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文化”的创新教育实践论文

淘宝造物节

“制造+文化”的创新教育实践

文 许晓峰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支撑下,新制造的概念应运而生。然而,新制造的内涵远比数据技术(Data Technology)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来得深远,正是由于数据技术的介入,使得更为个性化且强调服务的产品成为可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文化兴盛”行动的落实,新制造被赋予了更多的希望:人们不仅希望它们拥有好创意,更希望它们“把握新文化、结合新理论、利用新技术、创造新服务”,从而全面实现“制造+文化”的升级换代,满足个性化、深度化、愉悦化的消费和需求。

新制造背景下的设计思维

新制造背景下的设计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贯穿了“新文化——新理论——新技术——新服务”。

新文化是新制造的设计之根。根据文化学者威廉斯的说法,任何文化都包括三大部分,主流的、新兴的、残留的。新制造所对应的新文化,事实上是以上三类文化在新时代中的改良和缩影:当中既包含主流文化与市场经济的融合,也包含新兴文化对商业文化的妥协,还包含残留文化在新生活中的延续。高校的创新教育同时关注这三类文化,并通过对它们的充分挖掘,使得新文化能够更多元地传承和发展。

新制造背景下的设计思维和要素

新理论是新制造的设计之道。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创新设计理论也在不断发展。新制造所相关的设计理论已经从对物的关注,进化到对文化、体验、情感等的关注,其理论基础也延伸到文化研究、用户体验、情感化设计等跨学科领域,并从更宽广的维度全面考虑国家、个人在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新技术是新制造的设计之剑。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制造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大大提升了用户研究、新产品原型测试、小批量生产、用户测试、产品迭代的速度,从而使个性化定制、利基市场需求的满足成为可能。

这个设计同样具有良好的“品用”体验。最初,她们想设计一个饺子工具套装,外加一本做饺子的纸质教材,但做着做着发现,她们可以将服务设计思维应用到其中,于是,她们转而把它做成一本木质书的样子。这本“书”摊开后,比普通A4纸稍大一点,但里面集成了做饺子所需的所有工具、工作区和图示指引,让用户一打开它就能按图索骥地完成饺子的全套制作,因此,师生们俏皮地给它取名为“饺科书”。这本书还有更多的“品用”细节,譬如“书”大小适宜、选材轻巧、携带方便、使用简单。一打开“书”,左侧是擀面杖与擀面板,做成斜面的擀面板可以使揉面更方便,不让面粉到处散落。同时,面板中凹陷的圆圈,刚好就是饺子皮大小,擀一下一个饺子皮就做好了。而“书”的右边,配置了一双筷子、拌饺子馅的盛放器以及夹饺器,把饺子皮和馅放进夹饺器,对折一压,饺子就包好了。整个制作过程便捷流畅。

“饺科书”得到了iF国际评委的高度认可,他们评价道:“该设计不仅介绍了饺子制作方法,同时也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通过它,外国人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饺科书获奖后,有多个企业前来洽谈后期合作,他们认为,这个设计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传承和推广为愿景,将服务融入到产品设计中,不仅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更提供了“沉浸式”的中国饮食文化体验,促成了中国文化的深层次传播和体验,产业化前景巨大。

在众多新制造背景下的高校设计作品中,“饺科书”(Dumpling Course)就是一个兼顾了新制造产品“文礼品用”要求的优秀成果,该作品还获得了国际设计大奖—iF设计新秀奖。作品的设计团队除了中国师生外,还有一位加纳留学生。

新制造背景下的设计要素——“文礼品用”合一

NanoDrop veu plus核酸蛋白分析仪,美国Thermo公司;ABI QuantStudio 6 Flex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美国 ABI公司;QX200微滴式数字 PCR仪,美国Bio-Rad公司。

在降解7天后,YJ01混合菌的主峰碳数不变,始终为C23,碳数相对较高.在降解14天后,YJ01混合菌的主峰碳数变小,减小到C12.结果表明:降解后主峰碳数发生了明显地迁移,长链烃类降解为短链烃类.

新制造中的产品首先要提供“文”的服务。作为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的媒介,要体现人文特色、人文传统,并且要传递文化。其次,它应具有“礼”的属性。它要能作为馈赠的物品,传递礼仪之美。此外,它还须有“品”的功能。“品”即物品,物品有别于装饰品之处在于,它有功能属性,可以满足人的功能需求,为人提供功能服务。最后,它有“用”的要求,即有用户体验的要求。要求它在能用的基础上,还要好用、适用,并提供好的使用体验。

实验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管作为系统负载进行了实验,其中,介质阻挡放电管实物图如图8所示,采用同轴圆筒电极结构。其中,控制系统大致包括电流电压温度等采集电路、信号调理电路、DSP28335最小系统、开关管驱动电路、故障报警与保护电路等。如图7 所示,首先设置输出电压为8 kV,检验电极长度5 cm,实验结果如图8~图10所示。最后将输出电压调至16 kV,检验电极长度5 cm时的电源稳定性及放电状态,实验结果如图11~图13所示。

这个设计具有很好的“文礼”基础,其目标人群定位也非常精准。它的最初设想要从中国传统美食饺子说起,在一次设计辅导课上,加纳留学生Kezia提到,外国人对中国传统美食饺子及其制作方法很有兴趣,她本人就喜欢吃饺子,也喜欢看别人做饺子,但是要直观地告诉外国友人饺子到底怎么做、甚至做一个饺子,对她而言还真不容易。她说:“作为一个留学生,我希望做个有趣的设计,让外国友人体验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于是,她和中国老师、同学们组成了一个设计团队,开始设计这个具有功能化的礼品型新产品。

Hand segmentationfrom a single depth image basedonhistogram threshold selection and shallow CNN························XU ZhengzeZHANG Wenjun(5,675)

从研究的便利性和实用性来看,基于抽样调查和数据统计的研究虽然明显优于基于个案分析的研究,但是也有许多局限性。由于调查问卷是调查者事先编制的,调查结果不容易反映调查对象原有属性的全面表征。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统计学方法整理得到的数据,毕竟是抽样数据,即便是从严格的抽样(样本)数据归纳出来的“规律”,在向被测以外的群体进行推论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基于新制造下的设计思维,我们在设计教育环节,提出了“文礼品用”四大要素合一的设计思路。这个思路强调让新制造中的产品成为文化、礼仪、功能、体验的复合载体,通过对“文”(文化传播)、“礼”(礼仪馈赠)、“品”(物品功能)、“用”(用户体验)维度的系统设计,提升设计质量。

案例一:饺科书

3台加压过滤机排出的水气分别由各自的分离器进行旋流分离。分离出的气体汇总成一路排出厂房至水沟,滤液分别通过3根管路流入滤液水池,最后重新进入浮选系统。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加压过滤机各配件磨损严重,导致部分气体在设备运转过程中漏入离心液,从而使气水分离器处理量增加,气水分离器亦因磨损而导致分离效果下降。从而造成近期排气量增大及气中带水现象明显。

这个设计也很好地体现了新制造中“快”的特点。师生们利用各种网络平台进行用户研究,发布网络问卷获得产品反馈。而后,利用多轴数字机床、数字激光雕刻机等快速成型设备进行制作,仅用不到一天时间就把图纸变成了实物,并让用户试用,非常高效。

新服务是新制造的设计之本。最近十几年,市场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产品竞争走向了全面的服务竞争,好的产品唯有结合好的服务才能成为一流品牌。于是,服务这一概念迅速进入了新制造设计的视野,并从以往“设计产品外在形式”转变为今天“设计服务内在体验”,这使得新制造的设计更关注文化感受的传递,强调深入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关心人的存在感与愿景表达。

案例二:张小泉囍剪套装

张小泉囍剪套装源于“首届杭州(国际)运河文化创新设计营”,活动由杭州市拱墅区相关部门牵头,三所在杭高校、三家杭州传统企业、一家设计公司共同参与。活动中,浙江工商大学师生与百年老字号—张小泉剪刀展开新制造设计合作,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张小泉囍剪套装”概念。这个套装共由四把功能不同的剪刀组成,这些剪刀通过组合包装,其手柄自上而下地组成了传统的“囍”字符号,表达了对婚姻的吉祥祝福,该方案获得了张小泉集团的高度认可并获得最佳作品奖。

该作品的设计从调研剪刀的“文”开始。不但利用网上平台搜集剪刀销售的各类数据,摸清市场情况,也探索了张小泉这一百年品牌的发展,了解其在民间生活中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发现该品牌在杭州人生活中有着很好的口碑。此外,张小泉剪刀在国外出版的《费顿经典设计》一书中,被列为人类现代社会中的第一件经典设计,更重要的是,这个设计直到今天仍在被生产和使用。根据这样的文化特性,继承、发扬张小泉剪刀这一优秀国货品牌文化成为重要的创新方向。

调研中,师生们发现,剪刀在中国历史上所承载的文化有着很强的吉祥含义。首先,剪刀也称“剪子”,谐音为“见子”,有着延续香火早生贵子之意,很适合新婚的吉祥寓意。其次,剪刀必须成双才能使用,这种成双成对、不离不弃的特点也使得它适合作为婚庆礼物,祝福新人能百年好合。最后,剪刀在古代一直有辟邪之功用,对新婚、新家有着庇护之用。鉴于以上诸多吉祥含义,决定以婚庆作为剪刀“礼”的输出端,让剪刀成为结婚送礼的佳品。通过对剪刀的组合,形成“双喜”的吉祥包装。

然后,着手塑造该套装的“品”。根据对新婚夫妇生活需要的观察,发现生活中往往需要大、中、小三种剪刀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其中,大剪刀用于剪切食物、坚硬物品,故相对粗壮;中型剪刀剪切中小物件、适合相对细致的工作,故采用尖锐刀头;小型剪刀用于化妆或仪容的修剪,更加精致,所以用了小柄和小刀头。同时,根据剪指甲和修眉的不同功能,设定了两把小型剪刀。不同的尺寸和造型,实现了不同的“品”。

最后,通过用户及人机研究来提升产品的“用”。譬如,大剪刀是剪切食物和坚硬物品为功能,所以刀柄处设计相对较大,可以容纳四个手指插入并握紧;而修眉的剪刀用于精细操作,所以只设计容纳一个手指的刀柄。这些细节的设计都体现出对人机尺度和用户体验的充分考虑。设计完成后,立刻利用3D快速成型技术打印出剪刀模型,进行用户使用测试,并进行产品形象展示。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标签:;  ;  ;  ;  ;  ;  ;  ;  ;  

“制造+文化”的创新教育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