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自助与互助成长&中学生心理互助教育途径探讨_心理健康论文

互助自助与互助成长&中学生心理互助教育途径探讨_心理健康论文

在助人中自助 在互助中成长——中学生心理互助教育方式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方式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来自现实的思想

在成长中,每个学生都会遇到一些困惑、挫折,而学生的求助意识较为淡薄,即使有求助行为,其对象往往是同伴,但同伴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助人能力令人担忧。如何提高学生的求助意识,增强同伴助人能力,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总目标。但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形式,不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教育实效不能令人满意。比如,内容与方法缺乏整合;忽视学生的体验、行为转变及能力提升;活动方式不能引导学生有效参与等等。探索能改变学生认知与行为的教育方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尝试运用参与式、知行并重的心理互助教育方式,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良好的作用。

解决思路及基本着眼点

心理互助教育方式从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及其自发助人的愿望出发,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借助一些心理个案,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当事人,其实质也是分析、帮助自己。在此基础上,创设真实的情境,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助活动中,达到认知水平的提高、情感的体验及态度行为转变的目的。

我们以学生群体心理发展阶段及问题为中心,以参与式为基础,知行并重,强调体验与心理调适,调动学生助人的愿望,增强求助意识,在团体氛围中促进学生心理的成长。这种教育方式的提出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以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及问题为中心

中学阶段正处于人生从“动荡不安”走向成熟的时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心理上的急剧发展,加之家庭教育及社会竞争的影响,给中学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和困惑,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是了解把握学生心理的过程,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按照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中学生主要面临同一性形成与角色混乱的矛盾冲突,同一性的问题是学生阶段特点。此外,学生的人生观问题及价值取向,还有人际交往与学习问题,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

(二)互助是目的也是手段

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及生理发育的相似,其心理发展也有共同之处,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独立感增强,渴望别人理解,很想了解异性。同时,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呈现相似性,由于这种相似性的存在,引导学生分析别人实质上也是在分析自己。

助人是学生自发的一种愿望,在助人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并提高他们帮助人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同伴氛围。在助人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体验当事人的情感,分析其问题的原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出一些正确的判断。这不仅是情感的培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矫正自身的行为。

(三)强调知行并重,发展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我们注重学生认知的转变,但又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体验与调适,而这种体验与调适需要一个真实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发认知冲突,在体验中促进行为的转变。行为改变是“知识—态度—兴趣—尝试—评估—巩固”的过程。

(四)关注群体发展,在团体氛围中成长

心理互助教育是一种群体的教育方式,在互动的过程中能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如在分析个案时,学生以帮助人的身份参与进去,与当事人一同感悟,在体验时能看到别人的内心世界。一位学生说:“看到某当事人那么‘帅’,还为自己的相貌自卑,我这点问题算不了什么,问题不在于外表,而在于我们的观念、态度。”这种教育方式是建立在助人的前提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助人与自助,因而是一种德性的熏陶,是认知的教育,理解的教育,体验的教育,知行并重的教育,它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加,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

基本做法

心理互助教育方式一般包括心理调适与训练、心理助人与互助、心理成长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都有其自身的目标和相应的活动。

(一)心理调适及训练

本阶段的目标是引导学生走出自我中心,学会移情,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创造良好的群体氛围。阶段目标的达成主要是通过一些心理训练,促进认知的转变,为助人与自助打下基础。

1.价值观念训练

价值观是我们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某种价值观一旦形成对个人认知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教师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的方法很多,如讨论、个别作业和团体作业、两难问题、敏感性训练、游戏以及个人日记与交谈等,我们主要是通过虚拟体验、价值澄清等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念。

虚拟体验 请学生拿出一张纸,写出认为重要的五样东西,写好后,再请学生逐一划掉,只保留一个。在这种虚拟的失去体验中,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

价值澄清 澄清反应是指教师抓住个别学生的某种态度、志向、目的、兴趣及活动的实际时机,做出适当而简短的语言反应,以促使学生对自己所说所为做进一步的省察与探讨,达到澄清或养成价值观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通过魔术商店、理想拍卖会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并且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不能简单否认别人的价值观。

2.共情指导——心理换位

共情就是能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感受,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这是心理咨询最核心的特质,也是人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方面,是助人的基础。

移情培养 移情一方面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另一方面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及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因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只有学会移情,能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时,才能真正真诚地去帮助别人。移情培养的具体方法有:命题作文、听故事、引导理解、续编故事等等。

角色扮演 心理学认为,借助外部模仿可以体验他人内心的感受,外部模仿越多,内心体验越深。

情绪猜猜看 准备一些纸条,上面写出一些情绪内容,如高兴、忧伤、愤怒、悲痛等,请一些学生表演,另一些学生根据表演者的动作、表情进行猜测,从而提高学生的情绪感知能力。

3.心理调适

心理调适的指导贯穿于整个心理互助的活动中,这里通过一些专题教会学生一些方法,既是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也为他们帮助别人提供一些方法。

理性情绪 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认知的不协调、不一致或者认知的冲突将导致情绪问题的产生。情绪不是由某一激发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因此对于我们的许多情绪困惑,关键是发现当事人的认知偏差,并通过一定的途径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这样才能更彻底有效地改变不良情绪。

心理体操 心理学认为,精神与肉体不可能同时处于两种对立的状态,内心紧张时,呼吸和肌肉也处于同样的状态。通过肉体的放松可以降低精神的焦虑与紧张,而使自己心静如水。心理体操主要包括呼吸放松、肌肉放松和放松想象几个方面。

(二)助人与互助

本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分析方法,并在分析、帮助他人以及获得帮助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1.自我心理分析

我们知道,帮助别人要能对别人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而学会分析自己是分析别人的前提。

自我认知 如自画像活动,即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我。活动要求每人画自己,可以用抽象、形象、写实等方式,把自己心目中最能代表自己的东西画出来。画完后,挂在墙上开一个画展,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自由地观看,不加评论,欣赏完以后,请每个画者对自己的作品做出解释。

心理自测 运用气质量表、卡特尔16PF人格测试、SCL-90心理健康自评等量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人格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并根据自己相应的特点进行分析。

2.分析与助人——个案分析

分析个案主要以案例为中心,并拓展开来,解决学生中的类似问题,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其具体过程分以下几个步骤。

个案的选取及呈现个 案的选取要注意遵循典型性、普遍性及相似性原则,防止选择暗示性强的个案。个案不同,呈现的方式也有差异,一般说来,可以通过书面方式、声音方式以及影像方式呈现。

分组讨论 个案呈现给学生以后,要组织学生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体会当事人的境遇,分析原因,帮助决策和选择。

积极辩论 对于不明白的问题可以辩论,重点是摆出证据,切忌攻击与不尊重对方;

角色扮演 根据个案中的情况,可以在小组内运用角色扮演,帮助大家感受分析;

友情来信 结合自己的想法给当事人写一封信,帮助他分析问题,并提供建议与鼓励;

教师总结 在这一步,教师要重点分析总结学生发言并引导正确做法。教师综合评述个案中的一些问题(原因分析、问题所在、方向引导等),最好用学生自己的话来总结,学生没讲到的教师要进行补充、引导。

3.互助——神秘来信

我们通过神秘来信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的互相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分析自己,表述自己的心理,增强求助意识,学会助人与获得帮助。

自我表述 活动的过程主要是先让学生把自己当前的困惑与烦恼(或过去的情结)写在纸上,放入信封,注意不要写姓名,而是用代号代替。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并勇于表达自己的心理困惑,这本身也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同时也为互相分析创造了真实的情境。由于一些内容涉及个人隐私,也为了让学生更有安全感,我们采用匿名的方式。

心理互助 教师收齐学生的信件后,在不同的班级间进行交换,每个学生分析其他同学的来信,同时自己写的内容也由其他同学进行分析,可以是个别分析,也可由小团体共同分析。这一步,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同龄人的困惑与问题,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可能得到合理的帮助。如果学生们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到困难,或对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指导。

反馈提高 最后,每封信归还给本人,由本人写出反馈意见再返还评信人。这一步是学生获得帮助的过程,即从别人的视角看待自己的问题,从而获得一些启发,同时也在体验自己助人的感受并了解自己帮助别人的效果,从而提高自己的助人能力。

(三)心理成长与自助

本阶段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问题,直面挫折,顺利成长,并且领悟助人自助的含义,增强自助意识。

我们知道,解决问题不是主要目的,要引导学生心理成长;助人与互助的过程不是活动的终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自助的含义。

1.心理成长

人本身具有治疗的潜在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不仅要看到压力、冲突及危机所带来的紊乱的一面,还应看到学生自身的抵抗能力。同时,人还有一种“成长的动力”,这种动力驱动人去努力跨越障碍,争取成功。现实心理治疗学派的葛拉塞提出:“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健康的成长动力,而基本上人都希望生活中能感到满足,可以享受一个成功的身份,都可以有负责的行为表现,同时也都能享受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人自身的抵抗能力及成长的动力使我们有理由确信:在个体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面临威胁和不利事件等情境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可以激发个体的潜能,也可能导致行为和情绪问题,关键在于我们的态度及处理此类事件的能力。整个过程中,我们应着力转变学生对事件的认知及态度,并以促进其心理的成长及能力的发展为目的。

2.自助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助人自助,助人自助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助的过程中自助,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帮助自己,实现心理的成长。

进入中学,学生对于社会更为关切,参与社会的意识逐步增强。同时,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自我的体验与分析也在逐步走向深入,对自身生活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自己亲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成为其关注的中心。因而,可以让学生采用“心理专题研究”的方式,增强学生研究自身问题的意识,掌握自我研究的方法,并在研究中达到认知改变,能力提升的目的。

几点思考

(一)教师角色与职责分析

1.领导者角色——调动团体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心理教师的领导角色是显而易见的,他必须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巧使班级成员发挥他们的能力,实现他们的个人目标。为此,教师需要设计一套计划,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控制整个情境,为学生建立行为模式,促进意见交流,让学生尽量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意见。在班级中,心理教师积极关注每个学生,认真观察他们的心态变化,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鼓励成员相互交流,开放自我,积极讨论,引起每个学生对团体活动的兴趣。

2.教育家和治疗师的角色——适度参与、引导,并提供恰当的解释

心理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做示范,以适当的行为为学生提供模仿的榜样。在活动初期,团体气氛尚未形成,教师要以一个成员的身份参与活动,当引导成员开始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时,应注意讨论的中心及方向,随时适当引导。学生互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矛盾甚至冲突,这时心理教师就要去协调这些矛盾和纷争。当学生对某些现象难以把握或对某个问题的分歧过大而影啊活动顺利进行时,指导者需要提供意见和解释。

3.好朋友角色——创造融洽的气氛

在互动中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这种平等的、依赖的、亲密的、融洽的气氛,能使学生减轻自我防卫心理,真实地表现自己、探索自己。心理教师的最主要的职责是创造团体的气氛,使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使团体充满温暖、理解、同情和安全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可以真实地、毫无顾虑地、坦率地开放自己,在大家彼此互相接纳的气氛中获得成功。

(二)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避免个案的不良暗示影响

每个人的受暗示程度不同,个案本身又带有一定的暗示性,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很容易受其感染。如在忧郁症、强迫症状等心理问题的个案中,诸如“人活着真没有意思”“我感到死亡是一种解脱”“人为什么两条腿走路”等思想,在案例选择及呈现时要尽量减少这些语言的描述。此外,还要重视积极心理暗示,在引导中让学生以参与帮助者的身份去审视,去体验,以免受其不良影响。

2.注意旁观者效应,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

人们在分析别人的问题时,一般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一旦自己遇到困难时则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在互助活动中,引导学生不要只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不要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而要重视感悟以及态度及行为的转变上,让学生知道,这其实也在分析我们自己的问题,每个人在某个时期都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就如同感冒发烧一样平常,关注这些其实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发展。

3.针对学生错误的分析,教师要正面引导

由于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常会出现片面、偏激等错误倾向,这时教师不要断然否定,而是重在引导。把讨论的重点转移到对当事人自身的分析上来,否则,讨论场面很热烈,但于事无补。

4.不只是关注解决方案,更重视助人自助

在助人的过程中,学生容易直接就问题提出各种解决方案,这一点教师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明确助人先于理解、助人自助才是目的,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对别人的分析与对自己的认识上,在此基础上在提出一些调节方式。

我们进行的心理互助教育研究主要是心理活动课的操作方式,超出这一层面,还有学校其他活动中的互助,以及师生,亲子的互助等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标签:;  ;  ;  ;  

互助自助与互助成长&中学生心理互助教育途径探讨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