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能够理性看待日本——北京、上海、呼和浩特三地青少年对日意识调查结果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呼和浩特论文,日本论文,调查结果论文,北京论文,上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9月下旬至12月上旬,“中国青少年对日意识调查”课题组对北京市、上海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三地的青少年进行了一项对日意识调查。
从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看:尽管被调查者的对日印象首先集中在日本对中国发动的那场残酷的侵略战争历史上,但他们对日本的认识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他们不仅关注日本的风土人情,对日本文化也萌生了喜欢之意;他们认为日本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包括日本经济社会生产中积累的先进技术经验和日本民族性中具有的优点;对于两国关系的未来,大多数被调查者希望中日关系能够稳定健康地发展,双方互相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战略互惠合作,真正成为和平友好相处的邻居。另一方面,在被问及对日情感时,尽管被调查者中选择“反感”(34.5%)的比例明显高于选择“亲近”(5.1%)的比例,但另有超过半数(55.0%)的被调查者处于“中间状态”,即对日本“不亲近也不反感”。可以说,当代中国青少年在不忘历史、正视历史的前提下,能够理性、客观、全面地看待和认识日本。
通过此次对日意识调查活动,可以看到一个既能够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又能够主动去了解日本、学习日本的当代中国青少年形象;也可以看到一个既具有爱国主义情操、又能够理性看待世界的当代中国青少年形象。
一 调研的背景、目的及基本情况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两国之间既有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历史,也曾发生过让中国人民难以忘却的日本对华侵略战争。目前,中国和日本是亚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国家,两国应该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美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也需要年轻一代去创造。中日关系的发展需要两国青少年的共同努力,了解和认识两国青少年如何看待对方国家是非常重要的。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强化国情调研意识为契机,“中国青少年对日意识调查”课题组将中国青少年的对日认知程度作为调研对象,选择中日关系逐渐走上正常轨道的2008年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问卷调查,以便使对日研究与了解国情紧密地结合起来。此次调研主要围绕着中国青少年如何认识和看待日本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旨在对中国青少年的对日认知程度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包括:中国青少年眼中的日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中国青少年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有怎样的认知?这种认知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形成的?影响中国青少年对日认知的因素有哪些?中国青少年是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的?中国青少年对两国间的热点问题持何种态度?这些问题既是研究日本的学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关心中日关系发展的国人感兴趣的问题。本课题组希望通过此次调研,既能加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与把握,又能促进并推动对日本的研究。
此次调研主要在北京市、上海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三个城市(以下简称“三地”)进行。之所以选择这三个城市,主要是考虑到它们的特殊性。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又属于沿海发达地区,而内蒙古自治区属于中西部地区,呼和浩特市又是与日本联系比较密切、但经济文化不太发达的内陆城市。所以,无论是从地域性来看,还是从经济、文化发达程度来看,这三个城市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008年9月下旬至12月上旬,本课题组在三地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91份(以下称“被调查者总数”),回收率为98.5%。其中,有效问卷为591份,有效率达到100%。这些接受调查的青少年多为在这三地就读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其中,初中生和高中生大部分来自被调查当地,只有少数学生来自其他地区,而大学生则几乎遍布全国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因此,从地域性看,本次调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抽样也非常随机。但同时也不能否认本次调研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此次调研所选取的样本均来自在三地就读初中、高中和大学的青少年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还是存在着忽略了其他地区和其他领域青少年群体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调研项目的条件限制,此次调研的样本量不是很大,不能更全面地反映中国青少年的对日认知。总之,由于种种因素导致的样本代表性不足,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
但是通过调查问卷中的身份测试,本课题组发现此次抽样完全是随机的,被调查者的身份大致能与受众的人群分布状况相同,因此,调查结果基本能够比较科学地反映全体受众的真实想法。在填写了有效问卷的591人中,从性别构成看,男生为299人,占50.6%;女生为292人,占49.4%;男女比率为102:100,男生略多,但亦在合理比例范围之内。在年龄结构方面,14周岁以下为65人,占11.0%;15—17周岁为211人,占35.7%;18—22周岁为268人,占45.3%;23—25周岁为38人,占6.4%;另有9人没填写年龄;基本上,这几个年龄段的比例与青少年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分布情况相对应。再从所接受的教育程度看,初中生为73人,占12.4%;高中生为223人,占37.8%;大学生为294人(其中包括研究生39人),占49.8%;显然,初中学生偏少,大学生最多,而这主要是出于大学生在对日认知上更成熟的考虑。综上可见,如果将调查地域以及被调查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诸方面因素综合起来考察的话,可以说本次调研活动具有科学性,其结果是可信的。
二 调研的数据分析
在此次对日意识调查中,课题组所发放的问卷共设计了18道题目,基本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中国青少年对日本的看法。其内容主要覆盖:身份测试,对日本的总体印象和了解(第1—5题),中日关系(第6—9题),对日元贷款、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货”等热点问题的了解与看法(第10、11、18题),对日本的国际地位及其未来发展走向的关注(第12—14题),获取相关信息和知识的来源及其评价(第15—17题),自由评论等七个部分。其中,身份测试这一题目主要是为了大致了解被调查者的身份和背景,有助于课题组对受众加以划分归类,以便进一步研究男女生不同性别之间、中学生与大学生等不同教育背景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内陆欠发达地区不同群体对日本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差异。
(一)青少年眼中的日本形象
调查问卷设计的前五个题目,主要是为了了解三地青少年对日本的总体印象、对日本的了解程度以及将来是否希望更多地了解日本。
第1个问题是“你是否去过日本”。对于这一问题,只有4.6%的被调查者选择“去过”。
第2个问题是“提到日本,你会想到什么”。对于这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从备选的17项答案中以自由多项选择的形式予以回答。结果显示,比例最高的是“南京大屠杀”,选择这一项的被调查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79.3%;其次是“樱花”,约有70.8%的被调查者选择这一项。接下来按选择比例高低依次为“侵华日军”(65.0%)、“富士山”(64.5%)、“漫画和电子游戏”(57.6%)、“靖国神社”(52.6%)、“生鱼片和寿司”(40.7%)、“汽车和电器”(37.4%)、“天皇”(31.7%)、“太阳旗”(31.2%)、“日剧和影视明星”(14.9%)、“新干线”(13.6%)、“工作勤奋”(14.4%)、“彬彬有礼”(12.1%)、“和平宪法”(4.2%)等。另有0.2%的被调查者选择“不清楚、不回答”,12.0%的被调查者选择“其他”。
按照选择比例由高到低的顺序取前八项,分别为南京大屠杀、樱花、侵华日军、富士山、漫画和电子游戏、靖国神社、生鱼片和寿司、汽车和电器。由此可以看出,三地青少年的对日印象,首先集中在与日本所发动的那场侵华战争有关的历史记忆上,如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和靖国神社等;其次集中于樱花、富士山等与日本象征性标志物有关的自然景观,以及漫画、电子游戏、生鱼片、寿司、汽车、电器等文化或高科技产品(参见图1)。被调查者的目光聚焦于这几个方面,而对“和平宪法”的关注却非常低。在全部17个选项中,除“不清楚、不回答”外,选择“和平宪法”这一项的被调查者是最少的,仅为4.2%。
图1 提到日本,你会想到什么
第3个问题是“你对日本抱有怎样的态度?是否有亲近感”。被调查者在回答这一问题时,选择“亲近”的为5.1%,选择“反感”的为34.5%;除此以外,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选择“不亲近也不反感”(55.0%),选择“不清楚、不回答”的为5.4%。(参见图2)从这些数据来看,虽然被调查者选择对日“反感”的比例明显高于选择“亲近”的比例,即对日本抱有亲近感的中国青少年非常少;但是被调查者在对日情感上大多处于“中间状态”,超过五成的被调查者对日本既不亲近也不反感。
图2 对日本的态度
关于“对日本感到亲近的理由是什么”这一问题,在选择对日“亲近”这一项的被调查者中,选择比例最高的是“日本经济技术发达”,为65.5%;其次为“中日友好交流历史悠久”,达37.9%。接下来按比例高低依次为:“日本是可信任的国家”(27.6%),“有家人或亲友在日本”(24.1%),“有日本朋友”(21.0%),“日本对中国进行过经济援助”(20.7%),“曾留学或访问过日本”(6.9%),“不清楚、不回答”(0%)。此外,还有31.0%的被调查者在“其他”这一选项中留言。在选择对日“反感”的被调查者中,当被问及“对日本感到反感的理由是什么”这一问题时,选择“日本近代侵略过中国”和“日本至今没有很好地反省侵华历史”这两个选项的比例都超过80%,分别高达81.8%和83.3%。此外,选择“日本与美国结成军事同盟,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的为36.5%,选择“日本是不可信任的国家”的为44.8%,选择“本人或亲友与日本人之间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的为2.0%,选择“曾留学或访问过日本”和“不清楚、不回答”的比例都为0%,在“其他”这一选项中留言的为3.5%。由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对日本感到“亲近”的主要理由是日本经济技术发达和中日友好交流历史悠久,而对日本感到“反感”则主要还是由于历史问题。由此可见,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历史对中国青少年的对日认知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4个问题是“你对日本的总体印象如何”。对这一问题,被调查者选择最多的选项是“科学技术水平高”,所占比例为53.8%,其次是“大多数日本人不承认曾侵略过中国”,为53.3%。接下来依次为“经济实力雄厚”(45.2%)、“日本产品质量好”(43.0%)、“大多数日本人并不了解中国”(38.2%)、“色情业发达”(37.0%)、“日本人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34.6%)、“自然环境优美”(28.7%)、“国民素质高”(27.5%)、“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21.4%)、“大多数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20.7%)、“军事实力强大”(17.0%)、“其他”(5.4%)。由上述统计数据以及在“其他”选项中的留言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对日本的了解与认识是比较全面的,不仅是历史问题,被调查者对日本的经济、科学、教育、军事、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以及国民素质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认知。
第5个问题是“你将来想去日本吗”。关于这一问题,43.8%的被调查者选择“想去”,37.0%的被调查者选择“不想去”,19.2%的被调查者选择“不清楚、不回答”。其中,想去日本的被调查者在回答“你为什么想去日本”这一问题时,选择“观光旅游”的比例最高,达69.0%,其余依次为“实地接触了解日本和日本人”(47.3%)、“留学”(25.6%)、“工作”(11.6%)、“定居”(4.3%),还有4.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其他”。不想去日本的被调查者在回答“你为什么不想去日本”这一问题时,选择“不喜欢日本和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的比例最高,为61.5%,其余依次为“更想去欧洲或美国”(41.7%)、“日本社会封闭、不容易融入其中”(8.3%)、“曾跟日本人接触、有过不愉快的经历”(4.1%),9.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其他”。以上数据表明,被调查者中超过四成的人想去日本,主要目的是去日本看看或留学、实地接触了解日本。不想去日本的被调查者也接近四成,主要理由是不喜欢日本或更喜欢去欧洲或美国。
(二)对当前中日关系的看法
问卷设计的第6—9题,主要是为了了解被调查者对中日关系的现状和前景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进一步发展中日关系的关键等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第6个问题是“你认为当前的中日关系如何”。在被调查者中,认为“很好”的为1.9%,“比较好”的为23.6%,两者之和即认为当前中日关系“好”的为25.5%;认为“不太好”的为19.5%,“很不好”的为2.7%,两者之和即认为当前中日关系“不好”的为22.2%;此外,认为“不好不坏”的为44.0%,选择“不清楚、不回答”的为8.3%。(参见图3)
图3 对当前中日关系的评价
第7个问题是“你对中日关系的前景持何看法”。被调查者选择“很乐观”的为5.8%,“比较乐观”的为34.1%,两者之和即认为中日关系前景“乐观”的为39.9%;选择“比较悲观”的为10.7%,“很悲观”的为5.8%,两者之和即认为中日关系前景“悲观”的为16.5%;此外,选择“既不乐观也不悲观”的为33.3%,选择“不清楚、不回答”的为10.4%。由此可见,对于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接近四成的被调查者持乐观态度,明显高于持悲观态度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另有超过三成的被调查者表示既不乐观也不悲观。也就是说,被调查者对未来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还是抱有希望的。
第8个问题是“你认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哪些问题”。对于这一问题,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历史问题”,为73.5%。以下依次为:“钓鱼岛问题”(42.1%),“台湾问题”(41.1%),“相互舆论与民众感情问题”(38.0%),“日本军事大国化问题”(18.8%),“东海问题”(18.3%),“经贸摩擦问题”(11.9%),“不清楚、不回答”(5.3%),“其他”(2.9%)。在被调查者看来,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是历史问题,选择“历史问题”的比例远远高于选择其他问题的。(参见图4)
图4 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第9个问题是“为使中日关系在21世纪健康稳定发展,你认为以下哪些方面最重要”。对于这一问题,选择“文化交流”这一选项的比例最高,为42.8%。以下依次为:“经济贸易往来”(38.9%),“青少年交流”(30.4%),“民间交往”(30.0%),“科技合作”(25.5%),“首脑外交”(23.9%),“国际事务合作”(19.4%),“地区经济合作”(17.0%),“能源与环保合作”(13.9%),“不清楚、不回答”(5.4%),“其他”(2.7%)。(参见图5)
图5 使中日关系在21世纪健康稳定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
(三)对时政问题的看法
第10、11、18个题目主要是为了考察被调查者对日元贷款、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货”等中日关系热点问题的了解与看法。
第10个问题是“你知道日本政府在1980—2008年间对中国提供的日元贷款吗”。对于这一问题,23.8%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表示不知道的被调查者则高达76.2%。在回答“你认为应该感谢日本政府提供的日元贷款吗”这一问题时,接近六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感谢”(59.3%),超过三成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必感谢”(30.7%),“不清楚、不回答”的为7.1%,“其他”的为2.9%。
第11个问题是“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有不同评价,你是什么意见”。对于这一问题,选择“是日本内政,可以参拜”或“是日本的文化传统,可以参拜”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4%和6.3%,二者之和即认为“可以参拜”的被调查者为8.7%。选择“对曾遭日本侵略的国家谢罪后,可以参拜”的为12.1%,选择“移走东条英机等战犯灵位后可以参拜”的为15.8%,二者之和即认为“可以参拜,但有附加条件”的被调查者为20.8%。选择“伤害曾遭日本侵略的国家的国民感情,不应该参拜”的为41.3%,选择“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参拜”的为13.1%,二者之和即认为“不应该参拜”的被调查者为54.4%。此外,选择“不清楚、不回答”的为8.1%,选择“其他”的为1.0%。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被调查者对这一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其中15.8%的被调查者知道将东条英机等战犯区别开来考虑,超过四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参拜会“伤害曾遭日本侵略的国家的国民感情”,超过五成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应该参拜,不到一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参拜,两成多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有条件参拜。
第18个问题是“你对‘日货’持什么态度”。设计这一问题,主要是想了解被调查者对“日货”的认识以及对部分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抵制“日货”的态度和看法。被调查者选择比例最高的是“质量好就同等看待,只做市场性选择,不做情绪性抵制”,达66.3%,选择“质量好,做工精美,我首选购买”的为6.8%,选择“尽量不用日货,如果有替代品就不用”的为15.1%,选择“无论质量好坏,我都不会购买”的为6.8%。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到: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能够理性对待“日货”,不到一成的被调查者则表示坚决不接受日本产品。
(四)对日本未来走向的关注
问卷设计的第12、13、14个问题,主要是为了了解被调查者对日本国际地位的看法及其未来走向的关注。
第12个问题是“你认为现在的日本在国际事务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对于这一问题,被调查者中认为日本是“经济大国”的为71.5%,以下分别为:“军事大国”20.0%,“文化大国”13.2%,“政治大国”9.9%,选择“不清楚、不回答”的为15.8%,“其他”的为4.8%。(参见图6)由此看来,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认为日本在国际事务中处于经济大国的地位,两成的被调查者认为日本是军事大国。
图6 对日本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的看法
第13个问题是“你担心21世纪日本会再次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吗”。对于这一问题,选择“不担心”的为30.2%,选择“担心”的为44.0%,选择“不清楚、不回答”的为23.9%,1.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其他”。以上数据表明,超过四成的被调查者担心日本会再次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三成多的被调查者不担心日本会再次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第14个问题是“近年来日本多次表示要出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你对此持何种态度”。在被调查者中,对日本出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持“支持”态度的仅为3.3%,对日本“入常”持“反对”态度的为66.7%,“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者占21.4%,还有选择“不清楚、不回答”的为7.0%,“其他”的为1.6%。(参见图7)
图7 对日本出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态度
(五)获取相关信息的来源
问卷设计的第15、16、17个问题,主要是为了了解中国青少年获取日本相关信息和知识的来源,以及他们对相关媒体的评价与看法。
第15个问题是“你主要从哪个渠道获得有关日本的信息”。对于这一问题,选择比例最高的是“中国的新闻媒体”(70.5%),其次是“互联网”(56.7%)。其余依次为:“中国的书籍(包括教科书)”(40.9%),“中国的影视作品”(31.4%),“日本的新闻媒体、影视作品或书籍”(26.1%),“亲友、家人或者熟人”(18.0%),直接接触或访问日本(3.9%),“不清楚、不回答”(2.5%),“其他”(1.1%)。(参见图8)
图8 获得有关日本的信息的主要渠道
第16个问题是“在中日两国的互联网上都能看到谴责对方的激烈言论,你对此做何评价”。对于这一问题,认为“正负作用兼有”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为62.3%,认为“有负面作用”的为20.0%,认为“有正面作用”的仅为3.7%,“不清楚、不回答”的为11.2%,选择“其他”的为2.9%。
第17个问题是“你对中国媒体对中日关系的报道总体评价如何”。对于这一问题,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媒体对中日关系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具体数据为:选择“客观公正”的为55.3%,认为“对日本负面报道过多”的为18.2%,认为“偏护日本”的为7.2%,“不清楚、不回答”的为16.5%,选择“其他”的为2.8%。
三 调研的结论
通过以上统计数据及相关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中国青少年对日本的了解和认识是比较全面的。尽管他们对日本的印象首先集中在那场侵略战争上,但他们对日本的认识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对日本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以及文化艺术等都充满了兴趣。而且他们也意识到中国需要学习和借鉴日本的先进技术和优点,以便在实现中国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强两国在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最终实现双方真正的共存共荣。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青少年是能够在不忘历史、正视历史的前提下,理性、客观、全面地认识和看待日本的。同时,通过调查,还可以对以下几个影响中国青少年对日认知的重要因素进行思索。
(一)地域环境和教育背景对中国青少年的对日认知有一定影响
通过调研,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地域或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所差异地区的青少年在对日认知上,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来自于同一地区、但处于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受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在对日认知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而那些来自不同地区、接受不同阶段教育的青少年对日本的认识和看法有时则会出现更大的差异。
本次调研所选择的调查地点是北京、上海和呼和浩特三个城市。其中,参与调查的中学生,基本来自进行调查的地区及其附近;大学生的生源地则较复杂,北京和上海的大学生生源可以说几乎遍布全国,而呼和浩特市的大学生则多来自周边欠发达省份。虽然生源地有所不同,但这些大学生在三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后,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此次调研得到的统计数据基本可以分别代表三地青少年的对日认知。
调研结果显示,对于大多数问题,上海市和北京市的青少年选择某一选项的比例比较接近,而两者的选择与呼和浩特市青少年的选择有时会有较大的偏离。统计数据往往是上海最高,北京居中,呼和浩特最低,或者反之。例如,在回答“你主要从哪个渠道获取日本相关的信息”这一问题时,选择“互联网”的被调查者中,上海占64.0%,北京占61.5%,均超过半数,而呼和浩特仅为44.4%;而在回答“你对日本感到反感的理由是什么”这一问题时,选择“日本近代侵略过中国”这一选项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上海为71.2%,北京为80.8%,呼和浩特为89.7%。
此外,对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所做的分项统计也表现出这种差异性倾向。初中生和高中生选择某一选项的比例比较接近,与大学生的选择有时则会有较大的偏离。基本态势是初中生最高,高中生居中,大学生最低,或者相反。比如,在回答“在中日两国的互联网上都能看到谴责对方的激烈言论,你对此做何评价”这一问题时,选择“正负作用兼有”这一选项的被调查者中,初中生为43.3%、高中生为59.4%,大学生为68.9%;在回答“你将来想去日本吗”这一问题时,选择“想去”这一选项的被调查者中,初中生占32.0%、高中生占41.0%,大学生占49.0%。
(二)应该特别重视日本文化对中国青少年对日认知的影响
随着国际关系理论对“软实力”关注度的提升,文化外交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宣传自身、传播政治理念、提高国际影响的重要手段之一。2006年4月28日,日本时任外相麻生太郎在东京秋叶原数码好莱坞大学发表题为《文化外交新设想》的演讲时,就提出了以动画、漫画等日本流行文化为主开展文化外交活动的战略。麻生在演讲中指出,日本动漫在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年轻人中很有影响力,可以担当把现代日本文化推向世界的重任,这是外务省官员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日本应当积极开展“动漫外交”,通过推广日本的漫画书和动画片,“赢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年轻人的心”。①
从本次调研的统计结果以及将之与中国普通民众对日认识②进行比较的分析来看,日本外交当局的上述希望已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实现。比如,在“提到日本,你会想到什么”、“你主要从哪个渠道获取有关日本的信息”等问题的选择及一些留言中,都可以看出中国青少年对日本文化是比较熟悉、比较喜欢的。特别是日本的影视作品、动画漫画、电子游戏和电子产品等,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其中,日本的电子游戏对男生的吸引力很大,日剧则普遍受到女生的青睐。
中国青少年对日本文化的喜欢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当代中国青少年会不会“日本化”?中国青少年会不会形成“日本情结”,进而影响对日认知?中国青少年喜欢日本文化的行为与其对日认知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如果存在,相关程度如何?日本文化外交有多大效用以及有何启示?虽然这不是本次调研所关注的重点,却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
(三)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获取相关信息的第二大来源,其影响不容小觑
网络是公众舆论表达的一个特别而畅达的通道和平台,网络上的活动、舆论倾向和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中国青少年中网民群体的对日认知,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媒体的作用。如上所述,在本次调研中,被调查者在回答“你主要从哪个渠道获取日本相关的信息”这一问题时,“互联网”排在了第二位,所占比例为56.7%,明显高出普通民众选择这一选项所占的比例(35.8%)③20多个百分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将更加普及,这一比例还可能进一步提高。所以,互联网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注释:
①麻生太郎「文化外交の新発想——みなさんの力を求めています」.http://www.mofa.go.jp/mofaj/press/enzetsu/18/easo_0428.html.
②参见蒋立峰:《培育两国人民的亲近感对巩固中日友好的根基意义重大》,《日本学刊》2006年第6期。
③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