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自述】
笔者1990年进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1994年毕业分配到江都职业高级中学工作。任教过语文、数学、哲学、管理学、法学、旅游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自身知识的匮乏和能力的不足。于是,捧起了书本,2006年考上了扬州大学在职研究生,2009年取得教育硕士学位,同年评上了高级讲师。2015年,江都区6所职业学校合并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担任过学生处副主任、电信系副主任、教务处副主任、基础教研室主任,现为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江都开放大学)教学诊断与改进中心主任。20多年来,一直坚持学习、潜心研究、积极实践。主持省市级课题4项,指导并参与课题研究7项。在《江苏教育》《职教论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教师》等期刊上发表文章近50篇,在省市各种征文比赛中获奖30多次。
不忘初心,始终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2010年成为区学科带头人,2013年成为扬州市学科带头人,2014年获得扬州市特级教师称号,2015年成为扬州市名师“领雁工程”培养对象,2016年获得江苏省特级教师称号,2017年增补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科研中心组成员,2018年成为江苏省市职业教育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同时担任3个省市名师工作室指导教师,带领一大帮青年教师实现了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我有教育魅力吗?*
陆春庚
【推荐理由】
《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由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于漪老师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该书共有8章,全面回答了新时代的青年教师究竟应该学做什么样的教师的问题,指出纷繁世相下育人是教师不变的使命,开拓创新和潜心研究是彰显教师魅力所必备的职业志趣。教师捧起这本书,能加深对教育真义的理解,对自身教育生活的关注,从而对职业生涯有更高的追求。
微子启是商纣王之庶兄,这“庶”是何种之庶呢?是异母之庶,还是同族同宗之庶呢?微子和箕子都臣服于周武王,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还支持周武王,以此,我们是否可以推测,微子启和箕子与商王纣的关系并不是那么亲近的呢?也就是说,这个庶不只是异母之庶,而是同族同宗之庶,因此,当周武王伐纣灭商之时,其二人并没有表现出同归于尽之意。宋之始祖实际上是微子启,而微子启与商纣王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我们认为,这也许是解开宋之得姓之疑惑的一个关键所在。
《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首先指出教育使命光荣、教育责任重大。青年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学识修养,是教师职责的首要任务。接着,基于当代国内外研究文献,向广大读者展示了教育魅力究竟为何与何为的宏伟画面。更让人信服的是,该书作者采用了问卷的方法,全面了解学生与家长心目中的教师魅力,通过数据揭示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建议。由此自然而然地阐释了现代教师魅力的基本构成为时代精神、人格力量和学术素养。该书不但能使青年教师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信其然。为此,从“培育学生求真精神”“引领时代教育风范”“提升时代教育境界”三个方面回答了教师教育魅力的功能价值。最后,作者要求青年教师站在文化的高度进行学习,直面教育的现场进行实践,提升教育的境界进行思考。该书去除了教育魅力的神秘面纱,使青年教师相信,经过修养和锻炼,大家都可以成为魅力教师。
刚开始工作的几年,常和学生交流,学生想什么、要什么都能了解得一清二楚。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之外琐事的增多,和学生的交心越来越少。我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个我,和学生交往时多了些世故,少了些真诚;多了些指手画脚,少了些将心比心;多了些冷漠,少了些热情。师生之间成为熟悉的陌生人,信息与能量的交流、传递受阻或中断。
研究区域土壤样品中5 种重金属总量统计结果见表1。Cd、Pb、Cu、Zn和Ni平均含量分别为1.46、63.04、25.66、109.88、73.10 mg/kg,均超过辽宁省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15],分别为辽宁省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的13.27、2.95、1.30、1.73、2.86倍,说明5种金属存在不同程度的积累,其中Cd尤为明显。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相比,Pb、Cu、Zn平均含量虽超过辽宁省土壤背景值,但是并没有超标;Cd和Ni的平均含量略微超过标准值,说明这两种元素在该区域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研究中心的射电天文学家谢泼德·杜勒曼(Sheperd Doeleman)称这项工作为“旷世杰作”。杜勒曼博士致力于银河系中心的研究,并且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借助“视界望远镜”这种行星级尺寸的工具绘制黑洞的真实图像。
【阅读体验】
于漪认为,有魅力的教师能把学生引进课堂、留在课堂、聚在身边。[1]她认为教师的教育魅力是一个教师的人格、学识、举止风度等综合统一的过程。基于此,她把教育魅力分为4个部分,即人格魅力、师爱魅力、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笔者认为,形象是人格的外衣,人格是形象的里子,形象魅力可以归到人格魅力。于是,我对自身的人格魅力、师爱魅力和学识魅力进行了持续的追问。
一、自我追问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首次提出了好教师的四种特质。他号召全国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无疑,在总书记眼中,“四有”的教师是有魅力的。2016年9月,习总书记在八一学校之行中提出,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可见,做到“四个引路人”的教师也是有魅力的。对照“四有”标准,反思“四个引路人”要求,不禁自问:我有教育魅力吗?
(一)人格魅力几何
比如教学《莫泊桑拜师》。当学习到福楼拜教莫泊桑观察的方法时,我随之进行了迁移:引导学生利用这样的方法来观察身边的事物,以便发现不同情况下同类事物的不同特点。学生虽然从课文的学习中知道怎么去观察,但是似懂非懂,没有真正掌握。于是,我及时播放了视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观察任务,让学生观察同一只小狗,遇到主人和陌生人时分别是怎样的,将它不同的特点写下来。大多数学生能按要求写,但还有少数学生在瞎写,说明他们没理解。于是我立即点评,让他们及时修改,直到真正掌握为止。
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学生都是造物主的杰作,其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特性、具体性、特殊性理应得到教师无条件的尊重。尊重学生就要接纳一切学生和学生的一切,可是我从心底还是喜欢所谓的“好学生”,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表扬“好学生”时眉飞色舞,很少去考虑会不会言过其实;批评“差学生”时色厉内荏,难得去思考会不会适得其反。和学生交往时,常常是“家长型”的心理状态,滥用教师权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训斥、压制、管教从未销声匿迹。作为一名从教20多年的教师,我的人格魅力何在?
教师的人格主要指在教育教学的场景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的性格特征、积极的心理倾向、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规范的行为方式。具体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是指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友善幽默的表达。
(二)师爱魅力如何
教育教学要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学生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生立场是所有教师的行动指南,教育魅力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形成和展示。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离开学生谈教师魅力则毫无意义。
(三)学识魅力若何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感动学生的是人格魅力、师爱魅力,吸引学生的无疑是学识魅力。其中,教师的学术素养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学术素养一是表现为思想自由,二是表现为专业领先,三是表现为行为示范。教师有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就有了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有了专业领先,就有了话语权和权威。做到身体力行,也就能使学生追慕效仿,成为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有思想的芦苇,人之所以伟大,正是人有思想。反观自己,虽然在教学一线兢兢业业,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与荣誉,但提炼过自己的教育主张、教育理想或教育思想吗?由于经常“杂教”(教过语文、数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使得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得不深,很多流行的心理咨询方法知之甚少。
二、自我诊断
以上的自我追问,羞愧得我一身冷汗。我好歹是市学科带头人、省特级教师,我若这样,其他普通教师呢?是什么原因使自己缺乏教育魅力呢?
高校设立班主任制度不仅是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班主任职业成长、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一方面,班主任是专业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也是使双方增长知识、共同进步的过程。另一方面,在管理和服务学生的同时,能够加深彼此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也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这也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3]。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与同事之间的切磋交流,是营造良好学风氛围的催化剂。
(一)待工作患得患失
某位哲人说过,把工作当成是谋生的职业是辛苦的,把工作当事业来追求是幸福的。回顾20多年的工作历程,经常在职业和事业中徘徊。
文化的缺失,即使绘画技巧炉火纯青,留下的则也是千古憾品,如某大家之作品“老子下山”图,画面上一仙骨老者坐牛背,并驮有一布袋,可遗憾之处是袋口趙开露几捆竹简,竹简是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工具,而老子下山远于夏商时代,另还有一些艺人在艺术陶瓷创作中画古代仕女留刘海,这也是不尊重历史,可见,此类作品画工精湛,技艺高超也是一件败笔之作。
我在工作上或专业发展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潜伏期(1994年—2001年),这个时期风平浪静,发展缓慢,我把工作看成事业。刚刚名牌师范大学毕业的我,精力充沛,信心饱满,争着做事,抢着干活。积极参加教学比赛,尝试撰写小论文,获得了一些小奖。由于工作认真、踏实,做了教务处副主任。第二阶段是躁动期(2002年—2009年),这个时期风起云涌,发展停滞,我把工作当成了职业。从教的热情逐渐消退,教学没有成就感。“从政”的欲望逐渐强烈,“官职”原位不动,心有不甘。期间读了教育硕士,其他方面几无收获。第三阶段为井喷期(2010年—2016年),这个时期风调雨顺,重拾初心。“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我要的教育生活不是这个样子。于是,我又开始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去。2010年,我获得区学科带头人称号,2013年取得市学科带头人称号,2014年将市特级教师称号收入囊中2015年成为市领雁工程培养对象,2016年成为江苏省特级教师。第四阶段为高原期(2017年至今),这个时期风云变幻,失去方向。工作勤勤恳恳,成绩有目共睹,又如何呢?徒添几多烦恼,徒增几缕白发。职业倦怠感再度袭来。
(二)同学生渐行渐远
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的统领性及师德的重要性不难理解。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没有关爱、关注、关怀学生的一颗心,教师再有水平,也不能培养出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于漪老师曾说:“表达师爱,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而是要用自己的言行来践行,老师对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做到师爱荡漾。”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指出,教育不仅是技术、学术,也是仁术。仁者爱人也,可见,师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只有学会了爱学生,才会成为一个深谙育人之道的有教育魅力的老师。[2]我爱学生吗?我怎么表达爱?我的爱学生接受吗?20多年的“重复”“单调”“辛苦”劳动,职业倦怠感挥之不去。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习惯以教为中心,关注自己是否讲清楚,学生是否听得懂,考试是否得到高分。嘴上深恶痛绝教育的诸多短视现象,自己的教学还是聚焦课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并没有超越当下,超越现实功利,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
质量管理主要由质量管理部门及生产车间联合管理,质量管理部门侧重制丝、卷包质量的综合管理与控制,以抽检、理化检验及车间数采报告为主要检验方式;车间质量管理主要由工艺质量员进行,侧重本车间过程质量检验,同时配合质量管理部门完成计量仪器校准及质量采集数据上报等任务。
(三)对学习若即若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第一需求已经转变为学习需求。学习对个体的意义和价值,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三维目标已经成为过去,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的时代。在六大核心素养中,学习素养是“元素养”。离开学习素养的培养,其他素养的提升势必成为一句空话。于漪说:“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广泛地阅读、倾心学习,不能尽量多地汲取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所积淀下来的丰富的精神成果,怎么会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恒久不衰的教育魅力呢?”[3]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冯大鸣所言,《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不仅是引领青年教师穿越职业迷茫学做什么样教师的教科书,而且更是教会青年教师怎样学做教师的专业指南。一旦读了起来,你就很难放下。
在我周围的教师中,看得下去书(教材除外)的人很少。相比之下,我还看了一点点、思考了一点点、研究了一点点。就是这么一点点,使我相对“优秀”起来。“板凳要坐十年冷”,可是我浅尝辄止,耐不住寂寞。有时下定决心,准备焚膏继晷地去“啃书”时,各种评估验收纷至沓来。于是,书又被置之高阁。掌握“半吊子”理论的我,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长此以往,我的教育魅力将荡然无存。
三、自我改进
爱因斯坦断言,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对我而言,教育魅力的逐渐消失已然感知,消失的原因已经诊断。如何寻求对策,如何改变现状,进行自我改进与自我保证显得迫在眉睫。
抽象扩展结构水平(extended abstract level):通过对数据分析、推理,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猜想或推论.譬如,能认识到数据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判断与人们的实践需求紧密相关,或者能提出类似的观点.
(一)不断学习,拥抱新时代
立足新时代,站在新起点,要认清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为此,我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文化的高度,全身心地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锻炼教育魅力。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好学乐学是出了名的。她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真切体会,给大家指出了学习的三条路径:重要的理论反复学,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宽视野广泛学。[4]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若要展现教育魅力,一是要永葆“朝气”。这里的朝气不是拒绝变老,而是通过学习,让生命始终涌现鲜活的生命力。有些教师岁数不大,让人感到暮气沉沉,归根到底是缺乏朝气,少了那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对这样的教师谈教育魅力,无疑是对牛弹琴。我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激发学生向学、乐学、善学之心。二是要散尽“惰气”。优秀者找方法,平庸者找借口。不管工作多忙,我都要合理安排,挤出时间来学习。正如鲁迅所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三是要拥抱“正气”。新时代,风清气正。但海量的信息、多元的价值观、日新月异的技术让人目不暇接。通过学习培养自己的“一双慧眼”,发现并利用各种“时代流行”中的宝贵价值,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与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这样,教育魅力不请自来。
(二)强化实践,重建新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实践育人是教育的内在诉求,是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5]于漪说,教育魅力的锻炼,归根到底要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才能生根发芽,孕育成长。[6]教育实践既是教师学习的一种方式,从中汲取养料,壮大精神,培育人格,同时也是张扬魅力、体现价值的现场。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主要阵地,要更好地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需要加强对课堂的研究,基于生态思维对课堂进行重建。基于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初步提出了“三变四学”的课堂教学新范式,[7]立志在生命性、生活性、生成性上对课堂进行新构。[8]今后的课堂实践重点是如何更好地创设情境来“激学”,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在“激学”的基础上,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展问题解决式的合作学习;在“探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考的能力;“悟学”活动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最后让课堂教学向生活回归,在“用学”活动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在迁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成为下一次课的“问题情境”。“四学”活动基于学生立场,实现了课堂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型,教师的教育魅力得到进一步彰显。
(三)坚持反思,直面新矛盾
《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论述告诉我们教师,不对自身的教育工作进行反思会越来越认不清教育的规律和本质。叶澜教授曾说:“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好老师,如果坚持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于漪老师则毫不客气地说道:“未经思索的教育是不值得做的。”[9]于老师要求教师将反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育的境界,张扬教育的魅力。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实践活动,教与学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师要反思的是“什么是教与学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新时期不同的教育教学现场中,产生了哪些新的矛盾;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下,如何实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教师的反思是全面的、全域的,既包括教育细节的反思,也包括教育大局的审视;既要对教育的“道”进行反思,也要对教育的“术”进行追问。时时问、处处问、事事问,教师在持续拷问、不断鞭笞中,走向卓越,提升魅力。
【参考文献】
[1][2][3][4][6][9]于漪.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9,173,209,210,216,221.
[5]薛二勇,刘爱玲.习近平教育思想:中国教育改革的旗帜与方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7(5):9-16.
[7]陆春庚.基于学生立场的学习型课堂创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0):26-28.
[8]陆春庚.生态课堂建构“三”字经[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7(6):60-61.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职成教重点自筹课题“职教名师成长途径与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b/2015/03/103)和第三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职业学校生态课堂构建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ZYB2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中心主任,高级讲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标签:教育魅力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论文; 教师成长论文; 全国劳动模范论文; 政府特殊津贴论文; 教书育人论文; 青年教师论文; 职业生涯论文; 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江都开放大学)教学诊断与改进中心论文; 江苏省市职业教育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