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甄别 圆梦团聚各地救助管理站用大爱铺就受助人员回家路
本刊记者 付梵
9月20日,“部分城市救助管理站站长交流会议”在上海召开,7个省市救助管理机构负责人做了主题发言,与会代表纷纷围绕当前救助管理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近年来,为做好关爱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上海民政部门和各级救助管理机构在“全心全意做好照料服务,全力以赴开展寻亲甄别,努力帮助他们找到家”的同时,不断加强与国内兄弟省市的协同合作。去年以来,先后搭建了“长三角救助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建立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联盟”“跨省联动甄别”等沟通协调和合作联动机制。此次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全国52个城市并为之建立“寻亲联盟”,将极大地有助于完善甄别联动合作协议,实现跨省甄别优势互补,加强“互联网+寻亲”模式,以及建立对失智失能救助对象的托养照护机制等。本刊特刊发部分发言摘要,供各地学习借鉴。
@上海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 开展精准救助 提升甄别寻亲效率
与全国一样,目前上海市救助管理机构接收的流浪乞讨人员正呈逐年下降态势,但其中情况特殊、寻亲难度较高的受助人员正以每年 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为受助人员找到家”始终是“救助管理人”的初心和使命,多年来,上海市救助管理机构竭尽全力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寻亲甄别工作,帮助越来越多受助人员实现了团圆梦。上海市救助管理站总结了多年来口口相传的救助返乡经验,逐步摸索出“甄别寻亲十二法”,并举全站之力成立了“甄别工作室”,加速培养新一代寻亲工作骨干,通过以老带新、专业培训、实操训练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的寻亲甄别救助能力。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作为主要承担全市无法找到家的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托养安置工作的机构,目前因无法核实身份信息、长期滞留的受助人员达644,其中滞留时间 10以上的就有 324,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的占 60%。为此,2015,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成立了“寻亲甄别青年突击队”,共帮助 364受助人员成功找到家。特别是从今年8月起,怀着帮你找到家的初心,在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有力支持下,深化对长期滞留受助人员身份查询力度,从 302长期滞留受助人员中,排查出疑似身份信息 42受助人员,甄别成功率达 13.9%。同时,对于各区救助管理站接收的长期滞留无法辨别身份的人员,市、区两级救助管理机构中的甄别专家组织开展“会诊”,尽全力帮助受助人员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通过全体“救助管理人”的不断努力,目前全市每年无法找到家的受助人员数从2014的 115人下降至 2018的 11,2019上半年仅为 1人,甄别寻亲成功率近乎 100%。
直线方程(7)和(8)构成对参数xA的线性约束。将点集SFA和SCD内点的坐标转换成新坐标系下的坐标,为简化符号,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这里仍用(xP,yP)表示点集内的P点在新坐标系下的坐标。
2.描述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了解)。2013、2014年没有考查,从2015年开始到2018年,每年均有一个选择题,分值为1.5分,但考点都在考查“根”的内容,“芽的发育”近几年都没有考过。这一考点主要考查根尖,即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的功能。
@盐城市救助管理站 积极探索提高寻亲服务成效
亲人走失或失踪,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不亚于一场灾难,家人不但要承受身体上的劳累与苦痛,还要经历精神上的煎熬与折磨,好好的一个家庭在朝夕之间就变得支离破碎。为此,盐城市救助管理站在做好日常救助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开展寻亲服务,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有效方式方法,帮助大量受助人员成功寻亲并及时重返家园,与家人团聚,社会反响良好。一是成立寻亲小组,为托养人员寻找亲人。2013年6月,盐城市救助管理站成立了一个寻亲小组,抽调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同志,进驻托养点,为托养人员寻找亲人。寻亲小组通过与托养人员对话、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从他们的只字片语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与地方民政、公安部门以及托养人员的村组、家庭进一步联系,核实相关信息。二是加强与外省市协作单位合作,做实做细寻亲工作。近年来,盐城市救助站不断加强与省市外救助站合作,合力救助寻亲、护送流浪乞讨人员返乡。盐城市救助站与哈尔滨市、佳木斯市、桦南县四地联手,千里接力,将在外流浪 37,亲人以为早不在人世的尹燕成送回家乡,与亲人团聚。与徐州市救助管理站多次合作,将在外流浪二十多年的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流浪女子赵金梅、广西女孩唐一娟等护送返乡。此外,市救助站还通过网络寻亲平台、采集 DNA 数据进行比对等方式,提高寻亲服务成效。
@温州市救助管理站 三举措化解长期滞留人员“出口难、费用高、难管理”问题
近年来,淮北市救助管理站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充分发挥救助管理机构在“托底线、救急难”中的作用,深入开展主动救助、关爱救助行动,切实维护了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存权益。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守住救助初心。市救助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强化救助机构保基本兜底线的职能定位,时刻把流浪乞讨受助人员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常怀善心、常行善事,以人性化、亲情化服务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二是落实主体责任,兜牢救助底线。按照民政部和省民政厅救助机构操作规程,全面规范站内日常救助管理工作。严格落实24小时服务接待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受助人员按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实行分区居住。及时、准确将受助人员信息以及救助情况录入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身份信息不明人员全部上传全国救助寻亲网并推送今日头条。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做到受助人员从求助入站、在站服务到交接离站档案资料真实完整。同时开展站内照料,切实履职尽责,严格监督检查,落实监管责任。三是加强部门联动,织密救助网络。通过以“冬季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专项救助行动为载体,开展协同救助。
@淮北市救助管理站 坚守救助初心,兜牢民生底线
温州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随着经济的增长,外来务工人员增多,救助站长期滞留人员也在不断增加,到2017年底时达到了140多人。温州市救助管理站把寻亲工作作为救助站日常工作的重点,两年来,市救助站长期滞留人员已从140多人降到现在的72人,减少了50%,医疗费也从最高峰时的每年1000多万元降到400万左右,减少了60%,并和6家社会组织建立联系或者直接购买社会组织的心理咨询等服务。其主要做法是:一是常规寻亲手段+人脸识别,解决“出口难”问题。每发现一位身份不明的流浪乞讨人员,市救助站都会通过常规手段开展寻亲工作,如:采集DNA、上全国寻亲网、今日头条、登报寻亲等。同时,联合市公安局对全市长期滞留人员统一进行“人脸比对”。二是医院监管+人员转移,解决医疗费用居高问题。长期滞留对象日益增多,医疗等各项经费开支日渐增加,已成为各地救助机构工作难题。针对这个问题,市救助站一方面加强与医院的联系,严把人员入口甄别关,从源头上减少对象数量。另一方面加快转移病情稳定和治愈人员。三是社会力量参与+关心关爱活动,解决救助对象难管理问题。积极对接联系温州市心理咨询协会、心理援助志愿者协会等专注于精神慰藉服务的社会组织,安排专业的社工为托养对象提供服务,并以谈心交流等柔和方式询问托养对象家庭、人员信息,希望早日为托养对象寻找到家。同时,通过邀请社会热心人士、公益志愿者等入站参观,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救助管理工作、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的良好氛围。
@长春市救助管理站 提升站内救助管理服务
长春市救助管理站暨长春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对于受助人员的寻亲工作,在坚持电话查找、驱车现场查找的基础上,引入了驻站警务室的全国人口信息系统查询、DNA采集、登报寻人、网上寻人、今日头条、电视寻人等多种形式,丰富了查询手段,拓宽了查询途径,提升了查询概率,既规范了寻亲工作的工作程序,又有效地降低了救助管理机构的风险。同时认真做好站内救助管理服务。一是高度重视值班值宿工作,切实加强值班力量,认真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宿制度,夜间由1名站领导、1名中层干部、1名接待员等共11个人值班。保证求助热线电话24小时有人接听。二是明确规定对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疑似传染病人、危重病人或有明显外伤人员的,送往定点医院救治,对醉酒人员、疑似吸毒人员等及时报警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置。三是加强对受助区管理,实行人性化服务,要求职工面对受助人员要做到“六个一”服务,即说上一句暖心的话、提供一顿可口的饭菜、提供一次舒服的淋浴、提供一张整洁的床铺、提供一件洁净的衣服、提供一张急需的返乡车票。四是严格按照护送的“四要素”执行护送任务,一是18岁以下未成年人、二是60岁以上老年人、三是残疾人、四是其他行动不便的人员,必须由救助站工作人员进行护送返乡,不得让其自行离站,确保护送途中受助人员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五是加快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社会化体系的建立。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构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在课程设计与开发、实践教学以及学生发展等方面体现自身的特点。
@兰州市救助管理站 以创新驱动救助管理工作
近年来,兰州市救助管理站将“创新”作为救助工作改革发展的灵魂,破解救助服务瓶颈,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站内服务管理,延伸救助服务触角,拓展救助服务内容,创新寻亲工作方法,全面推进救助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时代。一是创新救助方式,主动拓展救助内容,打开街头救助新局面。积极开展“寒冬送温暖,热餐暖民心”活动,持续开展主动救助活动等。二是创新宣传、营造氛围,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继续发挥微信等新媒体的宣传作用,发挥志愿者“救助之眼”力量,做好“救助开放日”的主题宣传。三是创新寻亲方式,多举措细化寻亲工作,全范围提升寻亲水平。市救助站充分利用采集DNA数据、人脸识别技术等新科技手段寻亲,把互联网创新成果与救助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发挥科技手段在救助管理工作中“互联网+寻亲服务”的寻亲作用,切实将寻亲工作落到实处,开创寻亲工作新局面。近4年来共为1965名流浪乞讨人员找到了家。四是创新街面救助方式,细划救助区域,实现街面救助网格化管理。一方面,细化救助区域,主城区救助全覆盖化。另一方面,安排专人蹲守劝导,重点区域救助劝导网格化。五是创新服务方式,引进社会力量,购买社会服务,提高救助服务的社会化管理水平。市救助站积极推进购买社会服务工作。与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签订服务协议,由康复中心医院为救助站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心理康复矫正和专业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
@遵义市救助管理站 多措并举拓宽“寻亲”渠道
为有效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和长期滞留人员早日成功寻亲、顺利回归家庭,历年来,遵义市救助管理站始终践行着“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在“寻亲”的工作上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多措并举推进寻亲救助服务工作。一是望、闻、问、切。把握窗口期,以多年累积的寻亲工作方法——“望、闻、问、切”四步甄别方法为基本核心,灵活运用“观察法”“询问法”“语言识别法”等寻亲手段,对身份不清的滞留人员开展身份甄别、信息查疑工作。二是借力科技寻亲。一方面,打造“公安联同协作寻亲”模式。在传统寻亲技术的基础上,市救助站尝试开展与公安部门协同推进机制新做法,结合人脸识别系统,建立寻亲平台、形成常态化身份甄别,并与社会力量联动寻亲等机制不断摸索出新模式,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协调配合,做到发现一例、及时救助一例。另一方面,以“互联网+救助寻亲”模式为重要依托。通过“今日头条”和“全国救助寻亲网”、微信平台开展寻亲工作,并借助“DNA 数据采集”鉴定技术对身份不明、长期滞留人员和部分存在寻亲困难临时救助人员进行 DNA 数据采集和指纹比对,帮助救助人员早日找到亲人。三是借助“6.19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扩大宣传阵势模式。每逢全国救助“开放日”,市救助站通过设立现场咨询、设立展板、发放资料等方式,有效地引导社会力量提供救助线索,向广大市民讲解辨别职业乞讨者的方法和技巧,宣传救助法规政策、救助途径渠道和程序规范,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的良好氛围。
标签:救助管理论文; 民政部门论文; 受助人员论文; 流浪乞讨人员论文; 协同合作论文; 生活无着论文; 寻亲论文; 甄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