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困惑与思考_教师评价论文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困惑与思考_教师评价论文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困惑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教学实践论文,困惑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课改已在很多省市实施,课改的势头可谓轰轰烈烈。那么,课改的实践情况究竟怎样呢?带着这一问题,我对所在的句容市半年多的课改实践情况进行了调研。面对一线教师的疑难与困惑,我也有所思考,不揣浅陋呈献于此,旨在抛砖引玉,共同提高。

教师们的疑难与困惑

课改实施以来,不同地区和学校的老师见面后大多问几乎相同的几个问题,这反映了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层面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

第一,你用的是什么版本?新课程打破了一种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即使是相邻的两个城市,所用的版本都可能不同。但遇到的问题是,同样一个问题或概念,不同的版本表述也不一样。例如,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人教版说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人民版说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岳麓版则说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再如,关于“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原因的分析,各版本的侧重点也不同:人教版主要强调“美国的大力扶植”,岳麓版列出五点进行叙述,而人民版则把这个问题设计成一个“学习探究题”交给学生。诸如此类的差异,在各版本之间比比皆是,这无疑给教师的教学和考试答案标准化出了一个难题。

第二,你来得及教吗?教材的编写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的,高中历史必修课增加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以及近代史、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可以说内容比以前多了两倍,但是教学的时间却只增加了原来的一半。例如,本来我市预计在高一上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前结束专题五,可是最快的教学进度也只到专题四。由于内容多,教师们上课无法按照课时计划进行,很多内容都是压缩饼干,教师不讲解,学生根本弄不明白,更谈不上什么主动探究了。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第三,教材内容你熟悉吗?我们市历史学科每月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从教师反馈的信息看,教得都非常吃力:“新课程的内容太多、太深、太难,有些历史知识我们教师一点都不知道或知道甚少,如何去教学生呢?”如《历史》必修1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的三部分内容,许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对此内容几乎不了解,对相关的希腊、罗马的法律条文更是一无所知,所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就显得苍白无力了。现实表明,新课程的高要求与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的矛盾已逐渐暴露出来了。

第四,学生负担减轻了吗?历史学科最根本的特征是按照时间逻辑来编排历史(通史),新的课标教材却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来编排,而这三本书每本又分为中国与世界两个部分,内容的选择比较庞杂,体系也比较混乱。比如,高一政治文明史,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有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与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有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外交政策,世界史方面有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近代代议制、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等等。但真正的现实是,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对历史学科不是很重视,因此对历史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基本的历史知识储备少得可怜,且七零八碎,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如此繁杂的内容,这是人为地造成了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麻烦。按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图之一就是删繁就简、减轻学生负担,可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这个目标难以达到。

第五,将来考试怎么考?这个问题最头疼,也是目前社会、学校、学生乃至老师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新课程教材先行、评价滞后的弊端终究在实践中显现出来了。课程标准本来是很抽象的,比如“了解隋唐至宋元的政治制度演变”,这句话可以浓缩成几个简单的史实,也可以写出几十本专著,学生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谁也说不清,无疑给教学带来了麻烦。这个问题现在谁也回答不了,因为考试怎么考还不知道,那么,失去了评价目标的新课程如何推进下去呢?虽然《课标解读》可以缓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点困难,但远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的思考与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对现有教材的审视与整合

按新课程理念,我省各市区根据情况采用了几套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等。应该说各版本各有特色,但必须认识到,关键不在教学生学教材,而是利用教材教会学生学习,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高扬的旗帜。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应该说无论哪一版本的教材,在专题、模块的设置方面大致是一致的。新教材按照专题选择了历史上的重大内容,将从古到今性质相近的事件串联起来讲述,并且特别注意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联系。这种编写方式体现了一种与传统教材不同的理念,即历史教育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一般的历史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了解历史演变的主流和内在规律,用世界的眼光去认识历史的发展。这种转变对教学方式提出的要求更高了,主要是要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分析历史问题,构建相关知识,认识教材中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否客观、合理、辩证,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甚至可以与教材观点不一致;教师要组织和支持学生对多种不同意见的辩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看教材,把教材当成是帮助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本书、一种工具而已。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反映,新教材内容多而难教。我认为不管使用何种版本的教材,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理解《历史课程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地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取舍和整合,尊重不同版本教材所取史实的共同点,去掉其中琐碎繁杂的、不符合新课标要求和不太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内容,对于那些需要花大量时间去记忆的内容也要进行淡化处理。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教材中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认识历史,并从中感悟历史,感悟人生。如《历史》必修1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史学界仍有争议,这也是将来命题难以把握的部分,我觉得可以略讲。

二、提倡师生互动的平等观——对课堂结构的调整与安排

随着对教材地位认识的转变,原来把教材当成教学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会跟着改变。要适应变化,我认为应重新对课堂结构进行调整与安排。

首先,让学生在课前用几分钟时间,把需要学习的内容先看一遍(因为历史科目的课时少,阅读任务最好安排在课前),上课后让部分学生分段讲解教材的内容(无须拓宽加深,只要用自己的话叙述连贯就行),教师这时与其他学生都做听众,但教师必须听得更认真,随时准备解决学生讲述中遇到的疑难和出现的问题。

其次,组织学生列出教材的知识结构(即“知识树”或示意图),这样的结构不只是一种,可以从某个侧面、某个专题去构建,在表述方式上也可以是多样的。做到这一点,证明学生已理解了教材内容的主要部分,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

第三,仍然由学生负责,找出教材中这一课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性质、影响、作用、评价等主要结论性的句、段,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不求一致,但要言之成理。然后组织学生对一些“焦点”的问题展开辩论,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辩论不会每节课都有,如果一旦遇到,必须认真对待,用心组织,这是一种促进学生成长的非常难得的途径和方式,也是师生互动、学生朋辈之间互动、共同进步的最好时机。

最后,由学生代表做课堂学习的心得小结。关于这种小结的要求,应在开学之初对学生讲清楚,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实际上也是为了促使他们在课堂上全身心投入学习。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明白,通过本课的学习和研讨,自己在思想认识上或者在知识面上有哪些提高或拓宽,从中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成长。这也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目标。

三、培养自主学习的发展观——努力抓好探究活动课

活动课并非新课程教材的首创,人教版旧教材中就有活动课的内容,但每册只有一个,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一种点缀,现在的新教材改变了这种状况,“探究活动课”(人民版称“学习与探究”、岳麓版称“综合探究”)的数量大大增加。据统计,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常规课与探究活动课的比例分别为82∶7、85∶9、82∶11、96∶6。在探究课的设计上,各版本教材的编写者充分发挥想象,高招迭出,资料分析、教材编写、法庭模拟、社会调查、人物采访、航线设计、图片收集、歌曲演唱等等,让人目不暇接。如人民版第一册设计的“古罗马的模拟法庭”,首先介绍了古罗马的法院组织和诉讼程序,并提供了两个参考案例,要求学生分别模拟原告、被告、法官、律师等,进行模拟审判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罗马法庭和罗马社会的认识,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由于活动探究课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认真组织好探究课,特别是在准备阶段,不但要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必要指导;课中既要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又要在方法上进行适时指引;课后要及时总结与启发,以延伸课堂,完成探究成果,真正使活动探究课起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但由于课时紧等原因,目前真正能完全实施活动探究课的学校非常有限,可以说是寥若晨星。

四、确立终生学习的教研观——对学生作业的重新布置

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每节教材后面所附的练习题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作业的需要了,更何况题目本身往往比较“正统”。因此,我认为新课程的作业应该帮助学生深化、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所布置的作业应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灵活性。

1.写一篇与已学知识相关的历史小论文,不是每节课都布置,但要鼓励多写。

2.预习下一节课要学习的教材内容,试完成教材中的思考题、自测题、讨论题等。

3.查阅相关资料,有条件的还可以阅读、浏览与新一节课文内容相关的著作、报刊、网页等。

五、建立学生发展的评价观——学生评估机制的重新建立

按照新课标的建议,新的评价应包括结果与过程、多元评价手段的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结合等三个方面。对此各版本都有一定的评价设计,如人教版的“本课测评”、岳麓版的“自我测评”等。我认为人民版设计的“专题学习档案”颇有特色,它包括“学习重点归纳”“收获与存疑”“学习评价”“学习活动记录”等,可作为教师最终评价时的参考。用一份试卷来判定学生优劣的传统评价机制已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必须建立一套新的评估机制。

1.对学生每一节课的发言次数做统计,并给予相应的鼓励性等次评价(占20%)。

2.对每位学生的独到见解做统计(与教材课文不完全一致,但又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占30%)。

3.对每位学生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做统计(篇数和质量,有较高质量的小论文,还要张贴墙上,并帮助修改寄送有关中学生学习的报刊杂志)(占20%)。

4.完成有适当容量的教材中的思考题、探究题、自我测评题和历史基础知识试题测试(平时学校统一要求完成的练习、作业或考试)(占30%)。

最后按这四个方面的比例,得出每个学生的学期历史学习成绩。每节课上对学生的平时成绩都做统计,那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会增加几分,而且用上面所说的方法统计学生的成绩,也比只用一份试卷来衡量学生的成绩要合理、全面得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教师在设计检测试题时,也应大胆创新、形式多样,打破传统的模式。

历史是生动的,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智慧。新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中学历史改变长期被学生视为“枯燥、无味”课的尴尬境地,但是要走进美好的春天,我们历史教师还须做更多努力。

标签:;  ;  ;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困惑与思考_教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