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体系与实施主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评价体系论文,主体论文,思想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8)02-0030-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是一个综合体系,其实施主体,是全部评价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关于此项评价体系的主体是什么,学界存在着不同见解。不少人将教学过程的全部环节以及这一过程的进行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应该纳入教学评估范围之中,如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作为了评价体系的内容和实施主体。这样一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反而成了一个不确定的或漫无边际的问题,没有了主体或找不到真正的主体。笔者认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的实施主体,应是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紧密联系着的,是与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一致的。它不应当从教学对象之外去寻找,而应当着眼在教育或教学对象身上,将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的实施主体。由此才能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找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一
将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实施主体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历来强调:“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高等学校正是这一历史使命的担当者。为此,在落实十七大精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中,必须明确高等学校必须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青年一代。这是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由培养和造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向高校提出的战略任务。
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得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随后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都说明,培养人——“四有”新人,必然是高校全部教学活动的“生命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现在的大学生是将来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骨干力量,是党和国家高层领导者的来源。因此,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队伍的素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处于学校教育的高层,能否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决定于我们的政治思想教育。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一方面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期望,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严峻挑战。发达的大众媒体,使大学生能够全面接受各种信息,其中资本主义民主和政治经济体制,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西方生活方式也在侵入和腐蚀人们的头脑,如果不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败思想,将会不同程度上渗入到大学生群体。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存在的各种矛盾,以及中国加入WTO之后出现的各种新问题,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哲学和价值取向的变化。正如邓小平所提醒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可能是最大的失误。
事实说明,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高校局势的稳定,对学校和社会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怎样帮助大学生认清人类历史的走向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侵入和思想渗透;怎样使他们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的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存在各种矛盾的情况下,怎样培养他们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指导他们在意识形态、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所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群——大学生。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文件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由此可以看到,党的教育方针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立脚点是完全一致的,二者都是从根本上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施主体放在教育对象——大学生身上。
二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实施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形式的统一。从现在教育实践的反映来说,对当代大学生的评论是复杂的,但比较一致的一点是: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独立思考钻研的能力比中学时代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对新事物、对社会、对理想都有敏感的新颖的意见,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满足于空洞的说教和泛泛的议论。大学生思想行为和教育环境的变化,直接向高校思想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中实施主体应当放在教学对象上。这就促使教师加强对大学生个体的了解和认识,促使教师在思想理论课教学中更具有针对性。而在过去的思想理论课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注意了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大学生本身的理解和潜力,认为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没有从他们的主动性大大增强这一特点出发。
实际上,高校思想理论课的评价中,实效评价是其重心所在。1993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增强说服力和有效性为目标。”2005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也指出,要“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力争在几年内,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这都体现了大学生本身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为实现思想政治理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搞好教学和教改,教师是其中的主导因素。教学改革活动在教师指导、参与和组织下进行,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决定着一切。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提高当然需要把提高教师素质放在重要位置。
然而,怎样才能说“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呢?如何使教师的优秀作用转化为优秀学生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实施主体所指对的问题。由此就可以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体系中,要把教师与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看作一项重要的评价因素,把教师在这种互动中的效果(即学生的主动性发动得如何)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评价不仅在于评教师的教学过程,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此的反映和接受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还是被动的消极的,引导教师把注意点放在大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乐于接受上,变成他们思想转变的契机。
正因为教师要把转变学生思想的意识放在首位,也必然对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提出修正,使教师的职责和角色相应发生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教导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善良的人伦感情基础、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积极的进取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助人的思想境界等等,从基点上获得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
其次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而是那些没有学习能力的人。应试教育将向素质教育转变,现在的大学生深受应试教育之苦,需要学会创造性的学习,这一点应当是教师的更要紧的事情。
三是善于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所发生的变化和所进行的实践,使大学生能够把自己的积极作用放到时代潮流中去、放到全社会和全局中去,在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奋斗中建功立业。
这样就从基点上把我们的教育建立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上,建立在把大学生作为未来主人翁的位置上。所有这些变化,着眼点既在于教师,更在于学生,在于把一切集中到为转变学生的思想服务,更好地推动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这将是实施主体的转换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
将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实施主体将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创新和丰富。现时社会在发生深刻变化,处在成长中的大学生思想反应快、可塑性强,易受到环境影响,但在面对各种实际问题时,又普遍存在独立分析能力较差的问题,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各种苦恼,急于得到及时指导和解决。一些高校开始注意开展心理咨询方面的活动,虽能解决一时急需,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人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需要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原本就不是单纯理论知识传授,它要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解决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教育作用和培养功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优势。
青年大学生生机勃勃,奋发向上,兴趣广泛,他们往往不满足于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有的学生甚至会对之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结果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们只是当作耳边风,思想上难以产生共鸣。为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使大学生乐于接受,就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考试方法各方面创新和发展。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受到大学生欢迎的社会实践课。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最终要能说服人,使大学生转变思想,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就必须联系实际,用鲜活的事例来说话,要在实践中表现出它的威力。从这个角度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从概念到概念,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不能停留在课堂教育本身。所以,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出发,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起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随时同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课堂内外的教学,把我们的认识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提升和落实在科学发展观上,引导学生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理论创新。这既是课程本身的要求,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生活面比较狭窄,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对国情的全面了解,缺乏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所以,他们的健康成长仅有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有时比学校教育更具体、更生动、更深刻、更大。因此,在搞好课堂教育的同时,有必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以社会大课堂补充学校小课堂,要求他们收集本地实际情况和材料,考察有代表性的工厂、农村、集贸市场、证券营业部,调查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和材料等,使学生在接触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补充课堂教学内容,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融会在一起,促使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增加自己的生活积累,并获得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认识。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对于加深他们的理性认识是十分有益的,而且把这种认识的主动性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从自己的观察和从客观事实的体验中接受教育、提高觉悟。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面对一个不断变化的充满挑战的社会,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也要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比较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并进一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大学生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后经常追加讨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形成与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相一致的认识,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又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从自身潜力与兴趣而充分发挥个性和创造力的特殊要求。在方法上说,围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也是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形式。这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课在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上的转换逐渐明朗起来。
总之,确立以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实施主体,是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化,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向健康发展的新理念、新认识。围绕这一主线,才能有所依循,有所取舍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当然,这一新理念、新认识的确立,必然包括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教学过程的改革和变化,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收稿日期:2008-02-16
标签:评价体系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政治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大学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大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