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伦理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探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物质利益关系的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来重视物质利益关系的研究,有过许多理论阐释。其中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1)实现人的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恩格斯把马克思所揭示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看作是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的伟大发现。(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74页。)社会的“每次行动”,都是“从直接的物质动因产生”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18页。)(2)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基本性质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并且把按照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作为消费品分配的尺度。(3)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对个人利益的关心。“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对个人利益的关心上面……”(注:《列宁全集》,第33卷,51页。)。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建设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对个人利益上的关心……”(注:《列宁选集》,第4卷,572页。)。

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物质利益原则的理论,全面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和道德的关系,并把它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中。概括地讲,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理论包括三个方面:(1)充分肯定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只有稳定的经济利益,才能达到政治工作目的。邓小平指出:“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群众对生活方面的议论是相当多的,不要以为都是讲怪话,现在应该提出这个问题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27页。)“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搞的好一些。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146页。)(2)对群众要实行坚持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利益原则。邓小平针对六七十年代期间取消奖金制度的“左”的错误做法,进行拨乱反正,认为精神鼓励是必要的,但物质鼓励也不能少。他说:“我们实行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方针。颁发奖牌、奖状是精神鼓励,是一种政治上的荣誉。这是必要的。但物质鼓励也不能缺少。在这方面,我们过去行之有效的各种措施都要恢复。奖金制度也要恢复。”(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151页。)“要根据工作成绩的大小、好坏,有奖有罚,有升有降。而且,这种赏罚、升降必须同物质利益联系起来。”(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102页。)他还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高度分析道德和物质利益的辩证关系,指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146页。)(3)在肯定物质利益对道德起决定作用的同时,反对片面夸大物质奖励忽视思想教育的不良倾向。一段时期内,社会上曾掀起一股鼓吹利己主义、“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潮,这种错误思潮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严重思想障碍。邓小平及时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坚决抵制和批判这种错误思潮。“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的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要是那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337页。)因此,他多次强

调“两手都要硬”,要实现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他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90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一系列论述和思想,对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与道德的关系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也为理论界研究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集体主义思想,恢复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科学含义,为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现代的集体主义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反对资本家的斗争中产生的。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阐述了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形成,“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整体……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407页。)。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已较明确地提出了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时应坚持集体主义,指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67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进一步表述了这一思想,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84页。)毛泽东对于集体主义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既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又要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的原则。

邓小平则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出发,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仍是我们社会的主旋律。它规定着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发展和贡献,主要是:(1)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作了新的阐释。他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如果相反,违反集体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违反整体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违反长远利益而追求暂时利益,那么,结果势必两头都受损失。”(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175页。)这种对于集体主义原则所作的新阐述,克服了抹杀个人正当利益的“左”的倾向,恢复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科学含义。它既要求尊重国家、集体利益的权威,强调个人利益只有在国家、集体利益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又要求必须保护、关怀和增进个人利益。(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统一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基本条件,使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过去虽然我们也提倡集体主义,但常常强调“集体”多,考虑“个人”少,讲生产关系多,讲生产力少,使个人的正当利益得不到实现,最终既不利于个人也不利于集体。他指出:“按照马克思说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需要。”(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351~352页。)邓小平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更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3)纠正了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忽视个人正当利益和改革开放时期一度出现的重个人本位轻整体利益的倾向。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决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75页。)邓小平在教育每个公民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时,总是以充分尊重公民的合法利益为出发点,甚至主张国家让利于民;同时在鼓

励、支持人们关注个人的物质利益和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时,总是以提倡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为前提,引导人们认识到只有在共同体中,才有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

将无产阶级功利主义运用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践,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又一贡献。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自己的理论活动中对资产阶级功利主义作过全面的考察和深刻的分析,肯定了功利主义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功利论至少有一个优点,即表明了社会的一切现存关系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484页。)他们揭露了这种功利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实质:“功利关系具有十分明确的意义,即我是通过我使别人受到损失的办法来为我自己取得利益。”(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479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批判和否定已经包括了对无产阶级功利主义肯定的内容。列宁在《共青团的任务》中揭示了共产主义道德的功利性:“我们的道德完全服从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是从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引伸出来的”。(注:《列宁全集》,第4卷,352页。)

邓小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以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将无产阶级功利主义诉诸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践,丰富、发展和具体化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思想。其基本观点是:(1)将功利主义建立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辩证统一的集体主义基础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样在讲功利主义,但是它们有着本质的不同。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是建立在利己主义基础之上的,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则是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础之上的。在现实生活中,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邓小平主张应按照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原则来处理。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邓小平依据集体主义的原则和中国的国情,提出关于先富、后富的共同富裕的思想是对无产阶级功利主义、集体主义的创造性发展。(2)从“实效”出发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功利主义是强调效果的伦理学说。邓小平的伦理思想既重视动机,更重视效果,而且在注重“实效”的基础上把它们结合并统一起来。在邓小平看来,实现四个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发展生产力就要体现在经济效果上。他指出:“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要体现在经济效果上。”(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153页。)在大力发展经济和生产力的时候,他还指出:“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的恶习必须杜绝。”(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196页。)(3)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是非的标准。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对于判断行为是非的标准发表重要指示:“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372页。)“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实质上是要求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要忘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自己的一切言行做到“三个有利于”,并以国家和人民的最根本的利益(其中也包含着人们的个人利益)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显然,它是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思想在新时期的重要发展。

要使每个人都获得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成为全新的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思想,也是未来共产主义的根本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培养和造就与之相适应的一代新人?邓小平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的要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造就新人思想的新发展,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培养一代新人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体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自由发展的观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37~38页。)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273页。)(2)造就新人的途径——未来教育是全方位综合教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未来教育是多方面综合体的观点,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30页。)。(3)揭示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主要内容。恩格斯指出“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43页。)。列宁也认为,人的全面发展要体现在人经过教育、训练和培养而成为“会做一切工作的人”(注:《列宁选集》,第4卷,205页。)。

邓小平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出发,把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并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对社会主义新人所应具备的素质作出了新的科学概括。第一,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和毛泽东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思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107页。)。他强调,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106页。)。第二,提出了社会主义新人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标准。这就是他反复强调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他在1980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说:“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369页。)1985年3月7日,在全国科技会议上他又指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10页。)。第三,通过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说明了社会主义新人应具备的全面素质。他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367页。)依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这些主要内容,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公民,对社会主义新人所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和论述。社会主义新人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与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技知识,这是发展生产力的保障。第四,明确指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方法和途径。邓小平指出,根本的途径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进行。他要求各行各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都要重视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全社会要加强道德教育,树立优良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同时他还特别强调:(1)理想和道德教育要从小抓起;(2)思想道德要联系实际,要根据群众的实际觉悟程度区别对待,强调共产党员要带头遵守共产主义道德;(3)重视发挥社会主义文艺的积极作用;(4)要注意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提高教师的素质;(5)要在肃清封建余毒的同时,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道德的侵蚀和影响。

此外,邓小平关于道德评价,关于道德教育与修养,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系列论述,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我们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学习宣传和研究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并把这种宣传和教育与社会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它必将推进和加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标签:;  ;  ;  ;  ;  ;  ;  ;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