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书重印率与出版社两个效益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效益论文,出版社论文,两个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繁荣,出版社由过去单纯生产型已逐步转向生产经营型。现在出版社尽管是事业单位性质,但很多实行企业化管理,搞承包经营责任制,逐步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精神文明建设和出版社自身发展规律的出版运行机制。通过转换经营机制,逐步向现代化企业制度过渡,将效益与职工利益直接挂钩的管理措施。各家出版社在深化改革的大潮中,为出版社的兴旺发达,在坚持认真贯彻执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出版方针原则下,实行社长负责制,以多出好书为中心任务,千方百计为提高出版社的两个效益而勤奋工作。但笔者认为,目前,有一个对出版社两个效益起着重要作用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的足够重视,或者说下的功夫、用的精力不多,这就是切实抓好重印图书的管理,提高图书重印率,以及重印图书对实现出版社的两个效益的关系等问题上,在思想上认识不足,在具体工作上有所疏忽。本文就想谈谈图书的重印率与出版社两个效益的关系问题,供同行共同探讨。
一、图书的重印率是衡量出版社两个效益的重要标志
(1)重印图书已是出版社主要财源
出版社作为社会信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应当按照价值规律和图书市场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的表面,就是要充分注意到自己产品的市场形势及其经济效果,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个效益。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和形成,市场经济的浪潮,毫无例外地要冲击出版社。出版社原来一套计划经济管理方法,显然已行不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社的出书价值规律,由图书市场来起调节的作用,一个出版社出书选题的优劣,图书装帧设计的好坏,最终都要接受市场检验。一般地说,所出版的图书,需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背离了市场的规律,那么出版的图书就会失去市场的竞争力,不能占领市场。一个出版社两个效益的好坏,有无发展前途,不能光看出版社出版新书多少,光看初版书的质量和只注意初版书的市场效应。固然,抓好初版书的出版、数量、质量和定价核算等工作,这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出版社发展的基础。但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都讲经济效率,图书销售部门已经改变了过去在计划经济下,库存多,不怕资金周转慢的订货方法。而是对在图书市场上已经经过实践检验,确有销售势头的畅销图书,把握就比较大,订货就比较多。相反,对新出版的图书,对只靠征订单介绍“内容提要”的新书,都是采取试探性或配备品种的订货办法,订数仍然很少,有的甚至不订,持等待观望态度。现在初版图书征订数极少,有的就无法开机印刷。如我社高质量的《中外著名建筑1000例》,每册定价68.00元,初版时全国书店订数只有1000多册,照此订数根本无法上机印刷,但由于自办发行科勇于备货,实行促销办法,初版就提印5000册,出版后投放市场,该书无论是内容还是装帧设计都得到读者的好评,不久就脱销,现在已是第四次重印,总印数达20000册,成为我社创利和带来较好社会效益的图书之一。由此可见,这么畅销的图书,初版时的订数却如此之少,可想而知,其他科技类图书的订数就更少了。现在指望初版书创两个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是不大可能了,只有做好重印图书工作,提高重印率,才能给出版社带来两个效益的好成果。事实也证明,目前各出版社的利润来源,主要是从重印图书中创得的。
(2)必须尽快克服对重印图书在认识上的片面性
加强图书的重印工作提高图书的重印率,为出版社坚持两个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充分重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须尽快克服两种认识上的片面性:第一种认为出版社主要就是抓新书的出版与开拓新的选题,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图书,要跟上时代的发展,现在是知识竞争的时代,已出版的图书,那是过时的知识,重印就会“知识老化”,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去抓。持这种想法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其实它忽视了科学知识普及传授的长期性,忽视了中国是一个具有12亿人口的大图书市场,任何新出版的图书,它的读者占有面,图书市场的覆盖面都是极有限的,应不断地宣传、征订、重印,将该书的读者占有面越扩大越好。另一方面,知识的更新不是像想象的那么快,它有相当长的稳定性,而且基础知识及其原理,一般说是不容易变的,仍然有它的理论性、启迪性和实用性。第二种是认为重印图书那是吃老本,是放在那里的东西,读者要不要都无关紧要,读者要,我就重印,不要就算了,随要随印。持这种思想的人,它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图书市场激烈竞争的客观事实,即使是金库放在那里,总还要有人去开门去搬运,才能将金子得到手。当前,在出版社的工作注意力上和经营管理上,由于以上这两种片面认识,或者由于工作忙而忽视图书重印工作,或者说重视不够。追根溯源,仍然是对重印图书的重印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是出版社两个效益的重要标志的认识不足。依我看,重印图书的作用和影响,及其对出版社作出的贡献,尤其是对经济效益的贡献,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都占据主要的位置;如我社去年初版书110种,重印书达70种(97印次),占新书品种的63.6%,总用纸量5万多令,发行码洋2540万元,结帐利润313万元,其中重印图书的创利占据2/3。再如今年我社进一步加大了重印图书的力度,1至7月份初版59种,总册数44万册,总印张4143令,总码洋465万元,而重印图书的品种达62种,总册数263万册,总印张24726令,总码洋1498万元,半年的创利结帐已达208万元,是我社半年结帐历史上利润最高的一年,从以上初、重版的对比数看,重印图书创利占85%,在今年图书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许多出版社经济利润滑坡的形势下,我社仅用半年的时间狠抓重印图书投放市场,其工作的成效,确给我社两个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带来了好的势头。
(3)两个效益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缺一不可的
出版社的两个效益,是我们党的出版方针所要求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所指导的,出版社的基本任务是多出好书,为经济建设服务,传播和积累一切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两个效益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缺一不可的。重印图书的选题都是经过严格审批,是符合党的出版方针要求的好图书,又是经过图书市场检验具有一定的读者群的畅销图书。重印率的提高,使图书发行面扩大。图书覆盖面广是一个出版社的选题好、出书品种多、发行码洋高的重要标志,重印图书工作做好了,无疑将会成为出版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构成部分,加上初版图书两个效益的作用将会给出版社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好上加好,所以重印图书率的提高是衡量一个出版社两个效益的重要标志,因为重印图书率的提高,重印图书大量销售给读者,两个效益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相反,如果我们只注意抓初版图书的出版,而忽视重印图书的工作,犹如猴子吃苞米,抓一个丢一个,收获甚微,事倍功半。如果我们在狠抓初版图书出版的同时,更重视抓重印图书的工作,将会事半功倍,得到良性发展。
二、促进和提高图书重印率的途径
出版社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得住,并得到逐步发展,就必须有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基础,出书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时间、效益上。我们纵观图书市场,每年都有大量的重印图书与读者见面,其中不少是出版社的“摇钱书”、“重点书”、“优势书”和“拳头产品”。我们既然认识到重印图书的出版率是出版社两个效益的重要标志,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和具体操作上,促进和提高图书重印率有哪些途径呢?
(1)抓紧宣传和征订已经在市场上得到好评的图书
图书是一种商品,或者说是特殊商品。既是商品,就必须进行宣传。宣传的目的,主要是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图书内容和特色及读者层次与适用范围,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的宣传,或者出版社采取单页彩色广告招贴画宣传,经过反复征订宣传,会使这些图书的征订工作起到滚雪球式的效果。我社在前几年就专门印制“生活图书”和“应用技术图书”的彩色征订单,广泛寄送宣传征订,分上半年、下半年各一次,每次征订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些征订得到的数据也就是重印图书提印的依据。如我社有一期“生活图书”的彩色专页征订,就达到260万的总码洋,重印品种达30多种。由此可见,这种突出宣传征订畅销图书的办法是提高重印率的好方法之一。
(2)加强自办发行,实行风险备货
图书发行改革已经向纵深发展,在国营、集体、个体的图书销售渠道一起上的新形势下,图书市场尤为活跃,图书的销售竞争也超来越激烈。面临这种形势,出版社为了自身的发展,对加强自办发行工作不同程度地得到重视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发行网络,有自己的发行特色。同时也培养了具有一定水平和具有丰富图书销售经验的人才,他们对图书市场的分析,对库存图书的资金周转,备货品种与数额,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出版社要着重抓好重印图书的工作,提高图书的重印率,就应该进一步强化自办发行,提高发行人员的素质与水平。因为一个出版社重印图书的多少,主要是由自办发行部门,依据图书市场趋势的预测,来提出重印图书品种与重印数的,既要做到心中有数,又要有大胆备货的勇气。这样一次次地不断重印,不断销售,就大大提高了出版社的重印率。如我社的自办发行科,基本上每隔二三个月就提印一次重印书,做到淡季提印,旺季上市,库存良性周转,备货不断。这样既保证了自办发行的货源,又为省级店提供了畅销书的货源,总体上为出版社增加了销售,创造了两个效益,提高了图书重印率。
(3)要有快节奏的出版印制部门的配合
市场经济的竞争,要求出版社各个部门必须有机的配合和积极的合作。出版印制是出书的重要环节。出版印制部门是出版社节资创利、核算成本、决定图书定价、提高图书经济效益的重要关口。通过发行科的风险备货,编辑部门的质量把关,作为出版印制部门,就要格外重视重印图书的生产印制工作,把缩短印制周期,提高印制质量,及时出书、及时投放市场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要以快节奏、高效益的工作精神为出版社反复重印图书作出努力。
(4)将是否有重印价值的问题列为图书选题论证的重要内容
选题是图书出版中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出版工作的成败。在当今世界出版大国中,编辑人员的主要精力是获取各种图书市场的信息,决定选题定向,作出新书出版的品种构思。每年出版社的选题论证会,由编辑、发行、出版人员共同探讨和研究新的选题。要提高出版社重印率就应该从选题的论证会开始,将新选题出版后能否有重印可能性列为选题论证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从图书选题论证开始,为图书重印的可能性作出评估,无形中也就为提高出版社重印图书的重印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增强了编辑人员对双佳图书、畅销图书的理解与认识。我还认为依据市场和读者的反馈信息,出版社不定期举行对已出版图书能否重印的论证会,这对提高图书重印率,增强职工的市场意识也有更大促进力。
三、重印图书必须注意提高质量,不能掉以轻心
图书作为商品投入市场后,也和一般商品一样,着重于它的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知识的权威性,可靠性。任何产品的再生产都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的重复再生产,而图书的出版,虽然经过作者对书稿的辛勤耕耘,和出版社初版的三审,但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或谬误。从现在图书市场上看,不少重印书仍然还存在质量的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如错别字、漏字、漏段,甚至于封面、插页上作者姓名的错误,重印后仍然未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还是出版者对重印书的质量管理不重视,重印前的三级审批流于形式。作者的复审也漫不经心。其实,一本初版书出了差错,已经给广大读者带来损失,给出版社带来出书质量不佳的影响,重印时仍不纠正,更难使人谅解。任何事物的运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重印图书的质量管理,应该列入出版社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一套重印书的质量管理制度。如领导亲自指派专人审读,设立图书质量审读小组,如实行编辑质量跟踪措施,初版时要及时翻阅审读,及早送样书给作者认真校阅,限定时间交回出版社。这样由责任编辑将各方纠正意见归纳备案,该书重印时,提出内容和技术方面的修改处理意见,将这些修改工作提前做好,要比重印前临时抱“佛脚”好得多。每本书重印前能如此做好工作,每次重印前如此认真地抓一抓,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制度。在重视初版图书出版质量的同时,也同样重视把关重印图书的质量管理,在奖罚制度上,对从事重印图书的有关编辑、出版、发行人员给予特殊奖励,这对增加图书的重印率,提高出版社的两个效益,肯定是大有益处的。
标签:图书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