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教学之中融入了教师传道授业的“教”、学生求真求知的“学”以及脚踏实地的“做”,并且教、学、做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结合、高度融合。本文通过科学有序引领、共学互通对接、主体深入历练三个方面协调教、学、做关系,设置好教、学、做节奏,实现生活教育、素质教育目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做合一”;应用
著名教育家、社会实践家陶行知就已经对教、学、做三者之间进行了精确概括,教学要在做上教、做上学。时至今日,“教学做合一”对我们学科课堂教学仍产生深远指导意义和积极功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生本第一、能力为上”,与“教学做合一”一脉相承。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协调好教、学、做、关系,设置好教、学、做节奏,实现生活教育、素质教育目标。
一、在科学有序引领中,力推“教学做合一”
教育学认为,要达成“教学做合一”的目标,其首要条件和前提要求,就是教师要发挥自身在“学做”进程中的主导引领作用。众所周知,初中生物理学习现状与《物理课程标准》之间的不对等性,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学”和“做”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和悉心指点。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要切实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科学有序引领工作,对初中生物理认知活动以及实践活动,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拨,引导初中生有效解决学习认知和思维探析中的疑惑,以及理解探究中的困难,让初中生对所需学习物理知识能够进一步深层次感悟和理解。比如对有关声音的教学,如果教师认为此知识点简单,就忽略实验过程,让学生死记“频率高、音调高,振幅大、响度大”,从表面看学生秩序井然,用很短的时间掌握了很重要的内容,效率很高,但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时间久了,什么都忘了,针对初中生理解上的偏差,我实时做好疏导和点拨工作,在教学时先组织学生通过分别快拨和慢拨梳子的齿、重敲或轻敲课桌的桌面,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边玩边学,边学边思考,轻松地掌握了频率、振幅、音调、响度以及决定它们的因素。这样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以及后续的学习动力。学生通过“做”的亲身活动,对声音的特征有一个感性认识。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的放矢、针锋相对的“教”,引导和指导初中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学”和“做”活动,达到了物理新知的深刻认知。
二、在共学互通对接中,力促“教学做合一”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的互通性特征,一方面要与初中生群体建立平等、尊重、交往的良好关系,为教、学、做三者进行有效融合提供基础条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另一方面要开展互动特征明显、互通双向显著的对接活动,围绕教学的内容和设置的目标以及学习的要求等方面,组织具有双向多向性的双边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交往活动,有力促进教、学、做三者的有机统一,共同进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比如,在进行“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时,我把一只吹足了气的气球放在钉满钉子的木板表面,然后让学生猜测,若在气球上放一块砖块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起,并且神情紧张,异口同声地回答“气球会爆掉”!于是我边与他们开玩笑说“别眨眼睛!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边把砖块轻轻地放在气球上,咦?气球竟然安然无恙!学生紧张的情绪放松了,接着我把气球放在一个钉子上,再压上砖块,“乓”气球一下子被扎破了!此时,学生的求知欲被点燃,教师适时给出课题。我顺势提问“气球受到的压力相同,但产生的效果却不同,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两次的受力面积不同!”学生的答案响亮而肯定。“那么,我们如果要使第一种情况中的气球爆掉,你有什么办法呢?”有学生答:“再多压几块砖块!”让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方法进行演示实验,结果气球真的爆掉了……“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笔者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结合演示实验进行有序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了有关知识点,掌握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及“压强”概念。本节课教师的指导目标明确,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很高,达成目标轻松而有效。
三、在主体深入历练中,力行“教学做合一”
实践是获取真理的唯一途径,是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 教、学、做三者之中,“教”和“学”二者的实践和活动,都是为了有效、高效“做”提供科学方法论和坚实知识根基。因此,“做”是“教学做合一”理念最为关键的要义,同时也是“教”和“学”的现实落脚点和根本出发点。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主体物理实践能力的历练和培养,多提供亲身实践操作、思维归纳的时机。物理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都是历练初中生“做”的有效载体,教师应该加以科学有效利用。物理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抽象的物理知识可通过物理实验进行直观的展示,同时也能够提供“做”的良好时机。
在进行“测物体的速度”教学时,先让学生做大小不等的纸锥。做纸锥的时候,学生们已经神情兴奋、情绪高涨,再没有必要怀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于是提出如何测纸锥下落的速度,需要用到什么测量仪器.学生很快回答“用刻度尺测出纸锥下落的高度、用秒表测出下落的时间,然后根据公式v=s/t,求出速度”。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中进行实验。活动中他们发现为了延长纸锥下落的时间,可以提高纸锥下落的高度和用较大的纸锥进行实验。课堂上学生或高举着手或干脆登上椅子让纸锥下落,另一部分学生则神情紧张而兴奋地按着秒表。课堂的气氛活跃,和教师“满堂灌”时的死气沉沉截然是大相径庭。本节课上学生主动参与、愉快学习,不仅进一步了解了速度的概念、熟练地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掌握了测量运动物体速度的基本方法,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思维能力。
总之,物理新课程改革是实践性、指导性较强的发展理论。初中物理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将教师的“教”与主体的“学”以及学生的“做”之间进行高度融合、有机结合,“教”中有“学”,“学”中有“做”,“做”中促“学”,“做”中推“教”,实现课程生活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 215228)
论文作者:张向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0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物理论文; 气球论文; 初中生论文; 下落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0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