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八医院 内蒙古包头 014030)
【摘要】目的:探析在社区全科医疗中防治慢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社区慢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个人的基本情况和病情变化做密切观察并记录,对患者进行相关的预防知识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结果:实施防治计划和措施后,患者在心态、日常饮食禁忌、疾病健康知识方面大为改观,变化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社区慢性病实施有效的预防及控制,对减少其发病率、稳定病情防止疾病蔓延意义重大。
【关键词】社区全科慢性病防治;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6-0335-02
社区医疗(primary care)范围是指一般的医疗保健,即病人在转诊到医院或专科前的一些医疗。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社区医疗被称为第一线医疗(first-line health care),而社区保健的医生通常被称为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s,GP)。美国医学协会的定义是:社区医疗的全科医生的责任是满足绝大部分个人的医疗需求,与病人保持长久的关系,在家庭和社区的具体背景下工作。在中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20%的大中城市,导致广大的人民群众看病难、等待时间长、住院床位紧缺等问题。“小病进社区”自然而然就成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在社区里,最常见最让人头痛的就是各种慢性疾病,它是一种长期积累的疾病,虽然不会构成传染,但极具社会危害,比如精神异常、慢性气管炎、糖尿病、高血压等都,病因复杂,病程较长,严重损害了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近年来,社区慢性病的预防及控制逐渐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依据社区慢性疾病的特点进行有效的防控,对于减少其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120例研究对象为本社区中随机选取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性别: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64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含初中)文化程度49例,高中(含中专)53例,大专以上(含大专)18例。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方面有可比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本研究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对随机选取的全部患者基本情况和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登记,依据本社区慢性病的特点开展预防、控制等宣传活动。
1.2.1社区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首先应该建立在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基本情况比较详细了解的基础上。本研究在对患者的家庭情况、生活情况、发病历史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的疾病以及可能的危险性进行客观评估,依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和治疗计划,同时对患者的日常治疗以及病情变化及时详细地进行记录,为后期的分析对比提供依据。
1.2.2本研究在调查了解中发现,120例所选患者中,防治之前大部分缺乏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和健康常识。对此,本社区定期组织与疾病和健康相关的知识讲座、常识讲座,讲座内容有慢性疾病的特点、日常禁忌、临床表现、不良反应、预防和医护措施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宣传教育,不少患者能够注意日常饮食禁忌,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慢性病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避免了较大的安全问题的发生。有的高血压患者能够做到尽量不上火不生气,心平气和,也有的糖尿病患者通过讲座学习后严格控制自己的糖分摄入量,为稳定病情以及日后的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3针对一些患者因为慢性病持续时间较长而导致不良心理情绪的问题,本社区全科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采取了如下方法:密切关注社区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对泄气、焦虑、抱怨、悲观、多疑等不良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并给予积极地心理指导,鼓励患者积极进行各式各样的体育锻炼。
1.2.4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家访活动,定时或不定时地上门了解情况,尤其是对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家访活动可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有利于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指导与监督。家访活动还可以随时了解患者具体的生活环境,一旦发现患者的生活环境对病情不利,可及时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改善,及时消除不利于病情的因素,同时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自我管理理念和能力。
1.2.5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来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以上的预防及控制措施之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健康常识认知度、注意日常禁忌和重视体育锻炼以及心态各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实施预防及控制措施前后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慢性病防治前后效果对比
3.讨论
3.1 慢性病也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它具有隐藏性、潜伏性、不易根治的特点[1]。它像一枚定时炸弹一样潜伏在人体内部,一旦人体发生病变或者因一般疾病免疫力下降,慢性病的危害也会一并爆发,使得患者的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死亡。
3.2 慢性病还有一个很可怕的特征,那就是它的复杂性。慢性病往往不是以某一病症单纯发生的,而是一系列病症的集体出现,且还伴随着并发症,导致治疗十分困难。同时,慢性病患者在发病之后,病情逐渐加重,会出现组织器官病变的现象,自我修复功能差,对治疗和康复十分不利。导致慢性病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过度肥胖等都是导致慢性病的直接因素[2]当前,对慢性病的治疗,还没有疗效确切的药物可以利用,只能通过一定的危险控制因素,加强预防与控制[3]。
3.3 本研究表明,在慢性病的防治过程中,社区全科医护人员要在工作中努力使得患者的病情保持稳定,指导并帮助患者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才能使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达到比较好的状态,对患者病情的恢复、发病率的降低起到积极作用;宣传教育工作可使患者对于慢性疾病有关的知识进行了解掌握,从而积极的配合相关的治疗,积极的心理指导可使患者增强控制慢性病的信心[4]。
【参考文献】
[1]祝国英,戴立强,周杏元,等.上海市南市区慢性病防治管理机制模式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3,4(11):45-51.
[2]张璐,孔灵芝.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14):51-52.
[3]李旭光,王晨.社区健康管理与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J].山西医药杂志,2011,26(4):715-717.
[4]尹桂英.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5):365-366.
论文作者:彭淑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1
标签:患者论文; 慢性病论文; 疾病论文; 社区论文; 病情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疗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