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境中寻找希望——从沧州、铁岭农校创新看我国农业中专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铁岭论文,沧州论文,农校论文,看我论文,中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中专在农职教育中是一支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骨干力量。我国农职教育已形成了三个层次,即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初等职教可分为初中教育中的2+2、3+1或3+X等形式;中等职教名括职业高中、技工和中专。职业高中基本上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每个县有一所,办学条件和规模差异很大,今年招生也面临较大困难,但有地方政府的保护政策,大都还能完成招生任务;农业技工学校数量不是很多,农业中专是农业职业教育中的骨干力量;高等职业教育实际包括正在发展中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全国已有的农业专科学校。
一、农业中专的历史地位和重大作用
——从学校布局看:我国农业中专学校是按地区(地级市)合理分布的,全国有200多个地市有1-2所(农机、畜牧、水产)农业中专学校,全国共有365所。
——从办学的规模看:现全国农业中专在校生达50多万人,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增加了5倍,平均每校达1500人左右,重点农业中专达2000至3000人。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为主动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增添了不少新专业,特别是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
——从学校的改革看:农业中专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为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适应的人才,从1984年在全国率先实行了不分配的改革,出台了中央八部委政策指导文件,突破了原有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创造了招收农村有一定经验的实践生,实行单独招生和联合办学,培养适应家庭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的创业型农业中专人才。这些宝贵经验引起了国家教委的高度重视,不仅在农业中专,同时在整个农业职业教育中得到借鉴和推广。
——从学校的历史地位和重大作用看:农业中专大都是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一般都有40-50年历史,少数学校有80-90年历史。如全国著名的苏州农校、长沙农校、高州农校都有90-100年历史。它们都为农业教育发展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农业中专人才。全国农业推广队伍100多万人员中,农业中专人才就占了一半以上;全国5万多个乡镇领导干部中,相当数量是农业中专毕业生;农业中专还为农业生产第一线培养了一大批创业型高素质的现代农民;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人才和不少出色的县、地、省级领导干部。
二、农业中专面临招生、经费、就业三大困难
——招生急剧减少:目前,农业中专学校的招生形势十分严峻,除个别生源好的省外,多数学校生源急剧滑坡,不少院校招生不足原计划的10%-20%。
据湖南省前两年的调查,湖南省12所农业中专学校,1998年共招新生9217人,完成招生计划的94.2%;1999年招生7999人,计划完成率下降到79.5%;2000年招生4910人,比1998年减少4307人,减少了近50%,招生计划完成率仅为48.9%。
造成近两年招生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大学大幅扩招,由此产生普通高中过度发展;农业中专并轨后,已取消计划分配,学生进入人才市场,就业困难;农业中专本身改革有待深化;农业中专办学经费较困难;社会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的观念发生变化等等。
——办学经费不足:农业中专办学经费总的都比较困难,一般由地方财政通过行业主管部门拨款,均由农业部门主管。地方财政好、主管部门重视的单位,下拨的办学经费较充足,这是少数;一般情况只能满足学校办学经费的一部分,有的学校连学校教职工的人头费都负担不了,教学、基建、设备等经费包括教职工的工资待遇均主要依靠从招行收取的学费中支出。农业中专一般新生均收费在2000元以上,是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学生收费的2-3倍。这也成为农业中专招生在中等教育中竞争的一个劣势。招生严重滑坡,并且生源质量下降,农业中专学校办学的困境将越来越大。
——学生就业困难:农业中专在1998年前实行的是计划招生计划分配,自并轨后取消计划分配,都进了人才市场,实行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办法。过去农业中专人才的就业岗位主要在县、乡农业推广系统,主要在基层农业所需岗位。现在由于机制改革、体制创新,一方面,行政机构精简,不可能增加编制;另一方面,除行政机构外的非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企业、中介组织等急需人才,随着农业产业化推进和农业规模经营扩大,急需大量的高素质的农业中专人才和高等人才。目前因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就业需要,暂时遇到了农业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困难,为此要求农业中专学校必须深化改革,要有新的办学思路,新的教育方法,新的人才质量和新的就业机制,才能走出目前农业中专办学的困境。
三、沧洲、铁岭农校在改革中创新
在全国职业教育特别是农业中专遇到历史性的转折和困境下,沧洲、铁岭两所农校在不断改革中创新。他们办学的共同思路是:农业人才培养要适应新形势需要,适应市场体制,把培养高质量人才和急需的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使学校走出困境,走向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
——河北沧州农校:该校认为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由学科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转变,由封闭办学向开放型办学转变,由只管培养不问出路向招生、培养、就业相结合转变。农业中专学校必须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找准位置,抢抓机遇,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1.确定办学指导思想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成才为中心,实行招生、培养、就业指导全程系列服务”。学校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按大农业框架结构,探讨了教改新模式,由行业学校变成区域学校,专业学校变成综合性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采取了“县校共管”、“镇校联办”、“与市人才交流中心合作”、与“农林局共招实践生”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广开生源渠道。同时,在培养方式上,学校不拘一格,因材施教,采取了学分制、选修制、岗教结合等不同形式,以满足“自主创业型”、“社会就业型”、“乡村技术员型”等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为满足学生个体发展,营造了成才的环境。在2000年多数学校招生严重滑坡的情况下,全校完成了近千人的招生任务。
2.教学模式创新
(1)为县主导产业发展,推进产业化的2+2教学模式。该校围绕黄骅市开发冬枣(新品种、优质高效)创汇主导产业和产业化发展,实行“二二制、三定、双管、四结合”教学模式:“二二制”——即四年制总体上二年在校学习,二年到县点实践。具体安排是第一学年在校内以学为主,开设必要的理论基础课与实验实习;第二、三学年学练结合,校内专业理论教学与县点实践教学穿插进行,时间总体各一年;第四学年以用为主,到县点进行顶岗实践;“三定”即以县定班,以需定招,以职定教;“双管”即县校共管;“四结合”即学校与社会办学相结合,教学与当地农业开发、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培养与就业相结合。
实践证明,"2+2"新教学模式克服了招生、培养、就业相脱节的弊端,使培养与就业挂钩,学生学习目的明确;突出了岗位能力培养,不仅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扎实,而且实践技能过硬,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作风。
(2)为适应规模经营专业大户发展的“三包一突出”教学模式。为适应学生和家长的愿望,培养有技术专长、发展专业大户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1999年学校根据校内养殖基地的条件,提出了“三包一突出”教学模式,并委托全国模范教师苏伯平老师具体负责研究和实施,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挑选30名学生组成养鸡试点班,经过一年多的运行,效果显著。
“三包一突出”教学模式的内涵是“三包”,即课题组教师“包教、包管、包就业率”,“一突出”即“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具体地说,“包教”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养鸡产业化生产的技艺技能,既要掌握适合本地区生产特点的常规技术,又要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包管”就是该班学生的日常管理由课题组负责,班主任由课题组教师担任;“包就业率”就是学生三年毕业后,课题组人员负责给学生推荐工作单位或帮助学生自己创业,如办养鸡场、孵化场、禽病诊所等,就业率达80-100%。“一突出”就是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过硬的技术本领,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3)为乡(镇)村培养急需技术人才的“镇校联办”教学模式。青县青州镇政府为了振兴全镇的经济,要为每个村培养技术人员。学校于2000年在该镇招收了54名学生,每村2人。根据镇政府对人才的需求意见,以及该班学生毕业后回镇、村所从事的工作,确定了培养目标与教育计划。其目标是为镇、村培养既能掌握科技又会管理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以适应镇农业科技园区、农业技术指导、村委会主任等工作。为此该班设置了大农业专业,以农业专业课程为主线,加开了畜牧养殖、蔬菜种植与管理、农村会计等农村急需的知识与技术。
该班实行“镇校联办、镇校共管”。镇政府选派一名副镇长负责此项工作。第一节课由镇长亲自讲,对学生进行了学农务农为农兴农的教育,并明确表示,“只要成绩合格,技术过硬,毕业后在镇、村都能得到就业”。学校对该班采取了特殊政策,加强管理,突出训练学生适应基层需要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5-8项过硬的本领,以提高就业能力。
此外,该校还在实行“双证”与“多证”制;实行选修课与学分制;自选专业,分类施教,实行就业指导,拓宽就业门路等十分有效的诸多改革,以及其它改革的教学模式,充分显示出该校办学的生机和活力,深受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欢迎。
——辽宁铁岭农校:该校为适应教育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改变传统计划招生、分配的观念,明确办学思路,走向市场,按市场需求培养人。该校提出“跳出学校办学校,跳出教育抓教育,跳出教学抓教学”的办学思路,树立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品牌意识。
该校有三大特色:校企联姻,管理一流,班子过硬。
1.校企联姻
该校根据国家和省、市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特色经济和加工业发展,调整学校专业,创造条件开办农产品加工专业,加快培养人才,以主动适应企业对农业中专人才的需求。通过校企联姻,为辽宁省大中型农业企业定向培养人才。
该校注重加强和社会各界的联系,特别是重视同企业对接,考察市场,了解用人单位,赢得办学的主动权。现在,该校已经和省内96家大中型企业联姻,建立起了紧密型的联合办学的关系。可以这样说,企业需要什么人才,他们就培养什么人才,现在招生有生源,毕业有出路,既拓宽了招生渠道,又为学生将来的就业铺宽了道路。
该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农工贸一体的专业格局,无论农作、园艺、牧医等骨干专业还是计算机、商务英语等短线专业的学生都供不应求。该校已成功地举办了三届毕业生应聘洽谈会,1999年6月洽谈会上有26家用人单位招聘278位毕业生;2000年3月应聘洽谈会有48家用人单位招聘366位毕业生;2000年7月提前召开2001届毕业生应聘洽谈会,有61家企业在同一天内,从386名学生中一次性聘走369名。这样的应聘洽谈会,在全国中专学校可能很少见。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学校培养的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要;二是培养的学生质量高,素质好。该校的教学改革中,引进德国职教的“双元制”经验,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该校由于培养的人才质量高,就业渠道开通,因此招生形势大好,今年超额完成招生计划。
2.管理一流
管理是科学,管理出效率。铁岭农校无论是教学管理,实验室、实践基地、后勤管理,特别是学生的食堂和宿舍管理已达到一流水平。该校加快了信息化建设速度。学校有设备完善的电教室和覆盖全校全部教室和职工住宅的闭路电视系统,可同时播放12套卫星电视节目,并设有铁农有线电视台,演播室面积为110平方米,目前是铁岭市最好的室内演播厅,有先进的摄、录、编设备,学校制作的电视节目,经常在省市电视台播放。学校建成了可容纳100人,拥有全国一流设备的多媒体教室。还有农作物、园艺、畜牧兽医、加工、计算机及应用、经贸外语6个专业教室配备了VCD机、投影仪、幻灯机等设施,实现了骨干专业课教学手段现代化。图书借阅全部实行微机管理,并配备了多媒体微机22台,建成了电子阅览室。该校已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以光纤为骨干的校园网,并通过ISDN专线接入因特网,学校各科室的终端机可以全部上网。
3.班子过硬
办好一所学校,关键靠领导班子,靠校长书记。董亲学是该校校长兼书记,他年轻有为,年仅35岁,原是农业厅下派的一名干部。他热爱教育事业,熟悉学校工作;他办学的观念新,思路好;他带领的校党政领导班子过得硬,办事民主、公开、廉洁;他要求班子做到的首先自己以身作则,凡要求学校每人做到的,全体班子成员先做到。学校已培养了一种高效率的作风,从上到下,创造了“双十”效应,即研究解决一个问题,十分钟即可找到人,谈话结束后十分钟就见到效果。无论开什么会,都能做到准时开会,绝无拖拉迟到现象,学校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学校好风气高效率来源于什么?来源于师生员工的凝聚力,来源于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共事的好思想、好作风和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
四、结束语
我国教育事业五十年来有很大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特别是农业中专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新世纪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的是教育事业的更快更好的发展。农业职教、农业中专必须也一定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从上述介绍的沧州、铁岭两所农校的可喜面貌,找到了解决农业中专问题的对策和答案。看到了农业中专发展的前景和希望。农业中专办学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必须与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农业中专教育要主动为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村、乡基层多种经济结构急需人才服务;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质量观和竞争意识,加快培养出热爱农业,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的中等专业人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放在明年经济工作的首位。各级政府都要把加强农业、农民增收作为一件大事抓好。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必须抓好这个根本。我们恳切希望国家、政府和社会给农业职教、农业中专多一点关爱,希望出台一些对农职教育以及农业中专的保护政策,多支持一些办学经费,以利于农职教育和农业中专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