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中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山西 晋中 030600)
【摘要】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在医院感染管理中采取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消毒供应中心采取持续质量改进(研究组),并与未采取持续质量改进的2015年度(对照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比较,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临床价值。结果:研究组消毒物品丢失率和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9%和1.0%,对照组消毒物品丢失率和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4%和3.1%,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消毒物品循环时间为(3.0±0.6)d,对照组消毒物品循环时间为(6.5±1.3)d,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毒供应中心采取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有助于减少供应中心消毒物品丢失率、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以及提高消毒物品循环时间,其值得推广借鉴。
【关键词】医院感染;消毒供应中心;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381-02
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医院污染物再次处理中心以及无菌物品提供点,是医院感染控制重点科室[1]。随着临床诊疗期间侵入性操作的增加,对操作类器械的日常消毒已经成为医院感染中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日常质量管理的重点。卫生部于2009年4月1日发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2]中要求消毒供应中心加强质量控制期间的记录和可追溯系统建立。为了减少医院内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性,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从2016年1月起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并与2015年度未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时的医院感染控制情况进行比较,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消毒供应中心采取持续质量改进(研究组),并与未采取持续质量改进2015年度(对照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比较。2016年度消毒供应物品共1106件,医院感染考察患者共2284例,患者男性1144例,女性1140例,年龄范围为(22~78)岁,平均年龄为(55.1±10.5)岁;2015年度消毒供应物品共1098件,医院感染考察患者共2306例,患者男性1205例,女性1101例,年龄范围为(24~77)岁,平均年龄为(53.7±11.8)岁。2016年度和2015年度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持续质量改进方法
1.2.1完善有效制度 医院建立行之有效且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障医院感染和医疗安全的基础。本院消毒供应中心从2016年1月起逐步建立《消毒隔离制度》、《灭菌物品监测制度》、《无菌操作原则》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规章制度,同时参考卫生部相关要求以及医院实际情况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并邀请管理经验丰富的上级医院专家来院进行指导,加强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改进,明确有关人员工作职责,对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人员加强考核和培训,不断规范消毒供应中心日常工作。
1.2.2加强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培训 随着患者法律意识的不断加强,医疗机构医疗纠纷责任细分不断详细和明确,这使得消毒供应中心日常管理工作需做到物品可追溯性以及责任明确性,同时这也不断要求工作人员不断加强法律和法规学习,提高责任观念和法律意识。消毒供应中心根据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欠缺等特点,针对性的加强工作人员法律法规的学习,在熟悉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要求其熟练掌握医院相关规章制度,以严谨和科学的工作态度做好相关原始记录,加强物品管理程序化。
1.2.3强化信息化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通过引进消毒供应中心质量追溯系统,加强敷料包和器械包的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包装、灭菌等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从而增加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相关消毒物品的追溯性管理,降低消毒包存放时间,提高消毒物品循环时间。
1.2.4建立质量管理溯源 供应中心应建立物品清洗、消毒和灭菌设备以及相关操作记录,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计数记录和留存备案,记录各个灭菌器运行效果和参数,如灭菌器编号、灭菌日期、灭菌批号、程序号、灭菌物品以及操作人员签字,做好消毒灭菌物品召回,手术器械包外附带相关信息;建立外来器械、植入器械和特殊器械管理全程溯源。此外供应中心需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消毒灭菌操作技能和流程,保障消毒灭菌物品质量和患者医疗安全,减少或预防由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带来的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
1.2.4加强消毒和灭菌物品的管理监测 消毒供应中心应加强消毒灭菌效果的评估,如在脉动真空压力真气灭菌器日常灭菌前实施空锅B-D试验,同时每隔30d进行一次生物监测,当检测结果与《消毒技术规范》中相关标准符合后才能使用。每月对消毒操作区域的空气菌落进行培养监测,确保消毒物品存放区域和消毒区域细菌菌落数总数低于200CFU/m3,对灭菌物品不定期抽取进行细菌菌落培养监测,确保物品灭菌合格率达到100%。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持续质量改进前后消毒物品丢失率、医院感染发生率和消毒物品循环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 18.0统计学对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消毒物品丢失率、医院感染发生率和消毒物品循环时间等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数据和计数资料数据分别采用(x-±s)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通过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消毒物品丢失率和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9%和1.0%,对照组消毒物品丢失率和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4%和3.1%,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消毒物品循环时间为(3.0±0.6)d,对照组消毒物品循环时间为(6.5±1.3)d,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疗机构临床诊治期间职能较为特殊的一个科室,不仅能反映医疗机构护理服务质量,还能体现医疗结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消毒供应中心一般负责整个医疗机构临床科室医用物品的日常消毒,内部集中了许多致病微生物,这为有关致病菌和疾病的感染创造一定条件[3]。因此加强消毒供应中心持续质量管理和控制对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研究报道,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持续性提升日常工作质量的循环性和长期性活动,通过实施持续性质量改善措施,对相关工作管理进行规范化,做好全程质量管理,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质量[4]。刘晓[5]等在探讨消毒供应中心持续质量改进对医院感染管理的影响效果时发现,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前后,临床医务人员对消毒灭菌物品供应服务满意度显著提高。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从2016年1月起采取持续质量改进,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详细掌握科室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增强质量管理意识,保障消毒灭菌物品质量,同时要求质控人员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及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对整改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促进日常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消毒物品丢失率、医院感染发生率和消毒物品循环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消毒供应中心采取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有助于减少供应中心消毒物品丢失率、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以及提高消毒物品循环时间,其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曹力.从消毒供应中心源头质量安全论医院感染干预效能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9(8):773-774.
[2]陈玉琼,黄敏,师军.基层医院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控制医院感染的探讨[J].四川医学,2012,33(7):1311-1313.
[3]张萍,郭卫华,梁卓.集中管理模式下消毒供应中心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2384-2385.
[4]张裕,黎珍妹,丁芳.加强环节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控制医院感染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4):3352-3354.
[5]刘晓晓,易良英.消毒供应中心各环节安全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z2):229.
论文作者:吕芸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医院论文; 物品论文; 中心论文; 质量论文; 统计学论文; 发生率论文; 患者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