D经费增长率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1~2000)
单位:%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R&D经费增长率
____ 28.9 6.6 0.9 -0.6 9.5 24.9 10.9 26.0 32.2
占GDP比重
0.70 0.79 0.74 0.66 0.60 0.60 0.68 0.70 0.83 1.00
资料来源: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00年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2001.2002
从R&D经费支出在执行部门的分布来看,发达国家的R&D活动主要集中在企业。我国的研究与发展活动前几年曾一度集中于研究与开发机构,近年来正在逐步转向企业。1999年,我国企业R&D支出占全国R&D总支出的49.6%,研究与开发机构占38.5%;2000年企业R&D支出所占比例突破一半,达到60.2%。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对科技资源的配置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R&D活动的主要执行部门正在从以研究与开发机构为主转向以企业为主,这是真正实现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
2.科技活动的产出能力不断增强
科技论文和专利是衡量科技产出的重要指标。根据2002《洛桑报告》,中国大陆1997年科技论文数量为10748篇,国际排名为12。虽然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增长很快,国际地位排名中等偏上,但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仍非常有限。按1999年数据,中国在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化学、生命科学、数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的论文数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2%、4.6%、1.6%、0.3%、3.7%和2.3%,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批准授予国民专利件数”比2001年国际地位排名提高了2位,“批准授予国民专利件数的年增长率”2001年排名比2000年提高了17位,2002年增长率为87.36%,提高了12位,位居第4。但与韩国和日本的专利总数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根据2002年《洛桑报告》(1999年数据),日本专利件数为133960件(位居榜首),韩国为43314件(排名第3),分别是中国大陆的43倍和14倍。中国大陆批准授予国民专利件数连续两年高速增长,这一方面表明,国民的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也说明国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不断加强。
“专利生产率”指标(1999年数据)考察的是授予国民的专利数与企业R&D人员之比,中国大陆该项指标排名第36,这表明中国企业R&D人员创新能力的国际竞争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弱。
3.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1993~1999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迅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3.0%,远远超过全部制造业10.1%的平均增长速度。从高技术出口来看,1999年高技术出口总额为24704百万美元,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为17251百万美元,电子技术类产品出口额为4206百万美元,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是贸易顺差最大的技术领域。根据2002年《洛桑报告》,2000年高技术出口总额最高的是美国,达197033百万美元,高技术出口在制造业出口中所占比重最高的是新加坡,为62.39%。中国的高技术出口总额是40837百万美元,排名第9,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为18.57%,排名22(见表9)。总的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显示出高速增长的特点,在国家工业化转型阶段对制造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支撑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兴力量。
表9 高技术出口及其在制造业中的比重(2000)
资料来源: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2002
(二)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的劣势分析
1.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从数量来看,2000年度全国从事R&D工作人数和企业从事R&D工作人数均排名第4,2001年度均排名第3,2002年度这两项指标数量都有所提高,分别排在第2和第3,但全国每千人中R&D人员数和企业每千人中R&D人员数排名分别为34和31。这说明,总量指标排名好与我国人口基数大有关,而从事R&D工作的人数所占比例仍偏低。从质量来看,“本国劳动力市场熟练劳动力的可获得性”“金融人才”“高级管理人员的可获得性”和“信息技术人才的可获得性”这四项调查指标历年国际排名都不理想,2002年这四项指标的排名继续下降,分别是48、49、49、49。虽然影响调查指标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大,但这几项指标的排名一直没有提高,这不能不说明我国人力资源的素质确实存在很大问题。同时,我国人才外流情况仍然很严重,该指标2001年排名第40位,2002年排名46位。
2.需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
“基础研究状况”、“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状况”、“科技事业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专利和版权保护”以及“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是否有法律环境的支持”都关系到一国科技发展的前景,决定了一国科技发展的环境。在构成中国科技发展环境的要素中,变化较大的指标是“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状况”“科技事业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专利和版权保护”和“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是否有法律环境的支持”。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状况由2001年的42位提高到27位,科技事业对青少年的吸引力由15位下降到23位,这说明我国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专利和版权保护近几年的国际排名持续下降,2000年排名第20,2001年排名25,2002年下降到38位,表明我们对专利和版权保护仍然缺乏应有的重视。加入WTO之后,专利和版权问题上升到更重要的地位,提高国民的专利和版权保护意识不容忽视;“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是否有法律环境的支持”排名35,比2001年下降5位,这点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科技的发展、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需要一个有法可依的有序环境来保证其健康发展。
五、几点建议
根据《洛桑报告》反映出的问题,我们作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研发投入方面,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是研发投入的主体,虽然产业界的研发投入在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我国必须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和相关政策的引导,激活产业界、高校和其他非营利机构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发展科技所需的财力资源。
第二,在科技产出方面,我国的科技论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大,论文质量仍有待提高。近年来,高校和研究所往往把论文的数量看作是衡量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发表的论文多多益善,在学术界滋生了一种只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的现象。因此,学术界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应鼓励科研人员在出精品的基础上逐渐提高科技论文的数量。
第三,在高科技产业方面,我国应从政策上进一步加强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高科技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增加高科技产业的出口。
第四,人力资源和科技发展环境的建设问题已不是一个新问题,这在历年的《洛桑报告》中均有所反映。从长远来看,能否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是提升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这需要做好教育体制改革、青少年科普、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面的工作。只有营造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同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