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外地理课程标准看我国地理情感态度的价值目标_地理论文

从国内外地理课程标准看我国地理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看我论文,课程标准论文,国内外论文,态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情感,广义上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注:林崇德,等.心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他们就会持欢迎的态度,而体验到喜爱、愉快、崇敬的情感;不符合人的需要,他就会持拒绝的态度,而体现出憎恨、愤怒、鄙视的情感。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注: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态度有肯定的或否定的、积极的或消极的之分,有社会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等很多种类。价值观是个体对事物及意义评价的观念系统,即推动并指引人们采取决定和行动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在心理学中,价值或价值观是比态度、信念更宽泛的概念,通常指人生观的核心内容,为人生提供理想、信念和价值导向。(注:林崇德,等.心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层次递进性,价值观影响人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从横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构成了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对完整的画面;从纵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灵连续体。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是附属的,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不同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指向也有所区别(注: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地理学科特性,“通过七至九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也是地理课程目标之一。

一、国际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国内外地理基础教育的发展,是人们的教育理念与社会发展不断适应的具体体现。《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序言指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在各个不同层次的教育中都可能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注:冯以泓译.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地理学报,1993.4)这里包含“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有兴趣”以及“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这实际上是高屋建瓴地指明了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文中说到“通过教育,培养人们对自身所处周围环境以及地球表面上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兴趣,一方面具备鉴赏奇妙无穷的大千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正确评价人们不同的生活条件,为了未来的一代关注环境质量和人类栖息地,在个人生活中能够利用足够而可靠的地理知识,愿意在《世界人权宣言》的基础之上,承担解决当地以及地区性和国际性的责任”(注:冯以泓译.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地理学报,1993.4)。这里,向人们昭示了地理学科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由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育情境,不同国家课程标准的内涵不同,对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等八个国家近两年制订和修改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究表明,国际地理课程标准的共同特点是:不把地理科学体系作为地理课程的内容体系,而关注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注重地理技能、能力和地理思想的培养,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条件等(注:陈澄,樊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当前,国外地理教育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地理观念和科学兴趣的培养。基本特点有三:一是要求地理教育把学生的兴趣、好奇心的培养与地理观念的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对观察、比较、区域分析与综合等地理活动有强烈兴趣,懂得尊重周围的生态与地理环境,关心自身与他人的健康与安全;二是要求科学教育培养学生愿意接受不确定的事物,善于与他人合作,尊重科学证据,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是要求地理教育发展学生的怀疑、创新、合作、进取、献身等科学精神。

国际上不同国家的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不尽相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不相同,我们对加拿大、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和美国等五个国家地理课程目标部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了对比分析(注:袁孝亭,王向东.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地理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从中可以发现,国际上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的主要方向(见表1)。

表1 国际地理课程情感态度目标比较(以初级中学为例)

附图

从表1中可以看出,尽管各国的情感态度目标具体内容不同,所比较的各个国家对情感态度目标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说明在地理基础教育上很多国家都十分注重挖掘地理学科的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我国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变革历程

从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到2001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共颁布了21部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依据《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地理卷)⑧中20部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1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对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对比分析(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该目标变革的基本脉络。

表2 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学大纲中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内容的比较(初级中学)

附图

附图

附图

通过表2中的21部初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或地理教学大纲中的情意目标的变革,可以归纳出不同年代地理课程标准中情意目标主要内容,并根据内容划分出地理情意目标的变更阶段(见表3)。

表3 地理的情意目标阶段划分

附图

(二)我国的地理情意目标变革特点

通过表2和表3可以看出,我国的情意目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地理情意目标的名称不断变更。建国以前,情意目标部分没有给出确定的名称,直到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首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名称,该大纲的“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中提出:“地理的教学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名称“统治”时间最长,达近30年之久;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中首次提出“思想教育”名称,将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改称为“思想教育”;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首次提出德育的提法,正式将“思想教育”要求改为“德育要求”;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从而代替了传统的“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的教学目标。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涵不断丰富。1923年《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地理课程纲要》中首次提出“利用自然的景物,培养审美的观念”,开始重视美育。1986年《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首次提出“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结合乡土地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以“思想教育”代替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内涵扩大。该大纲“在教学、编选教材、教学评价和成绩考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提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包含着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生态环境的全球观念,以及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正确思想。”该大纲中首次提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首次提出“德育”,该大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指出:“德育要求包括思想政治要求,科学观点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审美要求,法制要求和行为规范等几个方面”,“在教学、编选教材、教学评价和成绩考查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提出“注意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德育渗透的有机结合”,“在德育方面,应加强健全人格的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养成,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热爱和对其他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尊重,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法制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也是首次提出“加强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开始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2001年《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首次提出“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在爱国情感基础上增加了美育、辩证唯物主义等内容,以后逐渐增加了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点;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内容,逐渐重视培养学生的完整的人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以往情意目标的继承与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是众望所归,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没有能够完全涵盖地理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也不能够完全发挥地理基础教育的德育功能(注:袁孝亭,王向东.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地理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思想政治教育主观意识强,覆盖范围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2)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德育范畴,而2000年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却包含了美育,缺乏科学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等同于德育。在内容上,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而《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除了包括上述教育内容以外,还包括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兴趣、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和合作意识、全球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等。

4.新课程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由小到大逐步展开的。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第一条“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主要是针对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态度以及自身的个性发展而提出来的。后三条则主要包括关爱家乡与祖国、国际合作与全球意识、关爱大自然等三个不同层面上须达到的目标。

总之,通过对国外情感态度目标的比较,可以看出,国外情感态度目标多强调从学生本身和地理学科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地理学科中的情感态度因素,而我国新课程改革前的思想政治目标过于注重政治思想教育,忽视了学科本身固有的情感态度价值。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演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和地理学的发展影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的体系的建构,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影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域的独立和提法的变更(注:袁孝亭,王向东.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地理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因此,虽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名称是新的,但是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其内容是在继承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德育等内容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吸取国外地理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合理内核,结合我国地理基础教育实际情况,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并顺应世界地理课程改革潮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新课程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较以往更加重点突出、名称更贴近学生生活、内涵更为丰富。

标签:;  ;  ;  ;  ;  

从国内外地理课程标准看我国地理情感态度的价值目标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