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王台小学 266425
摘 要:思维可视化课堂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为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构建提供了支持。本文将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探讨思维可视化课堂的内涵以及构建方式。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 小学语文阅读 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持。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思维可视化课堂,可以将教育教学从知识层面深化到思维层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成长,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积极构建思维可视化课堂,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思维可视化课堂的内涵
思维可视化课堂具体是指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环境、教学评价可视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专注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架构,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挖掘的自主思维能力。构建思维可视化课堂要处理好知识传授过程与学生思维训练过程的关系,实现两者的互融互通、相辅相成,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完成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深化。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和辅助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最大化地释放学生的思维潜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愿望,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基于技术支持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可视化课堂构建
1.课堂构建思路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思维可视化课堂要实现教学内容、思维训练方式以及可视化技术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知识的直观认识,引发认知冲突,并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总体可分为两条主线:
(1)知识传授,侧重于对学生字词迁移能力、语句理解能力、段落把握能力、文章概括能力和内容探究能力的培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思维训练,完成从感知到感悟、从概括到归纳、从表达到运用、从体验到发现的思维能力成长过程。两条主线穿插进行,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思维可视化教学目标。
2.课堂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直观呈现内容。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快课堂融入,利用图示或图示的组合呈现思维。可采用3DMAX、Virtools等专业软件完成教学内容的可视化呈现,比如在学习《九寨沟》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组九寨沟主要景点的图片,包括树正沟风景线、盆景滩和荷叶寨等,配合介绍九寨沟的背景介绍,将学生引入这片号称“水景之王”的童话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对九寨沟的直观认识。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完成教学导入后,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展开探索,比如在学习《三顾茅庐》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Flash软件制作一个可视化的进度条,将刘备三次前往草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串联起来,着重就第三次到草庐时刘关张三兄弟的表现,以及从半路下马、阶下静候到诸葛亮分析三分天下之事,为刘备解开迷惑的过程展开提问,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
(3)合作探究,引发思想碰撞。完成文章导读和基础知识学习后,教师可以采取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谈论,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总结生字、生词以及文章的关键点。比如在学习古诗《江南春》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讨论杜牧在创作这首七绝诗时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更深刻地体会潜藏在诗中深邃幽美风景下的忧国忧民之情。
(4)总结评价,反馈思维过程。在最后的总结评价阶段,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对课堂知识内容进行快速回顾,并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小组讨论结果。针对学生在思维训练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采取激励性评价方法,鼓励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及时找出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技术的支持下,构建思维可视化课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认知起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及教学进度,从而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谢幼如 吴利红 黎慧娟 郭琳科 黄咏瑜 肖玲 杨阳 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6),36-42。
论文作者:相昌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8
标签:课堂论文; 思维论文; 学生论文; 过程中论文; 知识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