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资源禀赋对劳动力转移行为的影响分析--以常熟市、如东县、铜山县农民为例_人力资本论文

农户资源禀赋对劳动力转移行为的影响分析——基于常熟市、如东县和铜山县农户调查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铜山县论文,农户论文,如东县论文,常熟市论文,禀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973(2008)04-0072-05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经济绩效,农村劳动力市场在这时期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国仍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农业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农业劳动者在最低的工资水平上提供劳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必然的趋势。[1]近年来,大量的文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因素和转移机制进行了探讨。有学者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角度,提出了劳动力转移的推力—拉力模式;[2-6]还有学者从制度变迁的层面探讨了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包含有体制因素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7-10]这种模式是在我国城乡二元户籍管理、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等体制环境下所形成的特殊劳动力转移模式。并且还有研究从提升教育[11-15]、农业生产经营[16,17]、农户特征[18,19]的视角揭示农户劳动力转移机制。从现实来看,每个农户都面临着继续从事农业、兼业和进城就业三者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而这一结果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所以要分析我国农户劳动力转移行为,最好是从农户这一微观决策主体入手。[20]本文的着眼点正是从对劳动力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禀赋进行研究。在研究之前先将农户资源禀赋含义界定为农户家庭成员及整个家庭所拥有的包括了天然所有的及其后天所获得的资源和能力,包括家庭成员的年龄、教育程度、经历、信息资源、社会网络、家庭位置、经济状况、经济环境等。[21]

二、数据来源及区域选择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6年8月对江苏省常熟市、如东县和铜山县三县(市)329户农户所做的抽样调查,农户调查涉及到常熟市89户,如东县136户,铜山县104户。所调查的区域分属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三个区域能代表我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的劳动力转移水平。从表1可以看出,常熟涉及劳动力转移农户比例最高为89.89%,铜山最低仅为71.15%,如东则介于两者之间。从农户劳动力转移规模来看,常熟最高为每户2.26人,铜山最低为1.31,如东县劳动力转移规模也是介于两者之间。

三、模型分析及结果检验

1.变量选择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本文主要目标是估计农户资源禀赋对农户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农户资源禀赋包括一些显变量。依据引言的分析和对农户资源禀赋的定义,将影响农户劳动力转移的显变量初步确定为:

(1)农户基本特征变量:农户基本特征变量选择农户人力资本存量①(huca)[22]、农户平均年龄(ayag)和人均耕地面积(apfa)。农户人力资本存量代表农户人力资本潜力,教育能显著提高人们到非农部门工作机会,特别是到高工资部门就业的机会,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农户就业非农化倾向越明显;[23]由于非农就业对年龄的限制以及落叶归根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户年龄结构越大对农户劳动力转移行为有负的影响;土地对于农户来说具有粘性,并且农业劳作也是一种合理就业,人均耕地面积越大,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的机会越大。

(2)农户社会禀赋控制变量:在中国目前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是传递外出就业信息的主要通道,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网络关系是农村劳动力成功获得非农就业机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24]社会资源禀赋选择农户社会网络(snet)、农户家庭非农就业经历(ofex)和特殊经历(spex)三个变量。社会网络以农户成员有跨市转移劳动力的为1,否则为0;有非农就业经历的农户设为1,否则为0;农户家庭成员有特殊经历(家庭成员有担任干部、从军)的设为1,否则为0。

(3)农户家庭经济环境控制变量:选取人均家庭财富(apfo)、人均预期非农收入(aofe)2个变量。由于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比较收益的存在,人均预期非农收入越高,农户越倾向于非农就业。家庭人均财富反映一定的家庭环境,家境越差的农户为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从事非农就业的动力越足,劳动力转移的可能性也越大。其中农户家庭财富包括住宅、家电、汽车等实物性财产,家庭预期人均非农收入以当期人均非农收入来表示。

(4)经济技术环境(村人均收入:apiv):村人均收入这项指标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地域经济环境越好,劳动力创业型转移和带动型转移越明显。

(5)地区控制变量:地区控制变量主要表现在交通区位以及地理区位条件差异方面,区位会影响农户获得非农就业信息的便捷性,并增加劳动力转移成本,进而会改变农户劳动力配置状况。在此选取距离县城距离(codi)、集镇距离(todi)。

2.农户资源禀赋对劳动力转移影响的计量模型选择与说明

农户劳动力转移行为包括劳动力是否转移决策和农户劳动力转移规模,为分析农户资源禀赋对农户劳动力转移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选用以下模型:

(1)本研究首先分析农户资源禀赋对农户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模型估计中对有劳动力转移的农户因变量取1,否则设为0。依据已有的研究,就此类0-1二项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具体见式(1):

则表明农户劳动力转移可能性随着z的增大而单调递增,也就是说资源禀赋量越大的农户,其劳动力转移的可能性越大。因此,通过分析农户各种资源禀赋,找出各禀赋与z的相互关系,从而找出农户禀赋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关系。

(2)对农户劳动力转移规模估计的因变量劳动力转移人数用大于等于0的变量,对于这类受限的数据估计,用Tobit模型进行估计效果比较好。[25]农地流转模型为:

3.农户资源禀赋对劳动力转移行为影响的计量分析

本研究得出了与劳动力转移决策有关的Logistic回归结果和劳动力转移规模的Tobit模型估计结果。(1)经过二项Logistic回归“Wald后退法”筛选,得出式(3)-式(6)的农户劳动力转移决策的Logistic回归方程:

Ⅰ.总样本农户劳动力转移决策的Logistic回归方程:

Ⅴ.模型运行结果分析及评价

依据农户劳动力转移决策的Logistic回归方程,建立表2的模型运行结果,从表2和回归方程式(3)-式(6)可知:

(1)模型运行中有4个变量最终进入了模型检验,其中集镇距离在总样本和常熟的估计中对农户劳动力转移决策有显著的负影响;非农就业经历和预期人均非农收入在4个模型估计中都有显著的正影响;农户人力资本存量对常熟的估计也有显著正影响,而对其它地区影响不显著,进入模型检验的变量对劳动力转移影响符合预期效果。从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农户劳动力转移决策的重要因素是非农就业经历和预期非农收入,并且愈是具有非农就业经历和越高的预期非农收入的农户劳动力转移可能性越大,这与前面变量运行机理分析一致。

(2)从县域层面上来看,农户劳动力转移比例最低的铜山和较低的如东县的劳动力转移决策受非农就业经历和预期人均非农工资的显著影响;而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常熟市劳动力转移决策不但受非农就业经历和预期人均非农收入的显著影响,还受到集镇距离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

(3)从数量上看,4个模型中预期人均非农收入的系数都大于非农就业经历的系数,这说明预期人均非农收入对农户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较非农就业经历要显著。

(4)农户劳动力转移规模的Tobit模型估计结果:

从表3的农户劳动力转移的Tobit模型估计结果中,可以发现:

①总样本、如东、常熟和铜山的模型估计中,除常熟人均土地面积以及铜山的人均财富2个变量估计与预期符号相反,其它变量估计均符合预期符号,模型运行结果验证了前面变量作用机理的分析。研究还表明农户平均年龄、人均财富、县城距离和城镇距离对劳动力转移规模有负的效应,如人力资本存量、社会网络等变量则具有正的效应。劳动力转移规模总体上表现为资源禀赋正效应和负效应作用的结果。

②在县域尺度上,社会网络、非农就业经历和预期人均非农收入对4个估计结果都有显著的正影响。除此之外,农户劳动力转移规模最低的铜山和如东受农户人力资本存量影响显著,而常熟不显著,县城距离和集镇距离对常熟影响显著,而反映地域经济环境的村平均收入水平对如东和铜山有显著的影响,其它的变量对模型估计影响不显著。

注:*表示在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Z统计量。

四、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1.结论

(1)影响劳动力转移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但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因素对农户劳动力转移行为产生影响,即使同一因素在不同地区发生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2)在农户劳动力转移决策中,非农就业经历和预期人均非农就业收入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在非农就业比例较低的地区尤甚。对于非农就业比例较高的地区还受到来自集镇距离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农户社会网络、非农就业经历和预期人均非农收入是农户劳动力转移规模的最显著影响因素,但人力资本存量和村人均收入水平对估计结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人力资本存量对农户劳动力转移规模较低的地区影响更显著、相反村人均收入水平对农户劳动力转移规模较高的地区影响更为显著。

(3)从农户资源禀赋作用机理分析可知,影响农户劳动力转移行为有正效应的禀赋和负效应的禀赋,愈是具有资源禀赋,劳动力转移可能性越大,转移规模也越大。

2.政策性建议

为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应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从农户资源禀赋的角度,对劳动力转移相关政策的制定应当考虑以下方面:

(1)农户资源禀赋要素中对劳动力转移行为的影响既有正的效应,也有负的效应,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应减少资源禀赋的负面影响,尽量增加资源禀赋量正的效应,以提高农户资源禀赋效应。如人均土地面积、城镇距离、县城距离对农户劳动力转移行为有负的影响,因此政府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合理引导企业去农村办厂,为农民的就地非农就业和兼业提供机会,以消减由于负效应带来的就业难问题。

(2)政府应加大劳动力转移宣传力度,改变农户非农就业观念,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输入、输出渠道,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给农民。重要的是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保障非农工资水平与经济协调增长,以提高农户劳动力转移的可能性。对于提高农户劳动力转移规模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社会资源禀赋量、和改善农户经济环境等途径来实现。

(3)国家在鼓励和推进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是关键,特别要大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同时要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以拓宽农民的视野和提高就业技能,为农民顺利地转移提供保证。

(4)客观准确分析自身的条件,依据本地农户资源禀赋情况,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劳动力转移规划,但劳动力转移规划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规划相协调。

注释:

①农户人力资本存量公式H=n∑PiQi,其中:Pi为家庭成员各种受教育水平所占比重,Qi为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折算系数,文盲以及半文盲受教育水平折算系数为1,小学教育水平折算系数为1.1,初中为1.2,高中以及中专教育水平为1.4,大专以及以上的为1.6。折算系数参考了李勋来的研究成果。

标签:;  ;  ;  ;  ;  

农民资源禀赋对劳动力转移行为的影响分析--以常熟市、如东县、铜山县农民为例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